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马的120天,谁能推荐一部既恐怖又恶心的重口味恐怖片
索罗马的120天,谁能推荐一部既恐怖又恶心的重口味恐怖片?
恐怖片看得很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看过的恐怖短片,恐怖而又意味深长,最可怕的不是鬼,而是人,每一集都让人汗毛耸立!
《鸡皮疙瘩》取材于现实生活,一集包含六个小故事。一直都知道,日本在恐怖领域造诣很深,具有放大人们心灵恐惧的魔力,作为日本的深夜剧,它的恐怖程度可想而知。
简单介绍其中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窥探一二了。
改变——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性,不恐怖却意味深长。
贤也和浩一是一对好朋友,假期快要结束了,浩一早早地做完了作业,而贤也因为剩下的功课愁得眉头紧皱。
然而在浩一的说服下,他们还是决定相约骑车。
无聊的他们决定比赛看谁先到达超市,但意外发生了,浩一被路过的大卡车撞伤,当场死亡。
面对此次变故,贤也非常的悲伤,本来他计划着与浩一的一切。
看到贤也的自责与难过,浩一的家人选择安慰他,并且让贤也拿走浩一的东西留作纪念。
下一帧画面转为贤也的书桌,他拿着浩一的作业,将属于浩一的名字擦去,慢慢写上自己的名字,看着这些他开心的笑了…
那里有所多姆的一百二十天?
应该是《索多玛120天》吧,我看过,说实话很难看的,听又听不懂,而且网上下载的效果都极差,我劝你还是别看了吧
索多玛的120天吃的是真实吗?
是真实的。
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事件,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这是电影,经过了改编,是情节的需要,目的是为了好看。
欲望庄园讲了什么?
《欲望庄园》讲述了一段禁忌的三角关系情爱,在看似平静稳重的庄园内开始蔓延的故事。
年迈的查尔斯,重回充满年少回忆的古典庄园后,过往一幕幕、异色却也苦涩甜蜜的恋情,再度浮现脑海……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了《欲望庄园》导演的寓意:谁也没见过上帝,谁也不知道上帝在哪里,但你不必猜,只要你心中还有那一点点光亮,你就不能无视上帝的存在。
如何评价1943年德军将领在希特勒专机上安放炸弹这一刺杀行动?
行动目标希特勒:安放在纳粹元首专机上的炸弹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加作战会议
在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伯爵上校于1944发起举世闻名的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之前,德国军队中的反抗力量就已展开过多次暗杀行动。其中著名一起是在希特勒的专机上安放炸弹,实施者之一为陆军中尉冯.施拉布伦多夫。
1943年3月13日,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专机抵达东线的斯摩棱斯克机场,视察中央集团军群位于文尼察的总部。在现场迎接元首的众多德军将领中,包括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冯.特雷斯科夫(Henning von Tresckow)少将。他是德国陆军中秘密反抗希特勒运动的一位领袖。
午餐时,特雷斯科夫同希特勒的一名随行人员聊天,问他能否帮一个小忙:把一个装有两瓶干邑白兰地的包裹转交给陆军总司令部的史蒂夫将军。陆军总司令部正好是希特勒乘专机的下一个目的地。这位随行人员顺口答应了。
午餐后,希特勒在特雷斯科夫等人陪同下回到机场。特雷斯科夫将军的副官冯.施拉布伦多夫(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带着“白兰地”包裹也来到机场。
但这不是普通的白兰地,而是炸弹。特雷斯科夫与施拉布伦多夫已为这次袭击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冯.施拉布伦多夫在战后出版书作,图为1966年他持新书《对希特勒的秘密战争》。
英国炸药与引线
比如,引线和炸药。使用普通的德国炸药行刺是不行的,因为其引线在引燃时会发出咝咝声,从而引起旁边人注意。他们因此选择了英国生产的引线和炸药。英国引线可以有不同的引爆时间,从数分钟到两小时,并且不发出声音:只要摁下一个按钮,就会打破一个小玻璃瓶,瓶中流出腐蚀性液体,会逐渐侵蚀一根引线,并触发撞针,引爆雷管,进而引爆炸药。
特雷斯科夫和施拉布伦多夫反复练习,以至于“能在睡梦中完成动作。”此外,他们还在室内外进行了试爆,并发现在低温情况下,引爆时间要长于预期。完成一系列准备后,他们便把炸药伪装成一个装有白兰地的包裹。
在斯摩棱斯克机场,希特勒登机的一刻,施拉布伦多夫悄悄摁下按钮,把包裹交给了元首随扈。引爆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坠机?没有发生
施拉布伦多夫在回忆录《反对希特勒的军官》(Offiziere gegen Hitler)中写道:“我们知道,希特勒的专机有特别的安全设置。他所在的机舱有装甲防护层……我们认为,这些炸药足以摧毁整架飞机。即便不如预期,也一定会在爆炸中把飞机炸掉一大块,以至于飞机会坠机。”
按照特雷斯科夫和施拉布伦多夫的预计,飞机在抵达明斯克前便会坠毁,那些护航的战斗机则一定会于第一时间向地面传达这一惊天大消息。
然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却传来出人意料的消息:希特勒的飞机已平安降落在目的地。显然,刺杀行动失败了。军方反抗运动领袖之一冯.特雷斯科夫
取回炸弹包裹
特雷斯科夫赶紧找到施拉布伦多夫紧急磋商下一步该怎么办。刺杀失败已很糟糕,如果炸弹万一被发现,他们二人将立刻暴露身份。
施拉布伦多夫写道:“经过反复思考,特雷斯科夫决定给那位元首随从打个电话,请他先不要把包裹交给史蒂夫将军—史蒂夫将军当时并未参与这一刺杀行动—因为“包裹搞错了。”而从这家伙的回答来看,炸弹并没有被发现。
第二天,施拉布伦多夫以执行军方任务为名,乘运输机飞往陆军总司令部,取回炸弹包裹,将两瓶真正的白兰地交给了那位副官。
他写道:“那位不知情的随行人员微笑着把炸弹递给我,过程中那么剧烈地摇晃包裹,以至于我担心现在炸弹会爆炸,因为早已按下了引爆按钮。当时的感觉无法描述。我故作镇定地接过炸弹,立即乘车前往火车站。”
在火车站上车进入预定好的车厢后,施拉布伦多夫立即关上门,打开包裹。他发现:尽管小玻璃瓶碎了,腐蚀性液体侵蚀了引线,但撞针没有向前冲,也没有引爆雷管。施拉布伦多夫回忆说,当时失望与喜悦一齐涌上心来。
之后,特雷斯科夫和施拉布伦多夫没有放弃,而是继续采取了另外的刺杀尝试,只是也没有成功。希特勒1935年在飞机上
军人的天职:服从与盲从
施拉布伦多夫1907年出生于一个普鲁士贵族家庭。他在回忆录中说,纳粹党卫军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屠杀以及希特勒下令处死苏军军官俘虏,都更坚定了一些军方反抗人士“扫除”纳粹元首的决心。
他曾特别提到发生在波里索夫(Borissow)的一次犹太人大屠杀。党卫军把数千名犹太人分成组,第一组先挖一个大坑,然后被迫脱光衣服跳进去,随后党卫军便对坑里的人进行扫射;第二组则被命令往坑里填土,之后自己也被迫脱光衣服跳进去,如是重复。驻扎当地的德国军方得知此事时,为时已晚。
而希特勒下令处死苏军军官战俘,也被军方认为违反国际法,并导致苏军面对德军时格外残酷的殊死战斗。
施拉布伦多夫在回忆录中,表达了他对于“军人服从的天职”这一问题的看法。他写道:“通常,服从是必须做到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不服从才是应当的。其实,恰恰在普鲁士的军事传统中,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所谓盲目服从,是从希特勒那里来的。无论在伦理道德还是军事上,这毫无疑问都是站不住脚的。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必须有最后的决定权,来决定究竟服从、还是不服从才是他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即将宣判当日,纳粹人民法院法官弗莱斯勒(图中宣读者)在盟军轰炸中被炸死,冯·施拉布伦多夫免于被处决。
战后出书
在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后,7月21日,特雷斯科夫少将驾车前往苏、德前线无人地带以步枪用榴弹自杀身亡。在自杀前他对施拉布伦多夫中尉说:“全世界当下会中伤我们,但我仍然相信我们做的是对的,希特勒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的敌人。在仅有的几个小时时间内,我相信已经在上帝告知我何事该做前先向他证明自己曾奋力反对希特勒。神曾许诺亚伯拉罕若他能在罪恶之城索多玛中找出十位正直之人,他将不会毁灭城市,因此我希望上帝同样也不会毁灭德国。我们之中没有人为自己的死亡哀痛,同意加入我们的人都穿上了涅索斯的长袍(Shirt of Nessus)。当一个人持有道德操守时,就应准备牺牲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
施拉布伦多夫与许多军方反抗人士被捕,他差一点便被处决。但在其案件审理当日,纳粹“人民法院”受到盟军轰炸,纳粹“人民法院”院长罗兰德.弗莱斯勒被当场炸死,施拉布伦多夫免于被宣判和行刑。1945年5月,他在美军的到来后获救。施陶芬贝格上校
在纽伦堡大审判中,施拉布伦多夫曾为美国方面担任顾问,并受委托记录下了他在德国反抗运动中的经历。在此基础上,他于1946年出版了《反对希特勒的军官》一书。这被视为战后德国第一本介绍军方反抗纳粹运动的著作。学法律出身的他在1967-1975年出任了联邦德国宪法法院法官。
1980年9月3日,施拉布伦多夫逝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