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列表,在西游记中为什么李世民的地位这么高

2023-04-03 16:50:04 114阅读

唐朝皇帝列表,在西游记中为什么李世民的地位这么高?

说起《西游记》就离不开李世民、偷渡出境私自到印度取经的大唐高僧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玄奘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它达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至今也无出其右者。

唐朝皇帝列表,在西游记中为什么李世民的地位这么高

吴承恩生活在明朝的中后期,历经明孝宗至明神宗五位皇帝,在这个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也因此所引发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反映在文化领域,就是小说和戏曲进入了一个繁荣鼎盛的时期。

李世民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所以说《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的就是当时明朝的社会生活,小说中的矛盾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层越来越腐化,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反应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就是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玉皇大帝就是天地三界的最高统治者,一帮子所谓的神仙就是统治阶级,他们主观武断,耽于享乐,从来不顾及民间的疾苦。孙悟空就是被统治阶级中武艺高强、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典型代表。

孙悟空一出世,就是大闹天空,勇于反抗一切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的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即使孙悟空保唐僧取经以后,也是正义的化身,遇到不平之事就要管一管,真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无论何时,玉帝见到他之后都是惧他三分。

孙悟空剧照

但孙悟空随着涉世越来越深,变得越来越圆滑了起来,表现在对待不同的妖怪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和现实中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有棱有角的,后来一旦进入社会这一个大熔炉,时间长之后就变成了鹅卵石。

对于没有背景的妖怪就一棒子打死了,凡是有背景的妖怪都被上层(神仙)给救走了。关键时刻,神仙就出手了,“悟空且慢动手”,然后就将它们接走了。

《西游记》毕竟属于明朝的小说,所反映的事也是“明朝的那些事”,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矛盾,用孙悟空这一正义的化身就是为了鞭挞当时统治阶级,不可能颂扬明朝。然而,要想使这部文学作品得以刊印发行,就不能提当朝这一字眼,而小说也是以唐朝的玄奘取经为真实事例改变的。

玄奘偷渡取经

其实《西游记》里是把现实中的李世民给美化了,称到西天取经的唐僧为“御弟”,实际历史上,唐朝的玄奘取经的故事完全不是这样的,这在《大唐西域记》这部地理史籍里有详细的记载。

十三岁的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天资聪颖。后因战乱原因,离开洛阳,开始四处游历。先后到成都、长安、扬州等地,曾向长安的法常、僧辩两位大师请教学习,玄奘是为佛法也日益精深,被当时的人成为“佛家千里驹”。

同很多一般的人一样,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识的不足。随着学业的精进,玄奘疑惑也越来越多,国内的大师们已经不能为他解答,于是,他就下定了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

然而,到印度去取经的申请却迟迟没有批下来。贞观元年,玄奘只身一人出发,开始了取经的历程。

用现在的话说,玄奘是偷渡,没有批文的。

可想而知,当时的玄奘能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身一人,千辛万苦也难以形容当时的辛苦,多次陷入绝境,可以说比《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只多不少。

玄奘终于来到了印度的那烂陀寺,在那里留学了五年之后,又游历了整个印度。玄奘的佛法更加精深,当时的印度国王戒日王专门为他举办了辩论会,玄奘在印度的名气越来越大。

玄奘铜像

谢绝挽留,学成毅然回国

印度众僧极力挽留玄奘留下,要发“绿卡”的,但都被他拒绝。贞观十七年,他携带着657部佛经,毅然踏上回国之程,不像《西游记》里说的取得了真经,成佛了,架着“祥云”回到了大唐。而是又用了两年时间,回到了唐都长安。这次取经共用了19年时间,总里程5万公里,其中的苦难可想而知。

可见,只要心中有信仰,再大的苦难、坎坷都能克服,最终都能取得心中的“真经”。

回到长安的玄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接见了他,这倒和西游记的结尾的场景非常相似。成功了就是皆大欢喜,失败了可能就无人提起。

李世民对玄奘的才学十分赞赏,并且命令宰相房玄龄选择高僧协助他翻译佛经。一年后的贞观二十年,由玄奘口述、辩机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成书。

因为取经之后,李世民的亲自召见这一历史事实让吴承恩写到了《西游记》之中,而且,李世民对《大唐西域记》的成书还是有很大贡献的,所以,让人们觉得李世民在本书中的地位很高。

《西游记》这部书告诉我们,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玄奘取经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就总有拨云见日,取得“真经”的一天。

小编辛苦创作,多谢支持,顺手关注一下!

唐朝皇帝李世民死后是他长子继位吗?

展开全部

唐朝 618--9O7

一、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九年(626)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

二、太宗李世民 贞观元年(627)——二十三年(649)唐太宗不仅是唐朝最富盛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的贞观时期,成为后世艳称的一代太平盛世,太宗也因此被称为一代“明主”、“英主”。生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卒年:贞观二十三年(649)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

三、高宗李治 永徽元年(650)——弘道元年(683)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卒年: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四、中宗李显 嗣圣元年(684)出生: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五日。卒年:景龙四年(710)。享年:55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五、圣神皇帝武则天 武曌(zhào) 天授元年(690)——神龙元年(705)出生: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卒年:神龙元年(705)享年:82岁。谥号: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庙号:无,袝高宗庙享后为则天大圣皇后。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六、中宗李显(复辟)神龙元年(705)——景龙四年(710)中宗赐卢正道敕唐中宗李显(又名李哲)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他一生两得立储、一次被废、两次登基,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番登基的皇帝。

七、睿宗李旦 文明元年(684)——载初二年(690)景云元年(710)——延和元年(712)出生: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卒年:开元四年(716)。享年:55岁;谥号: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唐睿宗是高宗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四个儿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来他被封的亲王爵位还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八、玄宗李隆基 先天元年(712)——天宝十五载(756) 出生: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 卒年:上元三年(762)。享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生于东都洛阳,睿宗再度登基后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承继大统,成为唐朝历史上和太宗一样享有盛誉的皇帝。由于他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历史上往往称为“唐明皇”。

九、肃宗李亨 至德元载(756)——宝应元年(762) 姓名:李亨(初名嗣升,曾多次改名) 出生:景云二年(711)九月三日 卒年:宝应元年(762) 。享年:52岁 。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 。肃宗像唐肃宗李亨,是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死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迎还了避乱出逃的父亲玄宗,又和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十、代宗李豫 广德元年(763)——大历十四年(779) 出生: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 卒年:大历十四年(779) 。享年:54岁 。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 。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乾元元年(758)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 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

十一、德宗李适

十二、顺宗李诵 永贞元年(805)出生: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 。卒年:元和元年(806) 享年:46岁。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是唐朝位居储君时间最长,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为太上皇,尽管继位的宪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举行册礼,但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贞元年号为永贞时的身份已经是太上皇。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永贞革新”。

十三、宪宗李纯 元和元年(806)——十五年(820)出生: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 卒年:元和十五年(820) 。享年:43岁 。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 。庙号:宪宗 。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十四、穆宗李恒 长庆元年(821)——四年(824)姓名:李恒(初名宥) 出生: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 卒年:长庆四年(824) 。享年:30岁 。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 。庙号:穆宗 。 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四年(824)正月死时,刚刚30岁,相对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

十五、敬宗李湛 宝历元年(825)—— 宝历二年(826)出生: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 卒年:宝历二年(826) 。享年:18岁 。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庙号:敬宗

十六、文宗李昂 文宗有两个年号:一是太和(一作大和),用了9年(827~835);一是开成,用了5年(836~840)姓名:李昂(初名涵) 出生: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 卒年:开成五年(840) 。享年:33(一说32)岁 。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 。庙号:文宗

十七、武宗李炎 会昌元年(821)——会昌六年(846)姓名:李炎(初名瀍) 出生: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 卒年:会昌六年(846) 享年:33岁 。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 ;庙号:武宗 。敬宗、文宗、武宗一共在位不到23年,但是他们创造了唐皇朝的一个奇迹,那就是兄弟三人唐代宦官俑相继为君。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但是像敬宗、文宗、武宗兄弟三人连续即位为皇帝的情况极为少见,这无论如何也不是皇位继承的一种常态。这种兄弟三人均做天子的情况,既折射出穆宗以后宫廷政治的状况,也给这一时期的宫廷政治带来了新问题。

十八、宣宗李忱 大中元年(847)——十三年(859)姓名:李忱(初名怡) 出生: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 卒年:大中十三年(859) 。享年:50岁 。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庙号:宣宗 。唐宣宗是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和文宗还小一岁。他在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被封为光王。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弥留之际,把37岁的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他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11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岁。另外,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十九、懿宗李漼 咸通元年(860)——十四年(873)姓名:李漼(初名温) 出生:太和七年(833)十一月十四日 卒年:咸通十四(873) 。 享年:41岁 。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 ;庙号:懿宗 。 唐懿宗李漼(cuǐ),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二十、僖宗李儇 (初名俨) 出生: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 。卒年:文德元年(888)享年:27岁 。 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 ;庙号:僖宗。 在位l5年。僖宗一共有五次改元,所以有五个年号:乾符(6年)、广明(1年)、中和(4年)、光启(3年)、文德(1年)。

二十一、昭宗李晔 (初名杰) 出生:咸通八年(867)二月二十二日 卒年:天佑元年(904) 。享年:38岁 。 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 ;庙号:昭宗 。在位16年。昭宗有七次改元,故有七个年号:龙纪(1年)、大顺(2年)、景福(2年)、乾宁(4年)、光化(3年)、天复(3年)、天佑(1年)。

二十二、哀帝李祝 (初名祚) 出生: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 卒年:天佑五年(908) 。享年:17岁 。谥号:初谥哀皇帝,后唐时加谥加昭宣光烈孝皇帝 。 庙号:后唐时议庙号为景宗 。在位3年。未改元,沿用昭宗天佑年号

夏朝四百多年咋就二十位君主?

按埃夏论的观点,夏是古埃及十八王朝前的历史。孔甲乱夏,周人为夏农官,自窜于夷狄之间,从海外昆仑碾转迁移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聚居区周原,先周文化有两种,也出土了白种人蚌雕。包括殷墟,有白黄黑人种头骨,喜克索人?

埃夏论的观点,当时世界上的强权古埃及已将东亚部分区域分封于王室成员,如楚国史书载"昔皇祖伯父旧许是宅",周人不称帝只称王,言"今夏、有夏、区夏",当时有帝,周人不是当时王室成员,为第一王朝姒姓国王的高官,为了取得合法性,必然弱化夏历史,隐瞒很多夏帝王,主要是第二王朝共公系国王和第三王朝楚国先祖吴回系,并且伪造商灭夏的历史。这样周伐商才说的过去。商灭夏长久以来很多人怀疑是伪造。已经证明喜克索斯入侵埃及的百年时间就是中国记载的太康失国百年时间。并且已经完全证明所谓“商汤灭夏”实际是周人伪造的。详证暂不公布。

夏历史不止四百年,帝王不止二十位。

1300历史的误差,周朝人有意少记载的历史,给后代留下无解的一个误区!尽管历史上中国学者如王国维对《竹书纪年》等史书中漏洞有指出,但从没人给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

附:

以下部分引自微博地址古埃及史与夏朝历史对比揭示真实的夏

博主兵策儒剑的论述:

基于中国本土考古并未发现令人信服的夏朝存在证据,以及西方古埃及考古历史证据、中国古籍记载证据,以及古汉字与古埃及图画文字对比,根据这些可信、公开的,大家都可看得见的直接证据分析对比揭示了夏的真相!

1 古埃及早王朝 VS 五帝时代

(参考 良渚玉器上的古埃及早王朝法老蝎子王(禹)的名

顾老教授讲过“大禹是条虫”

《竹书纪年》卷上:“禹於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

古埃及法老巾冠:最早的带有蛇头的Nemes巾冠形象在古埃及第一王朝的一个象牙标签上就有发现。很有可能是纳尔迈开始制定的。

年代 西方考古古埃及史中国古籍记载的夏朝前3150年?

颛顼的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其弟季连为楚人的先祖。昆吾做过夏的国王,故楚人称昆吾为“皇伯父”,并以此为骄傲。昆吾氏族及其后裔在夏朝一直很有势力。

吴回在帝喾时代接替他的哥哥重黎成为了姬姓部落的火官,又叫"火正、火主、祝融",故而昆吾氏又称祝融裔。(火官可能负责青铜器冶炼)

前2181–2060古王国经历6个朝代。在前2300-2200年左右,中东经历大旱。干旱引发的大面积饥荒使古埃及进入了持续近二百年的黑暗时代。这就是古埃及处于分裂状态的第一中间期((2181-2060 BC)。在此之前是古埃及古王国第六王朝(2345 to 2181 BC),直到中王国((2060-1802 BC)《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的第一次衰亡,在《国语》中有只言片语被记录,伊洛可能是尼罗河谐音。干旱可能导致伊洛河(尼罗河)枯竭。但似乎并没有在《史记》中体现。中国境内的伊洛河只是河南西南部的两条小河,很难想象这两条小河枯竭能导致夏亡。

3 中王国时期(第7王朝到第16王朝)

参考:太康法老名之确证 (太康法老名确证)

年代 西方考古古埃及史中国古籍记载的夏朝前1765年

百度介绍说,古埃及第13王朝存在时间前1784-前1668,116年里65位国王在世,平均2年不到就有一位法老。

Khendjer,是13王朝的一位法老。他的荷鲁斯名字为:

Horus Djed(泰) kheperou(康)(参见太康法老名确证)

十三王朝时期王位都不稳定,所以很少有法老能留有金字塔,但Djed(泰) kheperou(康)是其之一。国政被闪米特人操纵。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喜克索斯也译希克索。近年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证明喜克索斯人主要属于闪族,而他们很可能是迦南人。他们于前17世纪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他们推翻了埃及虚弱的第十三王朝(首都孟菲斯),统治了中和下埃及一百多年。喜克索斯人将新的战争技术如复合弓、马和马拉的战车引入埃及。他们建立的这两个王朝的实情今天还不是十分清楚,但这两个王朝的统治者是互不相关的。传统的说法一般只把第十五王朝的六位统治者称为喜克索斯人,而第十六王朝的众多王子们是喜克索斯人、其他亚洲闪族人和服从这些新的统治者的当地埃及王子的混合。第十五王朝的统治者的名字我们今天知道。这些名字在埃及的建筑、刻有圣甲虫的宝石和其它小物件以及在曼尼索的埃及历史中留下来了。埃及历史上这一段软弱、外族统治和混乱的时期被称为第二中间期。

太康失国与后羿代夏: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从 Khendjer法老的荷鲁斯名被确认为太康之后,那么以此为标杆,可以看到《史记》把太康直接说成是启的儿子,相当于丢掉了从启到太康的1300多年的夏历史。毕竟司马迁时代距离黄帝到太康时代也有2000-3000年了,他关于三皇五帝等记载也是根据他寻访有学问的人之后记录的,显然启之后1000多年历史太过复杂,没有书籍光靠口传很难完整记录下来。比如“伊洛竭而夏亡”在《史记》中没有体现。又比如关于楚人的记载中,昆吾氏做过夏国王,但在《史记》关于夏国王谱系中并没有昆吾氏的位置,但如果与西方古埃及史一对比,昆即胡夫,真相立马就水落石出。估计秦始皇烧毁了很多周人来源和历史的书籍,也可能是出于对曾经作为周人奴隶的秦人报复。

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喜克索人人统治下埃及长达100多年

中国古籍记载太康失国百年。

新伊林人曾把古籍记载的“商汤灭夏”对应为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

中国古籍又记载,太康失国期间,昆吾氏曾组建勤王之师,以尊夏王室。古籍又载“商汤灭夏”时昆吾氏部族又被打散。昆吾氏最早迁徙到山西安邑一带,还有一说是到川西与三星堆有关,鉴于昆明所在西南,楚人走南路也有可能。推测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时,楚人先祖部落奋起反击,但被喜克索人打散后流落到东方,最早进入山西。因此楚人可能是把青铜文明带进东亚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据《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记载:商汤灭夏,战于鸣条时,军中就有七十乘战车。“商汤灭夏”时,动用了大量的战车,而动用马拉战争正是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时的景象,此时马拉战车刚发明不久。显然后人把这些故事都糅合到“商汤灭夏”故事中。

3 新王国时期(第17-18王朝)

参考:卡摩斯就是少康之确证 (少康名确证)

年代 西方考古古埃及史中国古籍记载的夏朝前1554–1549

Kamose,卡摩斯十七王朝末位法老,是喜克索斯的封臣。十七王朝的最后三位法老塔阿一世、二世和卡摩斯,开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争。约前1575年,卡摩斯和其父亲Seqenenre Tao在埃及与外族喜克索斯人的战争中战死。他的王衔名确证即为“少康”二字:

雅赫摩斯是卡摩斯的弟弟。他继承兄长的事业,将喜克索斯人彻底逐出埃及,使埃及获得复兴。雅赫摩斯在位时对努比亚进行了多次远征,从而恢复了埃及对该地区的传统控制。他的王朝标志着埃及史上新王国第十八时期的开始。

“ 少康中兴“或”少康复国“: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浞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中兴夏朝。

约前1540前后维基百科认为前3200年古埃及人已经发明了航海(3200 BC: Sailing in ancient Egypt),之前博文推断此时良渚正是早期古埃及人的开拓地。

少康庶子于越或无余封于会稽。

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面对中东民族(东夷)的入侵,古埃及夏人已经深深体会到亡国的惨痛,此时重新重视良渚地区并封少康儿子于此显然也有多准备一条退路的选择。

甲骨文里无“夏”字,但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这就可能与无余越国与商朝接触有关。

前1352–133418王朝埃赫那顿一神教宗教改革:埃赫那顿,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他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事件即是推行崇拜阿顿(或翻译成阿吞)的“宗教改革”。他废除太阳神Ra以及太阳神阿蒙信仰,以宗教改革为名,强制推行太阳神阿吞的崇拜活动,这是古埃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埃赫那顿之后,又经历四任法老,被19王朝取代。

孔甲乱夏:

姒孔甲: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宋人邵雍所著的《皇极经世》称孔甲在位31年,病死。根据百度介绍说法,孔甲在位期间,肆意淫乱,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加衰落,逐渐走向崩溃。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注意国语这里没有用”夏亡“字眼。

前1340年左右埃赫那顿统治期间,似乎唯一兴趣就是推行阿吞信仰。于是乎对内政外交几乎全都置之不理。这是有证据的。有关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后期的关键史料来自于被称为阿马尔奈文书的古埃及文献。文件主要是阿蒙霍特普四世王朝的外交通函。这些信笺中包含了真正的无价之宝:来自亚洲地区的大量泥版文件,它们是埃及在亚洲的殖民地或盟友发给法老的。这些文献显示,由于阿蒙霍特普四世对宗教事务的过度关注,埃及在国外的影响力下降,甚至是出现了明显的国力衰退。法老对宗教改革以外的政治活动的漠视无疑引起了由图特摩斯三世建立起来的埃及帝国发生了大麻烦。

周人迁徙:

按照周人描述,周人祖先不窋袭父职,继任农官(后稷),但其时夏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史记.周本纪》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中也载有:“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前963-前959年从第十八王朝开始,古埃及的新王国时代维持了近五个世纪的霸权,到第20王朝的拉美西斯十一世为止,这一霸权走向崩溃。埃及到了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从第21王朝到第31王朝古埃及历史终结,埃及进入了后帝国时代,这一时期又被划分为第三中间期和后埃及两个阶段。“第三中间期和后埃及”叫法其实也并不准确,它反映的是延续20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在周边势力兴起后遭到外族入侵统治后的崩溃消亡的一个长期过程。

周穆王西游,参拜黄帝宫,会见西王母。

周穆王姬满,为周王朝第五位帝王,穆王曾于十三年至十七年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歌相和。即穆王西游年代应该在公元前963-公元前959。周穆王这次返乡探亲显然也把”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信息带回中原,也许他看到中东乱象,从此着手经营东方重建华夏。

根据《史记》和《国语》、《竹书纪年》等记载,关于夏亡至少有三次,一是”伊洛竭而夏亡“,二是“商汤灭夏”,三是“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显然这三次夏亡很明显对应古埃及三大事件,一是古王国因为中东大旱而衰亡,而进入第一中间期,二是喜克索人人入侵,古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三是埃赫那顿宗教改革,导致姬周家族出走,步楚人后尘迁徙到东方。但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姬周家族出走的时候古埃及(夏)并没有亡,甚至18王朝还并没有灭亡。

根据张四维《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一文,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也叫汤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咸、唐、成汤、成唐、烈祖”等等。但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甲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甲骨文里不仅没有“夏”这个字,也没有“桀”这个字,甚至连可以怀疑的对象都不存在。

周武王为了给灭商找出合法性理由,可能炮制“商汤灭夏“。《尚书》里有说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宣言:“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 司马迁可能搞不明白为什么夏亡三次,把对应喜克索人入侵事件的“商汤灭夏”作为夏亡事件,显然某些故事是出于编造,把太康失国期间发生的事件作为“商汤灭夏”的商代夏故事肇由。但商人来源应该与喜克索人关系不大,到是楚人先祖部落很有可能是在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时因起兵尊夏攮夷被打散而流落到山西。如果让司马迁去解释“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与“商汤灭夏”是什么关系,估计司马老爷子也晕了,至于“伊洛竭而夏亡”,司马老爷子干脆假装不知。但是对比古埃及史,立即就清楚了中国古籍所有关于夏朝的零星记载都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太康和少康的名字找到了对应古埃及法老的真实名字,真实不虚,又给出了断代标杆,可以回应任何质疑!

(参考法老列表:List of pharaohs),另外分子人类学的证据之前已有很多博文论证。 分子学的强大证据正是古埃及夏论背后最强有力证据。)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

首先指正一下,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些毛病!首先“帝号”是“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的统称!其次在历史上也没有“宗号”这一说,应该是“庙号”才对!所以,问题当中的“帝号”和“宗号”应该是指“谥号”和“庙号”。“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用的,是后人追加的,只有年号是皇帝身前才有的!

我对古代谥号、庙号、年号,虽然没有深入研究,但是也略知一二!所以,更正一下再回答!问题当中说汉朝到隋朝的皇帝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为什么皇帝都称呼“宗号”?因为在唐朝以前的封建王朝,庙号非常严格,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但是,古代皇后死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更重要的一点是,汉朝到隋朝皇帝的谥号都很短,普遍采用“谥号”的称谓!比如汉文帝(庙号汉太宗)、汉景帝(没有庙号)、汉武帝(汉世宗)、汉昭帝(没有庙号),当中的“文、景、武、昭”都是谥号!如果汉朝皇帝称呼庙号,不恰当,因为一些皇帝死后没有庙号!此外,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有的,且年号不固定,所以只能称呼谥号了!像隋文帝和隋炀帝当中的“文和炀”也是谥号,这些谥号是在皇帝死后,根据身前的功绩大小,后人追加的!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太长年号又不固定,历史学家不方便采用谥号和年号,在称呼皇帝的时候,采用的是庙号称谓,也就是问题当中说的“宗号”什么什么宗!因为汉朝到隋朝的谥号只有一个字,到了唐朝以后,谥号几个字到几十个字不等,且皇帝继位频繁的变更年号,称呼谥号和年号就不方便!比如唐太宗,虽然说年号只用了一个“贞观”,但是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长,而庙号始终只有两字,称呼庙号比较简便!所以,太宗、高宗、玄宗、中宗等等都是庙号!我国历史上的清朝,皇帝称呼的是年号,没有称呼庙号和谥号!因为明清两朝皇帝的年号只有一个,所以大多数皇帝就称呼年号了。

主要是唐朝以后的皇帝谥号太长,如果谥号不长我国历史上的皇帝,应该都会采用谥号的称谓!但是,唐朝以后的皇帝由于谥号太长,没办法只有采用庙号!到了明清两朝,年号很固定,一个皇帝一生就采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两朝一般称呼年号!不过,明朝也可以称呼庙号又可以称呼年号,比如明太祖(庙号)朱元璋也可以称作洪武帝(年号洪武),明成祖(庙号)朱棣也可以称作永乐帝(年号永乐)!到了清朝,基本都称呼年号,比如康熙帝、乾隆帝,如果你说清圣祖、清高宗估计没有几个记认识,一旦说皇帝的年号,那普遍都记住了这个皇帝是谁!

历史上的太宗?

古代皇帝驾崩后,都要入太庙接受后代的祭祀。后辈不能直接称呼先人的名讳,怎么办?那就起一个称谓,这个称谓就叫庙号。一般情况下,第一代称谓太祖,以后各代都称“宗”,太宗一般是指第二代皇帝。

大多数王朝都有“太宗”的庙号,我们没法一一对比,这里将最有影响力的五位太宗列出来,做个比较。他们分别是: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

刘恒即汉文帝(谥号),刘邦的第四子,封代王。周勃等人平定诸吕后,刘恒被拥立为帝,在位23年。

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嫡次子,封秦王。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胁迫李渊禅位,在位23年。

赵光义是太祖赵匡胤的同母弟弟,封晋王。赵匡胤在一个寒夜突然驾崩,太监王继恩私自引赵光义入宫,灵前即位,民间高度怀疑是赵光义杀害了哥哥;在位15年。

朱棣的庙号发生过改变,嘉靖在位时,将他的“太宗”改为“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靖难之役中,他攻入南京,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夺位成功,在位22年。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驾崩后,由四大贝勒共议,被推举为继任可汗。九年后,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在位17年。

我们从文治、武功、才学、德行、后世影响力五个方面,作粗略对比,以五分制评分。

文治

1.汉太宗刘恒——5分

刘恒最突出的文治,体现在三个方面:稳固皇权、经济振兴和宽仁治国。

刘恒即位时在朝中没有根基,在这一点上他比其他四位皇帝更艰难。汉文帝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很快摆脱功臣势力的掣肘,独掌皇权,又没有与功臣派发生激烈冲突,无愧于精明能干的政治家。

在经济方面,汉文帝轻徭薄赋,历史上第一次将农业税降到三十税一。他放款经济管制,开放铸币权等,刺激了商业的快速发展,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改革法律,废除一系列严刑峻法,以黄老思想治国,宽仁为怀,缔造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盛世。

2.唐太宗李世民——4分

李世民的文治,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经济建设、人才制度和民族政策。

李世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缓解了南北朝时期遗留的土地矛盾,减轻了农民税负,促进了经济发展。

李世民在位期间,人才辈出,这与他注重人才培养有很大关系。他兴建弘文馆,作为人才储备的摇篮;又重修《氏族志》,以功绩代替出身的方式,创造了更公平的人才环境。同时他个人非常注重纳谏,自觉限制个人的权利,成就了很多流芳千古的佳话。

李世民在位期间,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接纳各国、各番邦参与到大唐政治和经济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天可汗”。

李世民与刘恒在文治方面几乎难分伯仲,考虑到刘恒的起点更低,只好委屈李世民。

3.宋太宗赵光义——3分

赵光义的文治,主要体现在扩大科举人才的选拔,大力推进文学、宗教等文化领域的发展,为北宋的文治时代奠定了基础。

4.明太宗朱棣——2分

朱棣即位后动作很大,他继续朱允炆的削藩行动,建立东厂,巩固皇权。他又营建明故宫,将都城迁到北京。朱棣还有两个创举,一是令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人航海事业的开端;二是建立内阁制,弥补了丞相制度被取消的缺陷。

5.清太宗皇太极——1分

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吸纳汉文化,推进满汉一体、大力发展农业、参照汉政权完善机构、建立皇权统治秩序。他的这些努力,让满清摆脱了部落联盟的残余影响,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武功

1.汉太宗刘恒——1分

刘恒是太平天子,期间虽有匈奴边患,可是苦于国力不够,只能疲于应付,武功约等于零。

2.唐太宗李世民——5分

李世民是马上皇帝,先追随其父打天下,不光当元帅,还经常亲自上阵厮杀。当皇帝后,又亲征突厥、高句丽,历史上武功比他高的皇帝不多。

3.宋太宗赵光义——2分

赵光义虽然很想复制哥哥的功绩,以向天下人表明,他不在太祖之下。只可惜雍熙北伐,几乎毁掉了太祖留下来的军事基础。他又创立了不伦不类的阵图法,逼前线将领必须按他的阵图打仗,留下千古笑柄。

给他2分,就算是雍熙北伐屁股上挨了一箭的补偿吧。

4.明太宗朱棣——4分

朱棣也是马上皇帝,早年跟在蓝玉等名将后面历练,后来独当一面,多次出征蒙古大草原,战功赫赫。靖难之役中,以绝对弱势赢得最终胜利,朱棣的武功直追李世民。

5.清太宗皇太极——3分

皇太极天生就是战将,自幼跟着父兄子弟们一起,阵前刀头舔血。比较遗憾的是,爱新觉罗家族能打仗的太多,他的才华不足以鹤立鸡群。

才学

1.汉太宗刘恒——1分

刘邦非常看不起读书人,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在学问上拿得出手。刘恒从小不受待见,又早早就藩,史料中没有他的学业情况介绍。

2.唐太宗李世民——3分

李世民豪门士族出身,自幼不缺良好的教育环境。史书虽然没有介绍他的学业,想来应该不会太差。李世民的书法成就很高有例证,至今还保留有他的碑帖作品。李世民对书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传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被他带进了昭陵。

3.宋太宗赵光义——5分

这五位皇帝,个人才学最高的无疑是赵光义。赵光义是个书痴,他每天要读三卷书,“开卷有益”就出自他的典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出自他的口。另外,赵光义擅长书法,精通六种书体。另外,他还组织编撰了《太平广记》等众多典籍。

4.明太宗朱棣——2分

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不过,文化教育这一块,他似乎很“偏心”,所有的心血都花在太子朱标身上。朱棣学问水平如何不得而知,民间传说,他曾经作过一首大气磅礴的诗。

5.清太宗皇太极——4分

皇太极的才学居然名列前茅,让很多人想不到。努尔哈赤身边,基本都是“文盲”,唯独皇太极喜欢读书。他七岁开始,就凭借自己的学业,帮父亲料理家政。

皇太极非常关注汉典,他完成了《刑部会典》、《素书》、《三略》、《万宝全书》等典籍的满文翻译,还有四本典籍(《资治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因为他的突然猝死,半途而废。

德行

1.汉太宗刘恒——5分

刘恒的个人德行几乎找不到瑕疵,他为人低调谦恭,生活极其简朴,他勤于政事,为人宽和。刘恒留下一个千古佳话,被列入“二十四孝”——亲尝汤药。薄太后每次生病,作为皇帝的刘恒,都是衣不解带伺候在一旁,每一碗药,他都要亲口尝一下,才给母亲喂。

2.唐太宗李世民——3分

李世民其实是一个有大爱的君主,对功臣相当宽容和厚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自我克制,身上的人情味特别浓。比较遗憾的是玄武门事变,给他留下了污点。

3.宋太宗赵光义——2分

赵光义在这五位帝王中,最缺乏政治家的气度。在很多事情上,他显得小肚鸡肠,报复心极强,甚至有点阴险。

4.明太宗朱棣——1分

给朱棣最低分,其实靖难之役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他所表现出了残暴让人发指。靖难之役后,对朱允炆的遗臣大肆杀戮,还株连九族(甚至十族),这些功臣家眷被他罚为奴,罚为妓。济南战役中阻挡了他前进的铁铉,被他撕烂了嘴后,又被处以磔刑,表现得很没有人性。

5.清太宗皇太极——4分

皇太极能上位,跟他良好的品行有关。在努尔哈赤的子侄中,基本上都有很明显的私德缺陷,唯有皇太极接近完美。所以他也是那一辈中,最具人望的一个,最有凝聚力的一个。

后世影响力

1.汉太宗刘恒——4分

刘恒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作千古名君的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5分

李世民的影响力,超越了开国皇帝李渊,在后世王朝眼中,李世民就他们的丰碑。

3.宋太宗赵光义——1分

客观讲,把赵光义放在末位有点不太公平,可事实上,他的存在感是最低的。

4.明太宗朱棣——3分

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升级为成祖,虽然有嘉靖皇帝的个人小算盘在里面,可事实上,他确实是大明王朝继太祖之后,最闪耀的一个,也创造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创举。

5.清太宗皇太极——2分

皇太极其实又有点被低估,连他儿子都称“世祖”了,他居然只是“宗”。没办法,谁让他那时候还在关外呢。

总结

综合以上五个要素分析,历史上的几位太宗,排第一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20分,第二位汉太宗刘恒16分,第三位清太宗皇太极14分,第四位宋太宗赵光义13分,第五位明太宗朱棣12分。

您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