江北第一才子,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
江北第一才子,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
如果皇帝也有等级的话,那么赵匡胤还有李世民这类开国皇帝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而陈叔宝则是应该被放置在地基的下面。他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因为他不但没有能力,而且做事非常的荒唐。
陈叔宝是南北朝时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沉迷酒色,荒废朝政、醉心诗乐,以致于葬送陈朝,最终成为亡国的俘虏之君王。说他是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一点都不为过。
陈顼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力精图治,对内发展水利,重视农业发展,民生得到一定改善。对外则力图开拓疆域,曾一度占领淮泗等地。但是虎父犬子,陈顼的儿子后主陈叔宝却将父亲的基业赔了个精光。
陈叔宝,于公元553年出生在江陵,是陈朝第四位皇帝陈顼的长子。陈叔宝在十岁之前与母亲作为人质被扣留在北朝,陈朝建立后,他还朝成为世子。十七岁被立为太子,陈叔宝从此迷恋上诗乐。
由于家庭的原因陈叔宝自幼长在深宫之中,不懂得民间疾苦,再加上长期与父亲分离,缺乏父爱也造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十三年后,陈叔宝在一片刺杀声中继承皇位,开始了他一生荒唐的表演。
陈叔宝在位期间,一改父亲的俭朴作风,大兴土木,修建宫廷,生活糜烂,荒废朝政。整日沉迷酒色,与宠妃寻欢,与文臣赋词作乐,甚至在隋兵入侵时,自以为有长江天堑相隔,仍酒色相伴,赋诗作辞,醉生梦死,最终在589年国破被俘。陈叔宝在被俘后仍活了十六年,604年,五十二的陈叔宝病死在洛阳。那么,陈叔宝到底有多么荒唐,导致短短七年就国破身俘呢?
陈叔宝非常迷恋女色,他在位期间,连皇后加贵妃及贵人、淑媛、昭仪等后宫近二十人,这还都是有头衔的,没名份的宫女那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后宫为陈叔宝生下了二十多个儿子。
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大臣游宴,制作艳词。尤其以陈后主的诗歌《玉树后庭花》广为流传:"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据史料记载她发长七尺其光可鉴,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远山,顾盼之间光彩夺目,照映左右。陈后主与之相处一段时日后深受他的喜爱,后主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双手递给了她一直金钗,屈尊下跪于她是为一跪。
张丽华得到陈后主的宠爰后被封为贵妃起初只执掌内事后来开始干预外政,飞扬跋扈,但陈后主却不闻不问,任其在宫中肆意妄为!加之宠幸尚书顾总、山阴人孔范等佞臣,加速了南陈的灭亡。陈后主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不闻外事。
陈叔宝不仅好美色,生活还十分奢侈。他当上皇帝之后,想起之前的居住都不够华丽,于是又重新建立起几座十分豪华的阁楼,而且每座都冠以香艳的名字,比如临春阁、结绮阁、望仙阁等。陈叔宝把最宠爱的妃子都安排在这些阁楼中,为了方便走动每座阁楼之间都连着,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了在众多妃嫔之间随心所欲的穿梭。
为了讨妃嫔欢喜,陈叔宝大兴土木,广建楼亭,最高者达数十丈。悬槛壁带之类的木料均为沉檀香木所制,外表用金玉珠翠来装饰,其瑰丽之气前所未有。陈叔宝与居于阁内的张贵妃、孔贵嫔等美人交相往来,花天酒地。
陈叔宝还经常与称为“狎客”的江总、孔范之流在后庭作“长夜之宴”,此处的狎客是指陪伴权贵游乐的嫖客。每次宴饮召来的奸佞小人有五十余人,富有姿色的漂亮妇人达千人之多,由狎客与女学士饮酒作诗。
作诗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张贵妃和孔贵嫔的艳丽紫色展开,比如有名的《玉树后庭花》和《林春乐》等都是这样的题材。至于朝政大事,陈叔宝是从来不闻不问。
朝臣所奏之事,全由太监预先收集。据史料记载,陈叔宝把张贵妃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处理朝政,所有事情均由两人共同决定。朝中的军国大事,必由张贵妃先知,如此的后宫擅权,引得太监、皇亲、权臣们争相效仿。
陈叔宝还喜欢胡乱封王导致国家权利涣散,陈叔宝爱封自己的兄弟为王, 先后封陈叔平为湘东王,陈叔敖为临贺王,陈叔宣为阳山王,陈叔穆为西阳王,陈叔俭为安南王,陈叔澄为南郡王,陈叔兴为沅陵王,陈叔韶为岳山王,陈叔纯为新兴王。他的本意呢是想让这些兄弟为他分忧,守好江山,自己可以当个安乐天子,可没想到他自己封的这些王基本上就没有跟他一条心的,反而分散了中央的权利,让他在后期需要举全国之力来对抗隋朝的南征时,没有办法聚集足够的力量。
对于陈叔宝的荒诞,朝中的有识之士多次上书进谏。但陈叔宝不但忠言逆耳,而且倒行逆施,将这些敢于直谏的忠良之臣或贬或杀。因为上谏规劝陈叔宝,大臣毛喜被赶出朝廷;右卫将军兼中书舍人傅縡、章华被杀。陈叔宝斩杀忠臣的行为,令朝臣噤若寒蝉。
588年底,隋军直取江南,意欲一举灭陈,边将十万火急告急。陈叔宝在中书舍人施文庆、孔范等人的鼓惑下,仍末调遣人马,依然笙歌艳舞、饮酒作赋,寻欢作乐。
等到隋军渡过了长江天险,陈叔宝才六神无主,慌作一团。陈叔宝不懂军事,排兵布阵严重失误,隋军攻破建康,陈朝覆亡。
总结下来可以用三点概括:
霸占10岁女童张丽华,号称比四大美女还美。她年仅10岁,就被陈叔宝包养了,16岁那年为陈叔宝生孩子。《南史》记载:“时龚贵嫔为良娣,贵妃年十岁,为之给使。后主见而悦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这段话就是说,陈叔宝遇到了十岁的张丽华,就喜欢上了张丽华,张丽华得到宠幸,为陈叔宝生下孩子。
霸占大臣妻子陈,有老将萧摩诃,是抵抗隋朝的主将。萧摩诃有个年轻的妻子,十分漂亮。萧摩诃出城后,陈叔宝竟然霸占了他的妻子。萧摩诃知道后,无心战事,最终兵败,和陈叔宝一起向隋投降。
被隋灭,居然向隋要官职陈叔宝投降隋朝后,被羁押在隋都,乐不思蜀,日子过得十分快活。于是,陈主动向隋文帝请求官职:“没个大隋的官职,我上朝朝拜皇帝陛下可不太方便。”隋文帝私下说他没心肝。
陈叔宝可以说是“五毒俱全”,不仅好色,而且沉迷于靡靡之音,每天在歌舞与美女之间流连忘返,所以对政务毫无兴趣。后来朝政干脆就交给宦官蔡临儿等人处理,陈叔宝则尽情的享受人生,如遇特殊事务非他出面不可,他一定要带上贵妃张丽华,然后把美人儿放在自己的膝盖上,然后与大臣商量事情。有时候大臣们在下面一本正经的说事儿,陈叔宝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与张贵妃打情骂俏,没有了一点皇帝的德行。
要说给陈叔宝的为人定个位,用昏庸、荒诞最为合适,因为从登基开始,陈叔宝就很少将精力用在国家大事上,只知道纵情声色,歌舞升平,穷极国家财资以满足个人贪欲,近小人,远贤臣。这样的君主,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呢。
召唤类的YY小说?
逆龙道,升龙道,流氓道(强推),缥缈之旅(首选),中国龙组,兽血沸腾,江北第一才子(开头很差,后面很搞笑),寸芒,很多啦!
补充一下,《飘渺之旅》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不过在这里还是介绍一下;这是一部修真类型的小说,也是修真小说的始祖,从后来不少的模仿之作就可以看出此作品的优秀。
没看过的人可以一看`````````
《猛龙过江》我看过的第一部网游小说,到现在也觉得没有哪一部网游可以相比!
《光之子》是写的一个叫“长弓。威”的魔发师成为传说中的大魔导师的传奇。
《佣兵天下》两年前曾经出现过一批精彩的以西方奇幻小说,但是坚持下来的不多,到了今天就更少了。
而《佣兵天下》这本书的出现,使得中国原创小说领域中又多了一本非常好看的纯西式魔幻小说。深厚文字的功底,对西方传统奇幻的了解,喜欢西方奇幻的人一定不能错过。
《善良的死神》,《惟我独仙》,《空速星痕》,《狂神》,<冰火魔厨>,<生肖守护神>加上刚才说的光之子,全都是唐家三少的作品,有”唐家三少”这几个字还怕不好看么!!
<邪神传说>点击率很高,但我觉得一般‘‘‘大家自己去看看吧,每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寸芒>番茄作品,讲的是一个叫”李杨”的人从飞刀入道;但为了救自己的女友修魔成神的故事(神不厉害,只比大尊厉害一些而已,呵呵‘‘‘)。
。
四大才子剧本台词?
亲爱的父老乡亲大家好!今天是我们文府小姐招亲大会。江北四大才子经过海选脱选而出。我希望在场的所有朋友们用激烈的掌声欢迎江北四大才子闪亮出来。
将至桐城的诗意是什么?
将至桐城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主要讲述了诗人回乡,过北峡关,看到夕阳下龙眠山的美丽风景,思乡的山己随白鹇鸟回归故里,生出归隐龙眠山水的心愿。
古诗背景不详,诗人回归故里,见龙眠山水,思乡心切所作。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临溪的小路将要走到尽头时,我刚好翻过北峡关。直接写所见景象,走过小路,过北峡关,说明诗人在旅途中,诗中指归乡途中。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直接描写夕阳下龙眠山的美丽风景。夕阳指天快黑了,时候不早了,还在赶路途中。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古人常将夕阳比作人生暮年。这里暗指诗人年纪大了,历经官宦生涯,世事沉浮,心有些累了。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将家书托付给黄耳灵犬,思乡的心放在白鹇鸟身上,带回故乡。天快黑,时候不早,诗人还在赶路途中,归乡之心似箭。这里由实景转入虚景描写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用家书托黄耳犬,思乡的心放白鹇鸟飞回故乡,生动、形象的表达诗人急切回家乡的心情。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眼前就是龙眠居士李公麟所描绘的龙眠山水,我能否仿效前贤归隐此地。直接描写龙眠美丽的山水风光,龙眠山的山水风景非常美丽,就象龙眠居士李公麟曾经所描绘的一样,诗人非常喜爱。引出龙眠居士,点明诗中主旨。诗人年纪大,宦海沉浮,经历世事,心累了,想仿效龙眠居士,归隐山水田园。
《将至桐城》诗人采用虚实手法,以景抒情,来表达诗人归乡似箭的急切心情和归隐山水田园生活的愿望。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潜藏着盛世危机?
众所周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和《千里江山图》。这些画作,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丰碑,而且是跳动的音符和乐章,记载着和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清明上河图》宽为24.8厘米,长为528.7厘米,以绢本设色和长卷形式展现,生动记录了12世纪时北宋都城东京(今属河南省开封)的繁华景象。在画卷中,除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还有船只、桥梁、城楼、酒肆以及大量的牛、骡、驴和车、轿、哨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整幅图画大气磅礴,恢宏逼真,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经济繁荣之势。根据史料记载测算,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的GDP总量约为266亿美元,占到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3%,人均GDP达到了2280美元。如果您对这些数字没有具体概念的话,我们再举个例子,八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时,清朝的人均GDP仅为600美元,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均GDP也只有1250美元。
作为上承唐朝和五代,下启元朝和明朝的朝代,两宋绝对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属于整个华夏文明的璀璨夺目时期。难怪,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国学家陈寅恪曾在《宋史职官志考正》序言中这样表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并且走进《清明上河图》,一起回顾曾经的历史过往。作为中国传世的十大名画之一,它由北宋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所作,属于国宝级的珍贵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二字被很多人误解为清明节期间,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和清明节没有任何的关联,完全是张择端为了奉承宋徽宗赵佶而取得“盛世清明”之意,完全是为了拍马屁的需要;“上河”中的“上”字也不是动词,不是前往河边的意思,而是指都城东京的汴河。
在现今出土的许多北宋墓葬中,经常会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比如犁、耧、耙、镰、钩、锄等。据此不难推断,当时的农耕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工具的增多,必定能大幅增加粮食的产量。
宋朝自从立国以来便高度重视水利和灌溉,修建了大量的堤堰和水坝灌溉农田,比如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和钱塘江堤等。以钱塘江堤为例,它前后被修筑了多次,最终具备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而且保证了周边农田的灌溉。
到了北宋中后期时,随着国家战乱的减少,随着耕种和灌溉技术的更新,农业水平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粮食产量更是大幅增长。宋神宗以后,国家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亿以上,国家的耕地面积也已经达到了七亿亩。
关于这点,《清明上河图》中也进行了真实的诠释,随处可见的酒肆和饭馆,以及城郊的农耕景象,都足以反映出当时的农业状况。而且,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原先种植于北方的麦、粟、黍、豆都开始推广到了福建和广东等地,原先种植于南方的水稻和甘蔗也都推广到了北方地区。
除此以外,北宋的各种经济作物也非常繁多,比如茶叶、水果和棉花的产量也越来越大。这些现象,无疑都极大地繁荣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一切的根源所在,自然为北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才有了繁荣的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
从《清明上河图》不难看出,汴河两岸到处都是茶楼、酒肆、饭馆和妓院等,到处都是熙熙攘攘和接踵而至的客流,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的商业水平。据《东京梦华录》这样记载: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自赵匡胤960年通过“陈桥兵变”立国以来,北宋就确立了“重农不抑商”的政策。之后,虽然更换了数代的宋主,但这一政策始终得到了延续,朝廷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从来没有限制过商业。
“宵”是指夜晚,“禁”是指禁止,所以“宵禁制度”就是禁止夜间活动的制度,从唐朝起固定推行,北宋建国之初也被继续沿用。不过,为了大力发展商业,宋太祖赵匡胤下旨放宽了这项禁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从此以后,东京的商人再也不用担心夜间的宵禁限制,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对于严格禁锢百姓思想和行动的封建社会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几乎没有政治地位可言。自战国时期形成“奖耕战、抑商贾”,到西汉时期形成“市井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再到唐朝时期形成“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这些都是对商人的歧视。
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逐渐放松对商人及其后代的限制,提出了“有奇才异行者应试”的政策。因此,商人及其后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借此机会实现身份的转变。
讲完了北宋的商业,再聊一聊它的手工业。先说纺织业,在北宋元祐初年时,全国的丝织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五百万匹左右,而唐朝时最巅峰状态也就七百五十万匹左右,两者差距一目了然。
在中国陶瓷史上,宋代的瓷窑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主要以汝窑、钧窑和定窑为主。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中,大致分布于全国的170个县,仅宋朝就占据了其中的130个县。
除了纺织业和陶瓷业,矿冶业在北宋的手工业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规模的扩大和工艺的进步,涉及到了金、银、铜、铁等。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信州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
面对“重文轻武”的局面,北宋的文化空前繁荣和盛行,由唐代发明的雕板印刷术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于是,湖北蕲州蕲水县的一介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提升了刻印书籍的效率,也成就了中国的一项四大发明。
在北宋的交通工具中,畜力是最常用到的一种,比如牛、驴、骡和骆驼都是主要的牲畜。由于国家长期缺马,将有限的马匹基本上全部充作军用和官用,民间的农耕很少出现马。
插一句题外话,我们在观看《水浒传》时,像武松和李逵等梁山好汉们经常会在饭馆提到“切二斤牛肉,来一坛好酒”。事实上,这是完全不会发生的事,因为宋朝严禁擅自杀牛,任何酒馆都不会有牛肉出售。据《宋刑统》记载:
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
虽然畜力是北宋最普遍的交通方式,但船运才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从《清明上河图》也不难看出,汴河的码头上络绎不绝的船只,充分展现出了当时交通业的发达。
通过翻阅史料,我们得知当时东京的船运主要依靠四大漕河,分别是汴河、黄河、广济河和惠民河。其中,汴河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它自西流入都城,然后向南汇入淮河,主要负责联通淮南、江浙、湖广和四川等地。据《宋大诏令》记载:
国家建都河汴,仰给江淮,岁漕资粮,溢于汉唐。
除了内河运输,北宋的海外贸易和运输也非常繁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最积极的时期。为此,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将商品输送到了朝鲜、日本、南洋和印度等国,最远还抵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
北宋通过金、银、茶叶、丝绸、药材和瓷器等,通过海外贸易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货物。比如象牙、琥珀、香料、犀角、蕃布、珊瑚、玳瑁、玛瑙、苏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货物首推香料。
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家名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店铺非常显眼,就属于经营进口香料的顶级奢侈品店。由于价格昂贵,这里只针对上层贵族和商贾巨富,其余平头百姓们根本无力问津。
由于北宋坚持“尊儒尚儒”和“重文轻武”,因而对于士族和文人格外优渥,直接造成了他们突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为了吸引这些“优质人群”前来消费,各种各样的酒肆、茶坊,甚至是妓院都开始附庸风雅,培养出了许多色艺双绝的交际花,比如李师师和谢玉英等人。
通过《清明上河图》还能看出,汴河沿岸的娱乐业十分繁荣,比如说书的、唱曲的、弹琴的、杂耍的和算命的等。这些场所和人员,也成为了北宋的一种标志。
综上所述,北宋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用“璀璨夺目”来形容的话并不夸张。但是,在“烈火烹油”和“鲜花着锦”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而张择端也看到了这些隐患。
张择端出生于1085年,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属山东省诸城)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聪明好学,早年间游学汴京后着迷于绘画的学习。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专攻宫廷画,尤其擅长于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和城郭。由于当时的高手甚多,比如王希孟、李唐和赵昌等人都堪称杰出大家,他虽然算不上籍籍无名,但也绝对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北宋中后期虽然政治昏暗不明,但还算是开明纳谏,文人和谏官也喜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上请奏。比如,当年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之时,由于“用力过猛”而导致了多地的民怨,郑侠就绘制一副《流民图》呈递给宋神宗,含蓄表明了变法的弊端。
文史不假个人相信,张择端在绘制《清明上河图》时,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拍马屁,而是为了委婉劝谏。他画中的东京城,事实上只是实情!而非实景!
走进《清明上河图》后,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患和危机,为日后的“靖康之耻”敲响了警钟。
按照北宋的律例,东京城内外应该有120个坊进行拱卫,而每一坊都需要设立望火楼和巡逻兵。可是,在《清明上河图》中虽有一座望火楼,但已经被改造成了休憩的凉亭,而且周围也没有巡逻的士兵。
从图上还能看出,拱卫内城的土墙已经明显衰败,除了墙皮脱落外,墙上已经杂草丛生,原本的防御功能已经大打折扣。而且,城楼上面不见一个士兵放哨,城门前面不见一个士兵盘查行人,真可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除了军事防御的形同虚设,《清明上河图》中还看到了一个隐藏现象。大量的官船和私船都停泊在了码头,原本应该运粮或运兵的官船,上面装的却都是花石纲;原本应该运送普通货物的民间私船,上面装的却都是粮食。
原来,为了满足宋徽宗特殊的癖好,大量官船都被安排去运送花石纲,直接导致了东京城乃至北方地区的粮食短缺。受此影响,一些贪利的商人开始乘虚而入,利用私船渐渐把持住了粮食的运输和交易。
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出现了很多的朝廷官吏,而且个个不紧不慢,个个悠闲自在。例如,在城门口附近的一座衙署外,零散闲坐着几个兵卒,看来是在等候迟迟未到的衙门官员。看来,除了冗官冗员外,北宋的怠政懒政也非常严重。
东京随处都有酒馆,除了平民百姓饮酒外,还有许多的士兵也喝得东倒西歪。在那个强敌环伺的年代,北宋朝廷竟然毫无顾虑和警惕,继续任由军心涣散,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吗?
以上的事例简直举不胜举,比如官员争道、惊马闹市、消防缺失、警卫全无、船桥碰撞、商贾侵街等等。张择端一定是看出了这些隐患,故而利用绘制《清明上河图》的机会向宋徽宗进谏。
精心完成画作后,张择端就把它呈递给了宋徽宗进行御览。他认为,以对方的聪明才智和绘画功底,自己无需多言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不过,张择端显然高估了那位“被政治耽误的艺术家”,赵佶看到《清明上河图》后,只对展现出的繁荣景象而沾沾自喜,完全没有发现画中的社会危机。然后,他得意洋洋地盖上了自己的“双龙小印”后,就又去忙其它文艺工作去了,对于国事继续放任不管。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宋就发生了“靖康之乱”,来自北方的女真族一举攻占了都城东京,还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任皇帝。除此之外,连带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权贵重臣共计3000多人都被掳走,而且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屈辱,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