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怎么死的,隋炀帝最后死在了西安洛阳还是扬州

2023-04-02 09:15:04 92阅读

李密怎么死的,隋炀帝最后死在了西安洛阳还是扬州?

隋炀帝最后当然是死在江都也就是扬州了,这一点是没什么争议的。而且隋炀帝是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死后连棺材都是床板拼成的可谓死的凄惨。剧照里的隋炀帝

一、隋炀帝的上位

李密怎么死的,隋炀帝最后死在了西安洛阳还是扬州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次子,按道理本来轮不到他继位。可是杨广工于心计通过伪装自己讨好独孤皇后,最后在独孤皇后的要求下隋文帝终于废了杨勇改立他为太子。隋文帝死后杨广就当上皇帝了,当然有种说法是杨广是弑父篡位的。雄才大略的隋文帝

二、急于求成的隋炀帝

隋炀帝继位后给自己取了个牛逼哄哄的大业年号,一开始也确实展现出雄才大略的形象。开创科举制度和开通大运河都是泽备千秋的伟大功绩。可是隋炀帝做事过于急于求成不爱惜百姓,大兴土木和三征高句丽终于压垮隋朝。隋朝大运河

三、心灰意冷的隋炀帝

隋炀帝在前期一边大兴土木营造东都等重大工程,一边开疆拓土消灭吐谷浑招降西域诸国使隋朝疆域大大扩展。可是后来滥用民力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而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又让他颜面尽失心灰意冷。其结果是更加骄奢淫逸变成一个昏君,最后干脆选择逃避来到江都苟安了。

四、死的凄惨的隋炀帝

隋炀帝在江都继续醉生梦死不管外面的洪水滔天,最终被谋反的宇文化及等人逼迫自缢而死了。死的时候连一副棺材都没有,还是萧皇后等人用床板拼成一副棺材才草草下葬。如果当时隋炀帝不醉生梦死而是痛改前非,隋朝依然还有强大力量可以反败为胜,所以人一遇挫折就沉沦是不行的。

瓦岗寨最后谁没回去?

瓦岗寨46位英雄结局:

魏征、徐茂公、秦琼病死;单雄信被李世民杀死;罗成淤泥河被乱箭穿身;程咬金笑死;王伯当为李密挡箭死了;侯君集被李世民赐死;其余的都在罗通扫北和薛仁贵征东里面战死了。

46位英雄分别为:

魏征,秦琼,徐茂公,程咬金,单雄信,王君可,尤俊达,王伯当,谢映登,杜义,张公瑾、白显道、屈突通、屈突盖、尚青山、夏玉山、尉迟南、尉迟北、唐万仁、唐万义、贾闰甫、柳州臣、盛延师、丁天庆、黄天虎、李成龙、任敬司、铁子健、齐国远、李如圭、金甲、童环、金城、牛盖、张转、杨志、李济、何辉、樊虎、连明、尚怀珠,侯君集、毛公遂

隋唐英雄传五?

《隋唐英雄传》第32集

李密一行到了长安,自绑投降,渊欲杀之以消当日擒世民之恨,世民仁德,乞渊赦之并任用李密等人,渊从世民言,封李密为邢国公,贾柳二人为都尉,独伯当不欲受封,甘愿作李密之幕僚。李密虽获封公卿,却无权无势,怀念往日,终日借酒埋怨,伯当劝之不理,一晚酒后在后花园隔窗见一女子更衣,酒壮色胆,居然入内非礼,失手将女子误杀,方知女子为李渊堂妹,大惊,偕伯当逃走,李渊得报李密杀妹,命世民缉捕。 二人被追至长官山,面临断岩绝路,无路可逃,世民劝二人投降,李密知绝无生机,坚拒不降,世民劝伯当回头是岸,不用陪李渊牺牲,伯当哭诉宁为鸡口,莫为牛后,而且他已被众兄弟离弃过一次,不想再做叛徒,忠义两难全,欲发箭迫退世民,唐兵为保世民,发箭还击,世民喝止不及,李密伯当死于乱箭之下,世民为伯当婉惜,着军士好好安葬伯当。 李渊恨李密无良,悬尸于城示众,并列明罪状。

隋炀帝弑杀隋文帝是真是假?

关于隋文帝杨坚之死,正史中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隋书》记载,杨坚是因病而死

乙丑,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公元604年4月起,杨坚卧病于仁寿宫,这一病就是三个月。他自知病重时日不多,召见百官会面握手辞别,君臣相对流泪,这一场景颇为伤感。三天后,杨坚驾崩,杨广即位。

在当时的条件下,64岁已经是高龄;而且根据杨坚自己的表现来看,他因为病重自然而死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合理。

《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则比较矛盾

《资治通鉴》中,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记录。

首先,采用了与《隋书》一样的记载:

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

但接下来,却绘声绘色地声称杨广调戏陈夫人,引起了病床上杨坚的醒悟,并且当即要召见被废的前太子杨勇。而杨广得到杨素的情报后,及时派亲信右庶子张衡入内“服侍”父亲;不一会儿,杨坚驾崩。所以此事颇令外界有所猜疑。

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这段记录虽然没有明言,但实际上把杨坚之死的矛头指向了杨广。

笔者认为,“杨广害死父亲”的说法,更像是后世人的恶意揣测

《隋书》的编写者是初唐的魏征,由于时间相近,他们对隋朝信息的掌握应该比较准确;再加上魏征的为人,关于杨坚因病而死的记录比较可信。

而《资治通鉴》在结合《隋书》机载的同时,又额外增加了一些八卦色彩的描绘,应当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后世士大夫认为,杨广虽然“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即确实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兄弟中脱颖而出;但他“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也就是比较善于掩饰内心,矫揉造作,通过骗取父母的信任夺得太子之位。这并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中的好人标准,所以他一定有“谋害父亲”的嫌疑;

第二,也许在杨坚死后,陈夫人被杨广纳入了后宫,所以给后世士大夫留下了口实。但我们别忘了,李世民死后,他后宫的武才人也被儿子李治纳入了后宫,而且成为了皇后。

因此,笔者认为,后世认为杨广谋害父亲,很大可能是基于隋朝二世而亡的结果,对杨广为人的反推,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如果隋朝没在杨广手上灭亡,那他做啥都是对的;但现实完全相反,那一定是他“多行不义必自毙”造成的。

实际上,导致隋朝灭亡的几大工程,比如经营西域、修建运河、修长城、远征高句丽等,都是利在千秋的壮举,杨广错就错在太操之过急。可惜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其中的真相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

程咬金在民间演义中活就一百多岁,武则天当皇帝时他还活着,还和武则天过招呢,但真实的历史上,程咬金活了76岁,他死的时候武则天还没有当女皇呢!

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程咬金终于去世了,享年76岁,他是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个去世的,也是功臣里面活的最长的,算是很有福气了!武则天称帝是在公元690年,就是说程咬金死后25年武则天才登基称帝的,这时的武则天才真正独揽大权,当然武则天称帝独揽大权是有一个过程的!程咬金去世前十年的永徽六年也就是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不顾舅舅长孙无忌和众大臣的反对坚决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正式进入政治权力中心。当然长孙无忌和武则天继续白热化的政治斗争中,4年后李治和武则天联手干翻了长孙无忌这个权臣,长孙无忌被迫上吊自杀。一年后唐高宗李治头痛风疾发作,无法处理政事,就让武则天帮忙处理政事,武则天自此掌握大权。程咬金去世的前一年,李治感觉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自己都控制不住了,所以有废后的打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诏书。五夜天子知道后,马上抄了上官仪全家,李治再也不能压制武则天了,这件事后武则天和李治一起上朝听政,被称为“二圣临朝”,武则天终于掌握大权了!

也就是说武则天大权独揽的时候,程咬金已经没有多少年好活了,大家的疑问就是,武则天当皇后时既然表现出对权力的野心,作为凌烟阁最后活着的功臣程咬金为什么不阻止武则天的上位呢,就算不阻止也应该劝说李治小心武则天啊!但现实中程咬金对武则天的上位不闻不问,该干嘛干嘛去,一点都不关心政治,感觉没心没肺是的,其实这正好体现了程咬金非常有政治智慧,程咬金这个人在演义中是个粗人,可真实的他却胆大心细,看问题很有眼光,不然就不会活的那么久了!当年程咬金和秦琼在王世充帐下时,程咬金就一眼看出王世充不是成大事的人,立刻带着秦琼投奔李世民!当李建成削弱李世民势力时,程咬金就对李世民说要小心被干掉,早做打算先下手为强干掉李建成,最后李世民干掉了亲兄弟做上了皇帝,程咬金自然也被封卢国公。如此有政治智慧的人怎么可能去阻止武则天上位呢,当时程咬金已经老了,哪有精力去阻止啊,何况阻止也没有用,立武则天为皇后那是皇帝李治做的,你有什么理由反对呢,反对了反而让李治反感,再说有长孙无忌等大批人反对呢,程咬金何必冲在前头呢,自己在旁边看看情况再说嘛,等到长孙无忌被干掉,这时再反对已经没有意义了,武则天的权势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了,程咬金又何必去反对呢,还不如做个沉默的人,至少死后还落得个风光大葬!程咬金去世后,享年七十六岁,获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这待遇已经很不错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