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是哪国的,卡塔尔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统一是哪国的,卡塔尔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我在国内奋斗了20多年,来到卡塔尔之后,才明白自己活得不如一个卡塔尔的无业游民,我一年的收入还没有卡塔尔人一年的失业补助金高,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卡塔尔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拿着金钥匙。
我们奋斗的终点,不过是卡塔尔人的起点,就连卡塔尔人养的宠物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应验了那句话,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或许卡塔尔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那一群人之一吧。
我曾经在2018年出差过卡塔尔,当时是夏天到的卡塔尔首都多哈的,这里的天气相当炎热,室外温度能有四十多度,听说在路面打个荷包蛋两分钟就能蒸熟。
我上了一辆的士去往目的地,给我开车的是一个印度小哥司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我们交流起来没有多大的障碍,通过他的口中,我得知他还是一个没落的高种姓人,来到卡塔尔打工已经好几年了。
我夸他心态够好,在印度国内都是对别人吆五喝六的,如今却要给别人开车服务,他说面子不太重要了,能赚钱就好。他继续说,卡塔尔是打工者的天堂,也很开放。这里几乎全是外国人,他们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自己现在的收入很不错,每个月能够赚到5000左右的人民币,相比印度国内要高出两三倍。
我从车窗向外望去,卡塔尔到处都是高楼,应该是个发财的地方,甚至有点魔都的梦幻感,但仅限于这几公里的路程。司机和我说,这里是卡塔尔著名的滨海大道,晚上这里的风景迷人,有许多外国游客到这里打卡拍照。听他这么说,我也期待自己也能够有一次美丽的邂逅,之后我才明白女孩子在卡塔尔是最稀缺的存在,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卡塔尔路上的豪车确实很多,听着发动机轰鸣咆哮的声音,让人觉得很过瘾,内心的那种澎湃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就像是看F1赛车一样。等红绿灯的间隙,我发现一个阿拉伯人将他的宝马跑车停在路边,具体说不上什么型号,不过看着挺炫酷的。而这位土豪的打扮也如此的搞笑,因为他只穿着一双人字拖就开着这么名贵的车出门了。
我心想这要是在我们国家肯定违反交通规则了,搞不好还得被扣分,原来卡塔尔的土豪都这么随性潇洒。司机和我说,你今天的运气真是不错,在卡塔尔居然能看本国人,就像是男生进了女厕所一样反常。他还说,卡塔尔人平时都待在自己家里吹空调看电视,要不就是逛商场,每天就这样逛吃逛吃,把自己养成了一个胖子。
司机说,自己来卡塔尔这么久了,就没有载过一次本地人,公交车、地铁、出租车那都是为外国人服务的。我知道他的说法是有些夸张了,但没来卡塔尔的时候也确实听别人说过这里的本国人很少。
后来为了求证,我也查找到相关的信息,说卡塔尔的人口有288万,但只有15%是本国人,剩下的85%都是外国人,这么一算的话,其实卡塔尔的人口也不过43万人左右,也难怪说这里是打工者的天堂呢。
下了车之后,我多给了印度小哥20元小费,也算是为促进中印友谊做过贡献了。
卡塔尔人的生活我到了目的地,见到了我的朋友,也是我们公司的合作伙伴。他很热心的招待了我,由于太累了,吃完晚饭就睡着了,但我的那朋友却没有闲着,他不放心又跑去工地上监工了,这些都是我在第二天才了解到的。
后来,我问他晚上怎么不休息,他说卡塔尔白天的天气太热了,室外作业温度达到40多度,只有晚上才会凉快一些,所以工人们都打算多做一些,他们每天要工作11个小时左右,一个月可以赚到1万元左右。
朋友说,刚来到卡塔尔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习惯,这里很少有娱乐项目。有时候下班了想喝一瓶啤酒消消暑也不容易,因为这里不方便饮酒,一瓶330ml的啤酒售价达到了30元。听说有一次,一个工友故意把自己擦伤了,就为了闻一下医院里消毒酒精的味道,我听着好笑又伤心,这就是在国外打工人的辛酸。
而那些卡塔尔本国人,他们一天只要上班3个小时,上午10.00上班,下午2点准时下班,偶尔也会加班到2.30。也曾经有位卡塔尔富豪批评自己的女儿不求上进,富豪说家里的豪车都快放不下了,自己还每天辛苦加班到下午2.30,如今这样务实而又勤奋的富豪确实不多见了,而且这不是我乱说的,因为卡塔尔的失业率居然只有0.2%。
在2019年,卡塔尔全国的平均工资在23000元人民币。而卡塔尔当地人的工资在几十万元不等,比如一名刚毕业的卡塔尔大学生,一年的收入就有40万元人民币,单身的大学生每年可以领到5.1万元住房补贴,如果是已婚的,每个月可以领到8.1万元。
绝大多数的卡塔尔人在政府机构里上班,工作人员的工资在12万元-130万元不等,哪怕一个失业的卡塔尔人,每年也可以领到16万元的失业补贴,而我当时一年的收入才15万元。
卡塔尔人每天的任务就是花钱,在放松娱乐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养宠物。咱们中国的互联网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钓鱼穷三年,玩鸟毁一生。可卡塔尔人偏偏就喜欢养老鹰,曾经有一位阿拉伯的王子,给他的80只游隼还买了飞机票。
卡塔尔人的一生不用奋斗,过着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生活。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这样的情况只存在小说里面,政府实行免费的医疗、教育制度,如果脑子够用,就算读到博士,国家也是支持的。国家还承包水电费,一切开销全免,结婚的时候政府会送上一份大礼包。
朋友和我说,卡塔尔的社会治安很好,几乎没有刑事犯罪,在亚洲、乃至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许多卡塔尔店主,下了班的时候经常忘记锁门,也很少遇到盗窃的情况,路上的豪车也随车可见,可见卡塔尔的社会环境确实很不错。
卡塔尔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风俗,这里近亲通婚比较常见,离婚率也比较高,有40%左右。这里还是一个男人比女人多的国家,据统计,卡塔尔的男人比女人多2倍。这里的男人通常穿着白袍,女人们穿着黑袍面带围巾,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卡塔尔人喜欢吃甜食、烤肉,不喜欢吃死物,螃蟹、甲鱼看着很丑的食物。烤全羊、烤骆在这里很常见,他们吃饭一般是席地而坐,也是用手吃手抓饭。这几年卡塔尔的肥胖率一直居高不下,有70%的人是超重。
卡塔尔的其他1.卡塔尔国际航空公司
卡塔尔国际航空公司很出名,在2019年国际航空公司百强排行榜上,排名世界第一,因为卡塔尔的地理位置很好,位于欧亚非的咽喉要地,很多的飞机在这里进行中转。
2.卡塔尔足球
卡塔尔的足球竞技水平稳固提升,在2019年他们战胜了日本人,夺得了亚洲杯的的冠军,在2022年,他们将在冬天的时候举办第22届世界杯,为此政府不惜花费了2000多亿美元。
3.半岛电视台
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很出名,是和BBC、CNN名声相当的世界三大新闻点事频道,也是卡塔尔王室的喉舌,在中东国家和全球都很出名。
卡塔尔的基本情况卡塔尔在历史上没有存在感,在1517年被葡萄牙人入侵,之后被并入奥斯曼帝国,被别人统治了200余年,在20世纪初的时候,又被英国人殖民了55年,知道1971年才独立。
卡塔尔的面积只有1.15万平方公里,和我们国家的天津市大小相当。这里的温度常年在40°左右,冬天的时候会凉快一些。它三面环海,与沙特阿拉伯接壤,海岸线只有550公里,国内土地大部分是沙漠。
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是天然气和石油。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28亿吨,排在世界第13位,天然气的产量是25.3亿立方米,排名世界第3,目前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和开采国。
在2020年,卡塔尔的人均GDP达到了6.9万元,接近中国人均GDP的七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收入国家。但这里生活物资短缺,水比石油贵,90%的商品需要从其他的国家进口,因为卡塔尔的工业制造业并不发达。
卡塔尔现在开启了在全球投资的模式,并且在很多的国家买入房产,在伦敦,卡塔尔人买入了酒店、公寓、写字楼,在美国,卡塔尔是美国第四大的房地产的包租公,在曼哈顿的投资超过了50亿美元。
总结卡塔尔虽然小,但生活挺富裕的,人们的福利待遇也很好,所以当地人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但卡塔尔的外国打工者就很心酸,既没有很高的收入,也没有办法享受卡塔尔的福利待遇。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其他的国家在干什么?
欧洲,随着亚力山大大帝的驾崩,不可一世的亚力山大帝国也开始四分五裂。
而与此同时,新兴的罗马帝国也开始了它的南征北战,与亚力山大帝国互有胜负。
古埃及当时属于亚历山大希腊军团建立的拖勒密王朝,然后西汉后期被罗马帝国征服,终汉一生没有复国无望!
美洲原住民属于印第安人的天下,并没有什么文明或者伟大帝国,澳洲当时荒无人烟。
匈奴一仗被秦朝大将蒙恬打的吓破了胆,只能默默的潜在发展,日本处于弥生时代初期,正在刚刚开始它的农耕时代。
弱国外交的定义是什么?
我一贯主张从历史过往中寻求当今现象的答案。1558年,母亲被父亲处死、自己也险些被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女王杀害的伊丽莎白一世登基为英国女王。在为了巩固英王室的统治权而支持新教和削弱天主教在英势力后,她处死了信奉天主教的表妹苏格兰女王玛丽(与前英女王血腥玛丽同名),便走上了争霸世界之路。她先于1588年,联合法国和刚宣布独立的当时称乌特勤支同盟(包括于1609年独立的荷兰,及后来独立出的比利时、卢森堡)的荷兰等国,将自己的姐夫腓力二世国王领导的、此前的世界第一强国西班牙击败,继而联合法国等强国击败了海运和造船第一的新独立强国荷兰,近二百年后又联合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等击败了欧洲战神拿破仑一世,之后又同法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国联手击败“欧洲宪兵”俄罗斯。可以看出,联合其它国家打击对英国全球霸权产生威胁的强国成为英国贯彻始终的国策!
同样,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首相俾斯麦联手创建德国时,以“铁与血”而著称于世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最擅长的却不是军事,而是纵横捭阖的超凡外交手段。此前的普鲁士在12世纪做为神圣罗马帝国近三百个邦联国家之一,经历了13世纪初的条顿骑士团建国萌芽期,在15世纪中叶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吞并,成为波兰治内的一个公国。1618年(欧洲战争的开始年),与普鲁士公爵同出于霍享索伦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的勃兰登堡伯爵继承了刚逝岳父的普鲁士,组建了勃兰登堡普鲁士邦联(其治下的勃兰登堡伯国属于松散的神圣罗马,普鲁士公国依旧属于波兰)。历时30年的欧洲战争于1648年结束,普鲁士公国在弗雷德里希腓特烈统领下脱离波兰王国,并组建了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15世纪中叶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被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垄断,七大选帝侯的选帝权仅成为荣誉)之一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1701年,腓特烈三世公爵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皇室对法作战,而升格为王爵,勃兰登堡普鲁士也改名为普鲁士王国。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出身于容克地主(类似于日本幕府政治中的武士家族)家族的俾斯麦为首相,此时的普鲁士是德意志邦联(在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武力解散后,原神圣罗马帝国区域的国家于1815年,在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室主导下组建了德意志邦联)的36个国家之一(区别于更被视为统一国家的联邦,邦联是多个独立国家组成的一个联盟组织,如欧盟、独联体等)。曾经高呼用“铁与血”统一德意士邦联的俾斯麦上任后,便积极从外交入手,推动普鲁士与周边邦国的军事联盟。利用民族与地域矛盾,俾斯麦拉拢比其更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和其它德意志邦联,发动了普丹战争,打败了当时的北欧强国丹麦,将丹麦治下的两个公国夺到手中。按战前对奥地利的许诺,夺来的两个公国中的荷尔施泰因应分给奥地利。因普鲁士位于该公国与奥地利之间,奥地利提出以该地交换奥普接壤的西里西亚。俾斯麦利用该提议,指责奥地利违约,挑起普奥战争。早在普丹战争进行时,俾斯麦与罗恩、老毛奇等军届要员便已准备之后的与奥地利作战。同时,俾斯麦为拉拢欧陆两大国俄罗斯和法国,答应帮俄取消《巴黎和约》(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与英、法、土等国签订的条约)中的《黑海中立条款》,并向法国表示支持把卢森堡等地区让给法国。英国因此时关注点在印度丶缅甸、中国、日本等亚洲地区而在欧采取“光荣孤立”政策,未令俾斯麦费心。战前的奥地利帝国拥有(比今天德国加英国还大的)六十几万平方公里国土,无论国土和人口都是普鲁士的数倍,但军队规模却相近,但奥地利拥有二十几个民族和匈牙刮等自治权很大的联邦,使其略显松散。三十几个德意志邦纷纷站队,联普鲁士联合了北方二十几个邦国,奥地利联合了南方十几个。战前,俾斯麦又以帮助夺取威尼斯为饵与刚独立的意大利(撒丁王国于1861年统一亚平宁半岛而成立了意大利王国)结成联盟。1866年,普鲁士联军与意大利军队分从北南两向进攻奥地利。奥地利分兵两路,南路打败了意大利,而作为主力的北路却被名将老毛奇将军指挥的普方联军击败。此时,包括威廉一世、老毛奇在内的普鲁士高层均主张趁势攻下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却以辞职作威胁而贏得主战派让步,使普鲁士与奥地利达成和平协议,奥地利力量从此退出德意志地区。俾斯麦之所以不击垮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此后奥地利与普鲁士结成坚固同盟,直到五十年后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是因为他早已看清欧洲各国力量格局,并在普奥战争时便已筹划思考使普鲁士完成崛起的最后一战——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前,俾斯麦对重建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三世(著名的法皇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尽显卑躬,使这位被法国人高估的法国皇帝认为此战普鲁士或战败或两败俱伤,那时法国再出手控制德意志地区(即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区域),却没想到普鲁士大胜后不但与奥地利结盟,而且已经具备了统一德意志民族国家之象。1870年,因普鲁士支持威廉一世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普法发生矛盾。俾斯麦更改了已打退堂鼓的普王发给法皇的电报,巧妙地激起了拿破仑三世发动普法战争。俾斯麦略施手段,使几十个德意志邦联国家因恐惧法国的吞并,而紧紧团结在普鲁士周围。最终,在暗中完成联合和飞速壮大的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民族联军,击败了原欧洲陆上第一强国法国,并于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真正统一,建立了德国。俾斯麦从1862年任普鲁士王国首相起,用了9年时间,通过纵横捭阖的外交与军事结合的手段,获得了普丹、普奥、普法三大战争的光辉胜利,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建国大业,其过程非常值得深思。
在中国古代同样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晋国末年四大家族的权臣智伯,利用实力欺压韩、赵、魏三家,并率领韩魏合兵欲吞并赵家的主城邯郸。赵氏族长赵襄子派智囊分赴韩、魏两家,一翻纵横捭阖说服二家倒戈一击,灭掉了势力最强大的智家。还有战国中后期,秦国与东方六国各施合纵、连横之术,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外交混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善于权衡整体格局并能从细微处入手施展策略者,必成最终胜者。
是地球位置的中心国家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中国,乃系古今中外对我国的通称。它是我国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特有产物,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高度体现。
一、中国的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各个民族,随着祖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居中,四方称东、南、西、北的地理分划,对四周各族称“方”的概念,文献中的“鬼方”东夷,甲骨文中的羌方、人(夷)方等等即是。然而,通查迄今所见商代甲骨卜辞,不见有“中国”一词。
继商而起的西周,又把其势力扩大到长江中游,并实行以姬姓为主,众建诸侯的分封制度,周天子是众多诸侯的共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记述,表明西周时代中国已出现了松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同时,周人的疆域观念与商人不同,不仅将众多诸侯国的地域视为自己的疆土,还把商人称之为“方”的地区视为周的疆域。
如周景王时的詹伯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詹伯的话不尽符合历史实际,结合上引《诗·北山》的诗句,表明以周朝西都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和东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王畿为中心的大一统思想的出现“中国”一名便由此而产生。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一词源起于西周初年。1963 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出土一件定名曰“何尊”的青铜礼器,其铭云: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辰,王诰宗小子京室曰;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鹤(治)民。
金文学家唐兰先生说:铭文首句是说周成王姬诵迁居成周(即洛邑),下文是追述周武王姬发克商后,在庙廷祭告于天时云,我将居此“中国”,以治民政。(《何尊铭文解释》载《文物》1979 年第 1 期)依唐先生的考释,此器乃周成王时所铸;铭文中的“中或(古‘国’字)”出于武王之口。这表明“中国”一词至迟在周初业已出现,或许更早。
揆诸先秦文献,《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雩(越)厥疆土于先王。
《梓材》所记,是周公对康叔的诰词,亦系周成王时所作。其中“先王”当指周武王。诰词在追述“皇天”上帝赋予民人和疆土于周武王时,言及“中国”。
以《梓材》文与“何尊”铭两相验证,“中国”一词出于西周初年是毫无问题的。另一位甲骨文金文学家于省吾先生亦作了相同的考证和结论。(见《释中国》,载 1981 年中华书局 70 周年纪念《中华学术论集》)“中国”一词自周初出现之后,被人们普遍应用。有人作过统计,在《诗》,《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中,“中国”一词凡 172 见。
二、中国的几种重要含义不过,就先秦“中国”一词的含义考察,并非今日人们所说的国家概念,而是意义多样;“中国”一词的本身在某些方面的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这里,就“中国”一词的主要含义作些简短的说明:
1、“中国”为地域概念、族称和“华夏”之邦的含义。
前已提及,中国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它的主体部分,古代称为“夏”或“华”,其他周边的民族称为“夷”或“裔”。《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裔”与“夏”,“夷”与“华”对言,表明“夏”或“华”是与“裔”或“夷”相对的族称,亦是“夏"或“华”人的自称。
《说文·攵部》云:夏,中国之人也。“夏”为“中国之人”的释说,不独指夏代的“夏人”,而是包括我国中原地区所有的“中国之人”。
“夏”字,甲骨文作有头、有手、有足的人形,这是“中国之人”的象形。而“中国之人”周边民族,如“羌人”的“羌”字,甲骨文作头上有羊角,躯体作人形的象形,与“中国之人”的“夏”字相比,显然有种族观念上的区别。因此“夏”虽属中国,但“中国”不等于“夏”,卜辞时代的“中国之人”首先应该是商人,当然也包括为商所灭的夏王朝时的“夏人”。
又,就文献记载来看,“夏”字作族称,国号始见于西周。《尚书·多士》: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
这其中的“夏”,指的无疑是夏朝,亦系国名。又《尚书·立政》:乃仟我有夏式商受命。《尚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有夏”即“区夏”,是周人自称为夏人后裔。勿论历史的真实性如何,这是周人的记述,对此怀疑甚至否定则是多余的。
实际上,西周在“众建诸侯”时,除分封姬姓诸侯外,还以申、吕、齐、许等姜姓舅氏为诸侯,和黄帝、尧、舜、夏、商之后为诸侯。周天子为众诸侯的“共主”,所分封的诸侯同称为“夏”。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记云: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尚书·微子之命》: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这是将原商的朝歌为中心的地区称“东夏”。这样,夏、商、周三个古老民族,包括入居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形成为同一民族共同体的雏型,称为“夏”。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当为这一“夏”民族的称谓。“夏”和“华”又合称“华夏”。《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疏:“华夏谓中国也。"这是“中国”即“华夏”的最早记述。又“华夏”亦曰“诸夏”或“诸华”。
《论语 · 八佾》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何晏《集解》“包日:‘诸夏,中国。”邢昺疏:“此及《闵元年左氏传》皆言‘诸夏’,”《史记·匈奴列传》“而南与中国为敌国。”《汉书·
匈奴传》则记云“南与诸夏为敌国。中国与“诸夏”同义。《左传》襄公四年:诸华必叛。杜预注“诸华,中国。”中国与“诸华”可互举。
那么,“华”或“夏”,或“华夏”“诸夏”“诸华”何以释为“中国”“中国之人”呢?清人段玉裁在《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句下作注云: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芜,西南焦侥,东方夷也。
王筠《说文句读》 亦谓:言中国者,于夷曰东,于羌曰西,于蛮及焦曰南,于闵曰东南,于貉曰北,皆据中国以指斥之。
“中国”或“中国之人”,是地处“中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四夷”(《左传》文公八年称为“四裔”)指的是处于“中原”东、西、南、北“四方”的居民。夏或华,诸夏或华夏人居中,故称“中国”或“中国之人”。说明“中国”是与“四夷”或“四方”相对的地域概念。“华夏”或“诸夏”既是“中国之人”的族称,又是“诸夏”之邦。
《礼·中庸》;是以名声洋溢于中国,施及蛮貊。《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这是“中国”为“华夏”之邦的典型记述。“中国”为“华夏”诸国,直到春秋时期仍然保留着与四方蛮夷,包括蛮夷所建国家的严格区别。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楚武王熊通之先人熊渠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夷瞿(狄)遇之。
春秋时楚地处南方,秦偏居西方,都称地处“中原”的周、晋、鲁、齐、宋等国为“中国”“中国”为“华夏”或“诸夏”之邦的含义是明显的。总之,春秋以前“中国”一词出自“华夏”人的自称,以与“四方”之蛮夷对称;其主要含义与“华夏”相同,既是地域名,也具有族称的含义和“诸夏”之邦合称。
不过,就史实而言,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礼崩乐坏”,形成齐、宋、晋等“华夏”国,楚、秦和后来的吴、越等“蛮夷”诸侯相继争霸,各族交侵错处的局面。民族矛盾和夏夷限域的观念,随着霸权的转移和势力的消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第一个高潮。及至战国,秦、楚、燕,与齐、韩、赵、魏并称“七雄”,都以兼并吞灭对方为目的,从而促成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秦灭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于是自陇山以西,东至于海,东北至辽东,南至珠江流域,以及巴,蜀、黔中等原包括秦国在内的蛮夷、华夏地区一统于秦朝的版图之内,一概称为“中国”。而秦统一六国之后的“四夷”,则是指郡县以外的边疆民族。秦以后,随着祖国历史的发展,凡所属均称为“中国”。
2、指“中土”和京都。
先秦“中国”一词,其最初含义,盖指“中土”(即“中原”)和京都(首都)。《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背周公营雒(同“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
“土中”即“中土”,“中上”与“四方”相对而称,表明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地处“中原”。而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原为夏代的中心区域,因此,西周时的“中土”,理当包括西都丰镐、东都洛邑等王畿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洛邑又“在于土中”,“故立京师”。
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中国”与“四方”,“京师”与“四国”对举,说明“中国”与“京师”的含义相同。郑玄《笺》“中国,京师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亦云:“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两书都引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说的都是将天子或帝王所处之京城称为“中国”。
3、先秦“中国”一词有文化概念的含义。
“中国”以居“中土”与“四方”蛮夷相对称而得名。这里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地域方面的限区,重要的是种族语言、习俗、礼仪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前举楚武王之先祖所云“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的说法,便是上举差异方面的说明。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支云: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赞币不通,语言不达。
说清了蛮夷与华夏文化方面的区别。
然而,春秋时期种族的区别不完全按上述标准,而是以其是否合于“礼”为首要条件或标准的。由于“礼”这种文化礼仪方面标准被视为首要标准,“华”夷”在一定的情景下可相易为称。大凡僭越或违背“礼”者被视为“蛮夷”;合于“礼”者可视为“华”或“夏”。前言楚武王自称“蛮夷”。焚庄王时称霸中原,曾问鼎周室,理所当然是“蛮夷”的“非礼”行动。后晋楚邲之战,楚胜晋败,孔子在《春秋》中以楚为“礼”而贬晋。
据传吴为太伯后裔,后称王,又如越人断发文身,故称为“夷狄”;萘、陈、许虽是“中国”,因其“非礼”,被视为“新夷狄”。“礼”是夷夏之别的首要标准。“中国”一词又是夷夏之别的文化的名谓。
4、“中国”有“国中”或“国内”之意。
《诗·大雅·荡》云:文王日咨,咨汝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这里的“中国”即为“国中”或“国内”之意,是说商统辖下的地区为“中国”。前举“何尊”周武王所说“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鹤(治)民”之语,于省吾先生释为“余将居此中国,自此治理民政”似不确。在先秦,王者之宅就是国都所在地。周武王之语,当可释为“我要在此城建都,从这里治理国中之民”“国中”,即西周统治下的全部地区。
5、“中国”有中等国力的意思。
《管子·霸言》云: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
所谓“中国之形”,说的便是中等国力的意思。
总的看来,“中国”一名在先秦典籍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其主要的意义是指“中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在此形成的“华”、“夏”,或“华夏”,或“诸夏”之族和由其族所建立的邦国。
“中国”一名的由来,应与商之称“中商”,周之称“中土”密切关联,它是与“四方”蛮夷相对称的概念“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当为“中土”,即中央地域的概念,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中原一带。这主要是“华夏人”,即“中国之人”居住的地区,故他们自称“中国”和“中国之人”,以表明他们为同一族类,同一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从而显示出“华夏人”,即“中国之人”地理上和文化上的自豪感。
秦并六国,尤其是汉代之后,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国”一名,就成了所有“中国之人”的“中国”。“中国”,为“华夏”族人自命,故又称“中华”。将“中国”、华夏”两词的首字结合而为“中华”始于魏晋时期。“中华”作为地域概念,与“中国”相同。
《晋书》卷六十一《刘乔传》载刘弘上惠帝的表文: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
“中华”对“边陲”,是“中华"指内地郡县面言。
又,裴松之在《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句下评论诸葛亮云:
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沉翳哉!
意即诸葛亮不在曹操的谋士之下。这里的“中华”,指的便是“中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中原”地区。《魏书》卷一百零八《礼志》: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属中华,德祚微浅。这是“中华”即“中国”的明例。
尔后,祖国疆土日广,凡所属皆曰“中华”。《唐律疏议》卷三《名例》净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中华。非同夷狄之俗,被发左衽,雕体文身之俗也。
“中华”和“夷狄”对提,指的当为唐的郡县地区,以为“中国”为礼仪之邦,具有中原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实际上讲的却是唐王朝统辖下的郡县地区为“中华”,即“中华者,中国也”。
此后,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一词逐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族称,并成为我国的国名,与“中国”的称号无别。“华夏”为“华”“夏”二字的合称,“华”“夏”可互举,“中华”亦可称“中夏”。
中国是一个以历史悠久、文化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自己的伟大祖国赋予了诸如“天下”,“四海”“海内”“海宇”“九州”“中州”和“赤县神州”,或“赤县”“神州”等等美丽动听的别称和雅号。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柬埔寨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2019年初,我陪父母去柬埔寨的北部省份暹粒游玩了四天,这四天的行程主要围绕着吴哥古迹,没有涉及到柬埔寨的其他方面,今天只从游玩的角度来叙述一下对柬埔寨这个国家的初步了解。
柬埔寨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只有旱季雨季的区分,每年的十一月到第二年的四月是旱季,一月是最适合旅游的时候,早晚空气清凉舒适,太阳出来以后气温可以上升到36度,所以防晒工作一定要做好。
准备工作很简单,主要是带好防晒物品,帽子、墨镜、大妈标配的丝巾,服装以长袖长裙最合适。柬埔寨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国家,游览神庙的女士是不能穿超过膝盖以上的短裙或者短裤,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第一天行程安排:巴扬寺—巴芳寺—塔普隆寺—塔高寺—东梅奔—巴肯山日落。
我们九点多才从酒店出发,赶到景区的时候,已经是烈日当空,游人如织,拍个照片,也要排队等候。这样的行程不合理,柬埔寨旅游最人性化的安排应该是起个大早去景点游玩,中午回酒店休息一下,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再去其他景点。
巴扬寺——吴哥的微笑,超越生死,包容爱恨。
巴芳寺,著名的皇家寺庙。
塔普隆寺盘根错节的树根,形成一堵墙
巴肯寺下午四点之后看日落的游客队伍已经排到几十米外。
日光温柔了
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吴哥寺日出—圣剑寺—龙蟠水池—塔逊寺—皇家浴池—比粒寺。
早上在酒店的房间里放了一美元作为小费,柬埔寨是一个收小费的国家,柬埔寨的通用货币是瑞尔和美金,人民币在有些地方也是可以使用的。物价和国内差不多,但是本地人买东西要便宜一半。这里说一下柬埔寨的通讯,不需要开通国际漫游,话费太贵了。旅行社给每个游客赠送了一张当地的电话卡,微信可以用,无限量的4G流量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联系方式,有时候景区的信号不太好,但是文字是可以发出去的。
天光云影,吴哥著名的五座尖塔
极美的廊柱
圣剑寺—石台泛着淡淡的绿色,好看到让人心动
龙蟠水池,是祈福和治病的地方。
塔逊寺,很小很安静
第三天的行程:女王宫—罗洛寺群—洞里萨湖日落
柬埔寨的每个景区都有很多兜售纪念品的小孩,他们都有美丽的大眼睛和细腻光滑的褐色皮肤,声音温柔甜美,会用流利的中文交流。大一点的景点都有一个搭好的木台子,有残疾人演奏各种器乐,他们都是战争期间被地雷炸伤的普通百姓,游人可以布施,而他们会回报灿烂的笑容。政府让他们以这种合法的方式获得生活来源,对于那些年幼的儿童,不提倡游客施舍,因为一旦养成习惯,通过乞讨就可以获得生活需求,这些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愿意再去参加劳动。
玫瑰色的女王宫
极致精美的雕花,每一个细节都那么完美
罗洛寺群遗址,光阴斑驳
洞里萨湖日落
第四天的行程:上午崩密烈,中午回酒店休息,下午博物馆,晚上老市场酒吧街。
提到柬埔寨,不能回避的是那一段血雨腥风的红色高棉时期。我们的导游叫秀莲,是一个年近六旬的中年妇女,1975年的时候,她只有13岁,因为有着华人血统,他们全家十几口人从金边被赶到农村,三年之内,全村七千多人,只有她一个人侥幸活了下来。秀莲主动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小小的寺庙,里面供奉着死难者的遗骸,同行的游客静默地听着她的解说,有人默默地拭泪。
崩密烈
残垣断壁
神秘荒凉
老市场酒吧街—光怪陆离
柬埔寨的饮食有各种各样的东南亚水果和蔬菜,酒店的早餐有牛奶和面包,但是没有馒头包子。西餐厅以口味偏甜微酸的风味为主,如果吃不惯,老市场那里各种南北风味的中餐都有。
柬埔寨的交通很不发达,平时都是以突突车和摩托车代步,突突车的司机基本上都会一点中文,沟通很方便。
柬埔寨的民风很淳朴,与中国的关系也很友好。柬埔寨的很多人都可以用英文交流,如果你将来想去游玩,而且英文还不错,建议不要跟团,自己在网上订好酒店机票,安排一个自由行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