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什么意思,今年入伏坐不坐空呢
入伏什么意思,今年入伏坐不坐空呢?
“入伏怕坐空,小暑怕见风”,啥是做空?下面就来看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盛夏三伏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三个伏天。
1、初伏
初伏表示正式进入了伏天,按旧历来说初伏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2、中伏
初伏与末伏之间的时间段就是中伏,不过这个概念太抽象了,不好判断的话也可以看旧历,中伏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时间;中伏有30天也有40天的。
3、末伏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末伏固定为10天,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
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
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哪天入伏?时间表来了,早看早知道!
马上就要芒种了,芒种一过就是夏至,紧接着最热的三伏天也就到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夏时节,天气会热得喘不来气。据说今年的三伏天很长,长达40天。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啥时候来呢?今天我们来聊一下这个话题,早看早知道!
老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到底有多热,大家已经领教过了,很多人在这种天气都不想出门。
按古人的说法,夏至节气出现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农村老人也常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所谓的“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其中,初伏为10天,末伏为10,但是,这个中伏时间可就不固定了,有可能是10天,也就可能是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天数不固定,有可能是30天,也有可能是40天。
那是怎么算的呢?说这个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庚日?我们知道古时候和我们现在记录日期的方式有点不太一样,主要是用“干支纪年法”来记录日期的。
古人把天和干联系在一起,叫天干,把地和支联系在一起,叫地支。其中有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干支纪年法。而“庚日”就是含有“庚字”的日子,庚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换句话说,每隔10天就会有一个“庚日”。
按老辈人“夏至三庚数头伏”来推算,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而夏至节气出现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以此类推,夏至节气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
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6日开始的,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而今年立秋的交节时间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也就是末伏的开始时间,再过10天,也就8月24日整个伏天就结束了。
按上面的推算方法,今年的伏天是加长版,共计40天。分别是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三伏天是什么时候了,并且持续40天,要提前在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做好防暑准备。
不过对于农民来说,哪天入伏不重要,都得干活,更关心的是下半年是旱是涝。所以,古人在入伏的头一天也根据天气情况总结出来很多农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看看老辈人留下的农谚还准不准了!
一、头伏有雨,伏伏有雨古代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天气的好坏决定收成的好坏。古人认为入伏的时候如果下雨了,那么着接下来的二伏、三伏雨水将会比较多。
不过,农谚也是有地域性的,像老话有“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的说法,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入伏的时候下雨,那么整个三伏天都会少雨,出现干旱的情况,庄稼可能会减产。如果,立秋的时候下雨,预示年景不错,庄稼会有好的收成。
二、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入伏通常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份,老话有“五月喜旱,六月喜雨”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六月份下雨是好事,有利于给作物补充水分,庄稼会有好的收成。在河北地区也有“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的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三、三伏不热,秋不收正常年份三伏天都是很热的,如果不热了对庄稼会有影响吗?我认为,古人留下的“三伏不热,秋不收”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明确一点,伏天热不热和下不下雨没关系,也不可能天天下雨。作物生长,不仅需要雨水,还需要光照和温度。作物积累一定的积温才能成熟,所以,三伏天天气越热,成熟得越快。当然,干旱了可不行,指的是该下雨的时候下雨,整个三伏天平均温度是高的,对秋天产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写在最后:今年三伏天是“加长版”的,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少。据统计,1900-2020年,共出现“加长版”三伏天21次,还是非常常见的。
另外,三伏天太阳仍然直射北半球,地表吸收了大量的能量。据相关统计,入伏后雨水增多,地表湿度大,散发热量少,地表层吸热多,但是散热相对又少,这样就导致热量不断积累,一天比一天热。所以,我们在田间干活,尽量要避开高温时段,别中暑了。再有,高温天气是庄稼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要提前做好预防。等到高温时段再打药,就容易发生药害,反而对作物生长不利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13号入伏还是16号入伏?
2022年入伏是7月16号,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中文名入伏含义进入三伏天确立初伏依据三庚数头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
入伏当天气温高低有什么讲究吗?
有讲究,俗话说“淋伏头,晒伏尾”
这句谚语从字面意思很好解释,“伏头”可以理解为入伏或者是入伏当天,“伏尾”可以理解为末伏,如果在入伏的时候下雨了,那么等到末伏的时候,就比较晒一些,说明无降雨,晴天为主。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三伏天如果晴天多,高温天气下,在厨房做一顿饭,就跟洗澡差不多,吃饭基本上也没胃口,因此,从这个角度对于很多人来说,入伏当天下雨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