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核辐射,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如何防止核辐射,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国家要修筑那么多人防工程呢?
其实防空并不仅仅是防御炸弹,导弹,防核武也是其重要的功能。
从广岛的核爆炸经验来看,坚固且厚实的掩体,是抵御核攻击最有效的手段。
广岛爆心300米范围内活了十几个人,战后人们能调查到的有两女一男。
男的叫野村英三,距爆心仅170米。
两个女的都是18岁左右,一个叫龙谷信子(嫁人后改姓高藏),一个叫宇佐美本江,距离爆心不到300米。
这3个幸存者的经历其实都很有代表性,他们都因厚实的建筑保护而获救。
1945年8月6日,美军轰炸机“依诺拉盖伊”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
野村英三当年在广岛县燃料分配管理协会(県燃料配給統制組合職員)担任工作人员,原子弹爆炸时,他正在“燃料会馆”的地下室内搬东西。
当时在“燃料会馆”搬东西的野村,并不知道美军扔下了原子弹(也没法知道)。
他们头顶上方不到600米处就是原爆的光球,随后核爆炸将正下方的医院汽化吹飞,冲击波和热辐射直接将“燃料会馆”笼罩了进去。
野村当年的地下室,极为坚固与野村一起工作的共有34个人,轰炸来临时大家第一反应是“地震来了”,随即就是巨响和一片昏天黑地的爆烈震颤。
野村眼睛一黑就晕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地下室已经成为乱七八糟的废墟。
绝大部分人不知所踪,野村表示看到有7个人与他一起从废墟中逃出。
后来这8个人全都走散了,多年以后日本政府能找到的幸存者只有野村英三。
燃料会馆入口,地上建筑也保存了至于醒来之前是不是还有人逃了,他不知道。
野村爬出地下室,只见地表繁华的街区已经变成冒烟的残骸,大片建筑被夷为平地,剩下的建筑都在燃烧冒烟。
他沿着河走了阵子,因为绝望和害怕,还在河堤上坐着哭了一会儿。
附近有个防空洞,野村在里面看到4、5个男女,他们躺着一动不动。
就这样,野村英三活了下来,他在1950年时被广岛市“原子弹经验征求报告”统计了进去,1972年被广岛大学原子弹放射研究所再次曝光。
根据广岛大学原子弹放射研究所的调查,“小男孩”爆心半径500米内,共有78个人幸存,野村英三是最近的,其次是龙谷信子和宇佐美本江。
野村英三在1982年去世,宇佐美本江因为放射病当年都没活过,龙谷信子目前还活着,她后来嫁给了寺庙主持,改名高藏信子。
野村英三当年幸存的“燃料会馆”,如今成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休息所和原爆遗址。
这地方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用料扎实、坚固,地层和混凝土都很厚。
它本就是日本当年为防御美军轰炸而修筑的功能性掩体,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在此囤积和分发燃料。
两个女人能活着,与艺备银行(芸備銀行)坚固的大楼有关,这个建筑用了大量的石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敦实工程厚道。
而且当时两个柜员女孩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擦桌子,这让她们避免遭受到更直接的伤害。
实际上,两人的存活有一定运气成分,但如果没有艺备银行的大楼,她们光靠运气也没法幸存。
原子弹爆炸时,她们在室内感受到周围在迅速变亮,然后是如同大锤灌脑的炸鸣,两个人都被冲击波吹飞并昏迷过去。
两人苏醒后互相搀扶着走出银行,所见之处全部化为燃烧的废墟。
当天她们凭着记忆走了段路,在废墟中熬了一夜,在第二天早上被进城寻人的宇佐美本江父亲搭救。
这些爆心附近极近距离存活的人都是幸运儿,坚固的建筑和掩体给了他们一线生机。
除了建筑本身的坚固,当时广岛港区的河流和密集的房屋,都不同程度消减了核爆炸的能量。
如今虽然有更大当量的核弹,但人们依然得考虑地形因素,例如一颗扔进城市中心的大当量氢弹,它实际造成的毁伤可能会因为高楼大厦被大量削弱,远不如在平地起爆的表现。
所以,在遭遇核爆炸前,如果能躲进地下人防工事,其实是有很大的几率幸存的,生存率绝对大大优于地面瞎跑的人。
当年美国人根据广岛原爆归纳了不少“核战经验”,“尽可能躲在坚固建筑或地下室中”是一条金科玉律。
如果不能躲到地下室,那么就躲到结构坚固,墙体厚实的建筑里去。
有条件的话,一些丘陵、山地其实也能躲。
千万不能躲到水里去,日本原爆时不少这样做的人都给煮熟了。
核爆炸的直接效应分别是光热辐射、中子射流、冲击波,附带环境强放射性和放射性沾染。
光热辐射可以将人瞬间化为墙上的印迹,或者以极高的温度将一切点燃。
根据1946年“十字路口行动”的核实验数据,连战列舰装甲和航母内舱都挡不住这些恐怖的光热辐射,整个舰队的实验动物都被杀死。
中子射流更加恐怖,无数看不见的粒子流如子弹般向四周飞射,除非有高密度的物质抵挡,否则躲墙后都会殒命当场。“中子弹”就是种减弱核辐射,增强中子射流的新型核弹。
冲击波是核弹爆炸范围内的绝对杀伤力量,核弹的冲击波会形成巨大且强力的超压区,连楼房都能顷刻碾成碎末。
遇到这些情况,除了能预知未来逃得远远的,便只能依靠坚固的掩体硬扛。
话说回来,那些冷战时的导弹井、核战指挥部,哪个不是深挖洞藏得跟老鼠一样?你能挖多深,防御就有多强。
其实美国人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最著名的核战掩体是北美防空军司令部。它的大致规格与电影《终结者》中的末日掩体差不多。
美国人直接把一座夏延山挖空了,然后在山体下面建造了1319个巨型弹簧避震结构,还使用了橡胶缓震垫。
夏延山基地内部被分成一个个区域,再通过巨大的25吨重钢门封闭,即便被核弹打穿,人也不会全死光。
厚达300-500米的花岗岩就是最好的防核弹掩体,基地四处还安装了三防和过滤装置,有独立的饮用水和如山的战备物资。
其实吧,尽管外界一直众说纷纭,有说夏延山能挡住1000吨当量核爆的,有说能挨几百发核弹滥炸的,但爱卖弄的美军却一直没就此真正表态。
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谁还真挨过核弹轰炸不成?万来个钻地核弹一发入魂了呢?
所以美国人冷战时也说了,一旦遭受核弹打击,最好的方法是比赛炸,用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将对方多波次彻底炸完;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
当年美国的对手苏联当然也有应对措施,他们一边在广袤的西伯利亚深处隐藏大量导弹部队,一边建造许多“隐形城市”,还将核弹放到火车上机动,完全就是副鱼死网破的德行。
苏联人说了:来炸啊!本熊别的没有,五毛钱的土地多得要命,而且造导弹跟造英国人造香肠一样简单,来嘛来嘛……
美国人倒是敲了下算盘,运算结果特别绝望,想彻底弄掉苏联那一窝子估摸着需要3000多枚核弹……所以滚吧!不如我们来比赛登月……
怎么说呢,维持核平衡,不让核弹爆炸,也算是最好的防护方法吧。
穿什么衣服才能防止核辐射?
铅衣是一种能有效屏蔽射线的服饰,在做某些放射性检查时,医生就有可能用铅衣把非检查部位保护起来,从而避免对重要器官造成伤害。
核辐射有三种,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1)α射线的本质是氦原子核,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而且质量较大,所以很容易被屏蔽,一张白纸就能完全挡住。
(2)β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由于常规物质都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所以β射线也很容易被屏蔽,几厘米的空气或者一般的金属就能完全挡住。
(3)γ射线的本质是高能光子,不带电荷,动质量非常小,穿透力极强。
所以在这三种核辐射当中,γ射线是最危险的,会对人体细胞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伤,除此之外还有中子辐射也很致命。
核动力战舰被摧毁后?
我们平时说的核污染,通常都是指:核反应堆出现故障(比如堆芯融化),放射性物质(包括核原料和反应产物,即核废料)外泄而导致的。所以,如果如果核动力战舰在战争中被摧毁,会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核污染主要就是看上面的核反应堆有没有遭到破坏,放射性物质有没有外泄,而在目前的军用舰艇中,使用了核动力的主要就是核航母和潜艇,其中核动力航母被击毁沉没的情况还没有发生过,但是核潜艇因为意外事故而沉没的事故历史中则是发生过不少。
▲堆芯融化
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大家都应该听过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这次特大核潜艇事故发生在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旗下的这艘核潜艇当时正在巴伦支海海域参加军事演习,在演习过程中由于潜艇上的鱼雷燃料(主要成分有过氧化氢)出现泄漏而引发大火,火势蔓延到了整个鱼雷舱,使里面的鱼雷出现了殉爆,最终导致了潜艇沉没,艇上119名乘员全部遇难。不过,虽然这次的核潜艇事故很严重,但是除了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之外,并没有对附近的海域造成污染,也就是并没有出现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情况,在潜艇沉没的8天后,负责打捞和调查事故原因的潜水员就能够正常下潜工作了。
▲打捞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残骸
其实现代化核动力舰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它们都是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来保证核反应堆正常运行的,即使是在战争中遭到了打击,核反应堆也有一定的“自救”手段,即:核反应堆在事故中能够主动关闭,以避免出现堆芯融化等容易造成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的风险。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它用来装载2个核反应堆的第五隔间相对来说有着更加牢固、厚实的外壳,在水中的抗压性能基本上可以跟潜艇本身的耐压壳持平,最大可以承受1000米深处水压的巨大压力,除此之外,主要反应容器拥有13厘米厚的钢质外壳,且是弹性安装,所以,其防御抗损能力和缓冲能力很强,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爆炸冲击。
▲核反应堆堆芯
所以,即使“库尔斯克号”潜艇是由于鱼雷在内部殉爆而沉没的,但是反应堆所在的第五隔间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并且在事故发生后自动关闭了反应堆堆芯(条状的控制棒可以控制反应堆反应速率的快慢,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那么可以通过插入足够多的控制棒,来使反应堆在短时间内停止工作,防止出现更大的事故),避免了堆芯融化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因此,现代的核动力舰艇,不管是核动力航母还是核潜艇,都是有完善的措施来保证核安全的,除了文中提到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之外,这里再举几个历史上发生过的核潜艇事故:
1、1963年4月,世界上的第一艘核动力舰艇,美国海军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科德角海域附近失事沉没。
2、1967年,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由于舱内进水沉没;
3、1968年,苏联海军的E—II级核潜艇发生水银蒸汽泄漏情况,导致艇上的全部成员中毒,潜艇最终在地中海海域附近沉没。
4、1968年,美国海军一艘“天蝎号”核潜艇在大西洋中部的海域失事沉没,上面全部99名成员全部遇难;
5、1989年,苏联海军的一艘M级“共青团员”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海域起火沉没,42名乘员遇难。
以上几起核潜艇沉没事故,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员伤亡,但是都并没有造成沉没海域附近的核污染,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核动力舰艇如果被击毁,是不一定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核污染的,潜艇本身的自救措施可以保证核反应堆在事故中自动关闭。至于说沉没的潜艇会不会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水压,而使反应堆遭到破坏,这个也不用担心,首先,前面提到了,反应堆所在隔间的抗压能力很强,一般的深度还达不到破坏反应堆的程度,如果是几千米甚至是上万米深的海域,那么即使出现了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大,毕竟,说到放射性元素,海洋才是最大的放射性元素“仓库”,人类核动力舰艇上的那点放射性物质,对于海洋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宇航服能防住最强等级的核泄漏辐射吗?
宇航服的一项功能就是防止太空各种辐射伤害到宇航员,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最强核泄漏辐射,那截止目前,也就只有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事故了。
我们先看看宇航服在抗辐射方面的作用,宇航服的内部是维持生命系统的增压,冷却,热量循环等系统,宇航服最外面的部分就主要是抗击太空中来自宇宙的各种射线,它通常采用白色镀铝织物制成,可以有效的降低辐射和宇宙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但也并不是完全能阻隔所有辐射。镀铝织物具有光学薄膜性质,就类似于镜子,可以反射宇宙射线,再加上特殊的织法,增加反射效率,又能保证宇航员穿上后四肢活动不受太大约束。
再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照事故来分析这种最强等级的核泄漏事故所带来的核辐射危害。核辐射包含数种粒子流: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辐射流和X射线,一般X射线与核辐射无太多关系,在核泄漏现场也没有特别严重,只要一般防护就可以应对。在这几种粒子流中,真正“要命”的是γ射线和中子辐射流。
1.中子辐射流失核裂变或者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不带电荷,无法用磁场束缚,所以只能靠屏蔽手段;
2.γ射线是电子在跃迁到极高的能极后跌落时发射的超高频的光子,能量极大,穿透力非常恐怖。
宇航服尽管成本昂贵,防护能力强,但也并不是针对γ射线和中子辐射流来设计的。况且在宇宙中也没有像核泄漏事故那样强的γ射线和中子辐射流。所以,面对极强的核泄漏事故,宇航服只是比普通防火服强那么一些,但绝对无法完全杜绝核辐射伤亡。
多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吗?
加碘盐不能防辐射。碘元素可以防辐射,但是碘盐中的碘含量不多,只有少许碘元素,所以对防辐射起不了太大作用。
盐里的碘酸钾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钾,即使吃了很多盐也不能防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