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禩,八阿哥什么时候封亲王的
允禩,八阿哥什么时候封亲王的?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李光地与蓝齐儿的不了之情是真的吗?
她是清宫里活泼可爱的玉兔,却成政治牺牲品,她虽贵为公主,却无法左右自己人生,只因她的阿玛最爱她,但必要时候也最无情。
图文说蓝齐儿李光地爱情故事,论谁最狠心。
你一段,初遇一见倾心可爱的小公主与母妃去福建省亲,这是蓝齐儿第一次出宫,命中注定的相遇在情窦初开的年华出现,她遇到正直睿智的书生李光地,这是她人生中美好回忆,也是命中注定的痛苦。福建的天那么温暖,仍记得莺声呖呖中,那美好的对话:“敢问小贵人尊称?”我叫蓝齐儿!
第二,劝他当官。李光地不想在京为官,确被绑了来,还是蓝齐儿了解他“这书呆子,敬酒不吃吃罚酒,该!”还给太子爷出主意“只能示恩,不必示弱,更不必求他,我自有办法对付他。
第三段,路途刁难,任性公主真性情。李光地说,如果在下不留下来,蓝齐儿急了:语与伦比说“那,那你就是伪君子,假圣人,大骗子,臭奴才!”“
母妃声音:蓝齐儿,你是不是在为难李先生?” “哪能啊,我们几个格格向李先生请教诗词格律,李先生,是不是啊?” “是,是,诗词,请教诗词格律”仿佛看见了李光地一脸的黑线。
第三段:康熙赐婚康熙看出蓝齐儿的小心思,她为他求官就是为啦爱情,便答应等李光地功成名就,让蓝齐儿下嫁李光地,蓝齐儿羞涩跑开了。那时得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可在这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往往有太多的事与愿违。
第四段,送别李光地,去外地为官。李光地对蓝齐儿一个长揖,虽是爱人,礼节还是要有。蓝齐儿嗔怪:“你要不把皇阿玛差事办好,就别回来见我。”(回来也娶不了我所以你要加油)李光地赶紧表明决心:“光地定早日办好差事,早早回来见格格。”蓝齐儿羞涩地说:“别光给皇阿玛上折子,也给我来个信儿。”
这场送别,蓝齐儿美到极致,可是当时的两人都想不到,送别竟是诀别。第五段,玉兔蓝齐儿最爱的玉兔有着很重要使命,他既代表着父亲的爱,又代表着李光地的爱。所以蓝齐儿本以为她会永远收着那只可爱小兔子,当时的康熙和容妃也这么认为,“满汉和亲,千古美谈”,然而一场离别即将到来,葛尔丹来啦
第六段,提亲噩梦葛尔丹回到草原之后,对蓝齐儿念念不忘,特备厚礼让格隆进京提亲。康熙皇帝见到自己的敌人竟想要走爱女,顿时龙颜大怒,可是冷静下来的他,又无可奈何,下嫁蓝齐儿,为江山社稷,没有办法。
第七段,下嫁葛尔丹。蓝齐儿为了拿到李光地的廷寄,还有情书,正在讨好李德全,此时她不知道,皇阿玛已降下恩旨,她的命运发生转折啦。
历史上,康熙有8个出嫁的格格,其中6个嫁到蒙古,皇帝不易啊,皇帝女儿更不易!她哭喊着:“我是你的蓝齐儿啊!”却也无法挽回,国家在前,康熙心痛地说:“今生今世,朕对不住你,你就当为大清献身吧。”蓝齐儿一气摔碎了玉兔,从此二人有了裂痕。
第八段,远嫁葛尔丹。准备远嫁的蓝齐儿仿佛一下子长大,盛装的她,告诉妹妹们:“姐姐希望你们永远不要长大。”送亲队伍再庞大,也无法减轻离别的痛苦,和一个人的孤独。
第九段,李光地寻爱收复台湾后,李光地回到京城,带着从海边捡来的小海螺,想送给蓝齐儿。
却只听康熙说:“朕对不住你,蓝齐格格,她不在了。”满脸落寂的李光地,伤心的说了一句,臣告退。
谁狠心,谁都狠心,谁也都不狠心。康熙如果不允婚,就不会如此,可惜他做不到。蓝齐儿如果以死相逼,她也许不用远嫁。李光地如果不远走外地为官也许生米成熟饭,也不会如此为难。
哎,一声叹息!“世间多少有情事,可怜满眼无奈人。”为何在九子夺嫡当中偏偏没有皇十二子?
在康熙朝晚年出现的皇子夺嫡事件中,除了自皇十四子胤禵以下的诸位皇子,年龄尚幼,无法参与皇位争夺外;胤禵之上,除了皇六子胤祚、皇十一子胤禌早夭外,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裪均有参与皇位争夺的基本条件。
在未参与到“九子夺嫡”事件的三位皇子中,五阿哥胤祺秉性和平,不屑于夺嫡;七阿哥胤祐有残疾,没资格夺嫡;唯独一个十二阿哥胤裪,情况最为特殊。在基本符合各项夺嫡条件的前提下,既没有夺嫡之心,也没有参与到任何一位皇子势力阵营,予以明确支持和拥护。
那么,十二阿哥胤裪,到底为何没有参与到皇位争夺中去呢?
果真是因为其养母——苏麻喇姑的言传身教,让其淡迫名利、看轻权势,才始终保持着中立态度,未介入夺嫡之争中去?
笔者认为,胤裪和被雍正皇帝赞为“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的五阿哥胤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胤祺乃系拥有绝对夺嫡势力,而主观的躲避夺嫡之争,被康熙皇帝赞为“心性甚善,为人敦厚”;而胤裪之所以未参与皇位争夺,除了苏麻喇姑的部分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客观因素的制约。
1、生母、外戚乃至养母都无法给予其有效加分在“九子夺嫡”事件中,生母、养母乃至外戚势力的鼎力支持,乃系关乎夺嫡胜败与否的关键所在。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够夺嫡成功,几乎直接得益于佟佳·隆科多的鼎力支持,甚至“自主选择”。而曾经抚养皇四子胤禛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乃系隆科多的姐姐,正是有了这层“舅舅和外甥”的特殊关系,隆科多才会不遗余力地将皇四子胤禛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而党羽势力最大,贤能之名远播的皇八子胤禩,在距离皇储之位最近的康熙四十七年,被康熙皇帝以“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为由,斩断了其继任太子的可能。由此可见,拥有一个出身高贵的生母、养母乃至政治势力庞大的外戚势力,对于夺嫡胜利的至关重要性。
而皇十二子胤裪,也属于“其母亦微贱”的行列。
胤裪生母乃系定嫔万琉哈氏,乃系满洲正红旗包衣出身,雍正皇帝继位后才予以加恩,将其家族抬起至满洲正黄旗。
万琉哈氏的母家,于辛者库担任官职的居多,其父拖尔弼只是一个正五品的郎中,几乎毫无政治势力可言。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逝,已经70多岁的苏麻喇姑大受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为了避免引出给苏麻喇姑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精神打击,康熙皇帝破天荒的将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的胤裪交给她抚养。
苏麻喇姑虽然备受康熙皇帝尊敬,备受皇室子弟的推崇,但其毕竟只是一个侍女,对于皇位传承这等国家大事,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和影响力。也就是说,胤裪想要借助生母、养母乃至外戚势力为自己增加夺嫡胜利砝码的可能,几乎为零。
2、绝嗣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将其子爱新觉罗·弘历引见到康熙皇帝,到底是不是胤禛得以承继皇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后世学者至今争论不休。但是,不可否认,在影响康熙皇帝决定皇位传承的诸多影响中,皇子所敷衍子嗣的情况,也就是隔代皇位传承的问题,占据了非同寻常的重要位置。
康熙皇帝临终之际,皇四子胤禛的嫡长子虽然早夭,但其还有弘时、弘历、弘昼、福惠四个儿子,而且当时的年贵妃也已经怀上了第三子——爱新觉罗·福沛。对于隔代皇位传承的充分保证,也为皇四子胤禛能够承继皇位加分不少。
而皇十二子胤裪的子嗣情况如何呢?
长子,仅出生六天便早亡;次子,两岁夭亡;三子,四岁夭亡。而第四子则出生于雍正六年。
也就是说,截止到康熙皇帝驾崩的康熙六十一年,胤裪所生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
康熙皇帝68岁驾崩;胤裪生母定嫔97岁薨逝;胤裪72岁薨逝;都属高寿之人。而生在康熙朝的3个儿子,却没能遗传其父、其祖的长寿基因,全部夭亡。胤裪一生共生育6子,寿命最长的第五子,也只活到了12岁。似乎冥冥之中,就注定了胤裪和皇位的无缘!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清圣祖实录》、《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
雍正有几个儿女成年?
三个
雍正活到成年的孩子只有三个:弘时、弘历和弘昼。皇四子康熙圣祖生前非常喜欢的,很大程度上讲,雍正得到帝位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康熙喜欢雍正的这个儿子。雍正即位后,反对势力一直暗潮汹涌,当时已经成年的三子弘时有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夺皇位失败的八王允禩等人一向有好感,他对康熙朝晚期储位之争的看法,具有与其父胤禛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因此,雍正元年雍正帝秘密建储时,当然要将这位怀有异志的儿子排除在外。
雍正王朝里十四阿哥在西北当大将军?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执政的最后几年里,准格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想要吞并西藏地区,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当时的管理方式是由满清中央册封和硕特蒙古首领为汗王,代表清朝政府管理西藏事务,所以当准格尔部进攻西藏时,和硕特汗国的首领拉藏汗立刻请求满清政府的救援,电视剧中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担任大将军王,代表康熙御驾亲征就是这段时期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虽然满清在我们的认识中,就是以骑射闻名打下了江山,但是当他们面对同样善于骑射,勇敢彪悍的蒙古人时,其实也和其它的王朝一样头痛,满清和蒙古的战争从康熙年间一直达到了乾隆年间,才彻底的平定了蒙古的叛乱,其实到了后来民国建立之初也一样优待满人和蒙古人,同样也是基于稳定的考虑,满清初期不像晚清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都算是比较铁血的皇帝。
康熙统治时期六十年时间里,有近二十年在打仗,平三藩打,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和葛尔丹交战,基本上有人敢挑衅就统统打服,不像晚清晚清越打越怂,在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时,康熙已经老了,如果康熙在年轻十岁,他肯定还会再次御驾亲征,就想当初讨伐葛尔丹时一样,但是很显然66岁的康熙已经没精力西征了,好在他的一群儿子都很能干,军政上的事可以交个儿子们处理了。
其中要说行军作战,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两人最擅长,但是胤祥被圈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只能选择胤禵来担任大将军王,代表自己御驾亲征,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领清军驻入青海,准备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在出征前,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并且以天子亲征规格出征,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电视剧里,几位皇子都想争大将军王,并把这当成是是传储位的预示。
在清史稿中有记载,当胤禵前往青海是,康熙降旨给青海的王宫贵族:“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一个是康熙对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很重视,另外对胤禵也是很有期望的。但是在胤禵出征期间,康熙皇帝就驾崩了,雍正皇帝登基,最初胤禵也的确不服雍正,甚至不愿意向雍正下跪,但是木已成舟,胤禵也不可能有能力改变现状,可能有人会说胤禵不是大将军王吗?手上有重兵直接造反啊,但是要注意胤禵出征,大军的后勤供应由年羹尧负责,大军一断粮不用打就败了,并且年羹尧手上也有重兵,还是雍正的部下,京城的禁卫也在雍正掌握之中,所以胤禵并没有能力起兵反雍正。
至于军务虽然胤禵善于打仗,但是毕竟他还是皇子,并不是真的需要上战场的,指挥好部队就行,如果他在战争之中出了什么问题,这些军中的将领谁担得起责任,即便是当初康熙皇帝三次亲征葛尔丹,也只是起到一个鼓舞军队士气,提高军队决策效率的作用,毕竟让代表皇帝的大将军王真的上阵杀敌这也不现实,更何况满清的军队在之前多场大战之后,并不缺少能征善战的将领,让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出征,最重要还是代表满清王朝,对外表达坚定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的信号。
后来康熙皇帝驾崩之后,国家处于特殊情况,此时胤禵即便离开军中,也完全不会影响军务 ,康熙皇帝虽然让胤禵担任大将军王,但是并非让他一人掌管全军,而是有其他辅助节制胤禵的将领,比如皇太极的曾孙爱新觉罗·延信,只是胤禵是做决策的那个人,所以当他回京奔丧时,爱新觉罗·延信便代行抚远大将军职务驻守在了西藏,但是延信和胤禵关系不错,所以雍正皇帝没过多久又提拔年羹尧取代了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