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在哪里,西安下火车是什么地方

2023-04-05 03:25:04 90阅读

帝都在哪里,西安下火车是什么地方?

1. 西安站,位于新城区环城北路。

2. 西安北站,位于未央区文景路北口。

帝都在哪里,西安下火车是什么地方

3. 西安南站,位于长安区引镇。

西安站,兼顾动车和普通列车。西安北只发高铁动车车次,西安南普通列车。

拓展资料:

1、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古都学会认定的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2、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为何古代的中国被称之为九州?

我们都知道,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为什么是黄河而不是长江。这是与地理环境相关的。黄河在北方,中下游地区进入平原地带,由于少了山谷的限制。黄河在下游经常泛滥而变换水道。大江大河流域,是适合人类发展的。可是,黄河的泛滥,又影响了先民的生存。于是,治水,使黄河能沿着固定的水道前行,就成了先民们生存的大问题。最后,大禹带领人们解决了水患的问题。这样,先民们在黄河流域的生存环境才变得相对固定。之后才能形成文明的板块。而且,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也加深了,文明的发展也就更快了。这就是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原因。

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个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九州。他们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

这九个州的大体位置从他们的名称上大体都可以推测出来。冀州的冀,是今天河北的简称。它的地域主要在河北和山西。兖州、青州是在今天的山东,徐州在江苏的北部,山东的南部。扬州在江苏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地区,加上浙江、江西的一部分。荆州在今天的湖南、湖北。梁州是陕西南部到四川。雍州则在陕西到甘肃。

这种对九州的划分,来自中国古代典籍《尚书禹贡》。据说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后对天下的划分。但后世学者认为,《禹贡》不是上古文献,而是战国到汉代时期的伪做。之所以要做这样一篇地理志出来。是为了天下治理的需要。而大禹时期,显然不需要这样精细的天下分区。

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一篇说的中《禹贡》中叙九州的顺序问题,是这样说的:

《禹贡》叙治水,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兖、徐接境,何为自徐自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 ,既在所先,而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汩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予得之魏几道。

这段话说,《禹贡》中九州的次序是根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的。因为大禹生活在冀州,也就是今天河北一带,所以,以北方的冀州为起始。北方为水,水生木,到东方三州是兖、青、徐。木生火,到南方,南方二州是扬、荆;火生土,土为中央,才到中原的豫州;土生金,到西方的梁、雍二州。

这种说法大约有点道理。但这段话也从侧面证明了《禹贡》并非出自上古,而是汉代。因为五行观念的成熟是在战国时期。如果真是大禹划分了九州,大约不会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因为那时这种观念还没成熟。

就算是战国至汉代提出的九州观念,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说明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已经有天下统一的治理观念了。纵观人类历史,那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其它文明在这么大的地域范围之内提出统一的天下治理规划。读读历史,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和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厚。

古代大梁帝都金陵是现在的哪里?

现南京 旧称:冶城、越城、石城、白、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元、集庆、应、京师、南京、南都、京 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华

互联网之都是哪里?

北京,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中国第一家网站、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均是在此地诞生。北京,不愧为中国互联网的帝都,拥有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是中国互联网的创业圣地。代表企业有:百度、京东、新浪、搜狐、小米、360、优酷、美团、乐视、爱奇艺、今日头条。

秦始皇灭六国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启了一统天下的征程,至前221年,经过长达十年的征战,秦国灭掉了六国。

灭掉六国是秦国一统天下一系列艰苦征战最艰难的阶段,但并不是秦一统天下的全部过程。了解了这一点,也就好理解题主的问题。

春秋五霸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大封天下,开启了以姬姓子孙及功臣为主,遍地诸侯的时代。

在这里,豹眼无法一一列举周武王及其继承者所分封的所有诸侯,仅仅针对题主的问题,重点介绍一些与“山东六国“”诸侯相关的情况,以便更明白地了解六国在今天所处的位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天子号令天下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得以改变,这些权力逐步转移到诸侯手中。

以“三家分晋”为节点,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轮流坐庄,形成了“春秋五霸”。

齐国首先称霸,齐桓公一般被称为“五霸之首”。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诸侯国之一,开国国君是武王伐纣的最大功臣姜子牙,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姜子牙的齐国,仅仅是今山东中部地区的一个侯国,当时山东地区诸侯林立,比较大的诸侯国有鲁、莒、滕等,其他小诸侯数不胜数。

姜氏被封国建邦后,煮盐垦田,不断开疆拓土,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到春秋时期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

公元前685年,姜太公吕尚第十二代孙公子小白继位为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以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等四国诸侯会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尊王攘夷”,联合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确立了在诸侯国中的威信。

之后,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首霸。

此时的齐国,基本占据了今山东中北部地区,西南、南面以齐长城为界,与鲁国、莒国分治今天山东地区,势力范围一度扩展到河北南部,最重要的城市是临淄、即墨。

春秋次霸宋襄公

宋国(前1114年--前286年),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周初被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

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管理商朝旧地(河南安阳)。

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时杀死,另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朝宗祀,为周朝二王三恪之一。

《汉书·地理志》记载: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

宋国的版图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宋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影响力,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重要意义,要了解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离不开对宋国的了解。

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及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华的商业都会。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前637年)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共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拥立齐孝公继位,宋襄公因此名声鹊起,代齐成为盟主,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霸。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援郑国的楚国战于泓水。宋襄公傻乎乎的讲究“仁义”,要等楚军渡河以后列成阵再战,结果被楚国击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宋国一蹶不振。

“齐桓晋文”的霸主晋国

宋襄公死得很窝囊,其霸主身份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可,一些史书将第二位霸主的头衔给了晋文公。

晋国原本称唐,是夏朝故地,称之为夏墟,周朝之前,古唐国就已经存在。

周成王封其弟唐叔虞于此,仍称唐,其子晋侯燮继位后改称晋。

晋最初仅限于山西南部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时期,晋献公迁都于绛,并开始不断扩展,最终形成了跨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水之滨,南到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

晋献公之子晋文公(前697--前628年)继位后,文治武功卓著,成为春秋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之后,其后世国君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继续称霸,特别是晋悼公独霸中原。

春秋初期,诸侯国彼此之间的战争,仅仅是争霸,坚持“尊王攘夷”,并不以侵占他国的领土为目的。就晋国当时的势力,如果要一统天下的话,恐怕就没有后来的秦国啥事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周王室还有一定的号召力,诸侯国尽管势力强大,但仍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原本是周王朝的附庸国。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治都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称“秦嬴”。

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

秦穆公时,称霸西戎,曾亲率孟明视等人击败强大的晋国,并生擒晋惠公,逼迫晋国割让五城,把疆域扩展到了黄河西岸,秦国成为响当当的五霸之一。

之后,秦晋结好,秦穆公欲图中原,但却遭到了晋襄公全力压制,难以如愿。

秦穆公掉头向西发展,逐步灭掉西戎所建立的十二国(也说是二十个)。周襄王时,秦国出兵函谷关以西,开拓国土千余里,因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秦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石。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国(?--前223年),又称荆、荆楚。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

据最新出土的《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这说明楚国建国时是如何的贫弱。

到春秋楚成王时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为王,是为楚武王。

楚庄王时,问鼎中原,邲(河南郑州)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

春秋时期的其他霸主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般被称为“春秋五霸”,但同时期还有一些小霸主如郑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都称雄一时。

“春秋小霸”之郑文公

郑国(前806年--前375年),周朝姬姓诸侯国。

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国都在棫林(今陕西华县附近)。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版图在河南郑州一带。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前757--前701年),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成为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的诸侯,时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一说。

前743年,郑庄公继位,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由于郑国势力太大,周天子企图分解郑庄公的权利,引起了郑庄公不满,因而周郑交恶。

郑国在繻葛之战中,击败周、虢、卫、蔡、陈等联军,又于前719年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郑国势力空前强盛,就连势力强大的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

郑庄公因而被称为“春秋小霸”。

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父子

吴国(约公元前12世纪--前473年)是周朝姬姓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

其疆域在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的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其核心,国都前期为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后期为吴(今江苏苏州)。

在春秋中后期,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了鼎盛。

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

越国(公元前2032年--前222年),是古老的诸侯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妫姓,舜帝之后裔。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继位,成为春秋末期越国国君。

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周元王使人赐胙于勾践,命为伯。

勾践渡淮河,以淮上土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宋,与鲁泗水东百余里。

是时,越国横行于江、淮东,成为霸主,泗上十二诸侯(宋国、鲁国、卫国、邾国、薛国、郳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皆率九夷以朝。

其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大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春秋时期各诸侯霸主,轮流坐庄,东征西讨,南征北伐,完全打乱了周王室固有的分封格局,初步奠定了战国七雄的疆域范围。

战国七雄

春秋中早期的诸侯争霸,主要还是为了建立权威,“挟天子”以号令天下诸侯,如果侵占他国土地就会失去威望,遭到诸侯国联合抵制。因此,这段时期作为霸主,还是比较收敛、忍耐的。

但到了春秋末期,各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就没有这么客气了,不断吞并周边小诸侯,大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侵占领土,成为常态。而且诸侯国内的卿大夫势力强大之后,如法炮制,自立为君,逐步形成了战国七雄。

还是先从齐国开始,就说田氏代齐吧

公元前532年,原陈国公族陈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后世子孙经过一系列的骚操作,终于控制了齐国朝政。

前386年,田完后裔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田氏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齐”。

此时,齐国疆域包括除了鲁、莒之外的山东绝大部地区,以及河北省部分地区。

“三家分晋”,魏、韩、赵皆成为战国七雄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之后,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一直把持着晋国军政大权。

后来,赵氏把范、中行氏灭掉,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晋国灭亡。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是春秋、战国分界的时间节点,更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韩以阳翟(今河南禹县)为都城,赵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城,魏以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北)为都城,之后,三国都成为中原大国,与秦、齐、楚、燕并称“战国七雄”。

魏国称霸

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将都城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国号也改称“梁”。

早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率先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之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当初,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继位,任用军事家吴起,不断东征西讨,夺取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土地。

魏惠王在位时,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其疆域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和今河南省中北部的河内、河南一带。

公元前318年,宋康王继位为宋君,施行王政,逐步强盛起来。宋国东伐齐国,取五城;南败楚国,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国,取二城;灭掉滕国(都城古滕城,今山东滕州附近),取其地。

鉴于宋国的不断威胁,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了宋国,瓜分了其领土。

赵国称雄

赵国立国后,先以晋阳(山西太原)为都,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再迁邯郸(今河北邯郸),于前372年又立信都(今河北邢台)为别都。

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长城,前296年,灭掉了中山国。

早在魏文侯四十一年(前406年),魏灭掉了中山国。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灵寿)。其后国力达到鼎盛,于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

赵灭中山国后,其疆域囊括了河北大部、山西大部、内蒙古阴山以南的地区,成为当时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存在感最差的韩国

前400年,就被郑国围困住都城阳翟;前391年,秦国伐韩国宜阳,取其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其阳城;伐宋,捉住了宋公,总算挽回了一点颜面。

韩立国后,于前375年伐郑,灭掉了郑国,将都城由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迁往新郑,占据了郑国的地盘。

韩国疆域大体在今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被魏赵夹在中间,而且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地处四战之地,不断被打压,国土时被蚕食,虽位列战国七雄之一,但存在感最弱,也最早被秦灭亡。

韩国的国土分布大概在当今的山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势力染指陕、豫、冀、晋、鲁、皖六省。

雄风犹在的楚国

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

进入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其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到大海,南抵南岭,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 、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进攻越国,尽得原来吴国之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立。但由于楚怀王用人不当,被秦国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衰弱。

楚国在建国之初定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境内),后因为与一些小国争夺汉中,迁都鄢郢,又迁都寿春。其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主要在湖北西部荆州地界,国土分布大致在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最强盛时期发展到江苏、重庆、广西地区。

枯木逢春的燕国

燕国(前1044年--前222年)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奭。

前1044年,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因其在燕山之野,故称燕国。

召公并未到燕地就封,而是留在镐京辅佐周王室,由其长子克代为管理燕地。

公元前七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是古老的诸侯国,但其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

前316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两年后,齐宣王借平叛之名,派遣大军灭掉了燕国。

前312年,赵武灵王扶持公子职归国登基,是为燕昭王,燕国复国。

燕昭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任用乐毅合纵攻齐、秦,击败东胡朝鲜,盛极一时,终成七雄之一。

燕国的国土大致在今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等部分地区。

燕昭王时期,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下都武阳城。

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弱,在长平之战中被赵国击败,遂沦为弱国。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诸侯争霸,周王朝境内许多小诸侯国逐步消亡,到战国时期形成了七个最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但除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之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鲁等具备一定势力和影响的大国,像郑、卫、滕、邹、费等小国在七雄征战中,时不时也出来打打酱油,刷一下存在感,但无法改变甚至是影响历史的格局,一部分被“山东六国”所灭,一部分虽坚持到了最后,但最终不能逃脱被秦灭亡的结局。

秦置三十六郡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了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多郡。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对于秦初究竟设置了多少郡,是哪些郡,后来增设多少郡,史界一直没有定论。

但从上面的资料,也可以大体了解秦灭六国时,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由于战国七雄经过了长时期的相互攻伐,许多地方可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朝秦暮楚”是家常便饭,很难确定就是哪一国的固有领土。

因此,对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只能大体说明一下相当于今天的位置,很难确定一个固定标准的范围。

同时,从秦设三十六郡来看,许多郡并非六国疆域。也就是说,秦灭六国之前,战国七雄并没有控制全国领土,秦灭六国是基本统一天下,并非完全统一天下。秦灭六国之后,还有后续的战争,但已经不能阻止秦王朝一统天下的大势。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