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恶霸太子妃,刘文彩为什么要请人去刺杀刘湘
超级恶霸太子妃,刘文彩为什么要请人去刺杀刘湘?
军阀二字,意味着权力的同时,也意味着“你死我活”的争斗。
刘湘或是刘文彩,不论他们打着怎样的旗号,喊着怎样的政治口号,他们的本质也还是军阀。
所以,纵使刘文彩和刘湘是叔侄关系,他们之间的争斗也是在所难免。
刘文彩生于1887年,刘湘生于1888年,叔叔只比侄子年长一岁,刘文彩的弟弟刘文辉更是小了侄子刘湘7岁,只是,刘文彩和刘文辉兄弟俩虽然是刘湘的叔叔,却没有刘湘发展得这么好。
刘文彩虽然不能算是一个军阀,但实际上他的权力则是来源于他的军阀弟弟——刘文辉,刘文辉之所以能够成为军阀则又是得益于侄子刘湘的提携。
刘湘和刘文辉是刘氏家族中最为耀眼的两个人,当然,和刘湘一比,刘文辉自然又逊色了不少。
刘湘17岁之时毅然投笔从戎,瞒着父亲前去投考四川武备学堂弁目队,最后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这也是他在军阀这条路上所走出的第一步。
后来,刘湘又先后在四川陆军讲习所、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和四川陆军武备学堂学习,后入川军中任职。
实际上,刘湘在川军中的发展速度很快。
1911年不过是一个小排长,可是到了1913年便撇开杨森,当上了第一师第二营营长,讨袁之役后又被提拔为第三团团长;1915年袁世凯让陈宦到四川任督军,试图削弱川系将领和控制四川军政,不少川系将领被打压了,可是刘湘反倒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旅长,即便后来蔡锷攻克了四川,他也仍然稳坐旅长之位。
1918年,刘湘原本跟着北洋政府打靖国军,可是一看靖国军占据了上风便立刻倒向了熊克武,说要和靖国军一起“护法”,然后被熊克武任命为了川军第一师师长,此时的刘湘只有30岁。
后来,他拥熊又倒熊,驱逐刘存厚,几乎已经完全掌控了四川。
1921年,此时33岁的刘湘被推选为四川省长兼川军总司令,从此成为了“四川王”,一手操控着四川军政。
这一年,刘文彩已经34岁,被他的弟弟刘文辉任命为四川烟酒公司宜宾分局局长,后来又先后被任命为叙南船捐局长、川南护商处长、川南禁烟查缉总处长、川南捐税总局总办、叙南清乡中将司令等职,从此开始不断地敛财。
不过,刘文彩之所以能够在川南一带拥有如此大的财权和军权,实际上是他的弟弟刘文辉所赋予他的。
刘文辉这个人同样很有野心,一个有野心的人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充自己的势力,而扩充实力又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所以刘文彩既是为自己敛财,也是在为刘文辉筹集经费。
1917年,刘文辉从保定军校毕业之后去成都去找刘湘,明眼人一看便知道他来找刘湘是投奔刘湘,让刘湘安排他的工作。
不过,当时刘湘并没刘文辉直接安排在自己的手底下,毕竟刘文辉是叔叔,一则怕刘文辉面子上过不去,二则也是担心不好管理,所以将刘文辉保荐到了陈洪范所部。虽然刘文辉不是在刘湘所部,但是因为刘湘的关系,刘文辉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刘湘坐上川军第二军军长的位置之后,便着手将刘文辉从陈洪范所部调了出来,让他坐上了川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的位置,刘文辉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起家资本。
后来,他率部移驻宜宾之后,更是获得了一个能够供自己发展的根据地,没有第一混成旅和宜宾的话,他日后哪来的资本去和刘湘争夺四川的控制权?
刘湘“倒熊”之后,一看叔叔刘文辉的实力还是弱了点,怎么说也是一家人,于是大手一挥将熊克武的部分地盘和残部划给了刘文辉。刘湘打趴了杨森之后,又是大手一挥将原本属于杨森的部分地盘划给了刘文辉,还让他当上了四川军务帮办的位置。
所以说刘文辉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四川的一大军阀,是绝对离不开他的侄子刘湘的提携的。
当然,刘湘能够一步一步往上爬,实际上也少不了刘文辉的配合和支持,在刘湘没有成为“四川王”之前,这对叔侄的合作关系可以说是颇为密切和和谐的。
只不过,随着刘文辉实力的上升,他的野心也开始不断地膨胀,从开始甘于配合刘湘,甘于向刘湘俯首称臣,变成了试图去取代刘湘,这么一来,叔侄俩的关系自然逐渐破裂,两人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地产生。
当时刘文辉和刘湘之间最为激烈的矛盾当属川军是否应该走出去,刘湘坐稳了“四川王”的位置之后,想要安安稳稳地在四川当自己的“四川王”,可是刘文辉却不甘心,你刘湘有个“四川王”的位置了,我刘文辉怎么办,我当什么王?
如果不走出的话,刘文辉想要继续往上爬,那么只能向刘湘开刀了。
于是,刘文辉和刘湘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二刘争川”的军阀战争,曾经好到穿同一条裤裆的叔侄俩打了起来!
刘文辉和刘湘打起来了,刘文彩支持谁?显然是刘文辉,毕竟刘文辉是他的亲弟弟,刘湘只是一个堂侄儿。
然而,刘文辉的实力是不如刘湘的,如果真靠真枪实弹地打,刘文辉肯定打不过刘湘,所以为了支持刘文辉,为了能够让刘文辉在“二刘之战”中获胜,刘文彩想出了一个当时颇为盛行的办法——刺杀刘湘!
但是想要刺杀刘湘谈何容易?所以,刘文彩最终也没成功,刘文辉也被刘湘给打残了,刘湘看在是同一个“刘”字的份上放了刘文辉一马,让刘文辉率领所部去了西康。
刘文彩则从此退出了军政界,回老家当起了地主。
1949年10月17日,刘文彩自觉将死,遂让家人送他回安仁镇,可是刚离开成都不久,刘家人突然发现刘文彩快不行了,为了不让他死在路上,又急忙送他回了成都公馆。
刘文彩撑着最后一口气,睁开眼一看,自己还在成都,没有回到安仁,一口气没上来,头一偏便咽了气了。
刘文彩的弟弟刘文辉活到了1976年,曾经被他派人去刺杀过的侄儿刘湘则早在1938年率领川军出川抗战时病死在了汉口。
可以用平凡的词汇描述一下蓝玉案吗?
一场朱元璋亲自编导的政治惨剧!
若朱标没有英年早逝,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但是朱标先于朱元璋死去了,明帝国中能制约、束缚淮西勋贵集团的刘伯温也早于朱标之前死去,所以朱元璋亲自做恶人,诛杀了胡惟庸等淮西文官集团们,是在为朱标铺路。
可胡惟庸案不久朱标也死了,作为庶子的朱允炆是不可能成为新的太子,可命运就是这样的。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夭,吕氏生的朱允炆,比太子妃常氏生的二儿子朱允熥大了一岁。
朱允炆真的“仁、孝”吗?在没有登基为帝之前确实是,至少朱元璋是这样认为的。于是乎这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已经患有偏执症的老头,就这样扶持起这个没有外戚、勋贵支持的庶子朱允炆。所以朱元璋需要为这个他喜爱的庶孙子铺路。
1、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2、十二月甲戌,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兼东宫师保官。为什么要让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兼做东宫师保官?
就因为有人不服这个庶子,朱标的太子妃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唯一女儿,而常遇春的正妻是蓝玉的姐姐。蓝玉骁勇善战,又是新生代将领的佼佼者,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名震中外,问题就在于这些功绩使得蓝玉忘记了自我,恣意骄横、不尊律法、甚至是连朱元璋都敢冲撞。
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佔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明史 蓝玉传》朱元璋都难于压制的人,甚至是当初立朱允炆为太子时,蓝玉大言不惭说出“我不堪太师耶!”
太师,是什么?元朝的官职,上掌军、下管民。甚至是元朝的皇帝都是太师的傀儡!蓝玉敢说出这样的话来,真的是不服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在他之上?估计朱元璋可不敢这样想。
敢说出要做太师的人,这样的人,他会服这个不是姐姐亲生的庶子?他姐姐生的儿子中还有一个朱允熥在。估计朱元璋也不敢去愿意去信蓝玉真的会忠于朱允炆。
所以蓝玉必须死!为了防止他的旧部会将怒火发泄到朱允炆身上,所以他的旧部或者跟蓝玉相好的友仔们,也必须跟着死。
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等皆坐诛。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无情最是帝王家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战功无数,后来官至太尉、丞相,可是晚年的时候却被降到封地,还被人污蔑造反,最后沦落到被狱吏污辱。周勃晚年如此凄凉,只是因为一个字“狂”。
周勃的前半生其实是非常仁厚的,跟“狂”字根本不占边。其实西汉王朝是一个草根率领着一群草根打下来的,他们的出身都很低。皇帝刘邦原来只是个泗水亭长,每天飞鸡走狗,无所事事;樊哙是个杀狗卖狗肉的;夏侯婴专门是赶马车的;灌婴是贩卖丝质品的;就萧何好一点,是个县吏。要说这里面出身最不好的,恐怕要数周勃了。
周勃是刘邦的老乡,是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的,收入微薄,为了多赚点钱他还兼职做吹鼓手。因为他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后来又做了拉强弓的勇士(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技多不压身呀)。刘邦起兵后,他便跟着刘邦南征北战,天下初定,论功行赏时他被封为绛侯,食邑八千户。在刘邦麾下还是有不少关系户的,卢绾跟刘邦亲如兄弟,非常得刘邦的偏爱;樊哙跟刘邦是连襟,是刘邦的亲戚;夏侯婴是刘邦的御用车夫,非常得刘邦信任。但周勃却不是关系户,他所得到的封赏都是他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刘邦率军打仗,周勃大都是前锋(打仗时前锋既是主力,也是炮灰,危险系数最大),攻占城池往往他都是第一个站在了城墙上的。刘邦对他的评价也很好,说他质朴刚强,老实敦厚。
我们知道刘邦在天下初定时,就开始大肆的诛杀和打压有功之臣,连他最好的兄弟卢绾都投降匈奴了,为什么作为武将的周勃安然无恙呢?其实除了刘邦认为他老实敦厚以外,最主要的是周勃勇武有余,计谋不足,没有大能耐,对刘邦造不成威胁。这一点从他在行军打仗中的表现也能看出来。周勃刚跟着刘邦时,就是做训练步兵的低级武官,后来打天下(包括后来平各异性王叛乱)时,他也大都是听从指挥作前锋,或者作为将领带领一部分队伍去攻城或者狙击敌人,跟韩信这样统筹全局的军事家根本没的比。所以周勃虽然军功多,但权力并不大。周勃带领最大规模的军队当主帅还是刘邦病危,他害怕樊哙会成为吕后强大的外戚势力,所以让周勃去代替正在平燕国叛乱的樊哙,周勃才得到自己统领大军的机会。周勃这次主帅当的还可以,燕王卢绾逃到了匈奴,周勃平叛胜利而归。可此时的刘邦已经病逝,平叛有功的周勃并没得到什么封赏,也没被授予什么要职,还是绛侯的身份,直到孝惠帝六年才被授予太尉的官职。不过这个太尉却并没有什么实权,因为很快惠帝刘盈就去逝了,吕后临朝称制。她对刘氏宗亲和刘邦留下的老班底极力压制,大量分封吕氏为王,吕氏外戚掌控着大权。
直到十年以后吕后去逝了,周勃才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吕后去逝后,诸吕害怕权势被夺,密谋谋反(一种说法是刘氏宗亲和老臣们为了夺权而编造的理由),周勃、陈平等老臣用计夺得南、北军的军权,尽诛吕氏全族。周勃身为太尉,又是军中的老资格,威望最高,在平定诸吕时功劳也最大。
志得意满,感觉自己已经到达人生巅峰的周勃不再质朴老实了,开启了自己狂妄的政治生涯。
本来在平定诸吕时,功劳最大的刘氏宗亲就是在外围策应的齐王刘襄,他也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无论是是从伦理上还是从功劳上,都应该是刘襄当皇帝才是。可是齐王是当时最大、最强的诸侯王,这些元老们怕刘襄继位后他们的权力被夺取,就以齐王的舅舅势力大,继位仍有外戚专权的可能,排除了齐王,拥立了实力弱很多的代王刘恒。
刘恒从代国赶往京都,元老大臣们都到城外去迎接。这时周勃的张狂表现出来了。刘恒实力弱,又一向仁善不争,却被拥立为帝,居首功的周勃便认为刘恒对他一定是诚慌诚恐,感激不尽的。所以在刘恒还没入城的时候,就到刘恒的车马前说有事情想和他私下聊几句。不料刘恒根本没接茬,他身边的手下说,如果是公事那就正大光明的说,没必要私下说,如果是私事,那么不好意思代王没有私事。周勃本想着刘恒会非常客气的与他聊天,不想碰了一鼻子灰,只能自己生闷气。
其实刘恒登基以后对大权在握的周勃是非常尊敬的,封他为右丞相,位极人臣,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周胜之。据记载汉文帝(刘恒)为表示对周勃的尊重,每天下朝的时候都要目送他离开,而周勃不但坦然接受,还一副很骄横的样子。时间长了,汉文帝慢慢在京都站稳脚跟后,便不再那么哈着他了,渐渐地拿出了皇帝的威严,周勃也渐渐畏惧起来。有一次汉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的案件有多少件?”周勃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全国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是多少?”周勃仍然答不出。这种问题明摆着是为难人,周勃已经察觉到了汉文帝的敌意,再加上手下人也劝他说你已经功劳最大,官职最高了,时间长了灾祸就要降临了。所以周勃怕枪打出头鸟,便辞去了职务,由左丞相陈平一人任丞相。周勃若是就这样急流勇退了,我估计汉文帝也会对他礼遇有加的。但他的心是非常不甘的,熬了一辈子,好不容易走上了高位,才干几个月就要光荣退休吗?他显然不接受!,所以在陈平去逝后,周勃便又被任命为丞相了!朝中不缺有才能的人,汉文帝明明很忌惮他,却又立他为丞相,我想这中间周勃肯定使了不少手段,让汉文帝不得不妥协,这也为他后来的凄惨埋下了伏笔。
汉文帝虽然仁厚,但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差不多十个月之后,他便摆平了各种牵制,开始对周勃下手了。汉文帝时期,很多列侯都住在京城,不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他便让丞相周勃起个带头作用,一道圣旨,回你的绛县封地吧!周勃作为一个老臣,汉文帝是一点面子都没给他留,什么错没犯,找了这么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就把他给罢免了。
周勃灰头土脸的回到了封地,他知道自己得罪了汉文帝,所以每天过的胆颤心惊。每当郡守、郡尉巡行到绛县时,他都要身批铠甲,让家丁手持兵器迎接。史书虽然没有记载,我想周勃在汉文帝刚继位的那两年,自恃权力和拥立之功,应该狂妄的做了不少逾越之事,要不然不会这么战战兢兢。周勃此举正好被有心之人利用,举报他谋反,于是廷尉便把他逮捕入狱。这次举报是不是汉文帝授意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堂堂万户侯,汉朝四朝元老,仅凭身披铠甲,家里有武器便被告谋反,显然所有人都知道汉文帝和周勃嫌隙很深。而在狱中的狱吏都敢欺辱他,说明周勃当时的状况真的很糟。周勃请公主(他的儿媳)为自己作证,又赠送很多财物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让薄昭给自己说情。好在汉文帝不是嗜杀之君,知道他不是谋反,给了他点教训就把他给放了。
此后的周勃被治的心服口服,再也不敢有什么不敬的行为了,在封地又过了八年去逝了。虽然经历波折,但总算也是善始善终了!
小说薛刚反唐中薛刚为什么反唐?
导语:薛刚的人生颇具神话色彩在内蒙古丰镇市的市区东面屹立着一座山,名叫“薛刚山”,相传是薛刚死后飞仙时,途经此山踩下了巨大足印,此山因此而得名,薛刚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薛刚反唐”的故事,那么薛刚为什么反唐呢?
薛刚薛刚 (?-772年)历史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由民间演绎而出,其故事是民间评书和戏曲中薛家将系列的一部分,其中的薛家将指的就是以薛仁贵为第一代,薛丁山为第二代,薛刚为第三代的薛家将。薛刚在其中的角色是薛仁贵之孙,薛丁山和樊梨花的儿子,有关薛刚的形象,最早是出现在清代如莲居士的小说《反唐演义全传》中的人物,包括后面出现的一系列评书、戏曲等等都有提到薛刚这个人物,;另有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辞赋作家薛刚等。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病死。
薛刚反唐《薛刚反唐》是中国的传统故事。书中记载: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的儿子,生性好打报不平,好惹事。元宵节上打死太子、惊崩圣驾,闯下大祸。薛丁山一家连累被武则天灭门。后来薛刚独自逃到西凉,搬来大军。辅佐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
叙薛丁山之子薛刚反唐事,从薛丁山葬父、武则天入宫受宠、薛刚大闹花灯开始,叙至睿宗即位、薛家一门团圆止。情节相当于九十回本《征西说唐三传》第七十回至九十回,但叙述却比《征西说唐三传》详要。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薛刚为什么反唐呢?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的儿子,从小就继承了父亲高强的武艺,性格豪迈,并且喜欢打抱不平,非常会惹事。在一次元宵佳节上,薛刚将二太子李奇打死,因而使得唐高宗李治受惊驾崩,创下了大祸。犯下祸事的薛刚当即逃到了外地,李治一死,整个王朝就乱套了,按照唐朝当时的法律,薛刚一人犯法,应当株连九族,但是李治在死前跟众人交代过薛家历代功臣,对唐朝也是忠心耿耿,所以此事要追究的话只追究薛刚一人就好。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遭到了想去除薛家势力的人的反对,他们和武则天说了此事,要求把薛家诛九族,此时的武则天几乎执掌整个朝堂,称帝的欲望膨胀,这个建议正中武则天下怀,她早就想除掉开国的功臣和他们的后代了,于是武则天赶走了中宗庐陵王,将薛丁山一家285口斩尽杀绝,捉拿外逃的薛刚。
逃到西凉的薛刚,在友人的书信中得知全家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满门斩首,感到异常愤恨,于是对大唐皇室怀恨在心,决定举兵反唐。薛刚在好友马登的引荐下得以与中宗相识,得到中宗原谅,授予兴唐兵马大元帅,忠孝武英王。薛刚还赴西凉借兵,结果被西凉公主看上了,娶西凉公主为妻获得了西凉国的支持,并辅佐当时还是庐陵王李显讨伐篡位的武则天,这也是“薛刚反唐”的来源。在这期间薛刚三次挂帅,挥军北上攻克长安,最终把张武一党处斩于父母墓前,终得以报怨仇并为家族昭雪。
但以京剧《徐策跑城》为代表的故事系统中,薛刚反的主要人物是朝中奸臣张泰,故事的结尾是老忠臣徐策调停两方面,让皇帝决定斩杀奸臣为薛家昭雪,薛刚罢兵。而在小说《薛刚反唐》中则将薛刚的故事与武则天篡夺唐朝皇位的阴谋联系起来,薛刚并不是反唐,而是卫唐,薛刚所反的,是夺取了唐朝皇位的武则天,并不是整个唐朝,不然他也不会帮助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因为李显并没有新建一个朝代出来,唐朝还是唐朝,只是武则天下台了而已,薛刚所反的,是武则天。
总结:薛刚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薛嵩,更是没有“反唐”一说。薛嵩在以四郡降唐之后便一直致力于唐朝的恢复上,恪守自己的职位,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反唐”迹象,至于薛刚怎么死的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一般认为是与历史原型一样在70多岁的时候病死的。这也是民间流传的是“薛刚反唐”的故事而没有说是“薛嵩反唐”的原因。
能把你虐哭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分分钟虐哭我的,一定不是爱情片,更有可能是孩子淳朴的情感。
当然,今天并不单单说孩子,而是要说几部关于孩子跟战争的电影。
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战争,带给人更多的反思。
1.《小男孩》
这是一部来自阿加多·蒙特沃德的战争题材电影,小男孩因为自己一直没有长高,镇上的人都叫他“小男孩”。
而这个小男孩用他的信念与意志去带回他远在战场的父亲,只因他相信只要有信仰,便能改变一切。
小男孩希望自己的父亲回家,牧师给了他一张可以让信仰充满力量的列表,还有与桥本先生成为朋友。
影片中的桥本先生是一个日本人,珍珠港事件之后,在这个小镇弥漫着反日情绪。
人们不愿和他说话,更在他的汽车上发泄情绪。
但小男孩依然把牧师给他的列表作为信仰,并且他和桥本先生成为了朋友。到影片现在,许多人觉得小男孩很傻很天真,他对着海的那边,日本的方向,想让战争停下,让做了俘虏的父亲回家。
于是……
一枚行动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扔向了日本广岛。这时镇上的人都觉得小男孩成功了,但却传来了父亲的噩耗。
这黑色与红色的对比,让人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中小女孩的那一幕,因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这部影片,似乎有着小男孩和父亲与小男孩和桥本这两条线索,但这两边,都夹杂着战争带来的让人心酸的一面。
虽然影片没有让人彻底为小男孩悲伤,小男孩的父亲最终回家了,这给了观众一个好的结果,但战争的残酷还是在影片中得以体现。
这是一个战争所带来的一个家庭的灾难,而接下来,是一个小男孩直面战争的故事。
2.《无境之兽》
导演凯瑞·福永是《真探》第一季的导演,而这次带来的这部影片,从一个孩子的经历,来阐述一场战争。
阿古的家人在战争中丧生,妈妈和妹妹不知所踪,他一路逃跑,偶然加入了一个游击队,年幼的他对司令官产生依赖感,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战士……
此前,阿古还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孩子。
跟随者这支游击队,阿古杀掉了第一个人。
看着自己的同伴虐待其他孩子。
看到被强奸的妇女他选择一枪打死。
在这本不应该经历战争的年纪,阿古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就像个老人,她像个小女孩,因为我打过仗”,
这场战争剥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权利。
而这部影片,就像一根针一样扎在观众的心里。
但电影中,经历战争的孩子,并不只有“他们”。
3.《蝴蝶的舌头》
这部电影在1999年上映,导演乔塞·路斯·奎尔达选取了加利西亚著名小说家Manuel Rivas的短篇小说集当中的三篇短篇小说,经过精湛的艺术加工,将三个故事完美融合,创作出了这样一部令人看过就难以忘怀的悲剧故事。
整部影片在一小时十四分前所营造的温情,孩子眼中田园般的生活,一个老教师的耐心和温柔,绿树丛中的美妙场景,让观众心中不由得升起浓浓的暖意 。
在电影的最后,全然被打破。
影片最后的几分钟,西班牙内战爆发,老师们因为政见不同被共和军逮捕押上了卡车。
这时的人们为求自保,不论车上的是自己的好友,邻居或者老师,人们纷纷辱骂。
这个时候的人们,心中是无比绝望的,孩子们也在大人的怂恿下,向自己的老师投掷石头,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反目,不觉间成为了这部影片的最终结果。
4.《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个男孩眼中的纳粹集中营。
布鲁诺因为父亲的调职,而不得不搬到乡下的新居。而他也认识了铁丝网里面的犹太人施穆尔。
看到这个画面,两个孩子不同的生活展现了出来,布鲁诺对铁丝网里面,充满了好奇,那里似乎是等待他“探险”的“乐园”。
布鲁诺最终去完成他的探险了,只是这个探险,代价太大了。
为了帮施穆尔找到消失的父亲,布鲁诺换上了这件“条纹衣”,却刚好赶上了父亲对犹太人的加速处理,没再出来。
搬迁前,父亲的安慰“就当作是一次探险,像你有本书里写的那样”,家庭教师“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犹太人是好的,那你就是这个世上最伟大的探险家”都使布鲁诺对新居后的“农场”充满好奇。
偷看到伪造的营地纪录片后,布鲁诺更加深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愿望,他甚至自豪地拥抱了父亲。这个谎言会让人想到《美丽人生》,同样是一个父亲的谎言,却是残酷和美好的对比。
在这些影片中,导演们丝毫不吝啬,想尽办法去描述战争,这些孩子纯真的一面,不经意间就进入了心里,而对于观众来说,我们真的是被分分钟虐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