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耕半读打一字,才华横溢十首诗
半耕半读打一字,才华横溢十首诗?
《无题》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每句首字皆为”独“,每句中字皆为”一“,同头同心,可谓妙之又妙。
宝塔诗
宝塔诗,因状如宝塔而得名。从一字至七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有“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嵌字诗
嵌字诗是把特定的字嵌于诗篇的句首或句中,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哭象棋》
明·王阳明
象棋在手乐悠悠,卒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起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山川逐波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相若心头为人揪。
据说王阳明幼时痴棋而废寝忘食,其母将棋子丢入河中,他看着象棋随水漂流,摇首顿足,哭之以诗。
《满庭芳•静夜思》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这是一首药名诗,诗中嵌入云母、珍珠、沉香等十几种药名。药名之外,诉说的是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一首嵌地名诗,诗人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的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数字诗
数字诗即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用数字一到十,把一路的风景与发生的事情都描述了出来,韵味无穷。
《百鸟归巢图》
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此篇是诗人为苏轼的画作所题写的,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种含而不露的写法,独具匠心。
《断肠迷》
宋·朱淑贞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数字隐秘诗,将数字用谜语的形式展现出来。此篇每句话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正好顺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
下楼来,金钱卜落:“下”字“卜落”为一;
问苍天,人在何方:“天”字“人”去为二;
恨王孙,一直去了:“王”字去“一直”为三;
詈冤家,言去难留:“詈”字“言”去为四;
悔当初,吾错失口:“吾”字失“口”为五;
有上交,无下交:“交”字“有上”“无下”为六;
皂白何须问:“皂”字去“白”为七;
分开不用刀:“分”字“不用刀”为八;
从今莫把仇人靠:“仇”字“莫”“人靠”为九;
千里相思一撇消:“千”字“一撇消”为十。
一字诗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而每一个“一”字后面一般都是跟一景一物或一个动作。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此诗近于白描,因有“一”字的巧妙嵌入,意味无穷。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半山半雨的诗句?
《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兰州有哪些民间传说?
一、兰州的地名今天的兰州,历史上曾经叫做金城。关于金城来历,一般有两种说法,有'筑城时掘地得金'故有金城之说;也从有地势险要固若金汤之意而来之说。今天的兰州南北两山已经没有了当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汉代修建的金城县治也早已消失在都市的奢华之中了。惟有的是记忆深处不变的故事。今天,一些学者从这个民间传说入手,逐渐地给我们描绘出汉武帝设立金城县时情景。毫无疑问,兰州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城池修筑就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金城县开始的,这是兰州的前世--西汉时,匈奴和羌族经常骚扰,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割断匈奴和羌族之间的联系,汉武帝于元狩二年春夏令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过黄河,击匈奴,在河西走廊击败匈奴,陆续建河西四郡,汉朝控制了河西,'断匈奴右臂'。这年,霍去病派大行李息在黄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修筑城堡,设置了金城县。后来汉朝经营湟水流域,建立汉县,随着汉县的增多,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古缮)。这可能就是今天兰州的'雏形'了。如果说汉代兰州还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居住区的话,那么明朝的西北大移民则彻底地将兰州变成了一座移民的城市。
二、白马浪的传说
从黄河铁桥向西,沿滨河路漫步五六百米,就能看到一组雕塑,表现的内容是唐僧骑着白龙马,孙悟空在前引路,猪八戒手持钉钯,沙僧肩挑行李,师徒一行正跋涉在取经路上,形象栩栩如生。此地名叫“白马浪”,是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一处著名景点,无数游人在此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正是这组雕塑,把我们兰州与脍炙人口的古典神话《西游记》连系在一起。那么白马浪与唐僧取经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据记载,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于唐贞观三年西行取经,确实曾途经兰州并住了一个晚上,然后随西行官方马队去往武威方向。而“白马浪”的得名,是黄河流经金城关一带,与来自阿干镇的雷坛河交汇之处,由于河床上布满凸起的岩石,激流在石块后扬起一束束雪白的浪花,远望去好似一群奔腾的骏马,因此很久以前兰州人就把这一处河面叫做“白马浪”。如此看来,白马浪好像和唐僧取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这一组雕像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1992年,我市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到日本访问,在介绍兰州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时,日本友人问及,唐僧在兰州是从哪儿渡的黄河。阮大师回答,是从白马浪过的黄河。这个答复应当说也没有错,因为当时的渡口,应该在今天的黄河铁桥的位置,两处相距并不远。那时候古人利用此处两岸岩石,用铁索把一排木船连在一起,再铺上木板就建成一座浮桥,行人车马,就是由浮桥往来两岸。阮文辉先生回来后向市上报告日本一行的情况,当时正值兰州市筹办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市政府主要领导当机立断,决定在白马浪岸边建立唐僧取经雕像,把兰州历史文化中的这一个亮点定格在滨河大道上,从此白马浪的声誉更高而且多了一层神话色彩。这一段经历充分体现了兰州人民无畏的首创精神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闻名遐迩的百里黄河风情线增色不少。从那以后,兰州人民在白马浪唐僧渡河故事的基础上,演绎出许多新的传说版本。其中有一个故事,把场景改为唐僧取经返回时,在兰州遇到当年的通天河金鱼妖与东海龙王联手,设计夺取佛经和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于金鱼妖神通广大,利用花果山猴王出世时的仙石碎块迷惑了孙悟空,使他中计被困而丢失了金箍棒。后来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赶来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这时白龙马现出原身盘起来紧紧护住佛经,身受重伤而矢志不渝。后来多亏我们甘肃的上古圣人伏羲赶到,他运用先天八卦运行的威力,把变化成头尾相衔两条金鱼的妖怪收入八卦盘中,构成了完整的太极八卦图形。伏羲又依白龙马身上的血迹,点化成《河图》图形,帮助白龙马脱出困境,并且与观音菩萨、太上老君联手打破金鱼妖的魔阵,救出唐僧师徒。从此儒、释、道三教合一,以龙形为其象征,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为了纪念白龙马在此地的杰出表现,兰州人遂把这里命名为“白马浪”。兰州人民为纪念儒、释、道三教协力除妖,共同弘扬正法的盛事,在五泉山兴建了三教洞庙宇,里面供奉着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塑像
三、兰州黄河的传说
黄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现在大部分人认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大量泥沙汇入了黄河中,河水变黄了,所以就叫做黄河了。实际上,黄河上游的水并不浑浊,除非在雨季上游山洪暴发了,黄河的水才会变成黄色,那么人们为何要把黄河叫做黄河呢?很久以前,黄河上游有个国王有两个女儿,大的叫黄英,小的叫黄花。一天,姐妹俩到密林中玩耍,结果遇到了一只大老虎,眼看着姐妹俩要葬身虎口了。就在这时来了一位年轻的猎人,他一箭射死老虎,姐妹二人非常感激,正要询问猎人的姓名,猎人听说是国王的女儿,就要落荒而逃。谁知就在这时,黄英拉住了猎人的手询问起他的姓名。原来,因为那一箭的缘故,黄英对年轻猎人心生爱慕之情。后来国王知道了,就故意派猎人追杀黄英,猎人自然不肯下手,就让公主逃走,公主也不愿意单独逃走,两人只好私奔了。最后,他们却被国王派来的追兵逼到了悬崖上,两人痛哭一场,流出的眼泪汇成了一条大河,两人都跳河而死,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四、庙滩子的传说
发源于青海的九曲黄河,蜿蜒奔流,流进兰州市界的达川乡岔路嘴村南,湟水汇入后浩浩荡荡经西固、七里河到金城关峡的“白马浪”。这是由于九州台———皋兰山的隆升,黄河下切自然形成的一处峡谷,致使河道变窄,水石相激,声如雷鸣,汹涌波涛激浪动人心弦。黄河越过中山桥到兰州东盆地,这时谷地变宽,河道也随之拓广,黄河靠南流速湍急,北部则明显减缓。亿万年来,河水夹带的泥砂大量沉积,加上九州台东麓的沟壑童山秃岭流失的水土,这里就淤积成一片宽阔的冲积扇(洪积扇)~自汉、唐以来,经过年复一年的延续,人类活动范围在附近显著扩大,道路已逐渐形成,修筑了踞山临河镇锁黄河北岸的金城、凤林、玉垒三关。到了明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边境趋于相对安宁,通往宁夏的驿道改善拓宽,这块黄河之北、镇远浮桥以东的地方就成为作坊、店铺、饭馆麟次栉比,过往商旅驼队络驿不绝的繁华街市,百姓们就在黄河冲积扇岸边的二级台阶地的山坡上修了一座关帝庙(兰州人称老爷庙,其址即今靖远路114号3512厂宿舍),殿宇依山坡而建,宏伟壮观,堪称兰州武庙中的佼佼者。故人们将关帝庙前的冲击扇砂滩地称之为庙滩子,庙后东北的巷道称庙巷子,从庙巷子上行穿过明代边墙就到庙坪(今朝阳村),以上三地名的滥觞皆出于此,这就是庙滩子地名的由来
~五、兰州牛肉面的传说
兰州牛肉面的历史已经有98年,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是回族人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大家都喜欢他的牛肉面,他突出一个清字。接着他开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想着推出免费的“进店一碗汤”,客人进得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爽,醒胃。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经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识别兰州牛肉面的正宗与否,要一看有没有进店免费一碗汤,正宗必有汤赠,那牛羊肝的汤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显然与喝此汤有关;二看牛肉面的汤是否清,汤浊就不正宗了~
六、明肃王三易墓地
明代肃王家族在兰州生活繁衍了近240年。肃王墓坐落在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的南麓,墓区共有是一座墓葬。由于古人迷信帝王墓地的风水关系到国运昌盛,因此肃王墓的选址几经波折,郑重再三。肃王墓最初建在榆中县新营古城以东的五台山脚下,传说肃庄王煮楧的母亲张太妃前往五台山上香时看中了此地,认为此地宛如龙蛇,三面有山峰合抱,两厢有绿水环绕,是块上好的墓地,于是叮嘱儿子自己百年后就葬于此地,肃庄王照办了。后来肃庄王年过半百却膝下无子,便怀疑母亲张太妃的墓地风水不好影响了子孙后代,于是请了风水先生勘察墓地。风水先生说墓地前的山弯处有个“温家岔”的地方犯了忌,因为“温”与“瘟”同音。肃庄王一听,便立即决定将母亲的墓葬迁到了定远镇的龙泉寺。几年后,肃庄王依旧无子,他便再次将目光锁定在墓地的风水上。勘查后在新墓址的地下发现了三条煤系,他便认为是真龙(帝王)和火龙(煤炭带)相克,导致自己无子,编决定将墓再迁至平顶峰的质孤堡。当时质孤堡已有人家居住,肃庄王便只好将该户人家的孩子认为义子,然后花重金将此地买下重新安葬了母亲。当地人便笑称此地为“买子堡”。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子堡”又被赋予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成为“来紫堡”。
七、太白泉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苑川兴隆山一带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江河断流、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只好外出乞讨,四处流浪。有个叫三官的年轻人,因为不忍抛弃家中百岁的祖母,故而选择留在家中听天由命。祖母多次劝三官自讨活路,但孝顺的三官执意不肯。有一天,祖母将她之前积攒下的一小皮囊水拿出来,对着孙子说:“孙儿,祖母也活不了几天了,这点水是你之前端给我喝的,我都存在了这个皮囊中,你带上这点水,快去逃条生路吧!”三官无论如何也不肯弃祖母于不顾。老太太见三官心意已决,就告诉三官说:“这点水总有喝完的一天,如果你真有孝心,就赶快外出去寻找水源吧。听老辈人讲,从前有一条金龙被王母娘娘封在了马衔山的金龙池中,太白金星心地善良,十分同情金龙,便在每年六月六日这天来给金龙送吃送喝,如果你有诚心和缘分,就能见到太白金星。你去试试,或许能见到他,让他指你一条生路,解救这一方生灵。只是,见到神仙的人就再也无法活命了。”言毕,就闭上了双眼。悲痛欲绝的三官安葬了祖母后,决定外出寻找水源。凭借着仅剩的一小皮囊水,三官跋山涉水来到了马衔山山脚下。抬眼望去,马衔山高耸入云。上山路上,三官发现山上昔日郁郁村村的草木已被骄阳烤的一片焦黄,无精打采,毫无生气。三官饥渴难耐,正准备饮尽囊中仅存的一点水,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呻吟,循声望去,一块大青石后,有个白眉的老人躺在地上、口唇龟裂,奄奄一息。三官心善,便将自己仅有的一点水喂进了老人口中,不料老人苏醒后,竟然连一声谢谢都未说便径自向兴隆峰走去。三官正觉着老人行迹古怪,忽然发现老人所过之处,草木顿时焕发生机。三官又惊又喜,不觉尾随老人行至一山洼处,老人忽然消失,只在地上留下三个湿漉漉的脚印。三官非常纳闷,忽然心底一亮,就用手在脚印处抠挖起来,越挖越深,至三尺深时,一股清流喷涌而出,嫣然成了三眼清泉。瞬间,又从泉中升起三多白云,很快膨胀扩散布满天空,紧接着雷鸣电闪,大雨侵盆,漫山遍野的草木喜获甘霖,恢复了生机。三官任凭雨水淋湿全身,兴奋得想大喊一声,却发现自己已经发不出声音,四肢僵硬,渐渐化成了一座石峰。从此以后,兴隆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人纪念三官为拯救苍生而牺牲了自己,就将那三眼明泉成为“三官泉”,又因那泉水是太白金星点化而成,又叫“太白泉”。
八、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
皋兰山雄踞黄河兰州段南岸,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皋兰”是匈奴语的音译,是“天”的意思。它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延袤20余里,形若蟠龙,曲折蜿蜒,山顶海拔2100余米。中间的山头是龙头,两边部分像龙尾,而伏龙坪恰好处于皋兰山龙尾的位置,因此也被成为龙尾山。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憩时梦到某地有真龙天子出世,要夺取朱家天下,朱元璋惊醒后担忧不已,便找来谋臣刘伯温商议此事,下令让刘伯温遍访全国,寻找龙脉所在。刘伯温受命后,夜观天象,看到西北王气旺盛,便一路寻至重镇兰州,发现兰州南侧的皋兰山气势独特,主峰像龙头,大豁岘以下山势蜿蜒盘旋,如同龙身。他大吃一惊,认为此地日后必有真龙天子出世,将会取代朱明王朝。于是,随着一声咒语宝剑凌空飞出,将大豁岘斩了一个口子,又在伏龙坪修建了四个墩台,钉住了龙的身体,使之不能腾飞。而凌空挥剑,就是将“巨龙”拦腰斩断,“伏龙坪”的名字从此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因此伏龙坪有一处名叫“四墩子”。兰州红山根、红泥沟的红土,传说就是当年刘伯温斩龙时的龙血染成的。
九、九天圣母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一牧羊人常在牛站西山沟中放羊。有一年,连续几天牧羊人在山谷中听到“我要出世”的声音,由于不见人,他也没有回声。回家后牧羊人将此事告知村上年长者,回答说若再听到此声音,他应声“你出世吧”。瞬间,从山崖下的石头缝中飞出九只洁白的鸽子。这九只鸽子中,有八只飞落在当时连城地区的八处城堡上,化作八尊菩萨,保佑城堡。其中领头的鸽子落在了丰乐堡上,化作大菩萨,护佑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另外一只鸽子化作送子菩萨,可在这八座城堡上自由往来驻扎,古时丰乐堡,经历了卧牛、金牛等名称,今叫牛站,就是牛站起来了的意思。牛站村为河西门户、甘青要冲,流传着九天圣母的传说。每年三月初七这里都举办纪念九天圣母的描绘活动,当地人俗称“大菩萨会”。牛站民众将九天圣母的纪念起源与清朝时的甘肃牛站籍大将何虎臣联系在一起,认为牛站九天圣母的信仰活动最初正是由何虎臣所倡立的。九天圣母是到脚信奉的著名女仙,在连城民间有着较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仅次于王母娘娘的众女仙之首,传说中的九天玄女主要职司是掌授兵法天书,扶助应命英雄。这一说法应该是起源于传说中殷商民族的始祖玄鸟,民间传说它后来化为一个人面鸟身的女神,人们称其为“玄鸟”,正是她帮助皇帝战胜了蚩尤,这就是九天玄女的来历。何虎臣(1841-1901年),平番县丰乐堡(今连城镇牛站村)农民,乳名三官保。何虎臣在河湟地区屡建奇功,深得清政府赏识。传说每次出征时,何虎臣都要带大菩萨阵子(肖像画)。在战前都要将大菩萨阵子挂起,顶礼膜拜,恭敬有加,祈祷菩萨保佑,所以百战百胜。后来,何虎臣进京面圣,他将此画像正式展示给了慈禧太后,并表示自己是凭借九天圣母保佑才能取胜。甚至杜撰出九天圣母有时会亲子上阵杀敌的故事。何虎臣请求慈溪太后封赏九天圣母,并且要给一个证明的“把凭”(证据)。太后当即为九天圣母赏赐了“护国元君”金牌,并将自己的金手镯当场摘下送给了何虎臣。何虎臣拒绝了,慈禧太后又把自己大婚时所穿的华丽礼服赐给了九天圣母,并赏赐了半副銮驾。自此以后,九天圣母就被供奉在了牛站村,其服饰造型就是慈禧太后的凤冠霞帔,并在大殿前供奉着半副銮驾。后来,民众在纪念活动中用颂词描写这位助战有功的女神:“头戴九龙凤冠,身穿白袍九条龙,腰系一条金玉带,下穿八福紫绫罗裙。姑娘骑的是白龙马,手拿急救万民的牌。”耕读文化还有什么文化?
中华古代文明主要是由五种文化形态构成的,即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中国的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中国的古农书,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其他国家少有的。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们熟悉古代典籍,有写作能力,又参加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
半耕半读猜一个字?
半耕半读(打一汉字): 讲 解释:半耕就是井,半读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