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舒心日子,出门在外的人如何上厕所呢
古代的舒心日子,出门在外的人如何上厕所呢?
这道题目是非常有意思的,俗话说:人有三急,厕所虽小,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据统计,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需要上厕所2500次,人这一生大概需要上一年的厕所才算完结,现代人上厕所不会害怕踩上粑粑,也不会害怕没有纸擦屁屁,更不会挑粪。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代有公厕吗?古人是怎么上厕所的呢?出门在外的人如果尿急该怎么上厕所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古代确实有公厕,且发展不断改进,模样精致,设施布置周到现代科技发达,人们的物质水平很高,遥想古代人,估计很多人觉得古人处于一种脏乱差的旱厕吧,其实不然。
先秦时期,厕所是非常简陋的。人们简单的挖一个大坑,蹲在坑边如厕,后来人们为了遮风挡雨,开始在厕所上面搭建屋蓬。在皇室贵族中,厕所又称为“井匽”,据《周礼·天官》记载:
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古代皇宫中就有专门的人,给周王打扫卫生,其中“井匽”就是指厕所,“蠲”(juan)的意思是去除、清除,也就是说,很多宫人会专门打扫卫生间,清除不洁之物,消除臭气。而在民间,百姓的生活不像宫廷那样丰衣足食,他们只能用茅草简单的遮盖,所以又称为“茅厕”、“轩”、“涸藩”等。
西汉红陶厕所
到了两汉时期,厕所开始讲究回收循环,注重生态保护。这一时期的厕所,一般搭建在宅院的后方,设置在高处,下面连通猪圈,人们排泄出来的粪便可以直接进入猪圈,给猪吃,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方便清理,也能节省肥料,饲养家禽,这种厕所叫做“圂”(hun)或者“圂厕”。这种周到的设置虽然便利了大便,但小便怎么办呢?《史记》中就记录了汉高祖刘邦因内急上厕所的情景。
有一次上朝,刘邦突然想上厕所,可厕所很远,就让身边大臣将帽子摘下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公开上厕所。
汉高祖这次上完厕所之后,大臣们就想出来一个主意——提着尿壶。后来,这些文武大臣觉得“尿壶”这个名字有失尊严,恰好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死了卧虎,为了表达对老虎的憎恨,便将“尿壶”改成了“虎子”,并将其形状“铸铜像其形为溲器”专门供皇帝随时方便,而民间也制作了尿盆、夜壶等来方便使用。
到了唐代,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李渊发现夜壶叫做虎子,就觉得犯了忌讳,怎么能把开国皇帝的爷爷名字用在如厕器具上呢?于是就将“虎子”改为“马子”。
清朝的时候,出现了“马桶”,芦汉督办盛宣怀为了给慈禧太后送礼,就安排了一辆花车,车内就专门安装隔间,放置一个叫做“如意桶”的便池,马桶底下用黄沙掩盖,上面注入水印,排泄出来的粪便落入水印中,没有任何痕迹,也没有一点气味,可谓是“马桶”的最早发现,影响深远。
说完厕所形式的发展过程,证实了古人上厕所也有专门的场所,且这些场所中的布置十分精致周到,甚至注重生态循环意识之后,我们再聊一聊,古人上了厕所之后,使用什么东西擦屁屁呢?
东汉越窑褐釉虎子
没有卫生纸的年代,古人使用净身之物的演进,可谓是一部文明发展史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有多少60-80年代的人,我作为90后,小时候家人都用砖头、野草、本子纸等廉价、废弃的物品擦过屁屁,更别提古代人在纸张珍贵,发明尚晚,甚至没有手纸的年代怎样擦屁屁呢?
东汉时期,蔡伦虽然发明了纸,但这时期的纸是非常珍贵的,人们并未大量投入使用,而仅仅用来记载史实,抒写文字。所以,唐宋之前,古人上厕所净身的工具是一种长二十多厘米长的条形木片或竹片,如厕后,便用这种工具来擦拭,俗称“厕简”或“厕筹”。据《南唐书》记载:
后主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再加修治。
这里的“后主”就是指南唐皇帝李煜,李煜特别信仰佛教,而且无心当皇帝,他虔诚到什么地步呢?就是亲手给寺庙的和尚削“厕简”。在这段记载中,正是写出了李煜在削厕简时候的状态,“试之以颊”一句正是体现了李煜制作时候的认真,削完厕简之后,会在自己的脸颊上刮试,看看有没有毛刺伤害皮肤,如果有,就会“再加修治”。这一记录正是说明了,唐代时期,人们如厕时期的工具。
古代的厕筹
到了宋朝,印刷术逐渐兴盛,但是人们依然没有舍得用纸来净身,因为中原人认为“纸张是文化用品”,用来净身是十分不妥的。直到元朝,蒙古族入驻中原,人们才开始使用纸擦屁股。据记载,当时的人使用的纸十分粗糙,制作材料多为:
“凡纸质用楮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粗者为火纸。火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
这段记载说明了,如厕纸的制作材料,有用“楮树皮”等制成的皮纸,也有用“竹麻”制成的竹纸,这些纸中制作精细的很白,而粗糙的是火纸,用来祭祀冥烧。这也就说明了,当时制成的纸根据加工手艺分为不同的品类,供不同的场所使用,精细的可以用来写字,而粗糙的可以用来日用。
而古人也十分聪慧,懂得把粗糙的纸揉捻,《元史》中的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当太子妃的时候,十分孝顺昭睿顺圣皇后,在婆婆使用厕纸的时候,都会反复在手中打揉,直到纸张柔软舒适,才给婆婆用。明清时期,用纸擦屁股虽然已经成为习惯,但还是十分尊重文化用品,便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进行规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人所使用的厕纸,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作不断演化的,从厕筹到手纸,这种变化的过程长达1500年之久,直到今天,百姓日常使用柔软的卫生纸成为可能,我们才算真正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古代的厕纸
古代的厕所文明,男女分厕是一种常态现代厕所讲究男女之分,而这种文化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完备,古代的厕所在建制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了围墙、形制等。据《墨子·旗帜》记载:
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
这里的“屏”就是指用围墙作厕所,将厕所建造在围墙旁边,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而且由于围墙的高耸,使遮挡更为安全,厕所的围墙一般长“三十步”,这三十步一般情况下是40米,“高十二尺”,一尺相当于0.3米,那12尺就是3.6米,如此之高,可见古人对上厕所的安全意识还是挺强的。
到了汉代,男女如厕讲究性别之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的文物中,就有一件汉代的陶厕,这件陶厕高21米,长36米,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经考证,学者认为这件陶厕可能就是古代的男女厕所,这种发现为古代男女厕所之分提供了实物证据。
汉代陶厕
这种男女分厕的观念,也可以在很多史书中找到佐证。如《世说新语》记载: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这段记载正是说明,男女如厕时的一些讲究。魏晋时期的王敦刚和公主结婚,被招为驸马时,突然拉肚子,就跑进了女厕所,上厕所时看到漆箱里装了许多干枣,王敦以为公主的厕所里摆放干果,所以就不假思索的上着厕所,吃着水果,就把这些枣吃完了。等到出来的时候,婢女们端着澡豆和水去厕所,王敦以为这是厕所后的补给品,就将两者倒在一起吃了,婢女们见此情此景,忍不住笑出声。
原来,这些“干枣”是女性如厕时用来塞鼻子防臭的。这一事件,侧面反映了,男女如厕时对一些方法规则的不熟悉,闹出了诸多笑话,恰好印证了男女厕所有别的说法。
结语一个小小的厕所,都能反映出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印记,可见一斑呐!总而言之,古代是有厕所的,而且古代的厕所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文化势力的发展不断地变迁创新,不断地去贴合人们的舒适度。除此之外,古人的厕所也讲究文明,注重男女之别,讲求生态保护,仔细想想,还真是挺让人匪夷所思的!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与古人对话》
这句俗语背后的深意讲什么?
“不喝卯时酒,不骂酉时妻,”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搞清楚什么时间是卯时,哪个时段是酉时,毕竟古时的计时方法和现在还是有区别的。
古时候的人们,不像现在我们把一昼夜分为24小时,而是划为与12个生肖对应的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为什么会以12生肖命名时辰呢?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这依据就是以生肖中动物各自的活动规律来的。
比如23~凌晨1时,是老鼠出没之时,即为子时;1~凌晨3点,是牛吃草之时,即为丑时:依次类推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由此可知,12时辰中的卯时,即是现在的早上5时到7时之间;酉时呢,则为晚上的5时到7时之间。可以说,卯时是即将开始一天工作前的准备时段,而酉时则是一天工作后的安歇时段。
那么,为什么说“不喝卯时酒,不骂酉时妻”呢?
其实这句话出自明朝的《增广贤文》一书,原文是:“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我认为,这应是先辈们对后人的一种告诫,自然也是经过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01. 首先,聊聊为什么说“不喝卯时酒”的道理?俗话说:朝酒晚茶五更色,劝君千万要不得。意思是,早晨喝酒晚上喝茶,还有后半夜行房,不亚于三把刮骨钢刀,对人的身体伤害极大,切忌不可妄为。
经过一夜的消化,肠胃已经排空,脏腑功能还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饮酒,酒精吸收快,对肝脏十分不利。同时呢,空腹饮酒对肠胃伤害也不容小觑,时间长了会导致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等疾病的发生。
另外,常喝酒的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极大,血管壁薄脆,饮酒后血压升高,如再从事繁重劳动,说不定会有脑出血等危险。
再者,一日之计在于晨。日出而作,过去的人们要早早地去下地了,谁也不会这个当口喝酒的。
可想相像一下,早上就喝的醉熏熏的,头重脚轻,浑身晃晃悠悠的,一天的工作怎么能干好,别说伤不伤身,就这作派分明就是二流子,酒鬼转世。
即使到了今天,虽说不用早早地下地了,可工作的节奏一点也不比古时松懈,尤其是上班族连早外都有可能在路上吃的。
还有,那时出行大都是骑马坐轿,也没有酒驾一说,现在你敢酒后开车,我只能呵呵了,交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成本很昂贵。
02. 接着,谈谈“不骂酉时妻”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酉时是指晚上的7时到9时之间,日作而息,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应该很快就要安歇了。此时,夫妻之间再有什么矛盾,也不要发作。
因为生气会使人血脉贲张,神经兴奋,必然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对身体健康也不好。何况,有些年轻夫妻血气方刚,床第之间的好事也会被搅了,要不古人怎么会说“一夜受孤凄”呢?
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大男子主义盛行,打骂妻子的事并不鲜见;可现在是新社会了,讲究的是男女平等,夫妻间要恩恩爱爱,和和美美才好。
因此,别说酉时不能骂妻子,什么时辰都不行,不然的话给你戴个家暴的帽子,等待你的是社会舆论及国家法纪的制裁。
综上所述,我认为“不喝卯时酒,不骂酉时妻”这句俗语,不仅是在养生保健这方面,而且在做人做事上也给我们提出了忠告。
酒要少喝,事要多知,夫妻和睦,家庭兴旺,这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态度。受到奇耻大辱是种什么体验?
比起很多人一帆风顺的人生,我的前半生很倒霉,发生过好几次奇耻大辱,痛苦的感觉让我差点崩溃而轻生。也让我明白一个人越弱的时候,遇到的坏人最多。
第一次感受到奇耻大辱,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在扫墓的队伍中旁若无人地吃冰棍,校长走过来一把夺过我手中的冰棍,把它丢在地上。当时我站在那尴尬极了。清明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杨开慧故居扫墓,那天下着雨,我和同学们冒着雨排队,趁校长在烈士像前念追悼辞之际,我悄悄溜走跑去买了支冰棍回来。
正在我大快朵颐的时候,校长突然来到身边,瞪了我一眼,然后把我手中的冰棍丢地上,接着还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批评我。那会儿,所有人齐刷刷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当时的我已经8、9岁,有强烈的自尊心,特别是被校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批评时,我觉得很没面子,受到奇耻大辱。
虽然心中愤愤不平,但冷静下来后,我才意识到扫墓是件非常严肃的事,而我却没认真对待,我意识到自己错得太离谱。
想通这件事后,我不怪校长严苛,觉得他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教育我,让我懂得要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
第二次受到奇耻大辱是在我怀孕的时候。当时, 我已辞掉工作,怀孕后只能回老家待产。那段时光是我最脆弱的时候,身体反应很强烈,吃进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还被家人嫌弃甚至驱赶。那时候,我虽然大着肚子,每天都想着做点什么,于是,我买回考事业单位编制的书,一头扎进去每天都在看书、做题中度过,想为以后工作做打算。
我妈却让我帮她照看家里的麻将馆。每当我拿出书本在太阳下看时,很多客人从我身边走过,我妈看到后就责怪我,说我不打招呼,板着脸的样子把她的客人都吓跑。
她觉得我都那么大年纪的人,早已过了读书的年纪,她要我帮她招揽麻将房的客人,并答应每月给我2000块的生活费。
我不愿意按照她的意志安排自己的生活。一来我不喜欢打麻将,二来我觉得我看我的书,怎么碍着你开麻将馆?
于是,我把嘴闭得更紧,不但不招呼她的客人,还觉得这些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对他们没好脸色。
我妈认为我已经是嫁出去的人,要么回婆家住,要么在这里听她的安排。
其实,这两种选择都不是我的初衷,我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
可是,一个身上连1,000块现金都没有的人,怎么有能力和自由可以随心所欲,这不矛盾吗?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为了有饭吃,我不得不边看书边帮家里照看生意。
冲突还是发生。那天,我和我妈因一件事顶撞起来,她顺手拿起一个大扫帚就把我往外面赶,幸好我跑得快,她没赶上,但周围的邻居都看到我出丑。
明明我怀孕,应该是最需要照顾的人,可我似乎越来越勇敢,除了看书学习、照看小店、读孕期读物,每次都是一个人从镇上搭车进城做产检,一次都没落下。
一天中午,不知道什么事又惹得我妈不高兴,我和她先是语言冲突后来发展成肢体冲突,她火气窜上来时,竟然就要把中午的一盆淘米水往我身上泼,要不是我迅速跑开,指不定就成了落汤鸡。
当时,周围看热闹的人很多,有的对我指手画脚,有的捧腹大笑,有的说我白吃白喝还不听话。我都20好几岁的人,却因怀孕待产而遭受这种指责和嘲笑,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受到家人带给我的这种奇耻大辱后,当时可以说是想死的心都有。最痛苦的是,面对困境,我一度陷入绝望中无力自拔。
孩子出生后,家里人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帮着给他洗澡、举高高,还给我炖猪脚、煮鸡汤发奶水,大家似乎都忘记孕期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投入到带小宝宝的队伍中。
我的心态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不再一味沉浸在抱怨和愤怒中,而是想着如何去改变。
我下定决心要去工作和成长,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梦想一经点燃就变成熊熊大火在我心头燃起,势如破竹。
做好简历并上网购买几套职业套装和行李箱后,我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出发了。没想到这一去就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接着又迎来第三次奇耻大辱。出来不到一周,我就收到一家中意的500强企业的面试通知,几轮面试下来,我被这家企业录取,通知尽快入职。
第一次看到大职场,见识了年薪百万的同事圈子,每一天,我的三观都受到剧烈的冲击,仿佛进入一个新世界,所见所闻都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和新事物。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我怀揣着强烈的成长欲望和生存的危机感,加入到这个优秀的队伍一起学习和成长。
尤其是接受各种培训后,每天脑袋里都浮现的是学习、拜访、挣钱、买房、团队、事业等,我就像一只随风飘流的小帆,不知不觉中被冲入一股大流。
痛苦的是,孕前就有的抑郁和焦虑如影随形,我想摆脱它们不受影响,但它们却像时刻戴在头上的一顶金箍帽一样对我欲罢不能。
刚开始很有干劲,每天都激情满满,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给自己定制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和计划。由于看不到明显的进展和结果,一段时间后就慢慢松懈下来,又恢复到虚弱无力的状态。
团队的师傅看我业绩不理想,劝我早点换工作,我千里迢迢跑出来上班,不想就这样算了,一直在咬牙坚持,总觉得人生还有希望。
在最虚弱无力的时候,一想到孩子,我就振作起精神。那时候,孩子成了我的动力之源。我想象着自己像一只母狼一样带着幼崽,穿过危险重重的森林,奋力保护着它不受伤害。
孩子爸爸打来电话劝我放弃,让我早点回家,他经常发来和儿子一起的视频通话,看到视频那头的孩子,我很想他,忍不住泪流满面,但又不想轻易放弃梦想。
“你都快30的人,还在外面跑什么,我看你就只适合扫大街。你还是早点回家算了,不要在外丢人现眼!”孩子爸爸在电话中直言不讳地说。
“我不回,下个月的同学聚会我想参加,顺便给他们介绍下自己的业务,说不定聚会时能做成几单。”我坚定地说。
“算了吧,还要先交500块活动经费,你愿意去你去吧,反正我是不去,这钱我也不给,你自己想办法!”他态度很坚决。
“那你到时候开车送我过去吧。”我说。
“我说过了不送,要去你自己去吧!”他大声说。
本来我就心态不稳,又听到他说扫大街的,还拒绝提供帮助,想到这,从怀孕到现在所受的委屈如滔滔洪水般迸涌而出,我和他大吵一架。
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在电话中吵架,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我内心的压抑和不满。
我几乎快被痛苦、紊乱、抑郁和焦虑淹没,像一个形单影只的人一样流浪在街头,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一波又一波的苦难如潮水般迎面扑来,我差点溺水身亡。
“离婚吧,孩子归我带!”无数次在心头涌起的念头,今天终于说出口。
既然你不支持我的事业,而你又没能提供给我们娘俩想要的生活,还不如各过各的,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由我独自抚养好了。
想到这,我毅然拉黑了他,一个人在夜幕降临的街头呆坐。这时,一只蜗牛出现在马路旁花圃的杂草中,我内心一颤,感觉此刻的自己和它一样,背着沉沉的壳艰难爬行。
那晚,发生了第三次奇耻大辱。
恍惚间,一个穿白色衬衫的男人出现在我眼前,他说自己开了一家金融公司正需要招纳人才,像我这种优秀的人,做得好就可以拿到高薪,说着把手伸给我,让我跟他走。
这个消息瞬间让自卑、无力到极点的我重燃希望,第一次感觉自己被人重视,是个有价值的人。此前,我身边很少有人让自己感觉到有价值。
我感觉自己和儿子都有救了,我们将不再陷入贫困中,不久的将来就会过上想要的幸福生活。
于是,我稀里糊涂地跟着他走了。
当我拖着疲倦的身体来到这个男人的“办公室”,这个男人锁上门后,马上露出诡异的微笑。他迫不及待地解开腰带,当着我的面把生殖器裸露出来...
看着他如饿狼般,一步步朝我走过来,我拼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顺手拿起桌上的烟灰缸一边朝他砸过去,一边朝门口跑。
趁其提裤之际,我打开房门不顾一切地逃出去。
逃脱后,我才明白,这个男的是专门找人约炮的,我不过是他在路上捡到的“猎物”而已。
我犹如一只小白兔险入陷阱,提着手提包一路狂奔。想到刚才的画面,嘴里像吃了一坨屎一样恶心,不时停下来干呕,想通过一刻不停地奔跑来驱逐满身的污浊。
我怨天尤人,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为什么偏偏制造这么多奇耻大辱。
经历诸多磨难,直到我真正成长后,我才对这些经历渐渐释然,认为这是上天给我成长的提示。
受到奇耻大辱自然是一件痛苦的事,也是非常伤害一个人自尊的事。但物极必反,风雨过后一定会迎来绚丽的彩虹,经历这么多后,最终,我收获了成长。
我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处理糟糕情绪和事件的韧性更强。我的内心也越来越强大,以后再也没有什么事可以将我轻易打倒。
古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于我而言,凡事发生必将对我有利。
有种说法是梁武帝饿死在了寺庙?
饿死在寺庙,不近女色,这两件事放在皇帝身上,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它真实地发生在了梁武帝身上。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菩萨皇帝”,甚至汉传佛教不近女色的规定,都是由他创建的。
不过,早年的梁武帝萧衍可不是“吃素”的。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自称是萧何的后人,与南齐皇族萧氏同宗。萧衍的父祖,在南齐建国过程中立下大功,又因同宗身份,所以萧衍年轻时,就活跃在南朝的政治中心。
萧衍的第一桶金来得极其轻松,他给图谋夺位的萧鸾献了一计,助萧鸾轻松登上帝位,由此进入齐明帝萧鸾的亲信行列。
萧衍的第二桶金来自于战功,因为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建功,他被萧鸾任命为雍州牧,成为拥有军事实力的土皇帝。
萧衍的第三桶金来自于废立皇帝,萧宝卷登基后,出于猜忌与萧衍兄弟结仇。萧衍举兵反叛,讨伐萧宝卷,在王珍国的帮助下,他杀掉萧宝卷,拥戴齐和帝萧宝融,并以大司马掌军国事,成为无冕之皇。
萧衍的第四桶金来自于废帝自立。在朝中实力派大臣们的支持下,萧衍接受了萧宝融的禅位,改国号为“梁”。为了感谢萧宝融的识时务,萧衍送了一盘生金给他当“点心”。
那一年,萧衍38岁,青年气盛,与菩萨一点不沾边。那时候的萧衍,还因为好色,差点错过了龙椅。
萧宝卷被杀后,萧衍接管皇宫,他在萧宝卷的两千佳丽中,选中了两位顶级尤物,一个叫吴景晖,一个叫阮令嬴。
从此,萧衍专心于对两位美女的深入研究。七个月吴景晖就出成果,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萧综。可惜那时候没有设立诺贝奖,否则真应该授予他一个“遗传学突破奖”。
萧衍醉心于“遗传学”时,把他的心腹们急得团团转:别介啊明公,坐上皇位,你有的是时间,再慢慢研究嘛,这么搞容易被别人接手你的研究对象啊!
这就是年轻时候,专食荤腥的梁武帝萧衍。
当然,那不是梁武帝的主流,即位后的他,表现出了一代明君的气度。他勤于政务,肃清吏治,任用贤良,让充满腐朽气味的南朝,为之一振。钱穆先生称赞他,整个南朝,“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南北朝正是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时期,上流社会都有崇佛的习俗。梁武帝小名“练儿”,练,取自梵音,意思是清修之地,可见他的父祖就是个崇佛之人。晚年的梁武帝,也开始走上了痴迷佛教之路。
必须承认,梁武帝崇佛是有政治目的的,不过很显然,他在崇佛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政治家身份。
普通八年,63岁的梁武帝,第一次前往同泰寺出家;大通三年,65岁的梁武帝,第二次在同泰寺出家,并着僧衣宣讲《大般涅槃经》,大臣们花了一亿钱,才将他赎回来;大同十二年,82岁的梁武帝第三次出家,大臣们又被迫出资两亿钱,赎回“皇帝菩萨”;太清元年,83岁的梁武帝第四次出家,这一次朝廷又被讹诈掉一亿钱。历史上信佛的皇帝很多,真正出家的,只有发迹前的朱元璋,顺治帝是出家未遂。萧老头拿出家当演戏,搞了四次,富了寺院,穷了国库。
梁武帝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依据:佛家不能吃荤腥,也不能近女色。所以,他带头垂范,近四十年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并要求全国推行这条禁令。
因为不近女色,惹得当初的被研究对象吴景晖很不爽。愤懑之下,她向“研究成果”萧综透露了一个秘密:萧宝卷才是你亲爹!
萧综差点惊个跟头,叫了这么多年的爹,竟然是杀父仇人!他一溜烟逃到北魏,改名萧缵,打出为亲爹复仇的旗号。搞不清梁武帝,是不是存在“为年轻时的荒唐赎罪”的意思,他对萧综母子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这时候的梁武帝,醉心于佛学研究,政务松弛,俨然成了“教皇”,南梁的政治、经济开始走向大幅滑坡。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活到八十开外的皇帝:宋高宗赵构80周岁,武则天81周岁,梁武帝萧衍85周岁,清高宗弘历88周岁。其实如果不是梁武帝死于非命,他极有可能是长寿冠军。
故事要从一个叫侯景的家伙说起。侯景原本是东魏军阀,他依靠高欢的支持,越做越大,拥兵十万,割据河南。
跟一般的军阀以武功立足不同,侯景因为生理缺陷,谋取天下靠的是大脑。原来侯景天生一条腿短一条腿长,跟“范伟”似的,走起路来在一米六和一米七之间飘忽。
特别之人必有特别之处,侯景集智慧、阴险和狠毒于一身,高欢都对他都忌惮三分。果然,高欢死后,高澄根本镇不住侯景,他反了。
反叛后的侯景,原本想投靠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对他不感冒,您哪儿凉快哪儿去!好在天下分裂,哪儿没有歇脚的地方?侯景向梁武帝抛出橄榄枝。
十万兵马,外加河南之地,梁武帝一下子眼绿了。大臣们竭力阻止:侯景天生反骨,这种人伤主,不能要。
萧老头被侯景的“陪嫁”冲昏了头,不顾反对,接纳了侯景,又做出一个昏聩的决定:他让侯景假节独掌河南军政,给侯景插上了一对翅膀。
东魏不甘心一下子失去河南,派兵攻伐侯景。梁武帝派侄子萧渊明,率军增援侯景,结果却败给东魏,萧渊明做了俘虏。
鸡没偷成,米还丢了。就在梁武帝生闷气时,东魏送过来一个好消息:咱俩和解,不打了,我把萧渊明给你送回去,可好?
侯景一听南梁要与东魏和解,立刻慌了:万一他们拿我做谈判筹码,那可咋整?
为了试探梁武帝的态度,侯景冒充高澄,给梁武帝写了一封信,提出和谈条件:拿侯景换萧渊明。梁武帝见到“高澄”的信,眼睛都不眨一下:成交!
侯景大怒,好你个老萧头,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反了!他给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抛下一个难以抵挡的诱饵:干掉老萧头,你就是皇帝!
这边侯景和萧正德积极筹备叛乱,那边昏聩的梁武帝浑然不知,还不停地给侯景增兵增粮增饷。在梁武帝的“鼎力相助”下,侯景只用了两个月,就攻破了建康城。
皇城陷落后,侯景不敢公开杀害梁武帝,而是将他囚禁在台城净居殿。估计侯景的想法是,都85岁高龄的人了,经此打击,能挺过三天就算造化了。
然而,有“佛法护身”的梁武帝,偏偏心如止水,每天打坐诵经,面色红润,一点升天的迹象都没有。一拖几个月,侯景忍不住了:减掉饮食,看你能停多久!
梁武帝就是在这种非人道的折磨下,病饿交加,不久驾崩!
古代皇帝为何非要死了才传位?
皇帝活着的时候就传位,那就是当太上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当然是死后追尊的,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这是刘邦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享受父子亲情,特意“封的”。
皇帝为什么不愿意当太上皇?当然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力,再加上“人走茶凉”,怕当上太上皇以后晚年凄凉。
可不是小编瞎说,历史上当太上皇当的非常滋润的,当然有,但是也有被软禁起来的太上皇,晚景凄凉。“以史为鉴”,可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专利,后世的皇帝想当太上皇的,都要在心里面掂量掂量。
说实话,这不光是对太上皇的考验,对皇帝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位,待遇差别极大的“太上皇”。
生前待遇最高的太上皇,乾隆。乾隆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虽然乾隆当太上皇不是自己主动的,相反是在誓言的逼迫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乾隆患了“老年痴呆症”,确实已经无法处理朝政,幸亏乾隆有一个好奴才“二皇帝”和珅,帮助乾隆将权力抓的死死地,堂堂的大清帝国皇帝嘉庆,只能做缩头乌龟。
乾隆虽然当了太上皇,但是却将权力抓的死死的,保证了自己的“晚年幸福”。
活得非常滋润的太上皇,李渊。李渊,大家也比较熟悉,在玄武门之变后,不管李渊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结局都是晋为太上皇,朝政全部交给了李世民。
不管是父子情深,还是表面功夫,李世民对李渊确实是不错的。都60多岁了,李渊还喜欢美女,李世民都满足李渊,各种美女先让李渊挑。结果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又给李世民添了30多个弟弟、妹妹,猛男啊。
唐朝招待外宾的宴会上,李世民特意请李渊过来见证唐朝的强大,当着唐朝重臣、外宾,李世民向李渊“称臣”,显示自己的孝道,又向李渊显摆自己的功绩。
并没有出现李渊被软禁,不能与唐朝重臣接触的现象,可以说李渊这个太上皇,非常的潇洒滋润,晚年非常幸福。
晚景凄凉的太上皇,李隆基。同样是唐朝的太上皇李隆基,就非常的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李隆基一路逃亡,就在这个时候,唐肃宗李亨忍不住自己就登基了,李隆基手里边没有权力,只能“被尊为”太上皇。
李隆基最心爱的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李隆基赐死,李隆基想要给杨贵妃改葬,却不被允许,只能偷偷的自己改葬。李隆基被软禁以后,身边的亲信玉真公主、太监高力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先后被唐肃宗李亨除掉。
晚年的李隆基被软禁不说,连个说话的亲信都没有,只能对着杨贵妃的画像垂泪,甚是凄惨。
没有了权力,这些曾经的皇帝,现在的太上皇,什么都不是,只能看“接班人”的脸色,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难怪这些皇帝都不愿意当太上皇。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