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斩魏延,诸葛亮为何执意挥泪斩马谡
孔明斩魏延,诸葛亮为何执意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当中,魏国曹丕病死,新帝即位,诸葛亮趁此机会,果断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却因为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让自己功败垂成,无奈之下只能挥泪斩马谡。难道斩马谡只是因为对方街亭失守吗?
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如果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次的机会千载难逢,只要马谡守住街亭,自己就可以一举攻进长安。
可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而已,虽说魏国新帝即位,但是魏明帝并非无能之人,直接扔下朝中要事,御驾亲征就说明了他对于魏国有着极大的掌控力。
所以说诸葛亮从一开始所发动的这次北伐,根本目的只是想要浑水摸鱼而已,毕竟整个天下分为三块,自己只要跟魏国打到不可开交,东吴一定要趁机出兵占便宜的。
可以说诸葛亮就是在赌东吴也会出兵,很多时候一对一不好说谁胜谁负,但是二打一,结局一定很喜人。
所以诸葛亮此次用兵才会出奇不意,让魏国摸不清头脑,瞬间就失去了陇西三郡,听起来好像敌人大军已经快要打到长安。
实际上诸葛亮只是制造了一些假象而已,就是造成一种蜀军马上就要破坏长安的假象,让东吴看到机会,然后形成二打一的局面。
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或许只在一瞬间,如果蜀汉与东吴再次形成联盟共同对抗魏国,要平定大魏并非难事。
所以马谡所守的街亭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以马谡的这点兵力,最终的结果是一定会败的,但是败之前,一定要给大家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也就是说让诸葛亮在另一条战线上扩大战果,从而让东吴看到机会,只要东吴出兵了,这个街亭守不守也就不重要了。
毕竟战争这种东西只要打开了,并非你想退就可以退兵的,或许到时候东吴跟魏国打到热火朝天,而蜀汉却因为街亭的失守,从而退出战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浑水摸鱼这种事诸葛亮玩的也很六呀。
很多时候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诸葛亮没有等来东吴的大军,却等到了马谡的街亭失守。
自己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吸引了魏军这么大的主力,就是想让东吴也下场玩一把,结果没等对方上场,自己的街亭先出问题了。
然后诸葛亮在魏国的大后方玩不转了,东吴也因为看不到什么好处,原本蠢蠢欲动的心也平静了下来,而魏国却在为此次的大胜,直接让魏明帝的声望再上一层楼。
也就是说因为马谡的失败,诸葛亮引东吴出兵的计划失败了,并且还让魏明帝加固了自己的影响力。
说白了诸葛亮此次的出兵,除了将三郡的百姓迁回蜀国之外,几乎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而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马谡的失败。
虽说马谡一定会失败,但是没想到对方会败的这么快,原本在诸葛亮的计划当中,马谡据水而守,怎么也能多守个把月,有这个时间,诸葛亮还有东吴都可以下场好好的跟大魏玩两手。
可是因为马谡错误的防守方式,直接造成了诸葛亮大军的崩盘,东吴更是没有上场,所有的损失要让蜀军一力承担,于是马谡只能被诸葛亮给斩了,不然将来再玩什么计谋的时候,大家都跟马谡学习,诸葛亮还能好好的北伐吗?
诸葛亮七星灯被魏延弄灭了吗﹖?
答:是的,诸葛亮七星灯被魏延弄灭了。
《三国演义》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中有详细的记叙,相关的故事情节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伐魏,至六出祁山,心血日耗,自知不久,以后事嘱托诸将。姜维谓用祈寿之法,挽回天命。诸葛亮乃设七星灯,终日步罡踏斗以禳之。司马懿仰观星象,知诸葛亮不久人世,又不敢深信,使夏侯霸领兵探之。不料魏延误认劫寨,匆匆奔至帐中报信,将本命灯踏灭。诸葛亮掷剑叹曰:生死有命,不可挽也。姜维欲斩魏延,诸葛亮止之,乃告以:司马懿非劫寨,但探我生死耳。后诸葛亮嘱后事,死于军中。司马懿闻诸葛亮死,蜀军撤退,遂起兵追赶。姜维等以诸葛亮之偶像推出,吓退司马懿,蜀军退回西川。
谁依诸葛亮之计斩了魏延?
马岱。
《三国演义》中,在处理魏延投降之事,刘备和诸葛亮产生了分歧。诸葛亮认为,魏延虽然有献城之功,却为此事惨杀顶头上司韩玄,故断定他有反骨,并让人将魏延拉出去斩首。而刘备却认为,魏延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并且看出了他是个难得人才,果断将魏延收为己用。
这与诸葛丞相对他的打击与敌视是否有关?
不但有关,而且是诸葛亮故意将他逼反,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杀害魏延的理由。
魏延,简介:(?-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人,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而且“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刘邦当年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刘备在封魏延为汉中督时大会群臣,并且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
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 对于姜维的此次调整军事部署,历代史家多认为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
曹操曾招降魏延,魏延大骂曹操,并一箭射落其两颗门牙,原文:(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可见魏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坚定!刘备死后,诸葛亮将魏延调离汉中,随军南征孟获,北伐曹魏,魏延带兵有方,做战勇敢,立下了赫赫战功。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当时曹魏在子午谷并没有驻军,就连魏国整个西线都没有建立有效的防线。张郃和曹真两大集团军还远在东南的襄阳对峙东吴。长安这个军事政治重镇的大当家是夏侯楙。夏侯楙何许人也,此人乃曹操女婿,没有谋略,能当上长安太守是因为长安无战事。司马懿当时也被罢免了军权,在家闲住。此计在历史上首次被提出,完全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战果。可惜诸葛亮以太过冒险为由,没有采纳!诸葛亮、姜维前后伐魏十九次,连年征战,未得寸土,反而劳民伤财,导致最终国库空虚,国力衰竭,被司马昭所灭!
建兴十二年三月诸葛亮进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北伐,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召开了一个榻前会议,安排后事,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没有任何军事才能的杨仪,遗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问题来了,做为蜀汉军中的二号人物,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会议,不让参加?诸葛亮死后就属魏延官职最高了,为什么要魏延给杨仪、姜维断后?他怎么料定魏延会不从命?为什么军便自发?更可怕的是明知道魏延跟杨仪水火不容,还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杨仪!为什么不给杨魏调解矛盾 ?即使无法调解为什么不把两个人调离开?
诸葛亮临终前授予杨仪锦囊妙计 ,并嘱咐自有杀魏延之人,这些是什么时候安排的?什么时候把马岱安排在魏延身边做卧底的?还有传达命令的费祎可疑,在《三国志》魏延传中我们只看到他只说了一句话:“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也。这无疑又是诸葛亮毒计中的重要一环除了这些,他还对魏延说了些什么?是什么话让魏延失去理智火烧栈道 ?没有人知道!魏延烧绝栈道后,姜维事先就探察好了,有一条小道可以绕到栈道之后,是否早料到魏延会烧断栈道?如果把魏延跟诸葛亮初次相遇,到魏延被杀,前后连贯起来看,诸葛亮如何打压魏延,如何设圈套杀害魏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现在分析一遍,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魏延初遇诸葛亮,就被诸葛亮以脑后有反骨为名,要斩杀魏延,幸亏刘备救下,诸葛亮没能得逞;第二阶段,魏延一直跟随刘备功打西川,汉中,夺取汉中后,刘备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这期间,诸葛亮一直没法插手;第三阶段,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立马将魏延从镇远将军、汉中太守的位置拉下来调往前线做战,从南征猛获到六出祁山,魏延一直被当做普通将领使唤,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在军中的地位不增反降,甚至还不如纸上谈兵的马谡、廖化,即使有官职也没有实权,始终被诸葛亮牢牢的控制,就像头戴紧箍咒,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诸葛亮明知杨仪跟魏延水火不容却故意重用杨仪,并且临死将兵权交给杨仪,目的就是借杨仪之手除掉魏延。塌前会议故意不让身为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的魏延参加,明显将魏延推到对立面,凉起来,会议内容只同支持自己的一班死党,姜维、杨仪,费袆等人商量。
自南征孟获,到六出祁山,诸葛亮一直对魏延进行压迫;第四阶段,设计斩杀魏延。第一步,密令马岱潜伏在魏延身边,伺机动手。勘察好绕过栈道的小径;第二步,将兵权交给魏延的死敌——杨仪;第三步;招开塌前会议,架空魏延,并安排撤军方案 ,以命令魏延断后为由,将魏延率领的一支军甩在后面;第四步,命费袆向魏延传军令:“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这是书面记载,不为人知的密令应该是(言:杨仪、姜维谋反,命魏延烧绝栈道,阻挡杨仪军团回成都)趁魏延没来得及反应迅速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也;第五步,命杨仪、姜维率军抄小路绕过栈道,到南郑阻挡魏延,并以魏延烧绝栈道为由向刘禅状告魏延背反(姜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可以看出魏延实为蜀汉后期第一将);
第六步,锦囊妙计——引诱魏延连说三遍“谁敢杀我”,自有杀魏延之人;第七步,马岱听到魏延“谁敢杀我”,遵从诸葛亮遗令,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魏延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诸葛亮因为长期仇视魏延,并对其进行迫害,担心自己死后会遭到魏延的报复,所以临死设计除掉魏延。
杀害魏延,是诸葛亮经过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的一次军事行动。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一定要杀魏延?
诸葛亮应该没有杀魏延的意思,魏延谋反本身就很蹊跷,第一,若要谋反,应该第一时间控制住杨仪等众将,将不听话的杀掉,可魏延并没有;第二,魏延没必要谋反,诸葛亮死了,蜀汉政权无论官位还是威望魏延都是第一人,接班诸葛亮也是顺理成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第三,就算魏延谋反成功,最多也就是在汉中自立,还要遭受魏国和蜀国夹击,那直接投靠魏国不是更好?;第四,杨仪和姜维都不是什么好人,杨仪杀害魏延,满以为自己可以接管大权,但最终上位的却是他曾经的手下蒋琬,故此杨仪十分不满,甚至意图谋反,最终畏罪自杀,姜维为争权派刺客刺杀了费祎,这两个都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他们勾结起来杀害魏延就可以理解了,可惜一代名将未能战死沙场,却死于小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