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熟语,成语对于当代人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2023-04-04 10:25:03 84阅读

三字熟语,成语对于当代人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我国的成语作为熟语一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经历5000年浓缩,积淀出来的中华语言之精华,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农业民俗是世代传承且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其本身有利于乡村生活的丰富和凝聚力的提升。将两者进行联系,有利于推进文化乡村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北京第一版2012年4月北京第16次印刷的《成语大词典》(彩色版)(后直接略写作《成语大词典》)的统计。发现其中收录的万余条成语中,与民俗相关的成语有六百余条之多。而农耕生产作为各类民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数量上虽远不如乡村生活农业民俗类成语,其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

三字熟语,成语对于当代人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一、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的界定及分类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语数量庞大,内涵丰富,在将其分类的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无法对其分类归属进行明确界定的成语。其具体分类,也可能会因为界定标准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所指的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即收录于《成语大词典》中,与农耕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一切成语。包括农耕方式、农事收成、农事祈福等各类成语,但并不包括有关手工业如与纺织等有关的成语。关于计量单位、计时单位一类的成语由于其与农耕生产关系并不密切,也未曾纳入。(但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农耕生活,虽然其当今意义已几乎与此无关,但也将其纳入分类。)

按照这样的统计方法,统计《成语大词典》,可得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近四十条。尝试将这部分成语进行再分类,但因为其划分太过模糊,难以完成再次的分类。但即便如此,也可以总结出这些成语的大致涉及方面。

如关于农耕经验总结的成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人对于农耕经验的总结对于后世农耕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关的成语有“半青半黄”“瓜熟蒂落”等等。而关于农事祈福一类的成语有“风调雨顺”“瑞雪照丰年”等。这些成语大多是在农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美好愿望,也可见当时的民风民情。

在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涉及的具体方面中,又以关于农耕方式类的成语较为重要,数量上也较占优势。它们包括了关于具体农耕方式的民俗,有“拔葵去织”“拔苗助长”“刀耕火种”“焚林而田”“剪草除根”“精耕细作”“快刀(斩)乱麻”“破天荒”“蹊田夺牛”等。这些成语与农耕方式的密切程度不一,展现的农耕方式的正误情况不一,农耕方式如今的存否状况也不一。但都与农耕方式的民俗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研究这些成语的演变情况,对于当今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导向作用。

二、“刀耕火种”成语背后农业民俗的现状分析

本文试图以“刀耕火种”为例,来研究农耕生产类的农业民俗。

“刀耕火种”这一成语在《成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为“把草烧成灰作肥料,用刀挖坑下种,是一种最原始的耕作方法”。其近义词为“火耨刀耕”,反义词为“深耕细作”“精耕细作”。出自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而在尹绍亭所著的《人与森林——

—生态人类学事业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下文简称为《人与森林》)中涉及到了大量文献对于“刀耕火种”一成语的释义,与《成语大词典》的略有不同。

农耕生产类成语研究对民俗文化发展的

意义及作用

——

—以“刀耕火种”为例

殷朱梦楠

摘要:我国成语是对民族文化的浓缩和反映。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试图采用分类手法,将成语进行分类,研究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并以“刀耕火种”为例,尝试发现此类成语对于我国尤其安徽省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及指导作用,帮助推动文化乡村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刀耕火种;农业民俗;成语;文化发展

[项目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汉语成语中的农业民俗研究”,

而《人与森林》中的各个例子,如明代顾山介《海槎余录》,夏瑚《怒俅边隘详情》等,阐述大致相同。认为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自生自实”,“无犁锄”,并谈到了其土地轮歇方式。土地轮歇方式的提出,对于证实刀耕火种未必会破坏生态平衡等有着重要作用。

两方对于刀耕火种的具体方式存在差异。但都认为这是一种出现很早、较为原始的耕作方法。而尹绍亭在《人与森林》中提到:“几千年来,中国众多民族的生计方式——

—刀耕火种,就这样一直被鄙视为‘原始习俗’而与‘农业’无缘,这显然是封建社会时代的民族和文化偏见。”而在中国,农史学家从来都把刀耕火种视为原始农业。因此,很容易得出结论,即:刀耕火种是民俗,更是农业民俗。这样,将其归纳入农耕生产类农业民俗也就有了理论来源。

刀耕火种农业,古代曾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而当代则仅仅残余于中国西南边境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的云南省,是中国刀耕火种残存最多的省份。这和云南省现实的土地状况和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一定的关联。

刀耕火种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甚至还有长达数十年的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然而,当代刀耕火种最受重视的地方,并非其古老的农业史问题,而在于它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涉及当代人类较为关切的环境问题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刀耕火种的耕作模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应当被彻底地禁止。如陈宗仪就曾在《关于西双版纳制止毁材开荒的探讨》中提出“西双版纳若继续毁林开荒,将使荒山草地、灌木丛以及紫茎泽兰不断扩大,其后果不堪设想”。而于光远学者在给云南社会科学家的一封信中写道“看到西双版纳毁林开荒的严重情况,对这方面的研究一定要‘快’”。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存在其他的见解。认为超出自然科学的角度,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刀耕火种面临一个“抢救”的问题。它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如其背后的农耕礼仪与原始宗教、物候历与历法起源、土地轮歇方式及其生态学的意义等,应当被挖掘、整理和继承,以造福人类。并且认为人口与森林土地面积比例适当的话,刀耕火种并不一定会打破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对于云南等地区的刀耕火种,可以采取与对于内地汉族耕种的不同态度。

三、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对于文化乡村建设

从“刀耕火种”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观念有冲突的地方,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理解它们,有利于推动当今农业甚至是社会的发展。

我国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努力解决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耕地的保护等问题。1978年就开始实行农村改革,1998年底中央就已经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于耕地,更有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别山区虽然GDP持续较快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但仍然面临着经济整体实力依然弱小、专业化程度低,难以发挥比较优势等问题。安庆市的土地肥力尚需加强问题、宣城市的耕地抛荒问题等已经被提出。

而生态文明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有较大帮助。安徽大别山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既影响其辐射范围内生态产品的供给,更扩及相邻省市地区的生态安全。在合理规划该区域发展定位基础上,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红色影视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借以畅通融资渠道,优化产业布局,落实转移支付,创新培养机制。扩大公众参与,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而乡风民俗作为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且积久相沿的风尚,其保护和传承无疑有助于这一系列提议的推进。

生产流通活动是人类增加社会财富以满足生活需求的根本手段和方式,它能够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能够体现民众群体基本的文化意识,还能够反映民俗文化带来的人类本能文化特质。物质生产和流通的民俗包括农业生产。关于农业生产的民俗,涉及预测收成、防灾抗灾、选择耕作时间、积肥施肥、开犁试耕等诸多方面。

关于刀耕火种的众多研究,给三农方面的建设以启示,即:研究传统农耕文化,继承发扬其精华部分,重视其文化意义,不可拘泥于一个角度来对待传统农耕文化,应注重其作为精神内蕴,加强农俗文化感染力并顺应产品生态化的市场趋势。以推进文化乡村的建设,推进农村、农民、农业发展。

怎样欣赏南唐中主李璟的千古名篇摊破浣溪沙?

以李璟、李煜、冯延巳作品为代表的南唐词,词史地位很高,一方面,这三位词人以其高超的文学修养,抒写至真至纯的心灵与情感,在词这种音乐娱乐文学的发展上是一种突破;另一方面,南唐词突破《花间》牢笼,意境更为阔大深广,所展现的境界远超《花间》,能引起非常丰富、深远、广阔、优美的联想。李璟的这首《摊破浣溪沙》,就是南唐词中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李璟的词,于写景之中蕴藏着一种含蓄蕴藉、悠远要眇的神致,这种神致是来自作者主观的、对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是个人的思想境界、心底蕴藏的真挚情感、文学修养在笔下无意识的流露。体现在文字上,这种流露自然无迹,似非经意而为,却能引发读者对于意境微妙的、悠远的、丰富的联想。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李璟有两首《摊破浣溪沙》,一首写春恨,这首写秋思。此词本是李璟写给乐工演唱之用,题材也不过一般的思妇怀人,然而其无意中流露出的丰富的感发作用,实是很值得读者细细体会。

从香销叶残、西风萧瑟生起的岁月流逝之感

冷清肃杀的秋天,湖水清浅,昔日盛开的荷花早已凋谢,翠绿的荷叶也已经枯萎败残,折落在湖面,寒冷的西风吹起,湖水绿波微漾,只感到一阵阵萧索秋意。

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色图,这是文字层面的。王国维称此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关于荷花,后蜀词人鹿虔扆《临江仙》有句“藕花相向野塘中”,李清照《一剪梅》则写“红藕香残玉簟秋”,均写藕花,那么李璟为何要以“菡萏”代荷花呢?

诗词中的代字并不罕见,使用代字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来的名词是熟语,为免流俗,故用代字。二是避免直说,让词多了一层曲折含蓄的意思。

然而这只是文字层面的小技巧。以菡萏代荷花,有更深的含意。

“菡萏”相比“荷花”,多了高雅和珍贵的意味。这种珍贵的东西,如今已经凋残,不复往日的盛况。那么,这里流露出来的珍贵事物逝去的叹息,就比普通的“荷花”二字浓重得多了。李璟另一首《摊破浣溪沙》有“手卷真珠上玉钩”之句,以“真珠”代“珠帘”以见其珍贵,用意大致一样。

作者说荷花枯萎,不说凋谢,而用“香销”二字,“香”联想到美好的事物,“香销”就有了一种往昔美好事物消逝不再的深深的哀叹了。

“翠叶”而不说“绿叶”,因“翠叶”不但写色之翠绿,还联想到翡翠之珍贵。“碧玉妆成一树高”,以碧玉喻柳叶,为柳叶赋予了高雅的格调,“翠叶”是同样的道理。花香消逝,翠叶萎落,美好而珍贵的事物已经逝去不返,细味之下,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

既然写了荷,下面就自然地接着写湖水。西风从水面生起,仿佛看到那秋天清浅的水面泛起微波,感受到那深深的凉意。绿波,多么美好的事物,但如今波上却生起了萧瑟秋风,自然让人发生出岁月流逝、时光不返的感觉。

《离骚》有香草美人代表美好事物的比喻,“惟草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慨叹时光流逝,往昔美好不再,李璟此两句词展现的意境,与离骚的比喻非常相似,因此,王国维“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评论,确实能从心灵感发的层面理解此两句的意境。

“西风愁起”,愁什么呢?“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是美好的时光,憔悴两个字下得极佳,共憔悴,韶光不是人,怎么会和人一起“憔悴”?盖因在憔悴的人的眼中,韶光也显得憔悴了,因为美人迟暮,人渐老去,时光也渐老去。所以,眼前的一切,残荷凋零,西风萧瑟,都是那么地不忍卒看。

情景交融,细腻而深远的意境

上阕写的是景物,下阕回到人的思想活动。

细雨梦回,在一个秋雨绵绵的长夜,这位妇人午夜梦回,梦到了遥远塞外的日夜思念的亲人,醒来,听着沥沥雨声,再也睡不着。鸡塞泛指塞外地区,大约这位思妇的亲人,正远在塞外。起坐无眠,思念成河,她吹起了玉笙,以乐声寄托心中所思,可是无论她吹彻长夜,又怎能减少一点对亲人的思念?所以玉笙的声音,也像这雨夜一样寒冷。这个寒字,正是思妇的心里的感觉。

对于情绪和感觉作出如此微妙、精致的体察和刻画,可以看出李璟有着一颗细腻敏锐的诗心。

后世论者对这两句词普遍甚为赞赏,盖因情与景高度交融,刻画的意境深远而细致。细雨,烘托着愁绪如绵绵细雨一样绵长不绝,梦回,表达思念之切,思绪从闺阁小楼,飞越千里,直到遥远的塞外,是一个深广空间的跨越,小楼,显出栖居的孤独,想见昔日欢聚的快乐时光,玉笙吹彻,更见思念之情无可寄托。

经过这些铺垫,下一句水到渠成地将感情直抒出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那日夜思念的泪珠啊,寄托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之苦! 至此,思妇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将词的忧伤之情推到最高。

但是,如果这就样结尾,则未免直而无余味了。所以结句笔锋一转,又写到眼前之事:倚栏干。满怀思念的愁绪,却无法排解,只能独倚栏干。椅栏干干啥呢?没有交待,但却留给读者悠长不尽的联想。

栏干,在中国古诗词里,是一个常见的意象符号。

豪迈之士,壮志难伸,也会倚栏。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凭栏远眺,写道:“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柳永羁旅异乡,思念故乡和情人,写道:“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其实栏干不是重点,重点是,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栏干以外。

倚栏远望,她看到什么,可能是秋风落叶,衰柳败荷,萧瑟远山,和山外看不尽的暮云,她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我们可以想象,倚栏远望的思妇,心里充满着思念的惆怅、忧愁,令读者回味不尽。

在传统诗词创造意境的因素中,往往存在空白的空间。这个空间令读者发生不确定的联想。这在首词中,栏干外的东西,就是一个空白的空间,将读者的思绪随着思妇的思绪引向这个空间,从而产生回味。

结言

和诗的“显意识”言志不同,词属娱乐小道,北宋初以前,词人作词,大都没有明显的言志用心,题材也大体不离女性情爱、花月风流之属,李璟此词也一样。但是,正因为没有言志的负担,作者的性情志趣、学识修养、身世经历、人生感悟却往往会无意识地、自然地在作品中流露。

李璟继承南唐帝位后,北周势力兴起,进攻南唐,南唐江山风雨飘摇。为免遭灭国,李璟上表自削帝号,改称国主,并割地求和。赵匡胤登帝,加紧进迫南唐,南唐兵弱,面临亡国。在国土岌岌可危的情况之下,身为国主的李璟担心江山为强敌攻陷,也许在心里就有对国家命运的哀叹。程千帆先生说这首词“流露出浓重的《骚》心”,尽管笔者相信,李璟写这首词,并非刻意表达“《骚》心”,但在这种国家局势之下,他的思想感情无意识地、自然地流露于词句中,是很有理由的。善于体察词的感发作用的读者,也更容易于词里体会到这种感觉。

像害人精这样的三字熟语有哪些?

【原创】铁公鸡,地头蛇,笑面虎,跟屁虫,丑八怪,纸老虎,替罪羊。

杜甫咏月诗的研究?

杜甫咏月诗研究【语言风格 情感内涵】 关键词 月、杜甫、咏月诗、语言风格、情感意涵、原型批评 内容摘要 首先就研究的动机及前人所研究的成果做一介绍,后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来探讨,一是以语言风格学的方法,来分析杜甫咏月诗的语言风格,包括了音韵风格、词汇风格以及句法风格,另外是以原型批评来分析杜甫咏月诗中的情感意涵。文中先就原型的概念做一介绍,再谈月亮的原型神话及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才更进一步的谈杜甫咏月诗的情感意涵,主要针对感伤的诗作来谈,将其情感意涵分为一、忧国忧时,二、怀乡思亲,三、伤离别,四、怀才不遇,五、叹身世飘零这五点来论述,至于那只占冰山之一角的称颂之作,就略而不提。 壹、 前言 一、研究动机 由于杜甫诗作相当丰富,其中咏物诗也相当地多,因此我便想研究杜甫的诗。至于为何会选择咏月诗来作探讨,主要是因为看了曹淑娟教授所写的《从杜诗鸷鸟主题看作品与存在的关联》,便对咏物诗产生兴趣,心想,那是否也可以咏花、咏月、咏草等等,于是便以咏月诗作为研究的题材,其实主要也是因为笔者对月的感受较深,就如欧丽娟所说的一样: 月是自然界中,与人之现实距离最远、心灵距离却十分接近的存在物,为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主题。[1] 为此,希望能藉以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让世人能对杜甫有多一点的了解与认识,并且能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杜诗有诗史之称,可见杜甫的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一番。此外,在本篇论文中,所提到的咏月诗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全篇题咏月亮的,另一种则是在部分句子中运用月亮意象之作,因此,本篇论文中所说的咏月诗其定义并非指完全以月亮为题咏对象的定义,除了全篇题咏月亮的诗作外,还有藉由月亮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月亮可能只是代表一个场景、一个景象罢了。 二、前人研究成果 关于杜甫的咏月诗,在欧丽娟的《杜诗意象论》及方瑜的《杜甫夔州诗析论》中曾大略提到过。其中欧丽娟是将杜甫的咏月诗分成三个阶段,大致以杜甫干元二年弃官华州司功参军,而开始后半生飘泊西南之时,和出蜀入夔之际为两大分界点。欧丽娟提出:「杜甫前期中月的意象出现较少,且多以『清光』为诗人把握;中期的月则有极完满而温暖的面貌,后期的月则多耸动而危疑可惧的极端表现。」 [2] 主要是以这三阶段月之意象的转变,来探讨杜甫的生命发展。而方瑜则是就杜甫在夔州时期的咏月诗做一研究,其它时期则没有谈到。此外,在合田方子着,轩辕翻译的〈孤月当楼满&S231;寒江动夜扉—析杜甫之「西阁之月」诗〉期刊论文中,也提到了杜甫的咏月诗,但和方瑜相似,主要是讲杜甫夔州时期的作品,而且最主要是针对〈月圆〉这首诗来做分析,只能说作者提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仍不是很完整。因此笔者便想以咏月诗为题材,同时利用语言风格学 [3] 与原型批评理论两方面来谈。首先,在语言风格学部分,笔者参考了竺家宁先生的研究方法,将语言风格分为音韵风格、词汇风格、句法风格三部分,而竺家宁先生在《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中介绍说: 音韵风格又可以透过许多途径进行探讨:「韵」的音响效果、平仄声调的交错、头韵的运用、双声叠韵的的安插、音节的解析等。词汇风格的研究法包括:拟声词的应用、重叠词的应用、方言俗语的应用、典雅语或古语词汇的应用、外来词的应用、词汇结构状况、熟语的应用、共存限制的放宽等。句法风格包括:造句类型的状况、句子扩展的状况、欧化句法的状况、句子省略的状况、文言或白话句式、句法的偶化状况、韵散使用的状况、对话的安插状况、诗歌重沓反复的形式、走样句的状况、对偶句的假平行等。[4] 因此,笔者也参考了一些竺家宁先生所说的风格研究方法,来看杜甫的咏月诗,接下来并从原型批评理论着手,主要理论依据是根据傅道彬先生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藉以来探讨杜甫在咏月诗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意涵,使读者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贰、 杜甫咏月诗的语言风格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过,竺家宁先生将语言风格分为音韵、词汇以及句法三种,而这三种语言风格的研究其实范围相当广大,笔者碍于其所牵涉的部分太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交待清楚,所以在此无法做太详细的研究,仅就其中的某个部分来谈。音韵风格部分,主要看的是杜甫所押的韵脚,至于其它像是拗救问题以及音节等问题,在此则不作赘述。词汇部分则是看他重叠字的使用;句法部分则是由诗的节奏、停顿来探讨。 一、音韵风格 在查询了《全唐诗全文检索系统》,发现杜甫诗作中有月字的共有252笔资料,经由笔者的筛选整理,扣除掉指时间意义的诗作,以及并不是专指咏月的诗,且和月的意象无关的诗作,剩下的共有125首咏月诗,诗题中有月的就有二十二首,而欧丽娟的《杜诗意象论》说有二十一首 [5] ,笔者发现是少了《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6] 其中只出现在诗题中而诗中并无出现月字的有《初月》、《月三首》之二、《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以及《江边星月二首》之一共六首。 既然要谈杜诗中的押韵,首先笔者先就咏月诗的题材作一介绍。在杜甫的咏月诗中,以五言律诗为最多,有五十八首,其次就是五言古诗。今将其作一表格分析如下:[7]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五言排律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31 9 2 2 14 58 9 由上表不难发现,杜甫咏月诗包括了古诗,律诗以及绝句,其中律诗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尤以五言为主。由于韵脚的选择,和内容的情感气氛需要配合,可见在韵脚上必须讲究声情的谐和。在此,笔者主要针对杜甫咏月诗中近体诗的押韵作了一番分析,之所以排除古诗,乃是因为古诗押韵较自由,可押可不押,且又牵涉到换韵的问题,在此便以近体诗为研究的范围,其结果表列如下[8]: (一)五排 上平声 下平声 四支 81、111 一先 90 七虞 109 七阳 113 八齐 112 十蒸 3 十一真 28、29、50、59 十二侵 42 十三元 39、103 (二)五律 上平声 下平声 一东 20、52、92 一先 23、57、84、104、115、116、117 三江 100 四豪 93 四支 40 五歌 10、14、56 五微 73、105 六麻 37、99 六鱼 74 七阳 2、47、89 七虞 48、119 八庚 11、22、25、43、44、45、83、94、98、121 十一真 77、82、96 九青 122 十二文 6、125 十蒸 114 十三元 70、71、97 十一尤 55、75、79、95、101 十四寒 9、26 十二侵 27 十五删 21、38、76、120 (三)七律 上平声 下平声 一东 67 一先 36 八齐 118 六麻 66 十一真 33 八庚 72、78 十三元 68 十四寒 51 (四)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上平声 下平声 下平声 五微 91 六麻 53 八庚 58、110 若将它做一个归类的话,可以发现,杜甫使用最多的韵是庚韵,有十六首,其次是先韵有九首,再来就是真韵有八首,其它则是元韵六首,东、删、麻、阳都是四首,支、微、虞、寒、歌、尤三首,齐、文、蒸二首,江、鱼、豪、青各是一首。有关韵与情的关系,在黄永武先生的《中国诗学&S231;鉴赏篇》中提到: ……这种口腔气流的姿态,出于模仿人的情意,人在表情达意时,每一种表情的器官都在配合着动作,声音自然也不例外……王易氏更加详细分析说:「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东董宽洪,江讲爽朗,支纸缜密,鱼语幽咽,佳蟹开展,真轸凝重,元阮清新,萧筱飘洒,歌哿端庄,麻马放纵,庚梗振厉,尤有盘旋,侵寝沉静,覃感萧瑟,屋沃突兀,觉药活泼,质术急骤,勿月跳脱,合盍顿落,此韵部之别也,此虽未必切定,然韵切者情亦相近,其大较可审辨得之。[9] 由此可大致了解,韵脚的选择使用,和作者想要抒发的情绪是息息相关的。此外,有个相当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杜甫的诗中,有出现齐韵与支韵、纸韵同押,以及真韵和文韵同押的现象。[10]但这并不是出律的现象,而是在唐代的确有这种通押的现象。唐作藩先生在他的〈唐宋间止、蟹二摄的分合〉一文中说到: 这种蟹、止两摄互相通押的现象,大概是由于两摄各自内部诸韵趋于合流,主元音演变得比较接近。可以设想,此时期蟹摄分为两部,一二等韵灰咍泰皆佳夬合为一部,大致读[a &<110;, u a &<110;],三四等韵齐祭废合为一部,读[&<110; &<108; &<110;, &<110; u &<108; &<110;];而止摄支脂之微合流为一部,读[&<110;,&<110; &<110;, &<110; u &<110;]。因此诗歌韵文里可以合韵,,特别是齐(祭废)部与灰(咍泰皆佳夬)部合口一等字,同支(脂之微)部合韵的情况更多,因为其读音更接近。[11] 在古代,由于读音的接近,使得诗中出现两韵通押的现象,由上文可以得知,因诗歌韵文里可以合韵,所以有通押现象的产生,也因此我们对于这种通押现象可以做合理的解释。 二、词汇风格 首先,就杜甫所形容的月而言,共有41种月,其中以落月、秋月及新月出现次数最多,有四次;而明月、素月、星月及江月也有三次,是杜甫咏月诗中较常出现的修饰语,此外还有其它34种不同的月[12],可见杜甫诗中出现的月,不但数目繁多,且样貌多变。除此之外,杜甫所使用的叠字修辞也是笔者在此要探讨的部分。 叠字: 陈淑彬在《重读杜甫: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 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杜甫在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时,用了许多叠字来描绘,这就为我们研究杜甫的生活、情绪、心态等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了解杜甫生活某一方面的状 况和某一时期的心态的。[13] 因此,在研究杜甫咏月诗的修辞时,叠字可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修辞研究,且在杜甫的咏月诗中出现的频率也最多,举例如下: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S231;附录6)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遣意二首》之二&S231;附录37) 天下兵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严氏溪放歌行》&S231;附录49) 往往虽相见,飘飘愧此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S231;附录50) 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S231;附录54)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S231;附录55)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S231;附录57)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不寐》&S231;附录75) 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雨》&S231;附录87)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秋风二首》之二&S231;附录88) 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S231;附录90)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可叹》&S231;附录107)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舟月对驿近寺》&S231;附录116)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暮归》&S231;附录117) 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宿白沙驿》&S231;附录122) 由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杜甫在使用叠字时,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的使用,使得叠字内涵和诗歌形象更加丰富。而陈淑彬女士对这个问题则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一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二是同一叠字在不同事物上的运用。她说: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可以反映出诗人的情绪变化。……同一叠字形容不同的物体,一方面是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但许多也是活用的结果。活用使人产生联想,以对此物的情景气氛之感受去理解彼物,丰富了形象和意境。[14] 由此可知,杜甫的叠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令读者耳目一新,不仅如此,由于叠字的使用,使得杜甫在体物抒情之时,更令此物此情兴会淋漓,神与情一起涌现,且运用叠字甚多,在诗中充分发挥了修辞技巧之优点。 三、句法风格 在此是由杜诗的节奏、停顿来看他咏月诗的句法风格。根据竺家宁先生所言,我们对诗歌的节奏单位进行分析,和语法分析是不同的[15],而我们一般所熟知的五言诗节奏大部分是上二下三,七言诗则是上四下三,若是上三下四则是变格,称为「折腰句」,如韦居安说:「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欧阳公诗云:『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胡琴诗云:『出山云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我心。』皆此格也。」[16]就杜甫的咏月诗而言,倒没有这样的变格,节奏还是符合一般所熟知的格式,但语法上可能就会有所变化。[17] 参、 咏月诗中的情感意涵—用原型批评来谈 一、何谓原型 原型又称原始意象(priomordialimages)。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它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18]经由荣格的论述,傅道彬先生对此作了一个结论,他说: 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因此从原型系统的形式中,可以获得上古历史与艺术的色彩斑斓的生动素材,原型系统不是零散的无意味的形式,而是充满意味的象征。[19] 二、月亮的原型神话 「月亮一直以来可说是女性世界的象征,追溯其起源,主要是肇始于人类迷狂的生殖崇拜时期。早期的生殖崇拜主要是女性崇拜,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懂得父亲在生命创造中的意义,生命创造被理解为女性单方面的行为,中国神话里的一批『处女母亲』和『怪人皆无父』的观念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证明。」[20]在我国远古的神话中,女娲是在中国开天辟地创造的第一位女神,同时也是月神,这可经由汉代出土的墓葬砖画中得到证明。画中的女娲、伏羲人首蛇身,伏羲手中捧着太阳,而女娲则是捧着月亮,这就暗示着女娲实际上也是月神。至于传说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故事更是记录着女性世界失落的悠长而凄凉的往事,也反映了被父权威严驱赶的女性们伤心怅惘、寂寞凄苦的情怀。然而,嫦娥奔月在神话中是灵药、不死、变形与再生的隐喻,只是在诗人笔下出现的嫦娥却成为人文主义的寂寞象征,主要是因为后代诗人们总是借嫦娥的故事表达凄楚彷徨的心情。 在傅道彬先生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也提到说: 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因此当中国文化表现出从复杂回到单一,从创造回到重复,从冲突回到和谐,从瞬间回到永恒的强烈的重返母体的愿望时,它就不能不寻求月亮艺术表现形式。[21] 因此,若想把握中国月亮文化的原始意义,就必须要剖析月亮所蕴含的女性与母亲情结,从对母亲与女性世界的原型入手,才可以掌握月亮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基本象征意义和衍生文化意义。 那么,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和衍生文化意义是什么呢?傅道彬先生认为月亮有两个基本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经由这两个基本象征意义出发,又产生三个衍生的象征意义:1、美的象征,2、孤独与失意的象征,3、和谐静谧的中国智能和超群拔俗、潇洒飘逸的士大夫风范的象征。[22]其中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由于月亮反映女性的悲伤忧郁之情,因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于是当自己感到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借以自慰,像杜甫就是如此。 此外,笔者在此还有一点要说明,在《老子的月神宗教》这本书中,老子不断地说明道家所讲的「道」其实就是月,也提到月亮有三种形状:渐长月形、渐消月形以及圆月,并且有三种月形的神话,这些神话不仅见于《老子》,也见于《山海经》可见中国文化流行着如此的原始传说。[23] 三、情感意涵 综观杜甫的咏月诗,笔者将其情感意涵分为下列几类:忧国忧时、怀乡思亲、伤离别、怀才不遇、叹身世飘零以及称颂赞美。其中可发现,感伤的诗作占相当多的分量,几乎是占了全部咏月诗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笔者在此对称颂赞美的诗作就不作太多的叙述,重点就放在感伤的诗作中来探讨。 (一)忧国忧时 这时候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杜甫对国家社会充满了忧心,对人民生活的困难感到难过。在安史之乱发生前,虽也有一些关心时事的作品,但感受没有那么强烈。代表的诗作像《月》、《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留花门》、《倦夜》、《宿江边阁》等。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月》&S231;附录11) 《读杜心解》[24]曰:「对月而伤时事也。二载闰八月,始有收京之命,时尚未有此举,故伤之也。月本欲其明者,此则因帝座久偏而怪之。」杜甫在此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S231;附录21) 北方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留花门》&S231;附录15) 前一首主要是忧心吐蕃之乱,后一首的花门其实就是回纥的代称,是对肃宗留用回纥兵的劝谏。杜甫因为担心回纥兵会危害到国家安全,才会作此诗来劝谏唐肃宗。这几首诗都强烈地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的关心及忧心。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倦夜》&S231;附录48) 由最后两句可看出,杜甫是为了国事而忧心,这个时候安史之乱才刚刚平息,又有吐蕃为乱,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代宗一度逃往陜州避难。而杜甫这时人虽然寓居在浣花溪草堂中,但他对国家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当国家正处于这样多事之秋的时刻,怎能不感到忧心呢?可见即使在闲处时,杜甫仍然不忘关心国家人民的生活。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S231;附录70) 杜甫在此诗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翻腾在波浪中的孤月,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心中所产生的忧虑及无力感正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它同时也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二)怀乡思亲 杜甫经常四处流浪,离开自己的故乡,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其实是很思念的,尤其若是自己独在异乡,便更加思念故乡中的人、事、物。由于一般认为月亮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此,当人们浪迹天涯甚至感到心灵孤寂的时候,月亮便成为我们精神寄托的对象,把自己的心情寄托于月亮之中,如此一来,月亮便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这样就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祧锦宇?烛灭翠眉嚬。 (《江月》&S231;附录77)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S231;附录68)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一百五日夜对月》&S231;附录10)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舟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秋风二首》之二&S231;附录88) 以上这几首,都表现出杜甫思乡的情绪,其中第二首更是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来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了自己的故乡,这样的处境正跟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因此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来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其实不只单纯想念家乡,也想念家人,只要想到自己和家人分离,甚至离开自己的家乡而四处飘泊,自然而然的诗作中就会出现相当多思家、思亲的作品。正如傅道彬先生所说:「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25]像〈月夜〉就是一首相当典型的代表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附录9) 天宝十五年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杜甫便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却在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八月在长安所作,主要是写杜甫身处在已沦陷的长安城中,对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而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名作,其实诗中不仅仅只是抒发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离情而已,它同时也透露了天下乱离的悲哀,才会造成家人分离的情况。 至于〈客夜〉也是说出了杜甫与妻子分离的情况。当时杜甫自绵州至梓州,而妻小都在成都,有天收到妻子的来信,因而百感交集,夜不能眠,对于自己无法回去和家人团聚,只能对月而黯然神伤。 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S231;附录44) (三)伤离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S231;附录43) 严武有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镇蜀期间,还亲自到草堂探视杜甫,并在经济上给予援助。两人也常彼此赠诗,相互敬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杜甫在送别后更是感到依依不舍,毕竟知音难寻,像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在日后恐怕也很难再遇到,于是在离愁中又添一层凄楚。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S231;附录57) 由诗题大致也可看出这是写一首送别情形的诗,在《杜诗镜铨》中写道:「写别况只用觉汝贤三字,无限含蓄。」这首诗中,杜甫的笔调较为含蓄,虽然只将离别的情况以觉汝贤三字说明,其余大都是在写景,然而寓意仍然隽永,也可以感受到杜甫此时除了感念对方情意之外,也羡..............

三字俗语有哪些比如千里眼之类?

动物喻人的三字熟语

1.瓮中鳖:指落入绝境,难以逃脱的人。

2.跟屁虫:指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毫无主见的人。

3.糊涂虫:指糊里糊涂,不明事理的人。

4.可怜虫:指受人鄙视的可怜的人。

5.应声虫:指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人。

6.寄生虫:指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的人。

7.人中凤:指出类拔萃的优秀之人。

8.落水狗:指失势的坏人。

9.癞皮狗:指死皮赖脸,卑鄙无耻的人。

10.看门狗:指讨好主人,甘当奴才的人。

11.哈巴狗:指驯服的奴才。

12.缩头龟:指胆小怕事的人。

13.吸血鬼:指残酷欺压榨取人的人。

14.纸老虎:指貌似强大,实则软弱的人。

15.笑面虎:指外表和善,心地凶残的人。

16.母老虎:指凶悍泼辣,蛮横无理的妇女。

17.拦路虎:指制造障碍,阻挡前进的人。

18.铁公鸡:指爱财如命,一毛不拔的人。

19.落汤鸡:指浑身湿透,十分狼狈的人。

20.狐狸精:指专事迷惑人的女人。

21.白眼狼:指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

22.老狐狸:指阴险狡诈,老奸巨猾的人。

23.变色龙:指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

24.独眼龙:指瞎了一只眼睛的人。

25.癞蛤蟆:指肮脏丑陋的人。

26.千里马:指才能出众,有所作为的人。

27.三脚猫:指技艺不精,一知半解的人。

28.偎灶猫:指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人。

29.出头鸟:指表现突出,才能出众的人。

30.比翼鸟:指恩爱夫妻。

31.笼中鸟:指身受束缚,失去自由的人。

32.孺子牛:指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33.老黄牛:指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

34.丧家犬:指失去靠山,到处乱窜的人。

35.蓬间雀:指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36.地头蛇:指独霸一方,欺压人民的人。

37.美女蛇:指外貌美好,内心奸诈的女子。

38.过街鼠:指人人痛恨的坏人。

39.井底蛙:指目光短浅,孤陋寡闻的人。

40.丑小鸭:指外表丑陋,实际大有前途的人。

41.替罪羊:指代人受过或替人受罪的人。

42.领头羊:指居于领先地位,率领别人前进的人。

43.无头蝇:指行动忙乱,目的不明的人。

44.旱鸭子:指不会游泳的人。

45.夜猫子:指喜欢晚睡,深夜工作的人。

唱白脸: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和稀泥: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吃小灶:比喻享受特殊照顾。

闯红灯: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打边鼓:比喻从旁帮腔、助势。

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挤牙膏:比喻说话不爽快,经别人一步一步追问,才一点一点地说。

赶浪头:指跟在大众后面做一些适应当前形势的事。

露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泼冷水:比喻挫伤别人的兴趣和积极性。

捋虎须: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捋:抚摸。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进行讹诈。

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打冷枪:在人没防备时开枪射击,比喻暗中伤人。

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

翻老账:指发生矛盾时提起从前发生的事情,纠缠对方过去所犯的错误。

滚雪球:比喻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过电影:形容对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地回顾。

交学费:泛指为某项事业付出金钱或其他代价。

打闷棍:乘人不备,用棍打昏,掠夺财物。比喻攻击别人且使人无法申辩。

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挑大梁:指在一个单位担任重要职务、任务,发挥重要作用。

挖墙脚: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

捂盖子:比喻利用职权掩盖内部存在的矛盾斗争或坏人坏事。

走过场:比喻做事敷衍了事,搞形式主义。

撂挑子:比喻甩下应负责的工作,不干了;主动辞职。

留尾巴:比喻事情做得不彻底,还留有问题。

露馅儿:比喻暴露了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

跌眼镜:指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令人感到吃惊。

打秋风:指假借各种名义向人家索取财物,或依仗权势,招摇撞骗,收受贿赂。

打埋伏:比喻隐藏物资、人力或隐瞒问题。也指事先隐藏起来,待时行动。

一言堂: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

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和行动。

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

定心丸: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

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

烂摊子:比喻秩序混乱、不易收拾整顿的局面或单位。

香饽饽:比喻受欢迎的人或事物。

小儿科:比喻胸襟狭窄或吝啬的行为,或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

夹生饭:本意为半生不熟的饭,比喻开始没做好再做也很难做好的事情,或开头没解决以后也很难解决的问题。

绵里针: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迷魂汤:喻迷惑人语言或行为。

马后炮:喻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的人。

试金石:比喻精确可靠的检测方法。

口头禅:指经常挂在口头而毫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闭门羹: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败家子:指任意挥霍家产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费国家财物的人。

半瓶醋:比喻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

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长舌妇:好进谗言的妇人。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落汤鸡:形容浑身湿透,像掉在热水里的鸡一样。

吹鼓手:旧时婚丧礼仪中吹打乐器的人,比喻专为别人捧场的人。

多面手:指擅长多种技艺的人。

两面光:两个面都光滑。比喻两方面都不得罪,两边做好人。

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敲门砖:敲门的砖石,门敲开后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眼中钉: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应声虫:比喻自己毫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窝里斗:形容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或冲突。

阳关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