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古往今来有哪些令人尊敬的女性

2023-04-03 21:55:04 100阅读

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古往今来有哪些令人尊敬的女性?

古往今来令人尊敬的女性有很多,很多,而今又多的不计其数。如在世界级的体育赛事上,夺冠的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女性同胞,这令我们这些男儿觉得汗颜。而现在的各行各业的女性更是大显身手,与男儿平分春秋,真是令人赞叹。

我向大家分享和我所尊散这位女士,名叫:秋瑾,号鉴湖女侠,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集诗词小说为一家。也是中国最早提出妇女解放运动先行者,她早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光复会,接着又加入了同盟会并发起组织了妇女革命团体(共爱会)。积极宣传革命,倡导妇女解放。秋瑾的小说,诗词都是以宣扬革命,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其爱国的精神在其诗作里表达的更为真切感人,让我们在她的诗里品味秋瑾女士的巾帼风彩。

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古往今来有哪些令人尊敬的女性

万里乘风去复來,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地图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消优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的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此诗背景是,秋瑾女士在日本留学归来在船上看到了,日俄争夺我东北广大地区。把中国地图的改成了侵略者的颜色,悲愤之中写下了爱国精神情怀的诗作,感人的千古绝唱。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写过一首小诗,也是高度赞扬了秋瑾女士的爱国精神和侠女风格。其诗如下:

——————

鉴湖越台名士乡,优仲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谢谢各位诗友的阅读!

古代举行成人礼的时候是多少岁啊?

古代成人礼是在男子满二十岁,女子满十五岁的时候举行。 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古代中国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 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古代女子的化妆品是什么样的?

谢邀

---------------------------

多图预警!!!!!!!!!!

回答:古代人比你想象中更会化妆!

在讲古代仕女们的化妆术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

什么是化妆?

万能的百度可以告诉你:

化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女性美容

技术

。古代人们在面部和身上涂上各种颜色和

油彩

,表示神的化身,以此祛魔逐邪,并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后来这种装扮渐渐变为具有装饰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剧时需要改变面貌和装束,以表现剧中人物;另一方面是由于实用而兴起。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围涂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伤害;在身体上涂上香油,以保护皮肤免受日光和昆虫的侵扰等等。如今,化妆则成为满足女性追求自身美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

化妆品

并运用人工技巧来增加天然美。

简单的说,化妆的主要起源有两种:宗教和实际需求。举几个例子吧

缅甸小朋友在脸上涂上黄香楝树粉,用来驱赶蚊虫止痒。看上去很可爱(=@__@=)

彝族的傩舞祭祀仪式上男子利用脸部化妆术士达到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之一。

台湾泰雅族老人的纹面,据说是为了防止妇女被其他部落抢走而“丑化”,用来区分不同的部落。也是原住民少女的成人仪式。

在一次次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文明的进步之后,这些可怕的蓝星人发明了好多化妆工具盒技巧,于是在一条永不停止的折腾道路上开始奔走不休~

—————————————————————

最近范爷的媚娘天天刷屏,我们先来看看典型的唐朝美女真的是这样的吗?

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引《采兰杂志》说唐代著名美女杨玉环必备唇膏、眉黛、妆粉、胭脂、加上首饰衣服作为装扮之需:“膏神曰雁娘,黛神曰天轶,粉神曰子占,脂神曰兴赘,首饰神曰妙好,衣服神曰厌多。昔杨太真装束,每件呼之,人谓之”神妆“。” 可见当时全民女神玉环娘娘代言果然是爆款 T-T,连她的妆容都被称为“神妆”!

如果杨贵妃在世的话,她的“神妆”究竟是什么样子?

极有可能的应该是这样……(图片来自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小组)

好一个人面桃花的美人~美吗?

从已经出土的陶俑来看,唐朝的妇女至少普遍都有化妆的习惯。

描眉,涂胭脂,敷白粉,点朱唇和贴花钿是唐代仕女的每日功课。

那他们用什么化妆品化妆呢?

古代的化妆品从使用位置可分为:眉部、脸部、眼部、唇部、头发、耳朵、牙齿、身体、指甲等

根据性状可以分成:粉、泽、脂、黛等系列化妆品,

首先来说说“粉”《说文解字》中曰:“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

(米错!就是可以吃的那个~~~那就是用粮食做成的米粉 ==!!想象力好丰富。富含淀粉的白色粉末什么的好像听起来很有营养啊)

据《齐民要术》中记载详细的米粉制作方法,米要选用梁米或粟米,将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发酵腐烂,再洗去酸气,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

香粉

,由于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但是由于淀粉的特性,肯定是挂不住妆的。人们又发现了铅粉。

铅粉是粉的一种,“三代以铅为粉”,墨子认为“禹造粉”,秦汉时期《神农百草经》就提到铅丹和粉锡被用于妇女化妆。其实就是炼丹过程中出现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的和米粉一样细腻,被称为胡粉,“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就是铅粉了。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上妆效果好不易掉落,但是长期使用会让肌肤发青甚至金属中毒。人们就开始减少直接使用铅粉,而是和豆粉、蛤粉相调使用。

除了这些粉以外还有水银粉、紫粉(对黄脸皮的人有修容效果啊!其实就是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为染色剂,让粉有淡紫色)。珠粉(以珍珠制成,因名贵成为宫中妃子常用)、珍珠粉(这个可不是珍珠、而是一种叫紫茉莉的胚乳提取的妆粉,红楼梦中也有提到。)、干粉(滑石粉)、粉水(从矿物质水中提炼而成的)、爽生粉、养颜粉、香粉等等……

现在世面可以买到的类似古法粉的,只有扬州谢馥春家的香粉了,配方应该是改良过了。

--------------------------------------------------------------------------------------------------------------------------------

敷完粉了就可以画胭脂了

胭脂又称音同燕脂燕支,为外来语。汉代时从匈奴传入我国。妇女敷粉后以之饰面。早在商周,妇女以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饰自己,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所用材质为朱砂。汉朝后胭脂的进入改变了传统化妆材料并且使红妆得到进一步推广。

其中主要起到染色作用 就是红蓝花。

有网友制作的过程可以一看

燕支【红蓝花胭脂】 花蓥古法制作

《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记载如何制作胭脂。做好的胭脂装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在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有携带方便的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和一是以

丝绵

红蓝花

汁而成,棉胭脂。这种纸片胭脂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棉胭脂则很像现在的腮红液,非常现代。

染胭脂除了用红蓝花之外,还有石榴花、玫瑰花染色。甚至……

高能预警!!!!!

用紫铆(前往不要去搜照片)—一种南亚的昆虫紫胶虫的分泌物做染料,这种虫子的分泌物染出的颜色十分艳丽。

--------------------------------------------------------------------------------------------------------------------------------

抹完胭脂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黛是画眉工具的统称,最早的黛是石黛,应该是种矿石归为“石墨”一类的,其中铜黛是种含铜较高的矿石,而螺子黛是用石灰,苏方木并使蓝草染色所成的画眉工具,是青绿的。所以”“黛色”指的就是近似黑又发绿的颜色,常用黛画眉所以又翠眉红颜一说。

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

《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画眉的时候要用小小的专用毛笔沾水湿透再点在黛上面。

除了用黛来画眉,还有流行过用石黄涂黄色眉毛,用柳条烧黑做炭笔画,用灯芯熏黑制作的画眉集香丸,画眉墨等。近代还有用火柴的。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这是网友的仿妆过程~

想受宠 就学爆红“仿唐妆”

————————————————————

画完眉毛贴各种面饰

花钿是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因为唐宋妹子太喜欢这个了,于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满脸都是小鸟啊~花朵啊还有贴大象的。。。充满想象力

宋朝姑娘更喜欢贴珍珠贝壳啊啊

和现在的彩妆比一点都不落伍好嘛!!!

顺便说下面靥

面靥,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 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你可能会想到这个

没错这个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还有斜红,相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这算什么刀疤妹么!没办法流行啊╮(╯_╰)╭

—————————————————————

接下来就要涂口红啦~~~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有分透明和有彩色的两种。男子也涂口脂,其实就和今天的唇膏一样啦

皇帝最喜欢赏赐大臣们无色的口脂和泽(把它当做护手霜吧)。

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红了,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尽管过来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宋时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

好像忘了什么。。。。是不是忘了画眼线

古代女子化妆也讲究眼妆。也画眼线,称为凤梢。宋代佚名画家

宋仁宗皇后像

,皇后两边还站着两位宫女,保存了宋代可贵的传统化妆的讯息,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古代眼妆的画法。画眼线也是用毛笔和画眉用的石墨。

皇后与宫女们的化妆还是以三白法为基础,与唐人《宫乐图》的女子妆容很像,也更象唐代张萱《捣练图》里女子的檀晕妆,额、鼻梁、下颌涂白粉,其它部位都染淡红。但她们的妆容比《捣练图》更细致,眼和眉都加以精细的描画,《捣练图》是没有的。因为《捣脸图》只是日常妆容而已。两位宫女戴幞头(上饰一年景花),面妆、眉眼妆是这样的:很长的倒晕眉,眉下画一道白线,突出眉毛。额头和鼻粱、鼻尖、下颌处染以白粉。脸颊染满浅赭,但两边鼻翼和眼皮、眉弓下染得稍深,很像今天的鼻影、眼影;凤梢,即上眼睑的线条,画得很深,很长。还沿着凤梢画一道不明显的白线,使眼睛更加有神,更有明亮感。整个妆容颇有立体的效果。两鬓垂下鬓发,鬓发边紧贴着一排珠钿。眉心也贴一枚珠钿。下唇染红。

敦煌壁画上的侍女画着长及鬓角的凤稍(眼线)

汉代陶俑侍女的眼妆

《宫乐图局部》看一看到左下角女子额角和脸部的眼影和腮红连为一体,发际线处却是白的

——————————————————————

题主问道是不是古代妇女有淡妆和浓妆之别呢?

的确有,古人常有两种妆容,白妆和红妆。

白装及是只敷粉画眉,不施胭脂,较为素雅。又称为玉颜。

红妆则是施以各色胭脂,不同的画法和深浅有着不同的名字:如飞霞妆,酒晕妆,桃花妆等

可以看做是浓妆了。

还有非主流的黄面乌唇妆等独特审美的东西,和现在的时尚ICON也差不多了。

每个时期流行的妆束往往都和当时的”红人“有关。

比如因贵妇人孙寿走红的“啼妆”、因虢国夫人流行的“泪妆”,都是借与社交名媛们的IT装扮而在民间流行起来。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记录唐朝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把嘴巴涂成黑色,够杀马特吧!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有一些化妆术则流行下来了。

女人们还发明了塑造脸部阴影的三白妆画法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侍女们画着三白妆,即额头鼻子下巴留白,脸颊抹上淡淡的粉红

算是淡妆吧。而虢国夫人因自恃美貌脸胭脂都没涂抹,仅着白妆,是不是更淡雅了?

各种彩妆工具说的差不多了

其实完全没说完

再补充一下古代的洗面奶——澡豆吧

“澡豆”在古代可以说是全能化妆品,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总而言之,一切污渍、油脂,“澡豆”全搞定!

孙思邈

在《

千金翼方

》中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意思是说,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国戚,“澡豆”是居家必备。

现代医学家发现“澡豆”的配料都是食材,吃到肚子里“溶解脂肪”的功效就像用肥皂去污,又干净、又彻底。据说,目前在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工艺。现代医学家也以各种科学方法分析和还原古代澡豆的去污、溶脂、护肤的奥秘。

古代的澡豆用今日日化概念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肥皂类(洗衣粉)、洗面奶类、胭脂类(护肤品)。

澡豆的制作,是以豆粉为主,配合各种药物制成。在唐代以前,澡豆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到了唐代,可以说进入了鼎盛阶段。当时的名医孙思邈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千金翼方》),指出澡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按唐代的风俗,逢到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君长要赏赐臣下面脂、澡豆等护肤用品,地方也可以将澡豆进贡给皇家贵族。据《旧唐书》记载,州进贡的土产就是毕豆和澡豆。正因为州盛产优质毕豆(即豌豆),所以以毕豆为主要原料的澡豆也就成了与毕豆等同看待的贡品。 从魏晋到唐代,澡豆像擦脸油、护手膏、熏衣香等美容品一样,是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男男女女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千金方》中介绍的澡豆配方,往往奢侈得吓人,比如其中最夸张的一例(《千金翼方》):“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钟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两,奈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两,

麝香

一铢。上一十七味,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妆,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如此奢侈的澡豆,似乎在古代也并不多见。不过,富贵人家使用的澡豆中掺加有名贵香料,却是最普遍的情况。

TB也可以买到绿豆粉洗脸粉或者去污粉。答主去台湾的时候发现每个超市都有卖还惊讶了一整子,自己试过用绿豆白芷磨成的洗脸粉洗脸,去油效果的确挺好的。

贴个小小的参考图

最后贴一个美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化妆盒

清宫的象牙梳妆工具

————————————————————

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

孟晖《贵妇的红汗》

马大勇《红妆翠眉》

李芽《中国古代装束》

谢谢大家看到最后!

古代女子是怎么解决的?

在当今这个女权主义盛行的时代,但是却还是有着家庭暴力。例如现在被炒得非常火热的明星家暴事件。现在的女性在被家暴之后,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那么古代的女人被家暴了怎么办呢?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事例。

现在女性独立自由,和男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但是在体力方面,女性还是处于弱势的地位。所以在夫妻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女性一般都是受伤的。例如曾经我们看的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剧中,女主人公就长期被男主人家暴。

现在的女人面对暴力威胁,可以通过法律等各种手段来为保护自己。但是在古代的男尊女卑的时代,女人被家暴了又该怎么办呢?当初班淑的一部《女戒》,就使得女人三从四德的观念成为了正统。

所以女人在出嫁之后,要完全听从于自己的丈夫,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而且对于丈夫的拳打脚踢,女人也只能选择忍耐,并且小心翼翼的对待自己的丈夫,以免惹怒他。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懂得反抗的女子。

例如当初窦娥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坚持不再嫁人,所以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威胁丝毫不妥协。后来被张驴儿诬陷的时候判处死刑的时候就发下三个誓愿,表示对当时社会和男人的反抗。除了窦娥,历史上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她就是南宋著名的才女李清照。

在李清照的一生中有过两次婚姻,她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和她是门当户对,两人婚后琴瑟和谐,非常的幸福。,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朝局政治的动荡,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两人夫妻感情情比金坚,一直互相守护。

上天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们,当时面对金兵前来赵明诚一度身陷囹圄,虽然最后安全地回到了李清照的身边,但是不久就病逝而去。丈夫的去世,可以说给李清照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之后李清照就一直陷入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

当时因为北宋的陷落,所以李清照也南迁,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乱世一个女人是非常孤立无援的,这个时候张汝舟出现了,张汝舟是觊觎李清照随身所带的财物,所以就花言巧语的欺骗李清照,终于使得李清照嫁给了自己。

当在他把李清照的所有的财物挥霍一空之后,就开始原形毕露,不再花言巧语的哄骗李清照,反而对她动辄打骂。如果是一般女人对于丈夫的残暴只能选择忍耐,但是李清照并不然。从她当初不顾众人的眼光嫁给张汝舟,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子。

所以李清照就大胆的要与张汝舟和离,并且上衙门状告张汝舟揭发他的罪状。因为张汝舟的官职是通过金钱买来的,所以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而李清照的这一纸状书,也使得张汝舟被判流放。

而经历了此次的婚姻失败,李清照再也没有过依靠他人的想法,而是独立自主。对于勤劳忍耐的古代女子,李清照算是一个异类,她有很强的反抗精神,所以我们在深知李清照此人的才华之后,更加佩服李清照的为人,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竟然直言敢说不,反对家暴,是非常勇敢的。

历史上有太后怀孕生子的么?

要说历史上太后怀孕生子,绝对是一桩劲爆的新闻,太后是真正的一国之母,是为先君守寡的女人,能够成为太后的基础要么是先君的皇后,要么是为先君生的儿子继承了皇帝位,被尊为太后,就象慈禧太后,在咸丰活着的时候只是懿贵妃,同治继位后尊为皇太后。

历史上太后在先君死后,和别人偷情的不少,古代很多帝王命很短,这导致太后其实是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在古代女人是很少会改嫁的,而太后这种特殊身份更不可能改嫁,在如狼似虎的年龄让她们独守空房,是一种折磨,因此就有太后和人私通的事,而历史上太后和人私通后珠胎暗结还生下来的,最出名的应该是秦国的两位太后。

宣太后和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

宣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芈月,孙俪主演的《芈月传》让很多人知道了她,宣太后是楚国人,又称芈八子,是秦惠文王的姬妾,秦昭襄王的母亲,秦始皇的高祖母。

秦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嬴荡继位,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这人也算是死于装逼的一个人,喜欢和人角力,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和孟说比赛举鼎,勉强举到头顶后,力尽失手,鼎掉下来正压在他的右足上,将胫骨压断,血流不止,扶到公馆后当夜就死了,年仅23岁。

秦武王死了,因为他没儿子,引得他的弟弟们为了王位大打出手,最后宣太后的儿子在宣太后弟弟魏冉帮助下夺得王位,就是秦昭襄王,因为秦昭襄王年纪尚小,宣太后以太后位主政,魏冉辅政。

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义渠王前来朝贺,义渠是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义渠民族刚强勇猛,作战十分英勇,长期和秦国战争,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是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

宣太后看到义渠王,使用了怀柔手段,将义渠王请到甘泉宫喝茶,喝着喝着就上了床,两人就这样好上了,这一好就是34年,还生了两个儿子,这义渠王以为秦国太后都让自己睡了,秦国不就是自己的?就完全丧失了警惕,这宣太后睡了义渠王34年,到了古稀之年就翻脸无情,把义渠王骗到第一次上床的甘泉宫痛下杀手,把情夫送上了西天,义渠王死后,义渠国群龙无首,在秦军的攻击下,义渠国亡,义渠族也成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至于宣太后和义渠王两个儿子的结局,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和义渠王一起死于甘泉宫,还有一种是夭折说,宣太后和义渠王私通那么久时间,到34年后才动手,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因素让她不忍下手,等孩子死后没了掣肘之忧才动手。

秦始皇的母亲和嫪毐生了两个儿子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本来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在赵国看到在那里当质子的异人,从他的处境和身份看到了商机,称之为“奇货可居”,于是下了大本钱为异人牵线搭桥,将一个落魄的秦国王子成功的推上了秦国王位,自己也成了秦国的相国,权倾朝野,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商人之一。

异人在赵国的时候,吕不韦将自己的爱姬送给他,也就是秦始皇的生母,因为赵姬和吕不韦的关系,使得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异人还是吕不韦,也显得扑朔迷离。

异人登上秦国王位才三年就死了,嬴政继位,这时候嬴政年纪还小,朝政掌握在吕不韦手里,而赵姬生性放荡,在异人死后没多久就和吕不韦又搭上了,两个人经常在后宫私通,秽乱宫闱。

吕不韦毕竟年纪大了,吃不消赵姬的频繁索求,加上觉得两人长久下去肯定要被秦王嬴政知道,于是就找了天赋异禀的人来代替自己,这个人就是嫪毐,此人阳物巨大,可以用阳物转动桐木车轮,赵姬在试过嫪毐的功夫后,欢喜异常,就让嫪毐假扮成太监,留在后宫每日陪侍。

可能是赵姬被嫪毐的能力折服,居然为嫪毐一连生下两个儿子,嫪毐得到赵太后的宠爱,有了很大势力,难免得意忘形,跟别人说自己是秦王的“假父”,还跟赵姬商量说等秦王嬴政死后,让他们的儿子继位。

嫪毐被人举报后,狗急跳墙带兵造反,被早有准备的秦王嬴政派人一举平息叛乱,嫪毐和太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摔死,赵姬被囚居在雍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