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不赦首恶,水浒传里为什么要写武松做了行者打扮后

2023-04-04 21:30:04 80阅读

十恶不赦首恶,水浒传里为什么要写武松做了行者打扮后?

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关注、讨论。

武松在做行者之前,已经在飞云浦开始杀人,血溅鸳鸯楼杀的人接近二十个,不分男女老幼,刀都砍卷了刃。从这里开始杀的人多了,武松变得很嗜血,已经变成了亡命之人,但比李逵还是要稍微好些。

十恶不赦首恶,水浒传里为什么要写武松做了行者打扮后

一、武松从来就没有打抱不平过

武松的主要事迹有四件。第一是景阳冈打死老虎,这个他并不是有意去打死老虎的,是老虎要吃他,被他打死,无意中为当地百姓做了除了害件好事,这个是与老虎搏命,算不上打抱不平;第二件事是杀掉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个算是为哥哥报仇,与抱打不平英雄行径没关系,最多可以算是报家仇;第三件事是醉打蒋门神,这个是报恩,也是被施恩父子利用,黑道火并,算是黑吃黑,跟与英雄好汉行为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惹来了后来血溅鸳鸯楼事件。在血溅鸳鸯楼前,武松都在努力做个大宋的良民,虽然在江湖混,但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亡命落草为寇。

血溅鸳鸯楼是从飞云浦开始,杀了大概有一十九人,包括丫鬟、小孩子。这个武松的杀人行径就欲李逵差不多了,小孩子也不放过,类似于报复社会拿枝冲锋枪一顿乱射一样,心里已经彻底被仇恨给蒙蔽了,放在现在社会就是个全球重金通缉见之即毙十恶不赦的严重危害社会的极恶分子。

二、杀飞天蜈蚣王道人有可能也是滥杀

武松是在去二龙山落草为寇的路上杀的飞天蜈蚣王道人,在荒郊野岭晚上看见了一个先生搂着个妇人看月嬉笑,就此武松认为此人该死,要试下两口宝刀,这纯粹是看不顺眼无故起杀心的行为,也不问问情况,根本就是乱杀。最后武松断臂后在六和塔也做了个道人不知道有无后悔过。

正一派道士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假如王道人是正一派的呢?就因为有个女人就该死?

当然,后来杀了王道人后,张家妇女说是王道人害了她全家,强占了她,因此武松放了她。假如她不这样说,而说王道士是他丈夫,估计武松也就是一刀两断。这个情况武松也没有核实,完全有可能就是这妇人想活命信口胡说糊弄武松也是有可能的。

三、梁山一百零八人里面他最多算半个真正的好汉

在梁山好汉中,唯一真正好汉只有鲁达鲁提辖。武松性格刚猛,但他也从未主动去做些英雄好汉的行径,跟多的像一个武力值极高的江湖豪客,并没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人格魅力。所以在整个梁山中,他还只能算半条真正的英雄好汉。

因此,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之后,心态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一个想做大宋良民的武松变成了嗜血的武行者,一个对社会充满了仇恨的亡命之徒,不分缘由杀个把王道人对他来说是毫无压力。

有些火影迷不接受带土的洗白?

火影虽完结,依然在我心。带土是剑客很喜欢的一个忍者,但是也有很多人很讨厌他,对他的洗白感到无法接受。火影迷们无法接受带土的洗白就是因为他做了很多的错事,这些错事有哪些呢?

九尾之乱杀师害师母

四代火影夫妇的死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遗憾了,如果四代不死,难以想象水门会有多厉害!四代火影对带土这些学生其实已经没的说了,但是带土却偏偏要九尾袭击木叶,要玖辛奈和四代死。而带土怨恨四代的原因居然是琳死的时候你居然不在?你被称为金色闪光在学生遇到危险的时候却每一次都不在!不能忍!这简直就是巨婴在报复社会了!这也是带土的黑点之一。虽然这时候他只是个失去心爱的人的十几岁少年。

隐藏晓组织背后意图毁灭忍界

晓组织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他们的梦想和追求大多与人无碍。但是带土就不一样了。带土是为了爱情,为了创造一个有琳的世界。为了自己的爱情却要颠覆世界,这样的行为或许很让人感动,但是如果他为了爱情要杀你,你恐怕接受不了吧!这已经可以说是自私了。

宇智波灭族

鼬的悲剧或许带土的原因不大,但是宇智波灭族带土的功劳也不小!一个能残忍杀害自己族人的人,有人讨厌也不奇怪!

第四次忍界大战

第四次忍界大战死了多少人就不说了,单单是死在带土手上的人就不少,最心疼我宁次了!就连卡卡西都说要杀掉带土,可是鸣人和水门居然原谅他了。带土的洗白来得太突兀了!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水门、玖辛奈、小南、宁次这些剑客特别喜欢的人物都死在了带土的手上,但是剑客却恨不起来。这不过是一个少年被斑、黑绝所利用才产生的一些事情,再加上这个少年是宇智波一族,那么走极端也是正常了。如果没有斑、没有黑绝,带土这样一个热血少年应该会成为火影的吧!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对付辉夜的时候很缺战力的好吧,正好需要带土的能力,不洗白能行吗?

以上就是剑客的看法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我是爱动漫更爱火影的剑客,希望可以结交更多爱动漫爱火影的朋友。愿意和我做朋友的欢迎关注我!

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汉政治家晁错被腰斩?

晁错,西汉名臣,推动汉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时,被当作替罪羊腰斩,这是他的直接死因。

晁错的死状很惨,死因却不冤,死的也有一定价值。

接下来,我们聊聊具体原因。

一、文景之世

文景之治,得到后世高度肯定,但绝对不是尽善尽美。

汉文帝初即位,大汉帝国历经秦末乱世,白登之围,诸吕之乱,千疮百孔,已经折腾不起了。在这种大背景下,汉家天子开始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这本质上是,搁置问题,发展经济。

休养生息,让民间渐渐恢复过来,但是藩国和豪强则更快的恢复过来。因为藩国有特权!

感谢汉高祖的分封,刘姓王有人事权、兵权、财权、铸币权、税权,比如吴王刘濞,利用豫章铜山盗铸钱,所以很有钱。

有了这些经济基础,收纳亡命,招降纳叛,扩充军队就容易多了,有了军队,自然有了反抗中央的资本,成为独立策源地。

汉文帝意识到封国的巨大威胁,意图解决,但是没能彻底解决,把问题遗留给汉景帝。

汉景帝能力远不如文帝,做太子时,还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太子,成功跟刘濞结仇。

与此同时,封国的势力依旧在膨胀,人、财、兵与日俱增!

帝国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有识之士皆知,中央与地方,早晚一战!

二、晁错其人

晁错策士出身,主学法家,规划之才非常出众,如《论贵粟疏》、移民屯边策,见识深远。

汉文帝非常看重他,将他安排在太子刘启身边,刘启也很信重晁错,倚为“智囊”。

但是,晁错与朝堂官员的关系很不融洽,一方面恃才自傲,另一方面因才见嫉;为人又峭直刻深,人缘极差,成为行走的仇恨表情包。丞相申屠嘉,窦婴、袁盎都与晁错都有怨仇。以致于后来,没多少人为他求情免死,甚至还落井下石。

这样的“孤臣”身份,又积极主张“削藩”,点燃了诸侯王与皇帝之间深刻的权利之争,而晁错深度卷入其中,成为了祭品。

事实上,削藩这种事,必须“谋之深,发之猝”!初衷没问题,但方法太有问题。朝廷连兵马都没准备好,朝堂支持度还低,就急于削藩,还公开上疏当活靶子,真是急功近利!找死也不能这么个找法儿啊!

三、七国之乱

削藩深深触动了诸侯王的既得利益,当然坚决反对。作为“被削”的标杆,吴王刘濞在失去会稽、豫章二郡后,恼恨加恐惧,串联诸侯国,意图反叛。

矛盾最终无可调和,以吴楚为首的诸侯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旗号,于公元前154年,发动七国之乱。最终,晁错死于此。

四、死因不冤

晁错之死,反过来理解,谁不保他了?当然是汉景帝!

满堂朝臣恨晁错,想他死,正常。他作为“孤臣”,却是被汉景帝无情抛弃了。

起初,叛乱声势浩大,中央军又战场失利。晁错怂恿汉景帝上前线,自留京城。惹起忠臣的不满,批他置天子于险地!说实话,汉景帝并无军事之才,让他上前线确实不对。正因为如此,汉景帝对这位帝师,未必心无芥蒂。

再看汉景帝本是薄情之人,没有体貌大臣的良好品质(饿死周亚夫可佐证)。杀一个晁错就能平息事端,汉景帝还没有那么天真。

一个帝王杀人,无非趋利避害,杀晁错,不能趋利,却可以避害。于是,在袁盎陷害的面纱下,晁错被牺牲了。

但判晁错腰斩,太无情了!好歹是自己老师,这点情分都不给,说不过去!

可惜,晁错孤忠错付,落得如此下场。

五、死亡价值

晁错死后,七国叛军依旧没有退兵,毕竟没有可以中途退场的叛乱!

乍一看,晁错一人身死,不能弥七国之祸!可是汉景帝却榨到了这位忠臣的最后价值。于外,可以清除叛乱口实;于内,可以平息朝臣之怨,勠力同心。才有了后来周亚夫三月平叛。

晁错也算为自己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为后来“推恩令”的出台,提供了血与泪的参考价值。

事后再看,汉景帝杀晁错,可谓是“忠者痛,仇者快”!他的评价再加一个词:昏懦。

也激起价值观思考:晁错身上,体现出忠臣不顾身的悲哀。领工资干活,至于这么拼命吗?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史记·孝文帝本纪》

《史记·孝景帝本纪》

《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班固《汉书·晁错传》

冈村宁次为何没有上军事法庭?

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早是从东三省开始的,华北则是根据地和游击战的战场。而就是在华北战场,一个日军指挥官提出了后来无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光政策”,既然杀光、抢光、烧光,这个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然而,冈村宁次在战后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审判,这背后确实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

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实质上已经侵略并占据了中国东北,日军专门扶持伪满洲国以控制中国东北区域。当时,在华北区域日军的主力为华北方面军,同时其扶持了华北治安军,也称皇协军,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名字是“伪军”。

冈村宁次的战略和战术能力很强,他是真正的中国通,以对华情报起家,最早在1915年就到中国搜集情报。日本军队里有个三人组,这3人后来被称为“三羽乌”——日语“三只乌鸦”之意(略同于汉语的“三杰”)。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和冈村宁次——皆是日本陆军中的骄子。在以训练严酷著称的日本军校中,永田铁山的毕业成绩是士官学校第4名、陆军大学第2名;小畑敏四郎的成绩为士官学校第5名,陆军大学第1名;冈村宁次则为士官学校第6名,在陆军大学则因成绩优异接受过大正天皇颁奖。

1940年8月20日晚,日寇在华北所有的重要交通线同时遭到猛烈袭击。在彭德怀等将领的指挥下,八路军于华北敌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破击战。这次意义重大的军事行动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百团大战。

战役发起至12月5日的前3个半月,八路军即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攻克据点2993处,缴获各种炮53门、各种枪5900余支(挺)。整个战役,八路军至少作战217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同时,八路军也付出伤亡1.7万余人、中毒2万余人的代价。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累计一共扒了日伪军控制下的5000多公里长的铁路。其中在百团大战期间就破坏了470公里的正太铁路。我根据地兵工厂所使用的军工钢材,大多数是依靠扒铁路缴获的铁轨,紫铜则是靠割日军电话线炼制的。后来,割电话线甚至成了游击区民兵老百姓的赚钱进项。

最省力的一种扒铁路的方法,首先把一根铁轨的道钉起出拆除,然后用人力或畜力掀起一段铁轨,然后让一长段铁轨依靠自身重力自己掀翻,最后就把铁轨整个翻倒。随着根据地越来越牢固,八路军从一开始的炸铁路,后来都改成了扒铁路,因为这样做的经济效益更好。甚至有段时间,津浦铁路甚至要靠新四军点头,才能顺畅通车,这一度让日本人很郁闷。这个方法的优点是耗时较少,而非常省力气。但是,如想收集铁轨等物资,还需要依靠人力,一节一节地扒干净。这需要调动大部队,进行外围警戒和拦截日伪军的进攻。

冈村宁次本人在1936年以中将军衔任日军第二师团师团长,随着战事的进展,日军在战场上多次击败了中国军队的大规模正面抵抗,冈村宁次随之得到晋升。1941年4月,冈村宁次授衔陆军大将,同年7月,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从而掌控华北大局。

随即发动华北治安战。在华北方面军的位置上,冈村宁次于41年11月发布“三光政策”,为日军的疯狂行动拉开了序幕。虽然一开始日军的军纪很少能够限制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罪行,但冈村宁次的做法,则是彻底地解除了日军军内的风纪执法,让放火、杀人、抢劫行为常态化,等于是彻底地撕下了伪装面目,让士兵大张旗鼓地违法杀人。

日军在华北对我敌后根据地实施疯狂扫荡,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造成各根据地之间联系被切断,部队给养得不到及时补充,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摧残。

冈村宁次最典型的行动,是在1942年年中发动的对华北冀中根据地、太行山区解放区的大扫荡,其扫荡行动极其血腥严峻,日军在此期间对中国平民犯下的罪行,从人口变化方面就可见一班,短短数月之内解放区人口由1亿降至5千万。

冈村宁次进行“大扫荡”,推行残忍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导致八路军陷入较大被动和损失,一度丧失了一半根据地和人口,平原地带全部变成游击区,总兵力由40万减至30万。甚至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前方总部被日军突袭,八路军参谋长左权牺牲。

在1944年11月,冈村宁次接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接管所有在华日军,虽然仍然发起多次进攻战役,但在日本日薄西山的情况下没能带来根本性改变。

1945年初,晋察冀根据地,中共晋察冀分局和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根据上级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命令,决定进行积极战斗,扩大解放区的范围。晋察冀军区各部队从1945年春夏开始,连续对敌伪军占领区实施了春夏季攻势作战,大小作战共计2700多次,先后歼灭日伪军2.8万人。

随着日本战败投降,冈村宁次率领的中国大陆的日军也向国民政府投降。之后,冈村宁次听从国民政府的指令,协助日军向国军投降,并将物资军械交与国军,这实际上和日本本部的命令冲突,冈村宁次显然是希望通过和国民政府的合作换取更好的投降待遇。期间,国民政府甚至拒绝了东京法庭对冈村宁次的引渡要求,直到1949年1月26日,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上海宣布冈村宁次“无罪”,并被释放回国。也就是说,这位三光政策创始者不但没有死刑,反而一点罪行都没有。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核心原因恐怕还是冈村宁次本人对国民政府的帮助,以及受到包括蒋介石在内大批国民党人士的喜爱。冈村宁次的对解放区大扫荡,被认为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国民党对此实际上是乐于见到的。而在投降期间,引导百万日军进行投降,并且专门地将武器军备交予国军的做法,也令国民党方面对其非常友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冈村宁次所谓的“没有直接下令杀死平民,也未受到直接控告”的免罪理由无疑是脆弱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其行动对国民政府的利益,冈村宁次本人的罪行并没有得到清算,这确实是历史的遗憾。

彭德怀对岗村宁次的评价:“他更为毒辣、老练。能实事求是,细致周密。每次进攻要调查半年做准备。无内线配合不进行蚕食。不出风头,不多讲话,对部下不粗暴,讲话里看不出动向。他经常广泛收集研究我们,老练得很,华北日军司令官中最厉害一个。”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

诛九族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真诛九族,基本上只要沾上血源关系,都会被处死。遇到这种事情,一般人的想法是逃,其实是逃不了的。

历史上很少有诛九族的事情发生,一般是夷其三族,或夷其族,株连九族

这么残酷的刑法,是很少使用的,秦以酷法著称,非议朝政就要夷三族,即直系父子孙三族,也有说父子妻三族,大约是斩草除根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就太多了,数不胜数,大多理由是造反。比如有名的李斯、韩信、彭越等等。

历史上还有“灭七族”的,那就是荆轲。荆轲刺杀秦始皇失败,秦始皇气急败坏,按照《秦律》,当时只有”夷三族”。秦始皇不干,非得整出七族。司马光写荆轲去刺杀秦始皇,就是“不顾七族”。但并没有解释”七族”究竟包括了荆轲的哪些人。

历史记载被灭九族的,可能就是隋朝的杨玄感了,史书记载其造反失败,”祸及九族”。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讲杨玄感的”九族”是哪些人,杨玄感本人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放火上烤。

另外一个是方孝孺,据野史记载朱棣想让他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不答应,朱棣以灭九族相威胁,结果方孝孺说哪怕灭我十族也不怕,于是朱棣以朋友为一族,灭了方孝孺十族。但是史载方孝孺只有九岁的幼子被朋友收养,可见诛十族之说不可信,景清忠于文帝,假作投降朱棣,伺机行刺,遗憾的是不是专业刺客,动手之前被发觉了,这比不肯写诏书罪行大多了,朱棣是夷其族。

没有夷九族,并不代表仁慈,牵涉到方孝孺案被杀的有八百多人,景清虽然名 义是只夷其族,但在其家乡进行了瓜蔓抄:象瓜的藤蔓一样,只要有关联,就要杀。诛不诛九族只是个形式,只是看皇帝乐意杀多少人,牵连有多大而已。

但不管怎样,古人在遇到破家灭门之祸时,很少逃走,原因有几点:

来不及跑或者不能跑

王安石实行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苏轼是保守派,经常在与友人诗词唱和里提到了对新法的不满,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劳骚满腹,被有心人利用,告到神宗处,神宗大怒,要抓捕苏轼,附马王诜得知消息,立即通知了苏轼。

苏轼想过逃跑,历史上遇到这种破事,弃冠而逃多的是,但会连累其他人,最终苏轼抢在官差搜捕之前,把一些“大不敬”的诗词信件烧掉,最终只是被贬,救了自己和朋友的性命。

从人的应激反应来讲,当然能跑就跑了,可是每一个人的”九族”都是不一样的,自己逃跑了,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得不偿失。

古代信息传播缓慢。如果一人犯了诛九族的罪,他的亲戚好友们可能还被蒙在鼓里,即使有人在官兵抓捕前获知了消息,但是往往能逃脱的概率也很低。而且一个家族基本上都是一大家子居住在一块儿,或者住得非常近,形成一种族群。一旦重兵抓捕,会连锅端,根本来不及……

无处可逃

他们的族人没有地方可以去。古代有连坐制度,收留罪犯,包庇罪犯等,都会受牵连被判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收留罪犯。城门有通辑令,出门也要有路引,不然连住店都困难,可以说寸步难行。

不仅收留罪犯会被判刑,举报罪犯会有奖励,古代人口流通不畅,多个生面孔谁都能察觉出来,所以罪犯逃到另一个地方后,很可能会被别人举报而捉拿入狱。

当然可以躲在深山老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野外生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衣食,很难生存。即使是装备齐全的现代,想到在荒野生存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能犯大罪的,都不是一般人,养尊处优惯了,忍受不了这样的苦痛。

汉武帝的儿子太子刘据,因为被诬谋反,迫不得已发动兵变,事败后逃到深山里的一户樵夫家中躲藏。日子太过艰难,于是试图联系自己以前的一个老部下,结果被对方出卖,最终自杀。

一般也不是都杀掉

按照大明律的规定: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

从法律就可以看出来,即使谋逆大罪,也并不是一家子全部杀光,还有几种是不杀的,处罚也不一样: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妻妾及未出嫁的女儿、姐妹不杀,但是要做功臣之家的奴才,家产全部充公,已经定亲的还没有嫁的男方家带走,已经过继给别人的,结了婚的都不受牵连。

从汉开始,历代都是以儒家思想治国的,所以有罪不及妻孥的说法,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一般不会参与政事当中,也没有能力东山再起报仇,不杀女子也显示了当权者的仁德,但是会让她们为奴为伎加以侮辱。著名的梁红玉就是父亲有罪,被罚没成了官妓。

候君集参与造反,按律全家被抄斩,但是他恳请唐太宗看在他为国有功,一时糊涂的份上,给他留个后,唐太宗赦免了他的一个儿子,改为流放。

忠君或气节,宁愿死也不逃跑

赵高矫诏杀扶苏,蒙恬对旨意有疑问,劝扶苏问过秦始皇再自杀,可是扶苏却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需要再请示查实呢!”随即自杀。

海瑞给嘉靖上书,早就做好了必死准备,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嘉靖看了他的奏章气得七窍生烟,让人马上抓捕,不要让他跑了,身边的太监都说:棺材都准备好了,是不会跑的。

即使是不杀,也有人会义不受辱自杀。朱棣杀了建文帝手下3000多人,把他们的妻女要么许配给蛮夷之人的象奴,要么发入教坊司当官妓。

方孝孺的妻子郑夫人及两个女儿为了不当官妓,投水而死,齐泰、黄子澄的家属就被投入教坊司中。

后教坊司的官员禀告: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看守着。年小的都怀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意思是每人每天接客二十次,小的怀了孕,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朱棣得到奏报后说“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女孩长大后也要在教坊司接客替他挣钱。一直到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才把她们放出来。象这种真的是生不如死,所以很多官员家属情愿自杀,也不苟活。

总的来说,被株连九族的族人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一旦被牵连上,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很多人还怀有侥幸,觉得事情还有挽回的希望。毕竟一旦逃跑了,那可真的就成了乱臣贼子,事情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毕竟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他们也没有容身之地,想逃也逃不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