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几个人

2023-04-05 02:20:03 94阅读

大明二十四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几个人?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司礼监的职权为掌冠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

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为什么要装疯卖傻?

杨金水装疯的原因很简单,想活命,不想被处死,也不想自杀。

大明二十四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几个人

掌印太监吕芳在送芸娘的时候就说了:“我这个干儿子是坏,可是他讲感情。”在剧中杨金水不但坏,出手狠辣,而且很有头脑。浙江改稻为桑,毁堤淹田他都是第一线参与者,策划者,毁堤淹田后,他找自己的干儿子当替死鬼,眼都不眨一下。后来和丝绸商人沈一石在一起夜谈,看似剖心置腹,实际上他根本就没准备饶过沈一石。在他眼里只要进了官场,搅进了宫里的事,都是死路一条,一点也不可惜。但是唯独对两个人,杨金水算是动了感情,一个是掌印太监吕芳,一个是芸娘。

杨金水沈一石,郑泌昌,何茂才都该死,但是事情落到了他头上就不一样了。他怕死,他想活,他为了活下去干什么都行。当海瑞审出毁堤淹田等事情的时候,杨金水害怕了,他虽然看上去高高在上,但是他明白他就是皇帝的一条狗,皇帝要杀官员还需要个罪名,需要给天下个交代。杀他们不用,动动嘴就行,连个理由都可以不说。杨金水的干爹,看似口衔天宪,权势滔天,嘉靖皇帝的一句话就能打发他去给皇帝监修陵墓,实际上就是监禁。现在他罪过这么大,嘉靖皇帝为了自己的名声,不会留下他的,所以他要装疯。

其实嘉靖亲自审问杨金水的时候,嘉靖就看出来杨金水是装疯,君臣一唱一和看似神神叨叨,其实杨金水把该说的都说了。见到嘉靖皇帝,杨金水就尊称他为飞元真君其实就是承认了他没疯,然后就开始借着沈一石的口喊冤,他冤么?在嘉靖皇帝这他确实冤。嘉靖质问他你怎么敢到这里来,根本说的不是沈一石,他其实是在质问杨金水,“你罪恶滔天,为什么不自杀了事,为什么敢活着到我面前,你想干什么?”

然后杨金水就开始供述,江南制造局的丝绸,没有全部呈送给皇帝,皇上用不完,确实存在贪墨行为。并且把巾帽局,针工局等这些宫里参与贪墨的部门供了出来,还供出了,严嵩,严世蕃一班贪官污吏,并且很清楚的说出胡宗宪没有参与贪墨制造局的丝绸。

最后还是求饶,把头都磕的血肉模糊,保证不让皇帝再看见自己,保证不给主子惹麻烦,希望嘉靖饶他一命。最后嘉靖还是满意的,他饶过了杨金水,把他交给蓝神仙看管。

为何明朝皇权如此专制?

谢邀!

在历史环节上,明朝处于两个外族政权之间。蒙元和满清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特色,使明朝面临一些新的背景,其历史走势呈现得也不是很明显。明朝的建国,以民族革命相号召。1367年10月,明朝建立前夕,朱元璋在北伐元朝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政治口号。这样的背景,使明朝讳言对元朝制度的继承,表示要直接继承宋朝的制度。而事实上,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王朝的国家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法》中所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明朝不可能直接继承宋朝制度,而又讳言元制,于是朱元璋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创制立法。其所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落实到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主义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仆隶,凡此等等,都不是承唐宋以来历史的发展余绪。明建国之初,政治体制基本承袭元朝之旧。中央置中书省统六部掌行政,御史台掌监察,以大都督府掌军事(相当于元朝枢密院),地方置行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分全国为北京、南京和十三个承 宣布政使司,俗称十三省。地方还设立了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和掌司法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面对中央。布政使司之下基本上是以府统县,州则分直属于布政使 的直隶州和隶于府的属州。这是朱元璋在唐宋以来尤其是元朝制度基础上创设的一套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在地方最高一级机构中,军事、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而省、府、县递相统领的体制,则是保证中央政令贯彻和地方分区管辖较为成熟的格局。唐宋以来,在不断强化皇帝专制主义的历史动力驱使下,政治体制经历着持续的成长性变革。这种变革的趋势是宰相在决策和行政方面的重要性都在降低。明初尽管继承了元朝的体制,设立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但丞相的职权实际上已被削弱,各行政机构可以越过中书省而直接向皇帝奏事。洪武十三年(1380),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 庸,因此从制度上废除丞相之职和中书省之机构,而以六部直接面对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的首章明确规定: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后,御史台更名 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撤大都督府。立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分掌天下军籍,并与兵部分权。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都督府统兵却无调兵之权,战时则另派总兵官。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 此颉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洪武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 廷的政治概念。朱元璋强化专制主义,除了制度建设之外,重要的体现是大杀功臣,搞特务政治,并在整肃吏治和加强社会控制方面实行重典治国的方针。朱元璋出身低微,淮右布衣,起自陇亩,面对明初政权受到一部分士大夫的抵制,他采 取镇压措施,严厉处置一些对新政权持不合作态度的士人。由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国家刑事法规《大诰》中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他认为,那些自取别号之人,也是“轻君爵而美山野”, 是自我作贱,也要处置。朱元璋在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同样十分专制,他下令编撰《孟子节文》,对其中对专制主义君权不利的话进行删除,如“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朱元璋早年出家做过僧人 , 当皇帝 后忌讳使用僧 ( 生 )、发、光、贼 ( 则 ) 、亮、秃等字眼,各地儒士在为官府起草的骈:贮表笺中,喜欢堆砌典故,往往不慎使用了以上文字,而获罪被诛。朱元璋开启了以文字罪人的先例。为了避免事态扩大,洪武末年颁布了《庆贺谢恩表式》,统一使用各种表笺的文字和格式。朱元璋时期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政策,被后来的明朝皇帝作为“祖制”继承下来,在一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如日益强化的宦官专权,就是在永乐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朱元璋时期对宦官的防范十分严密,在宫门树铁牌,镌刻“内臣不得 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是,在维护皇权的关键时候,宦官总比大臣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充当皇帝的耳目。明成祖在 以藩王而取得皇位之后,依靠宦官刺探情报,控制局面。宦官机构逐渐定型为“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 各机构主管称太监。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宦官的代称。其中的司礼监以其“批红”之权,成为帮助皇帝裁决政务的枢纽。 明朝宦官的权力十分广泛,凡是国家官僚系统所至之处,就有宦官势力的存在。宦官的人数也很庞大,通常都在数万人, 多时可能达到10万人。到魏忠贤专权的天启年间,宦官及其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残酷迫害东林党,宦官的专权达到了极点。宦官专权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明朝皇权极端强化和“我家天下我自为之”政治文化带来的结 果,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清朝康乾之世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顶峰。在明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清朝的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极点。一方面是困扰历代王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一些问题,如皇位继承问题、皇帝如何处理千端万绪的国家政务问题、皇帝在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平衡问题等,由于秘密立储制度、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立,在清朝都基本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以皇权的强化为前提的,这种政治制度产生了严重的弊病。清朝数亿臣民只能听命于皇帝一人, 自王公大臣以下,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唯唯诺诺的奴性弥漫于朝野上下。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文字狱频繁出现, 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笼罩着皇权的专制权威。清朝的各位皇帝,个人素质都比较高,而且勤于政事,一直都大权独揽。康熙皇帝自己认为,“今天下大小事务, 皆朕一身亲理,元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全国大小政务主要由他一人批办,自称“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喻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传说雍正最后是累死在批阅章奏的书案一前的。乾隆皇帝直到86岁做了太上皇, 还是励精图治,大权在握。他总结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政治体制时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 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清朝在明朝内阁制度的基础上,继续设立内阁,康熙以后内阁制度基本稳定下来。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在永乐时期形成的。由于洪武时废丞相,皇帝直接面向中央行政机关,需要亲自批阅章奏。而以皇帝一人之身是无法断决 天下事务的,于是在洪武时开始设立辅佐官员协助处理章奏。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拔一些人人宫内文渊阁 当值,参预机密,称为殿阁大学士。从此有了“内阁”之称。永乐时期的内阁,秩五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基本上还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到明代仁、宣时期,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逐渐取得与六部平等的地位。内阁有了“票拟”之职权,嘉靖以后,其朝位班次,具在六部之上。严嵩的专权,张 居正的改革,都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进行的。清朝内阁设大学士(正一 品衔)和学士 (从二品衔)若干名 , 内阁大学士被称为“ 中堂”。明从制度上讲,清朝内阁的性质和职权范围与明朝相似,一方面负责起草皇帝的命令文书;另一方面是票拟,对各省和中央部院大臣的章奏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协助皇帝裁决政务。但是,清初的中央政 治格局中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规定“大事关大臣,群事关内阁”;康熙时期又倚重内廷的南书房,让南书房大臣草拟诏旨,分夺了内阁的部分权力;雍正时期建立军机处以后,担任内阁大学士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 而内阁成为没有首长的承办具体事务的衙门。军机处是清朝独创的机构,体现了专制主义皇权的统治特点。雍正时期,由于清朝对西北用兵,为了处理军务而设立了军机处。后来发展成为取代内阁的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主要是为皇帝起草诏旨,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和重要的人事任免。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 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军机处与内阁不同,更与历史上的宰相机构不同,它是皇帝的“内廷差使”,完全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随时承旨,减少了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环节,同时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和保 密性,是清朝专制主义皇权发展的制度体制。

明代权力最大的五个太监分别是谁?

在本文铺开,回答问题前,我先为太监正正身,让读者搞清楚关于太监的定义和来龙去脉。

什么是太监?

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就是那些身形猥琐,缺物少件,声音高亢嘶哑,灭绝人伦,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小喽啰。

其实大家错了,那是在影视里被丑化的形象,真正的太监远不是这样的。

在明朝,宫廷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这三监现在人们耳熟能祥。国子监等同于北大、清华、是国家最高学府;钦天监无异于国家气家总局,负责气象历法;上林苑监类似于现在国家农业部,督导农业生产。

除外三监外,宫廷还有内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御马监,尚膳监,御用监,直殿监,印绶监,尚衣监,都知监,神宫监,尚宝监,内十二监全由宦官管理,每个监的总领事叫做提督太监。也就是说各监掌管物事的一、二把手才有资格称为太监。

其中,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司礼监正副手又称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由皇帝亲自任命。可以想象地位之高,就当世而言确如人中凤龙。明史上著名的五个大太监,王振、汪直、冯保、刘瑾、魏忠贤都是在司任秉笔太监或掌印太监后才达到权力顶峰的。

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一一解读。

王振

王振(?一一一1449年),汉族,河北蔚县人。“蔚县”二字坑苦了皇帝朱祁镇和英宗朝。

王振在入宫前算半个知识份子,能识文断字,还在地方上做过教官。因感觉前程漫漫,仕途渺茫,自已挥刀自宫来到紫禁城,希望大展宏图,实现人生之理想。

这条路王振选对了,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任命他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一一一即宣宗逝后随之继位的英宗朱祁镇。

史载,王振“狡黠”,最初看似无意政治,处处小心行事,规规矩矩做着本职工作,成功躲过了“三杨”的政治风芒,让皇帝对他不设防,极得专宠。几年间便脱颖而出,随后逐渐专权,倾过朝野。成为明史上内臣干政的第一人。

王振除了掌管内庭之外,还染指军权。

1449年,蒙古瓦刺国师也先以朝贡没捞到好处为由,一怒之下,率军进犯明朝边境大同东西防线,烧杀抢掠,滋扰边民,一路势如破竹,大有直逼京都之势。

王振为体现自已的军事指挥才能,怂恿英宗皇帝御驾亲征。朱祁镇听取了他的建议,不顾朝臣反对,于是骑高头大马,一身戎装,亲率二十万大军直奔大同。抵达大同后,发现尸横遍野,又因连降大雨,粮草辎重无法增援,便萌生退意。王振为给皇帝挽回面子,主动站出来建议后撤,不过为在列祖列宗面前炫耀,他要求绕道自已的家乡蔚州。后又担心大军路过踩踏自家的庄稼,转而原路撤回。

朱祁镇对王振言听计从。大军往南回撤,行至土木堡,被也先追上,因明军行军路线有问题,走入死胡同,整个部队被困在土木堡。接下来也先掐断水源,明军困于死地,粮草辎重匮乏,军心动荡;然后,也先又假装议和,趁明军不备之时,发起总攻,带去的100多名文臣武将战死,明军死伤七八、溃不成军作鸟兽散;王振被樊忠斩去首级,英宗皇帝遭生擒,成了也先要挟大明朝的筹码,史称“土木之变”。

王振结束了他不太光彩的一生。但英宗“南宫复辟”后杀于谦,悼王振,说明英宗对他内心愧疚,甚是留恋。仅这一点,可能历史对王振有些误读。

太监王振

汪直

汪直是大藤峡叛乱中的瑶民后代,成化三年(1467年)被俘入宫,最初在昭德宫侍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万贵妃”万贞儿,后皇帝朱见深将其升任为御马监掌印太监。

成化十二年(1476年),有“黑眚”出现在宫中,妖人李子龙勾结太监韦舍入大内行巫术,后东窗事发,参与的一伙人被全部诛杀。皇帝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命汪直乔装改扮调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汪直“聪明狡猾”充当了间谍角色,不露声色地把整个事件调查得清清楚楚,事后竟无一人知晓,把结果报告给皇帝后使其龙心大悦,从此对汪直刮目相看;次年建西厂,升他任提督并统领。

汪直的谍报工作出色,眼线遍布全国各地,情报准确,为皇帝祥情参考;本人能力出众,除统领内庭和西厂外汪直还亲自参与并指挥过战争。

1477年,建州女真伏当加声言要犯边,皇帝命汪直监军,抚宁候朱永为总兵官,陈钺提督军务前去征讨建州三卫。汪直先是招诱了郎秀四十人组成的贡使团,将他们秘密械往京师。然后明军先派鸿胪典礼官开建州城门,女真人鱼贯而入,继而官校突然杀出夺城,女真人多被杀戮,获建州捷。汪直加食米三十六石,后总督十二团营。

成化十六年,鞑靼派军进入河套,皇帝命汪直为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与汪直一起沿边境往榆林。后探知蒙古王庭在威宁海,于是调大同宣府精兵两万昼伏夜行二十七日至猫儿庄。时天降大雪,王越汪直率军连夜奔袭至威宁海,敌寇未发觉,明军纵兵掩杀,大获全胜。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巴图蒙克逃脱,其妻蒙古女英雄满都海战死。班师回朝后,王越加封威宁伯,汪直加食米四十八石。

这是人们心目中不一样的太监吧!其所参与的战例不胜枚举。

最后,汪直得以善终。

史评:“即(秦纮)守正不挠,汪直犹贤之,素所蓄积然耳。直下纮,直益贤纮,直固不可尽废也”。对太监的评价之高,莫过于此。

太监汪直

冯保

冯保(?一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一代贤宦,万历初朝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万历皇帝继位后,履司礼监秉笔太监。请注意还有一个评价:明代著名太监、政治家、音乐家、书法家。了不起!

嘉靖中期,不明原因阉割入宫;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御马监。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与高拱、张居正、高仪等成为顾命大臣。太监作为顾命大臣,世所罕见,不过,与高拱积怨颇深,因诸多因素一直是死对头。

明史载,冯保学识渊博,文字笔墨功底深厚,为人不事张扬,思维敏捷睿达,在宫里和京城百姓中较具口碑。从小陪伴万历长大,与李太后一起负责万历的启萌教育,教他习字书绘,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让万历很是依赖,并亲呢的称他为〝冯大伴”。

万历初年,三朝老臣徐阶因年迈致仕回乡;次年高拱入阁任首辅,张居正任次辅。

机会来了,才高八斗,飞扬跋扈、刚愎自用的高拱对冯保欲除之而后快。高拱的目的,既想打击报复,又想削弱司礼监权力,推举自已的人上去好把控朝局;而冯保也想扳倒高拱泄私愤,同时又瞄着掌印太监这个位置。

高拱绞尽脑汁搜罗证据后,于是向皇上递上奏折弹赅冯保,说他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大势贪没,并举荐陈洪升任掌印太监一职。奏折拟定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副手张居正。而机敏隐忍的张居正之前便和冯保同盟,于是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冯保。

冯保得之后,惊恐万分,日日在李太后面前哭诉,指责高拱的多方不是,李太后不为所动,还想修理一下冯保,以镇朝纲。最后冯保一句话改变了李太后的主意,他复述高拱的原话:“无知小儿,岂可当皇帝”。一句话触及了皇权的神经,皇家最怕遭乱臣贼子谋权篡位,被朝臣玩弄于鼓掌之间。于是与冯保私语后便拟定了圣旨。

不日早朝,高拱胸有成竹,相信与张居正一起拿下冯保易如反掌。

圣旨宣:“因高拱专横跋扈,目无法纪,扰乱朝纲,念在前期功德,着遣籍返乡,即日离京”。

高拱措手不及,感觉后背被刀刃刺入,鲜血流淌。目光投向张居正,张居正却笑而不语。

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后,冯保和张居正联手扳倒了高拱;不久,冯保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居正入主内阁。由此开创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冯保与张居正一起促成了“张居正”改革,为“万历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仅如此,冯保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四书》、《五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等;并在《清明上河图》上面题跋,文字隽永,至今留存。只可惜晚节不保,被逐出宫墙,抄没家产,病死他乡。

太监冯保

冯保题跋留世真迹

刘瑾

刘瑾(1451年一1510年),陕西兴平人,明朝正德年间大太监。未入宫前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后改姓刘。

弘治年间他犯了死罪被赦免,后机缘巧合得到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即位后,命刘瑾执掌钟鼓司,刘瑾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因为旧恩获得朱厚照宠幸,时称正德“八虎”。

刘瑾狡猾凶狠,善于察眼观色,颇通古今,作为宦官的他仰慕前朝大太监王振,所以极尽之能事,向贪玩尚武的朱厚照时时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收罗贡国及民间如虎豹、大象等大型动物供他在“豹房”里赏玩;引导皇帝微服出行,四处浪荡,这一招正中特立独行的朱厚照下怀。

刘瑾投其所好,深得朱厚照赏识,正德元年(1506年)就被委以掌管“五千营”的重任,随后一路飚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倾朝野,气势薰天。

原孝宗遗诏中要废除宦官监枪和各城门监局,刘瑾加以阻止,拒不执行,怕断了财路。不仅如此,他还劝皇上下令凡是由宦官镇守的地方都要进贡万金,其意不言自明,盘剥老百姓的油水,中饱私囊;同时奏请私设皇庄,使皇庄数量陡增300多所,京畿地区金融秩序大受干扰。

刘瑾利用权势肆意贪没 。他公然索贿受贿,大搞钱权交易。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称为“见面礼”,然后才有晋见皇帝的资格。行贿动则白银千两,有的高达五千两。有人为了行贿,只好向京师富豪借贷,弄得债务缠身,称为“京债〞。凡朝廷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都得给他送礼。此外,他还安插自已的亲信到地方供职,为其大肆收敛钱财。

欺上瞒下,假传圣旨。这年夏天,科道有匿名信诋毁刘瑾的所作所为,刘瑾假传圣旨召集百官,让他们跪在奉天门外,刘瑾站在门口代表皇帝责问群臣,无人应答,傍晚时分他居然将五品以下官员全部投进监狱,胆大妄为。第二天,李东阳出面相救,这才释放了诸臣。但主事何钱、顺天府推官周臣、进士陆仲长跪难起,被太阳暴晒而死。刘瑾还设立内行厂,专门惩治与之作对抗争的官员,内行厂尤为残酷,借法律细微之处伤人,被害者没有一个人能保全。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满朝内外乌烟瘴气,这个太监作威作福竞张狂到如此地步。

恶人自有天遣。连“正德”八虎之一的张永都为朝廷捏把汗,打算替国家除掉这个祸害。

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叛乱平定后,杨一清与前来监军的张永商讨除刘大计。张永利用献俘的机会,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揭发其十七条大罪。武宗多年受蒙蔽,大吃一惊,命令把刘瑾抓捕审问。在朝廷一品大员李东阳的帮助下武宗才动了杀心。第二天,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逆天之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发现两把匕首,座实了谋反的事实。

朱厚照激雷霆之怒,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废除所谓刘瑾变法时的一切举措,这个阉人在菜市口被活剐三千余刀,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太监刘瑾

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一1627年),至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后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史载,魏忠贤得势期间,超过他的四个宦官前辈(王振、汪直、冯保、刘瑾),成为明史上最大的一个宦官。连朝臣都对他五拜三叩,徒子徒孙恭称他为“九千九百岁”,离皇帝仅十岁之距,可想而知,在朝廷的势力及影响。

当年,魏忠贤浪迹江湖,混得家徒四壁,走投无路之时挥刀自宫,经人介绍来到紫禁城。据说魏忠贤目不识丁,但生得眉清目秀,眼观立眼,聪明绝顶,通过各种关系认识了魏朝(魏朝当时和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拉拉在宫中对食),后机缘巧合结识了客拉拉,客氏竟一脚踹开魏朝与魏忠贤对了食。经过客氏举荐深受天启皇帝赏识,在没有文凭的情况下摇身一变成了内务部最高统领,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其间,涉及朝政,培植党羽,在天启朝如日中天,差点超越皇权。

1627年,崇祯皇帝继位后,一门心思想拨除这个毒瘤,剪掉魏忠贤的羽翼,彻底铲除外戚干政的顽疾,还大明朝开明政治。

其中,魏忠贤为巩固自已的地位和崇祯皇帝展开了有趣的博弈,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崇祯的隐忍、迂回,收拾魏忠贤的手法一波接一波。在这里过程不再赘述。最后,魏忠贤在被霸免归家的途中又被崇祯召回,他知道大势已去,在客栈喝了一夜的酒,最后上吊自杀。至此,明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倒台。

在这里,为什么没讲述双方缠斗的过程呢?因为,崇祯皇帝在除掉魏忠贤之后便追悔莫及了。

历史上的宦官固然可恶,但魏忠贤所代表的并不是他自已,在明朝中后期,朝廷党伐之争猖獗,大多宦官更多履行的是皇权的职责,权衡、掣肘着其他政治势力(如东林党)。表面上看似气焰器张,实际上是皇权的代言。魏忠贤虽有私欲,但在“士农工商”中他盘剥的是富裕的工商阶层,而没有损害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至少天启朝没有或少生民变。

魏忠贤死后,朝廷征收的工商赋税减半,次年起,兵部养兵就开始捉襟见肘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不及他的前辈。因为宦官势力的存在一般都是短期行为,他们大多只奔着荣华富贵而去,直接威胁皇权取代江山的极少;他们往往只是皇权的延伸,统治阶级的一件超级工具,手中挥舞的一根大棒而已。

在这里我不想推翻历史的固有结论,只是结合当下对这股势力作出自已的解析。

因为自魏忠贤死后,一股所谓的“清流”便风起云涌,后来的东林党臣直接葬送了大明江山。

太监魏忠贤

各位亲爱的读者,我的解析和你心目中的太监一样吗?

万历朝的矿监税使是怎样的存在?

万历二十四年六月,有一位名叫“仲春”的府军前卫副千户,上疏说北直隶的真定、保定、蓟州一带富有矿藏,请求遣官督办开矿,筹措经费,弥补“大工”所需要的经费。什么叫“大工”,它专指皇帝活着的时候住的宫殿和死了以后住的陵寝的建筑,“大工”是为皇帝生前死后服务的。

万历二十四年的三月,后宫的两个大宫,皇帝住的乾清宫和皇后住的坤宁宫,同时被雷击中,破坏严重,需要大修复,这就是“大工”,也是仲春提出开矿筹措经费的由头。

自从“国本”之争,也就是立太子的事情闹闹腾腾以来,特别是万历十七年雒于仁上疏,说皇帝得了酒色财气四病以来,万历皇帝对于大臣、小吏所上的奏疏,大多不理不睬、留中不发。但这一次却不同,开矿弄钱调动了皇帝的积极性,万历皇帝以奇快的速度批准了仲春的这个奏疏,并命户部、锦衣卫分别差官一人,与仲春一同前去督办开采。

于是,一场在四百年前明朝万历时期发生的,旨在解决国家缺钱、百姓缺钱,归根到底是皇帝自己缺钱的自上而下的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开矿运动,就此揭开了序幕。从万历二十四年六月开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首先是在北直隶的真定、保定,然后是在河南、山西、山东、湖广、浙江、陜西、四川、辽东、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云南,以及南直隶,凡明朝势力能够达到的地方,几乎没有不开矿的。

从万历二十四年开始的开矿,从它一开始,就是一场灾难,是一场比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更加旷日持久的灾难,而对明朝政府、明代社会所造成的摧残也更加旷日持久。因为“国本”之争的闹闹腾腾还暂时影响不到老百姓,但这个开矿运动却实实在在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破坏。

矿监们不开矿而能弄到银子,让万历皇帝大为振奋。他的想法和矿监们一样,开矿的目的是弄银子,既然不开矿也可以弄到银子,那又何必开矿呢?于是,在矿监之外,万历皇帝又向各地增派税使。

税使派出之后,弄银子的方式更加丰富,也更加直接了。如果说开矿还是皇帝弄银子的遮羞布,那么税使便把这块遮羞布揭开了,直接就是掠夺,是抢劫。抢劫白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