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李纲,五公祠里面有哪五公

2023-04-02 16:00:04 122阅读

宋朝李纲,五公祠里面有哪五公?

海南五公祠指的是: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俗称“五公”。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

五代闽名臣?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宋朝李纲,五公祠里面有哪五公

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干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玡王。公元907年(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佑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纲(宋代抗金名臣):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着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朱熹(南宋理学家):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四月,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顺治十年(164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4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赵构是宋太宗几世孙?

赵构是宋太宗的六世孙。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在位期间,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到底是不是建立清朝的满人的祖先?

首先纠正一下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不假,不过努尔哈赤自己建立的国号可不是“后金”,事实上努尔哈赤的国号就是大金国。这个“后”字是后世史学家为将其与女真完颜部建立的金国以示区别而加上去的,实际上这个历史上所谓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个王朝的正式国号中都不带“后”字,只是因为在此之前历史上已存在过以梁、唐、晋、汉、周作为国号的王朝,所以为进行区分才加上这个“后”字。比如我们现在如果要拍关于努尔哈赤的影视作品,那么努尔哈赤在剧中就该说“我大金国如何如何”而不是说“我后金国如何如何”。中国历史上这种出现重复国号的现象其实还是比较普遍的:以“汉”作为国号的就有西汉、东汉、蜀汉、后汉、南汉、北汉等王朝,事实上这些王朝的正式国号其实都是“汉”,只是为进行区分才加上前缀。这些以“汉”为国号的王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上国君都姓刘并自称是西汉宗室后裔,当然这其中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刘秀的确是西汉宗室后裔,不过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较可疑了: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可实际上却是出自市井、干着织席贩履的营生,其汉室后裔的身份其实是存疑的;如果说刘备的汉室后裔身份只是存疑,那么刘渊却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过刘渊祖上曾与汉朝公主联姻而被赐姓刘,倒是与汉室多少有点血缘关系;更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后汉的刘知远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却也要自称汉室后裔......类似的例子还有后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却打着复兴唐室的旗号;南唐烈祖徐知诰自称是唐室后裔并改名为李昪。之所以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重复国号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皇权天命意识使统治者极其重视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欢和历史上的强盛王朝攀亲戚。在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元朝末年各路割据势力竞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个姓李的就自称是李世民的后代,但凡是个姓赵的就说自己是赵匡胤的后代,就连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认朱熹当祖宗。那么努尔哈赤以”金“作为国号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颜部建立的金国攀亲戚呢?应该说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那么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和女真完颜部建立的金国之间、满族和女真族之间究竟有没有亲戚关系呢?

这个问题其实说起来比较复杂——满族和女真之间的确有渊源,但要说女真就是满族祖先其实还是多少有些牵强的。2015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安卡拉总统府迎接到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安排十六个人装扮成古代武士列队站在楼梯上,声称其代表了土耳其“历史”上的十六个强大帝国。根据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释:土耳其历史上的十六个强大帝国分别是匈奴帝国、西匈奴帝国、欧洲匈奴帝国、白匈奴帝国、格克蒂尔克帝国(突厥汗国)、阿瓦尔帝国、哈扎尔帝国、回鹘汗国、喀喇汗国、伽色尼王国、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巴布尔的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间跨度两千多年,地理覆盖亚欧非三大洲。消息传出后各国网友皆视为笑谈,因为在土耳其人的观念中凡是来自亚洲腹地的游牧民族几乎都是他们的祖先。事实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称是突厥后裔,可实际上土耳其是西突厥乌古斯部族同小亚细亚当地的安纳托利亚人的混血后裔,同以阿史那部族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国甚至连人种都不一样。显然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与历史上以阿史那部族为核心的突厥民族划等号,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历史上的突厥民族与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内的突厥语民族之间客观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否则就难免陷入到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状态。事实上满族和女真的关系就类似于土耳其和突厥的关系——有一定的传承渊源关系,但并不能简单视为就是同一个民族。

目前学界一般将满族的形成演化历史总结为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简单将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满族等几个概念直接划等号,事实上从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满族是一个动态的演变历程而绝不仅仅只是的简单的改名字而已——这些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具有亲缘继承关系,但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民族。严格意义上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肃慎、靺鞨、女真、满族等民族并非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东北地区名为平原,但却是周边遍布低山丘陵的平原,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无垠是不同的:长于山涧溪流之畔的肃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实更多的是以捕鱼射猎为生,马是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但他们还不能简单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骑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猎时骑马,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愿意选择步行以节省马力;这和蒙古人从小生长在马背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渔猎和游牧其实是很难完全分割的:东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间并没什么难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并了辽东的渤海国;金国强盛时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尔、蔑儿乞、克烈以及后来的成吉思汗争相接受金国册封;努尔哈赤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叶赫部就被认为具有蒙古血统,甚至在创建满文时也大量借鉴蒙文词汇——清代定制:凡皇子六龄入学时遴选八旗武员弓马、国语娴熟者数人,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名曰‘谙达’,体制稍杀于师傅,盖古保氏之责。看过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实“谙达”这个满语词汇就来自蒙语的“安答”,意思是伙伴、朋友。事实上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一样是没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从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满族并不是简单的改名而已,事实上每一个名字的背后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脉后所形成的一个崭新民族。就此而言:历史上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发展历史不能被视为是满族本身的发展过程。然而又不可能把历史上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的形成历史割裂开来。

要完整追寻这段动态的历史演变进程得从最初的肃慎人说起: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北部是肃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武王时肃慎人曾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肃慎人就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同时从肃慎人向周朝进贡弓矢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于骑射狩猎的民族,他们已开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头、木头打造的武器进行狩猎。战国以后肃慎之名仿佛一下史籍中蒸发了似的,直到三国、两晋时期肃慎之名才又重新开始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关于肃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为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久不与中原同音讯,于是逐渐被中原史籍所遗忘,以致于最后中原人不知其所踪;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挹娄即肃慎之改称——《后汉书·东夷传》就持这一说法“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挹娄在古代典籍中有时也写作邑娄,关于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系通古斯语“鹿”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系满语“叶鲁”音译而来,为岩穴之意。挹娄人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现在一般认为:挹娄人的活动区域大致位于如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挹娄人已发展出渔猎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不同产业。汉魏时期在挹娄人的东北面夫余族和高句丽族先后崛起,挹娄曾臣服于夫余400余年,与此同时挹娄人也凭着自己“便乘船”、“善射”的优势对居住今图们江流域人少势弱的北沃沮不断进行骚扰。公元236年挹娄与曹魏确立臣属关系,成为曹魏辽东郡管辖之下的民族。

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个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渔猎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现象是极为频繁的——挹娄人强大之时勿吉人也被吸纳入邑娄族之中并与挹娄人出现融合迹象。邑娄本部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实力遭到削弱,以致于逐渐无法再压制自己统治下的各部族,于是勿吉人趁机在公元5世纪初崛起,进而取代了邑娄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见邑娄之名,这标志着勿吉人已全面取而代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灭掉了东北地区称雄一时的夫余,日益强大起来的勿吉人内部也分化为不同部族: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长白山)、伯咄(即伯都讷,今扶余县)、安车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带)、号室(今绥芬、穆伦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龙江下游)等七大部落。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两部日益发展壮大并逐渐兼并其他部落,最终形成靺鞨人的两大分支——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唐朝曾在两部居住的土地上分布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从而将这两支靺鞨人纳入到唐朝羁縻州府管辖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渤海国境内的粟末靺鞨、高句丽、汉人等民族在经过长期的融合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身份认同——渤海人。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灭渤海国,此后渤海人分别向三个方向迁徙:一部分迁入中原融入汉族;一部分进入高丽融入今天的朝鲜民族;一部分与黑水靺鞨被纳入辽国的统治之下,由于辽国称黑水靺鞨为女真,所以这部分渤海人实际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辽国对女真各部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靠近辽国的南方女真被纳入辽国的户籍管理体系,称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则被称为生女真。辽代初期高丽人函普来到生女真完颜部生活的按出虎水,这时他已有六十多岁。函普客居完颜部时完颜部的人杀了其它部族的人,因此两族交恶,哄斗不止。完颜部人对函普说只要化解仇杀,就把部族里一个六十未嫁的贤女嫁给他,收他作完颜部的人。函普答应下来并解决了争端。然后娶了六十岁的完颜部女,并生了两子一女,终于成为完颜部人。由于完颜函普在完颜部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善于处理各种事务,逐渐成为完颜部的首领。函普死后完颜部首领之位先后在乌鲁、跋海、绥可、石鲁等人之间传承,石鲁死后其长子完颜乌古乃成为完颜部的新首领。完颜乌古乃积极取悦辽国皇帝:借助辽国的力量征服了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五部并通过辽国接触到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这一时期生女真出现了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乌古乃次子劾里钵攻破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等部,完颜部变得更加强大起来。

当女真各部忙于内部争斗之时辽国不断派人到女真聚居区索求贡品,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1112年辽国天祚帝赴长春州与女真各部族的酋长聚会,在这次聚会上天祚帝要求完颜部酋长乌雅束的弟弟阿骨打跳舞,阿骨打以不会跳舞为由坚决拒绝。这次宴会结束后不久乌雅束病逝,阿骨打成为完颜部的新首领。1114年9月完颜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由此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战争。随后女真军队在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中击败辽军。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后来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之白城)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是为金太祖。在解释”金“这一国号的由来时完颜阿骨打是这样说的:“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故以大金为号”。1116年五月金军占领辽国的东京辽阳府,1120年西路军攻陷上京临潢府,辽朝失去一半的土地。辽金之间的战事使南方的宋王朝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天赐良机:燕云十六州自五代后晋时期就割让给了辽国,在宋辽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宋朝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屏障和产马基地而处于相当不利的局面。早年宋太宗赵光义曾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却在高粱河之战中遭遇惨败。到了宋真宗年间辽军大举南下迫使宋朝缔结《澶渊之盟》,此后宋朝再不敢对辽国采取军事行动,然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却一直没打消。辽国一再被金国打败的现实令宋朝感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派出使者马政、赵良嗣与金朝定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攻打辽朝。1122年金军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辽国宗室拥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建立北辽政权,然而不久金军攻下辽南京,北辽灭亡。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朝灭亡。原本根据宋、金之间的协议:辽南京本该由宋军攻打,然而宋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却屡屡败于辽军之手,无可奈何的宋军不得不请金军出面打下了辽南京。这样一来宋朝一直想要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又落入了金国之手,宋朝不得不向金国支付大笔赎金换回了燕云十六州,此事之后金国看清了宋朝的虚弱,于是萌生了灭宋的念头。随着辽国的灭亡金国已与宋朝直接接壤,有了将计划付诸实施的基础。1125年金国发动灭宋之战,此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已死,在位的金国君主是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他派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分兵两路从山西、河北南下,最后会师北宋首都开封,在宋将李纲的死守下金军无功而返。次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再派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二路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由此灭亡。在靖康之变中宋朝的康王赵构侥幸逃出生天——他在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尽管金军很快就进一步大举南下,然而南宋在岳飞、韩世忠、张浚等将领的努力下屡屡转危为安。最后金国只好迫使南宋称臣并让西夏、高丽等国臣服以称霸东亚。

1206年位于金国北方的漠北草原诸部被蒙古部的铁木真统一,此后统一的蒙古汗国成为金国最大的外患。1211年已被蒙古贵族奉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于野狐岭(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与万全县交界处)大破丞相完颜承裕与将领独吉思忠率领的四十万金军,由此开启了蒙金战争的序幕。随后蒙古军队转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在蒙古入侵的同时金国还不得不面对内部的民变和南宋的北伐,1213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术赤经略山西、皇弟合撒儿往河北,他与幼子拖雷往山东发展,金朝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献黄金与岐国公主与成吉思汗,蒙金和议达成。蒙军撤退后金宣宗迁都汴京,仅派太子镇守中都,引来河北军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迁为由出兵攻陷中都,占领河北地区。同年十月蒲鲜万奴在辽东自立,建东真国。此时金朝龙兴之地辽东被蒲鲜万奴与耶律留哥瓜分,山东与河北一带都是民变的红袄军,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与关中一带。正当蒙古与金鏖战之际发生了蒙古商队被花剌子模截杀之事,于是蒙古主力转而西征花剌子模,这使金国暂时躲过一劫。1230年成吉思汗的继位者窝阔台分兵三路伐金,又同南宋达成盟约,于是蒙军借道宋境迂回到汴京金军的后方。在这一过程中爆发了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率领的蒙军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东南)与金军的遭遇战,此战中金国名将张惠、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与移剌浦阿先后战死或被俘杀,金国主力丧失殆尽。战后蒙军顺势围攻汴京,汴京守将崔立降蒙,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将史天泽约宋将孟拱、江海一同合围蔡州。1234年正月在蔡州岌岌可危之际金哀宗位传于完颜承麟。不久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杀,末帝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金朝覆亡。蒙古灭金后大肆屠杀完颜族人,一时间蒙古军中甚至有“唯完颜一族不赦”的说法。在这一过程中身为金国皇族的完颜家族或死于蒙古人的屠杀,或隐姓埋名混迹于中原汉人之中。蒙元王朝对女真、契丹等民族采取的民族政策是“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若生汉地则同汉人“。在这一民族政策下约五分之三的女真人融入了蒙古人和汉人之中,而在女真人的龙兴之地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等地蒙元王朝则设有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同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直逼金山,迫使辽东故元将领纳哈出降明,由此明朝打开了通往辽东女真诸部的道路。次年明朝收回高丽所据之辽东领土,与其划界于鸭绿江,成功阻止了高丽对女真进行管制的企图。在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间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视黑龙江下游,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设置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尽管如此当西部的蒙古势力崛起时也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这时的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水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事实上这时的女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和之前的匈奴、突厥、蒙古一样诸部族形成的共同体,各部族之间并没统一的民族意识。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而缺乏统一民族意识的女真各部也各自依附于明朝、蒙古、朝鲜,彼此之间则互相侵吞领地。其实女真人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人,只是由于部落太小无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立给女真人带来了机会。在女真诸部之中建州女真的实力开始迅速膨胀:建州女真的首领姓爱新觉罗。这个家族自称源自于长白山东北部布库里山(下一个名叫布勒瑚里的湖泊。爱新觉罗家族有一个关于自己家族起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三名仙女降临在布勒瑚里岸边。这三个仙女中大姐叫恩固伦、二姐叫正固伦、三妹叫佛库伦。三位仙女在湖中嬉戏玩耍,忽然一只神鹊衔着一枚朱果飞了过来,恰巧这枚朱果就掉落在三妹佛库伦放在岸边的衣裙上。三姐妹沐浴完毕后就上岸穿衣,结果佛库伦就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有一枚朱果,佛库伦拿起这枚朱果端详一番觉得甚是好看,就想着不如索性再尝尝味道,于是就把这枚朱果给吃了。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后佛库伦竟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就对两位姐姐说:“我现在身子日渐沉重,不能和两位姐姐一起返回天上,两位姐姐就先行返回吧”。留在人间的佛库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且长得体貌奇伟。佛库伦告诉儿子:他姓爱新觉罗,还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布库里雍顺”。佛库伦把儿子放在一条小船上,然后自己就凌空飞去了。 布库里雍顺坐着船沿松花江顺流而下来到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他折柳枝野蒿当房居住。当时这里居住的三个姓氏的部落为了争当酋长正在相互仇杀。有一个人到江边汲水时偶然发现了布库里雍顺,觉得他相貌奇特,于是回去后就对族人们说:“你们不要争斗了,现在上天降下了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快随我去看看吧!”大家随这人来到江边见到了布库里雍顺,于是就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布库里雍顺说:“我是天女所生、专来平定你们的战乱的,我的名字叫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大家听后感叹道“这是天生的圣人啊!”于是将他接回住处并找了一位姑娘和他完婚,还推举他当了一国之主。

元末明初生活在如今黑龙江依兰县的爱新觉罗·猛哥帖木儿在来自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野人女真的压力下被迫向南迁徙。永乐初年猛哥帖木儿入明朝见, 明成祖朱棣任命他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从此爱新觉罗家族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一职。明朝利用女真各部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使其彼此互相牵制。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左卫指挥使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误杀,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然而这一时期明朝的主要精力用于打击蒙古和海西女真,对努尔哈赤则基本采取怀柔安抚政策: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吸取了此前一味臣服于明朝或与明朝公然对立的女真首领的经验教训,他既没完全顺服于明朝,也不与明朝公然分庭抗礼,而是依靠明廷授予的官职压制其他部落并逐渐统一了女真诸部,甚至邻近的部分东蒙古部落也臣服于他。在这期间他创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众,还令手下学者额尔德尼和大臣噶盖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新的文字来拼读满文。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秦始皇缔造大一统的华夏帝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这有效避免了我们形成像欧洲一样的小国林立状态。从语言文字上也可以证实女真和满族虽有渊源,却不是同一个民族:女真完颜部建立的金国曾效法辽国在中原汉字的偏旁结构上发明女真文字,然而金国灭亡后这种文字已成为无人再会使用的死文字,而努尔哈赤创制的满文实际上是根据蒙古字母创造出来的拼音文字,也就是说满文和女真文其实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诏书宣布正式誓师伐明。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连破明朝四路大军,巩固了新生的后金政权。此后努尔哈赤连攻克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等地并迁都沈阳。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之后一方面下令收养归降汉人,另一方面却推行剃发、大量迁民、清查粮食、征发差役等弊政。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明将袁崇焕击伤,不久死去。继任者皇太极将归附后金的蒙古人和辽东汉人编入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次年在战胜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并从其手中获得所谓传国玉玺后皇太极改元崇德,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去汗号而称帝。1644年满清王朝利用明军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激战的天赐良机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导下入主中原、定鼎北京。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总结满族和女真的关系:满族的主体是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也融合了相当部分的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甚至还在持续的扩张行动中融合了相当部分的蒙古人、朝鲜人以及辽东关外的土生汉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辽东的汉人,后在努尔哈赤征服辽东的过程中沦为女真人的包衣,隶属正白旗。在清代早期满洲人内部存在着佛满洲和伊彻满洲的划分——所谓佛满洲就是指作为努尔哈赤嫡系的建州女真后裔,而伊彻满洲则是指后期融入满洲人群体的海西女真、东海女真、蒙古、朝鲜、汉人等族裔。由此可见满族实际上是一个多族源的民族,只能说女真是满族的族源之一,但并非所有满族人的祖先。皇太极之所以要更改族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随着满族族源的扩大实际上已不再是单纯的女真后裔了,在民族成分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团结被融入满洲的蒙古、朝鲜、辽东土生汉人就有必要重新正名。民国时期一部分满族普遍改为汉姓,其中一部分甚至索性将自己的民族登记为汉族。新中国成立后满族成为登记人口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和女真有血统上的亲缘继承关系,但并不是同一个民族:满族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入过蒙古、朝鲜、汉人等族裔血统,而原属女真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部则并非作为满族的分支存在,而是被视为与满族并列的独立民族。

宋朝李刚那里人?

是李纲不是李刚,李纲是常州无锡人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

靖康之难后南渡,至宋高宗即位后,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便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

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