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头一个官念什么字,陵都是什么意思
草字头一个官念什么字,陵都是什么意思?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坟,墓,冢,陵,都是人们一个最终安息之地。但是这四个名字还是有区别的。
墓是指没有土堆的埋葬之所,其实在外国,这种没有土堆的墓倒是比较常见,如下图:
其实这也是古代比较原始的一种埋葬方式,人死了挖坑埋了,然后推平,树立一个标志。
《礼记·檀弓》有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就是说很早以前,人们都是不建土堆,直接埋了的,这也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墓葬方式。《史记·文帝本纪》记载:“不治坟,欲为省。”汉文帝比较节俭,于是就不堆搞坟,说明起坟是一个比较费人力物力的事情。冢是规格比较高的墓葬了,往往土堆也比较大,冢的本意就是“高而大的坟”。能够使用冢的,都是一些地位比较高的,王侯将相之类的,比如“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这种能青史留名的。正因为如此,冢也有地位高,大的形容词含义。
此外冢还有无名之坟——)野冢。没有埋葬尸体的坟——衣冠冢。等等并非真正埋葬死者的坟墓——疑冢。
陵,这是帝王之葬所,我们都不陌生,陵墓一般都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地宫,安棺椁,起高大土堆,最后还要在地面上建陵寝,等等。
如临潼秦始皇陵,关中唐十八陵,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都是规模宏大的帝王皇家陵墓。
以上便是坟,墓,冢,陵四个的区别。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民国时期的镇嵩军是土匪还是抗日英雄?
镇嵩军本就是一支由“流氓”组成的军队,平日里欺负良善,说他是“土匪”并不为过,但是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在抗日上却“死战不退”,说他们是抗日英雄也不为过!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推进下,清廷退位,民国成立。随即对各省军队进行缩编,这里也包括了原秦陇豫复汉东征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所率的陕军。后由张钫出面,呈请将陕军中的原以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军改编成军,因为当时的河南都督为张镇芳,这支军队主要分布于嵩山周围各县,嵩县更是其根据地,故起名为镇嵩军。
随后,为了迅速扩充实力,镇嵩军不断吸收临近的土匪,虽然短时间内队伍得到了壮大,但本身的匪气却愈加严重!也就是说镇嵩军实际上是一支半兵半匪的地方武装。镇嵩军建立初期,军纪十分败坏,镇嵩军几乎基每天都会发生很欺压百姓的事。
1914年,刘镇华率镇嵩军积极镇压白朗起义,深获获得袁世凯信任,开始崭露头角。1917年,陕西革命党人郭坚、耿直、高峻等响应孙中山护法反皖的号召,率靖国军围攻西安,讨伐陈树藩。陈树藩不得已向刘镇华求援,刘镇华率镇嵩军入陕,并在随后逼走陈树藩。镇嵩军入陕后,或许是刘镇华的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又或许是因为刘镇华手握镇嵩军,成功坐上了省长、督军宝座,集一省军政大权于一身,摇身成了陕西土皇帝。
在其坐镇陕西期间,镇嵩军滥杀无辜,曾在蓝田、镇安、山阳等地屠杀数千人,甚至连十岁以下的幼童都不放过;无数女子被其掠往河南贩卖;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横征暴敛,最可恨的是,刘镇华还开放烟禁,逼迫农民改中鸦片,陕西百姓无不怨声载道。
另一方面,占据陕西后,镇嵩军再一次吸收土匪武装,发展到十万之众。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就包括后来的“东陵大盗孙殿英”。
1925年,胡憨之战爆发,河南西部的胡景翼与憨玉琨为了争夺地盘的一场战争,。刘镇华认为这是一个夺取河南的好机会,于是率领镇嵩军支援憨玉琨。结果不用多说镇嵩军一败再败,憨玉昆更是逃回嵩县,最后服毒自杀。刘镇华只能率领残部,前往山西投靠阎锡山。
1926年,刘镇华有经阎锡山斡旋依附了直系,被吴佩孚任命为讨贼联军陕甘军总司令,重回豫西集结镇嵩军,在此期间先后击败了岳维峻、援豫的李虎臣与田玉洁。
同年4月,刘镇华率镇嵩军围攻西安,在此期间刘镇华纵兵为匪、强拉民夫、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整整围困西安长达8个月,并最终导致西安军民5万余人死亡。值得一提的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中,便有从侧面描写镇嵩军围困长安时,横征暴敛的事。
11月28日西安之围被解,兵败的刘镇华逃到了豫西。并于第二年(1927年)春改投奉系,同年6月中,刘镇华又率部改投冯玉祥,所率镇嵩军也被还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刘镇华任总指挥,先后驻柳河、杨村。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刘镇华将部队交给自己五弟刘书霖后出游日本、德国。同年5月刘书霖带领部队倒戈投向老蒋,被整编为第15军。
随后,刘镇华回国,被老蒋任为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1932年又改任为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1933年5月再被改任命为安徽省政府主席兼豫鄂皖边区“剿匪”总司令,进了屠杀革命英雄的行列。
后来,刘镇华精神失常,退居二线,部队也由其弟刘书霖接手。抗战全面爆发后后,刘茂恩曾多次率领镇嵩军北上抗日,先后参加过太原会战、39年冬季攻势、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豫西鄂北战役等战役役,在雁门关还曾与我们的革命队伍并肩作战过。
1944年,日军制订了《1号作战计划》(即豫湘桂战役),以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一路沿铁路东进攻克新安,从西翼进逼洛阳,一部向洛阳西南的宜阳方向进击,西犯陕县、灵宝、卢氏;以图迂回会师,合攻洛阳。
并在随后突破了河南防线,三面会师,攻打千年古都洛阳。当时驻守洛阳的蒋鼎文与汤恩伯,见日本人大军压境,一时间这两人竟然慌了,二话不说带着部队弃城而逃了。
临走之前,只留下命令这么一个命令:“一、着15军(即镇嵩军)军长武庭麟统一指挥94师担任洛阳之守备;二、着94师死守洛阳城,15军即占领洛阳外围既设阵地,协同94师固守洛阳10至15日。”
两个老大都跑了就留着他们,摆明就是想坑!人家,但是15军并没有怂,而是凭借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击杀了不少日军。当时的日军统帅见中国军人英勇奋战,知道15军并不好啃,于是送去一封劝降信,信的内容这里就不做赘述了,大致意思是:你上司都跑了,你何苦支撑,若是率军投降,必定给你高官厚禄。遭到第15军军长武庭麟与英勇作战的15军官兵们的断然拒绝。
就这样,15军的换兵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军搏战了14个昼夜,并最终创造了凭借熟悉地形,浴血杀出重围。这在当时大部溃退的前提下,15军能与日寇血战到底,实属不易,值得我们倾佩!
所以,我们在评价镇嵩军时,不能一锤定音,他们即是一直土匪军队,同时还是一支英雄部队,欺压百姓是土匪,抗日杀敌则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哦~
你如何看待贾平凹书法作品润格很高但错字连篇?
老贾现在书法润格是四尺整纸10万元起步,但我看了他写的这几幅字,却是错误百出!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鼎鼎大名的当代文化人,老贾这几幅题字确实错得不应该!以他的文化水准,不可能出这种低级错误吧,估计是润格费没有给够,呵呵!
1、先看这第一幅写的是“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这里面至少“梦、叶、风”三个是不规范的。“梦”字简化字上面为双木林,繁体字为草字头,查阅汉语字典,也没有找出老贾这种写法。“梦”字繁体应该写作《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中这种写法:
叶(葉),形声字,从艸,枽( yè )声。植物的叶子。这幅字中“叶”字繁体中间明显多了一竖,“风”字中间部分也不能出头,这些都是平时不规范书写所致。可与下面规范写法相比较:
2、再来看第二幅题字这幅字中有两处错误,一是“将”字中间多一横,明显的错别字,我查阅汉语字典,异体字中都没有这种写法;另一处错误是“里”字繁体用错了。
繁体字中“里”不等于“裏”,古時指居民居住的地方,“邻里”,“故里”的繁体字都是“里”。繁体字“裏”是指方位,和“外”相对,本指衣服被褥的內层,引申里面之意。
3、看最后一幅字写的是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幅字有两处错误。一是“不”字不规范,没有这种写法。“不”字只在隶书中有变体(参见下图《汉 · 曹全碑》中写法),在楷书、行书中都没有这种写法。
另一处错误就更加离谱了!
“护花”的护字繁体应该写作“言蒦”(如下图)。从言从蒦,言,表示言语;蒦,表示以手抓获盗贼。合起来的意思是:以言语劝慰使之不受侵害。
老贾却将这个“护”字写成了收获的“获”字(獲),如下图。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贾平凹书法作品润格很高,这本无可非议,您是大名人、大作家,笔走龙蛇,一字千金;可是还是要把字写对吧!!建议案头备一本字典,拿不准的时候翻一翻为好。
读者朋友们怎么看?欢迎把您的真实看法写在留言区!军统陈恭澍是如何成为戴笠手下第一杀手的?
陈恭澍能够成为戴笠手下的第一杀手,完全是通过一起起暗杀事件奠定的江湖地位,他先后策划刺杀张敬尧、石友三、王克敏、张啸林、傅筱庵、汪精卫等汉奸,尽管屡有失败,但也一度令汉奸日寇闻风丧胆,人送外号“辣手书生”,在军统内部也有了“军统第一杀手”的称号。
赌气离家出走,考入黄埔军校后,却时运不济流落街头陈恭澍1907年出生于河北宁河,自幼与兄嫂生活在北平,在一次与嫂子吵架后,陈恭澍决定出去闯荡一番,发誓不出人头地就不回来。当陈恭澍听说广东有军校在招生,就跑到广东投考黄埔军校,竟然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来因病延迟到第五期警政科学习。
陈恭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正值北伐时期,陈恭澍也参与了北伐军,但在北伐期间,他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1928年,在北伐军占领北平后,对部队进行整编裁员,陈恭澍也因此成了“待业青年”,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为了寻找机缘,陈恭澍跑到南京等待机会。由于无法获得上层人士的青睐,陈恭澍一直住在一间小旅馆里,因为手头积蓄有限,一度非常落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当时担任蒋介石秘书,并兼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的好友曾扩情的介绍下,陈恭澍获得了蒋介石的召见。在蒋介石的批准下,陈恭澍入选了“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进行集训。陈恭澍在集训结束后,被安排到中央党部报到,但一直没有分配具体的工作。
直到1932年,陈恭澍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戴笠,两人交谈的非常投机,戴笠当时由蒋介石密令其成立复兴社特务处,该机构于1932年9月改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不久,陈恭澍进入军统第一特务训练班“洪公祠特训班”,陈恭澍正式进入军统戴笠的手下,也开始了他的暗杀生涯。
进入军统后策划的几次暗杀,令陈恭澍声名大振在经过半年的暗杀、爆炸、驾驶等特务必备技能训练后,1933年3月,陈恭澍接受戴笠的指派到北平筹建军统北平站,临行前,戴笠送给陈恭澍一支勃朗宁手枪,以示对他的鼓励,并给陈恭澍核准了充裕的经费。
到达北平不久的陈恭澍,就接到复兴社华北区区长郑介民带来的,戴笠要求暗杀原湖南督军张敬尧的密令。因为这个张敬尧暗中与日本人勾结,被日本人委任为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并让其收集旧部,阴谋暴动。戴笠决定除掉张敬尧,这也是陈恭澍执行的第一起刺杀行动。
陈恭澍先摸清了张敬尧的行踪,得知其化名常石谷住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于是,陈恭澍又对六国饭店附近的地形和路线进行了熟悉,三天后,陈恭澍派军统特务组的王天木和白世维到六国饭店执行刺杀张敬尧的命令。王天木化装成商人,白世维身上带着戴笠送给陈恭澍的那支勃朗宁手枪。
当王天木二人在六国饭店的二层,透过一个房间门口,看见张敬尧正坐在床边,机不可失,王天木暗示身后的白世维行动,白世维见状,逃出手枪对准张敬尧的胸部连开三枪,张敬尧当场中枪倒地。王天木和白世维见状立即下楼,在接应人员的帮助下,顺利离开六国饭店。当晚,行动组得到张敬尧死在在一家德国医院的消息。这是陈恭澍指挥的第一暗杀行动,也是非常完美的一次行动,既达到了刺杀的目的,自己又没有造成任何损失。
随后的几年,陈恭澍也多次执行军统的暗杀行动,比如,暗杀军阀石友三、汉奸殷汝耕、王克敏等,在刺杀石友三时,虽然陈恭澍策反了石友三的副官和厨师,准备毒死石友三,但在最后关头,被石友三识破,导致暗杀失败。在其他几次刺杀行动中,虽然经过多次策划,但最后也都是功亏一篑。
陈恭澍的暗杀生涯影响最大的一次暗杀行动,就是在越南刺杀汪精卫的行动,虽然最终因为杀错了人,并没有将汪精卫杀死,但这次刺杀行动引起的轰动最大,也让陈恭澍在外界获得了更高的的知名度。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出走河内,并于29日发表了著名的“艳电”,公开与日本人合作。蒋介石密令戴笠派人到越南河内将汪精卫干掉。戴笠将任务交给时任军统天津站站长陈恭澍,并将国民党驻河内总领事馆作为刺杀汪精卫的行动指挥所。同时,戴笠从军统局本部挑选行动人员,组成18人的行动小组,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由陈恭澍担任行动组组长。
陈恭澍对汪精卫在河内的行动进行调查,再加上国民政府在河内总领事馆的配合,陈恭澍获知汪精卫住在河内高朗街27号一个高级住宅内。经过现场查看,这是一栋二层的小楼,在楼的后面是多条纵横的巷子,陈恭澍认为这便于行动后撤离。
陈恭澍制定了多条行动计划,先是准备将每天为汪精卫送去的面包掉包,换上放入剧毒的面包,将其毒死。谁知道,当天汪精卫这天却偏偏不吃面包,并且将面包给退回去了。陈恭澍见面包计划没有成功,就准备实施第二计划,将为汪精卫修理水龙头的人扣留,并派人冒充水电工将一罐毒气放在汪精卫浴室的浴缸底下,想等汪精卫晚上洗澡时,使汪精卫中毒而死。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汪精卫竟然三天没有进浴室,这一计划再次失败。
为了尽快完成刺杀任务,陈恭澍决定采取突击性强攻,直接采取武装袭击汪精卫住所的办法杀死汪精卫。1939年3月20日夜里,陈恭澍带领行动组6名成员,前往汪精卫住所附近伺机进行刺杀行动。在即将靠近汪精卫寓所附近时,陈恭澍一行被两名越南警探拦住,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陈恭澍掏出身上的4500元钱,贿赂两名警探后,行动组一行得以顺利通过,来到汪精卫住所的后门附近。
陈恭澍对行动进行了部署,他自己在车上等候,张逢义和陈布云负责放哨接应,王鲁翘等4人翻墙进去行动,由郑邦国用斧子劈开房门。行动开始后,汪精卫的厨师何兆开先被惊动,在他开门张望时,被郑邦国连开两枪打死。同时,王鲁翘冲上楼后,在撞击几次主卧室的门没有撞开后,用斧头将房门劈了个洞,但是门却没有打开。
王鲁翘透过门上破洞见屋内亮着灯,里边有一男一女,但是看不清脸,他认为一定是汪精卫夫妇。王鲁翘将枪从洞口伸进去,连开数枪,见两人倒地后,一切归于沉寂,认为汪精卫夫妇必死无疑。枪声响后,陈恭澍在外边非常紧张,不知道行动是否成功,他见王鲁翘上车后,来不及细问,开车就跑了。事后,行动组有3人因为没有来得及撤离,被河内警方逮捕。
陈恭澍回到住处后,在21日凌晨4点,得到内线的消息,行动组打死的并不是汪精卫夫妇,而是追随汪精卫叛逃,曾担任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的曾仲鸣,其妻子方君璧因为躲进了床下,虽然受到多处枪伤,因为不是要害,只是受了重伤。而对于刺杀的目标汪精卫夫妇,当晚就住在隔壁房间,他们是临时将房间让给了刚刚搬到他家的曾仲鸣夫妇,曾仲鸣做梦也没想到替汪精卫挡了子弹。
由于刺杀失败,蒋介石对戴笠非常不满,也导致陈恭澍被戴笠冷落了一段时间。后来戴笠派陈恭澍到上海担任军统上海区区长。在上海,陈恭澍又策划执行了多起暗杀行动,其中就有上海滩青帮大佬张啸林。在陈恭澍的策划下,1940年8月14日,由林怀部将勾结日本人,公开投敌做汉奸的张啸林当场击毙。不久,陈恭澍又策反了伪上海市市长傅筱庵的仆人朱升源,于1040年10月11日,将傅筱庵杀死。
由于亲自参与指挥和策划了多起暗杀行动,陈恭澍也成为了军统内部名副其实的“第一杀手”,与赵理君、王天木、沈醉一起被称为军统“四大金刚”。
被绑架后投敌,留下终身难以说清的烙印由于陈恭澍的身份暴露,1941年10月29日,陈恭澍被汪伪政府特务绑架,在李士群等人的利诱下,陈恭澍投靠了汪伪政府,担任了汪伪特工总部处长。对于陈恭澍的投敌叛变的真相,也有着另外一种说法,说陈恭澍的“投敌”实际上是“卧底”。根据后来国民党政府对陈恭澍的态度,他的确有“卧底”的可能。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恭澍被以汉奸罪逮捕,但却在两年后被释放。后来,陈恭澍担任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河北大队长、绥靖总队上校第一大队大队长。1949年,陈恭澍跟随国民党逃到台湾,任“国防部情报局”第二处处长,1960年,陈恭澍晋升为“陆军少将”。
由于陈恭澍有过投敌的经历,所以,他后来非常不受人待见,投敌叛变成为了他一生的烙印,很多人耻于与他交往。
陈恭澍从事多年的暗杀活动,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都保持着杀手的一些习惯,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活的也非常神秘,就连他是何时去世,葬于何处,都比较神秘。 陈恭澍晚年出版了回忆录《英雄无名》系列,揭露军统的内幕,使人们对那段神秘的往事有了一些了解。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
首先,李善长并没有早早辞职还乡,而是因病休养,随后病愈后,又再次走上了朝堂。
其次,李善长满门被灭,原因就是他自己把自己作死的,都已经念过古稀,还主动触碰到朱元璋的底线。彻底断绝了与朱元璋的私谊,僭越君臣红线,导致了满门被屠。
李善长的从官之路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在朱元璋占据滁州时,与之相识,自此开始追随朱元璋左右。
太祖略地滁阳.....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
在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李善长任帅府都事。
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时,李善长任参议。
在朱元璋为吴王时,李善长为右相国。
待天下统一后,任李善长为左丞相,封李善长为宣国公。
朱元璋即位后,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
至此,李善长达到了一个巅峰,权势日重。而因为其性格“外宽和,内多忮刻”,在朝内打击异己,逐造成刘基主动辞职归乡,因此引来了朱元璋的不满。与朱元璋的关系也陷入到了一定的紧张局面。在洪武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因病请辞,获得朱元璋应允,自此归家养病。其养病恐为借口,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才是辞职的原因。
洪武五年,病愈。朱元璋“命董建临濠宫殿。徙江南富民十四万田濠州,以善长经理之,留濠者数年”。
洪武九年,李善长之子迎娶朱元璋之女,被封为驸马。但因朱元璋生病期间,长期不去探望,被御史弹劾,遭到了朱元璋的惩罚:“坐削岁禄千八百石。寻命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圜丘工”。同年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作乱,最终失败。虽然胡惟庸与李善长的之弟存在姻亲关系,但是他并未受到波及。
洪武十八年,有人状告其弟及子参与胡惟庸叛乱,受到波及,其弟李存义父子,使用免死诏,得以免死,安置到了崇明。但李善长并没有因此而心怀感恩之心,故不被朱元璋所喜,后逐关系逐渐疏远。
洪武二十三年,受到李存义与胡惟庸案,受到波及,因供词牵涉到他,朱元璋大怒,遂下令将其七十余口满门抄斩。
所以,我们从李善长的经历来看,李善长虽然是开国的功臣,但并没有彻底地远离朝堂。就算在其斩首前,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依旧在朝内任职。据载:“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意思就是因为年老,不能约束部下,所以说,李善长在七十七岁时,依旧在朝堂任职,辞职故乡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李善长的取死之道李善长在朱元璋早期,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受到朱元璋器重。在建国之初,隐约成为了开国第一大功臣。封为韩国公,子孙世袭。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时候,就曾说:“李善长虽然没有率军征战的汗马功劳,然而长期跟随我,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国公。”并将他比作朱元璋的“萧何”,足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程度。
但是,随着李善长的功成名就,面对权利依旧沉迷其中。因其性格“长外宽和,内多忮刻”,故在朝堂之中与刘基发生争执,导致刘基愤然辞职归乡。并且还滋生了乖张跋扈的行为,故被朱元璋不喜。所以矛盾就此展开,在洪武四年,因病辞职,受到朱元璋准许。
因此,在李善长心中,可能就对朱元璋产生了怨言,随着他的门生胡惟庸叛乱,外加他的弟侄参与其中,虽然得到了免死诏的赦免,但是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态度却淡之漠然。君臣关系可谓是降到了冰点,但是朱元璋对于这个“老顽固”,也并没有动杀心,依旧选择了包容的心态。
但是,朱元璋对于功勋老臣的容忍,也是有一个极限。随着李善长的年迈,虽然在朝堂中依旧存在很大的影响,但是毕竟已经古稀之年。就算长寿一点,又能有几年呢?所以,在没有原因的情况下,朱元璋着实没有必要,来处置这么一个往日的功臣,就算再不喜,忍忍也就过了。
而错就错在,李善长虽然年迈,却选择了倚老卖老。在洪武二十三年,因多次检验军旅之事,彻底惹怒了朱元璋。
据载: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或又告善长云:“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让朱元璋气愤的大概就是两件事:
1)因为在明朝,军队征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罪犯充边。因为士兵在明朝的地位相对是比较低的,充边的士兵,很多都死在半路,所以一般人是不想选择去当兵的。而恰巧胡惟庸谋逆的时候,有一个私兵叫丁斌,而他不知与李善长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流放他的时候。李善长竟然多次请求赦免,这让朱元璋暴怒,而暴怒的原因大概有两点:君无戏言的权威性及中央军事集权的独立性。而这两点都是 朱元璋的底线,而李善长依旧死磕,作为朱元璋不暴怒才怪。
2)李善长在明知胡惟庸及弟弟、侄子造反的情况下,竟然选择了隐瞒不报。在帝王和亲情之间,选择了中立。在政治立场上蛇鼠两端,视为不忠,属于大逆不道。更何况还是开国功臣,更是罪不容恕。而无论从私谊还是李善长的立场,都让朱元璋感到了失望。最大程度上的愤怒大概就是“识人不明”吧。
当然,这都是表面的事情,但如果从明朝军队的架构来看的话。李善长最大的罪过并不是什么隐瞒不报,最大的原因,是他触碰到了军权,触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线--府部相制的原则。文臣无权干涉任何军旅内部之事,就算是兵部都无权干涉在职兵册,这是都卫的秘密,也是帝王的秘密。
而更可怖的是,在府部相制、京卫互制的制约下,李善长为何还能调动三百兵卫,在一无军令,二无印符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亲军或者五府兵。这是铁的纪律也是不容触碰的逆鳞,这恐怕才是朱元璋动杀心的诱因,后续的清查也许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