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师作者,文采最好十本名著
家庭教师作者,文采最好十本名著?
一、《悲惨世界》是法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出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男主角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身世悲惨,年幼的时候就成了孤儿,长大以后又不断失业。在他二十五岁那一年,他为了抚养姐姐的7个孩子,迫不得已去商店偷窃面包,结果被判服极重的苦役。
在服役过程中,他三次越狱失败,最终共判处19年有期徒刑。

冉·阿让的人生经历,在雨果的笔下,真实地反映出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环境多么黑暗。这样一个社会,如何一步一步把勤劳本分的老实人逼良为娼。
冉阿让,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明证。我们读这本书,可以回到19世纪的法国,学习过的不只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更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

二:《大卫·科波菲尔》
本书出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之手,狄更斯自己称这部小说为“心中最爱的孩子”,可见此部书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之高。
狄更斯本人,是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笔下,主人公科波菲尔是个可怜的孩子,在他还未出生时,亲生父亲就已经去世。
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不料他却因为继父的残暴而最终逃出家门。
本书以科波菲尔的悲惨童年为开端,向读者们娓娓道来主人公坎坷却也最终迎来幸福结局的一生。此书表明了狄更斯心中最深处,对世界和平与美好的理想和期待。

三:《约翰·克里斯多夫》
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一个败落的音乐世家,幼年的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无奈家道败落,他的一生因此而坎坷开场。
在主人公的一生中,一共经历过几段爱情,但是也都以失败告终。克里斯朵夫晚年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此书是罗曼罗兰的成名作,至今仍是经典。

四:《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而维克多·雨果,则有两部小说入选世界十大名著,另一部是上文提到的《悲惨世界》。
这本书艺术而又真实,戏剧而又惨烈的再现了,在四百多年前路易十四统治之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
在书里,教会的主教和宫廷中的皇帝狼狈为奸,对百姓施行前所未有的压迫。法国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书中的吉赛卜女郎埃斯梅拉达,就是雨果刻画出的一个典型受害者。
听闻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使全世界许多爱好艺术的青年心痛不已,不妨读读雨果的这本书,在书中再览巴黎圣母院荣光风采。

五:《红与黑》
《红与黑》出自法国作家司汤达之手,这本书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闻名世界的经典长篇小说。
主人公于连拥有着一个复杂的内心,双重人格和十分矛盾的性格。他一生命运悲惨,年幼时被父兄虐待,而后远走他乡,在任职家庭教师的市长家中与市长夫人相爱。
最后东窗事发,在断头台上被杀,而他的情人瑞那夫人则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
在这部小说发表后,司汤达也随即成名,这部书可谓是想要了解法国政坛就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

六:《战争与和平》
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永恒经典,这部书里刻画的人物可谓是包罗万象。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社会现象,里面出现的人物有近千个。
从个人到集体,从和平到战争,从国家到私人,所有一切可能会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过的人类历史事件都在这本经典著作中存在。
不仅有婴儿的降生,也有生命的终结,不仅有爱情的喜悦,也有战争的悲痛。可谓是一部人间现象研究全书。

七:《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小说三部曲的其中一部,此书中的片段也常出现在中学教科书上,另外两部分别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童年三部曲,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主角阿廖沙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被母亲和残暴的外祖父,抚养长大的坎坷人生经历。
在阿廖沙的童年中,他的外祖母给他的正能量和影响是最大的,外祖母甚至在他的以后人生经历中,也起着指路明灯的作用。
这部书,生动地讲述了19世纪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可以带我们穿越到过去,走进沙俄下层人民真实的人生。

八:《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经典世界名著,也是其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桀骜不驯,甚至堪称遗世独立的奇女子,这类女子是世间少有的。她如此勇敢地追求爱情,最后却落得一个卧轨自杀的惨状。
这是一个悲剧,但是安娜却是一个值得敬佩和瞻仰的女子。她身上的这种桀骜不驯,里面有三分自由,五分热情,两分才华,又或许是五分才华,五分自由。
总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这部书都值得一读。

九:《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之作,也是19世纪的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
书名中的这座呼啸山庄,在小说中位于英格兰北部,几乎与世隔绝。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被山庄里的老主人收养,后经历恋爱的伤痛,对与其女友结婚的地主林顿进行疯狂报复。叙述了林顿和恩肖两家人,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这部小说相比于别的小说,多了一层恐怖和压抑的气氛,但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向来独树一帜,其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十:《飘》
《飘》出自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是一部以爱情为主打,同时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反映了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人民生活的浪漫主义小说。
女主人公斯佳丽和男主人公白瑞德,在战争背景下的相遇、相知、相爱。以及两个人一起经历的许多人生大事,经历在战争中的爱情,也经历了爱情最终的消亡。
《飘》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一经出版便打破了所有的销售记录,直到现在,影响力依然是空前的,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只是爱情,还有复杂的人性,女性的独立与追求等等。
无论什么时候读,什么年龄读,都会感受到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的介绍?
玛丽·波平斯阿姨在外表上与普通的家庭教师毫无二致,她有着瘦高的身材,挺括的黑头发,严肃的黑眼睛,粉红色的脸颊,荷兰玩偶似的翘鼻子,常带着一把鹦鹉头的伞和一个毯子缝成的手提袋。
但实际上,玛丽·波平斯阿姨不是普普通通的人,她是一个有着无边的神力的超人,她有许多魔力,比如,她的手提袋是空的,但却可以取出肥皂、牙刷、香水、折椅等无数东西,她那个写着“睡前一茶匙”的瓶子,能倒出来草莓汁儿、橙汁、牛奶、糖酒。但凡神人都有宝物,玛丽·波平斯阿姨也不例外,她有一个奇妙的指南针,转动它就能带着孩子们瞬间环游世界,一会儿置身于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洞,一会儿又到了南方热带的棕榈沙滩,眨眼之间又能来到东方礼仪之邦的纸房子和西部印第安人的帐篷。作者正是通过简和迈克尔等几个孩子跟随他们的家庭教师玛丽·波平斯阿姨生活的经历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色彩班斓的童话世界,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和乐趣的。有什么教育题材的电影可以推荐?
当然是《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是以回忆的方式展开的,而回忆来源于一张照片。然后两个主角回到以前,回到那个暗灰色的背景下。在他们的回忆主线上,克莱蒙马修,也就是合唱团团长出现了。
图片的背景,还有文字,让人感觉到故事发生的阴沉的背景,包括开始进去的看到校长管理方式,一开始的流血事件…和前任对马修的提醒,让人提心吊胆,或许这刚好与之后他们的天籁之音,他们的善良天性形成对比,让人被人性美所感动。
主题是从马修小心翼翼保护的包被偷掉开始显示出来的,这时人们看到的是音乐,正是音乐,音乐这个让全人类都有共鸣的美好事物,再加上出于一群缺乏各种关爱的孩子们之口,给人们以共鸣。孩子们缺乏爱和教育变的顽皮甚至可以说是坏,,但是音乐对于他们却是有这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恰巧来自孩子们的音乐使人听了好像能净化心灵。对,净化心灵,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最骨子里的魅力,马修的队伍孩子们的仁慈,他本身的善良带给人感动,佩皮诺那天真纯洁的一笑
只能用净化心灵来形容。影片中校长有一次踢球的场面就是这个意味,包括其他原本遵守校长管理方法的老师。再一个,在音乐中,孩子们自己的心灵,不能说他们的心灵不洁净,但是至少之前是有蒙上了沙尘,他们从马修来之前的麻木,无情变成马修离去时的善良,可爱。至于蒙丹,或许是作者专门拿出来的一个对比,校长的暴力管理收到的一把火和马修用人性美管理收到的美丽歌声来对比。其他的负面的东西我不想多说。
然后就是这个重要角色,天使的面孔,最初来自前任的评价,拥有上天赐予的音乐天赋,对于母亲的隐藏的爱,和强烈的自尊心,他心灵的净化过程也是本片的发展进程,下图也暗示着音乐对他的净化
故事的最后,马修不得不离开,看到他说很失望没有一个人违背命令来送他时我一瞬间也感到疑惑和失望,然而很快我就知道后面还会有惊喜,果然…
再之后,音乐响起,他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叫塘底的地方,不同的是走的时候这里让人感觉充满了光芒,影片中的着色就有这种感觉,可以专门去与前面那张图做对比。而字幕显示的是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这是来自校长对他的评价,这里主要的意义就是只要做自己的事,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那么不论别人觉得自己成功不成功,都总是有意义的。
最后,回到了马修带走的佩皮诺和皮埃尔的老年场面,又一次给人感动。再然后是对整个结局的叙述,最后以天籁的合唱之音落幕。
我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在班里放了这部片子,当时太小不懂事,可能只是觉得有点励志,今天回头再看,无限感动,感觉到处充满人性的光辉,在那黄色背景下,低沉的音乐带给人不断的不断的感动,相信再看一次还是会有同样的感动。好的电影说不出来哪里好,但是会让你确定它的确是一部好电影。
唐朝最美道姑鱼玄机是如何被送上刑场的?
历史的内核是文化,文化的内核是人。纵观中国历史,男人几乎在其中占到近乎全部的大头,而女人似乎被人为的压制。即便如此,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众多的传奇女性。在这些女性中,她们大多因在政治上的建树而留名史册,以才情著称的女性并不多,唐朝的鱼玄机是其中之一。
鱼玄机虽然名传千古,但因其并非官宦显要,所以正史官文中并未留下关于她的片纸只字,其生平传记资料散见于晚唐皇甫枚所著的《三水小牍》、宋初孙光宪编撰的《北梦琐言》以及元代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等文学作品中。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鱼玄机的形象和轶事也不尽相同,颇有出入。关于鱼玄机,正史无记载,野史中的记载资料也甚少。因而后世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所留下的作品上,她的诗作现存有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鱼玄机姓鱼,“玄机”并非其本名,她最初的名字叫鱼幼薇,京兆长安人,具体的生卒年份均不详,但是主流观点认为她出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从后世对鱼玄机诗作的评价来看,她是公认的才女。但是她开放的生活作风问题也受到了后人的诟病。虽然关于鱼玄机的生平史料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散落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资料,尽量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鱼玄机。从她二十余载短暂的生命经历中,窥探唐朝时期,一位平民女子和她的人生。鱼玄机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生,可惜时运不济,科举多年都未能如愿。心灰意冷之下,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悉心栽培女儿上。因此鱼玄机五岁能诵诗,七岁会习作。晚唐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中记载:“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宋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说,鱼玄机从小就“甚有才思”;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形容她“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可见,鱼玄机在诗文功底上的出色是人所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所接受的教育。唐朝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世风开放,因此文化教育普及到了各个阶层,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较小,对女性的受教育、学文化是予以鼓励和肯定的。唐朝没有专门针对女性的教育方式和机构,但是科举制度带来多种多样私学的兴起,如家学教育、私塾教育、乡学教育、私人讲学等,极大地使底层民众受到了实惠,女性也间接受益。学者高世瑜编著的《唐代妇女》,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唐代妇女的专著。她在书中将唐代女性所受的教育分为道德立法、女红家务、典籍文化和音律丝竹等四类,一般的平民家庭侧重的是道德立法和女红家务教育,负责教导的一般是母亲。但是有些普通家庭的女性会在父兄的指导下学习作诗赋文章,比如鱼玄机就是受教于父亲。但是父亲的早逝,使得年幼的鱼玄机和母亲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于是,母亲不得不为青楼里的歌姬洗衣来维持生计。当时鱼玄机的才华名声在外,她的诗引起了名满京华的大才子温庭筠的关注。温庭筠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其先祖为唐初宰相温彦博。温庭筠文思敏捷,富有天赋,他的文字都写的非常艳丽。唐朝的科举是以诗赋取士,考试的内容就是作诗和作赋。考试的过程中,不仅为考生限制一个题目,还要限韵,要求考生在规定的题目和韵的范围内当场做出诗赋来。这个由朝廷规定的韵,被称为官韵。限韵的写作难度肯定比自由用韵的难度要高,然而这些对温庭筠来说并不算什么。每次考场押官韵作赋,他作的非常快。当时的科举考试,要求在诗赋中押给定的八个韵字,温庭筠叉一下手就想出两句诗(古诗两句押一个韵),他叉八次手的时候,一首含有八韵的诗就完成了,所以他被称为“温八叉”或“温八吟”。温庭筠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次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可事实上,他的诗赋文章的确写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在考场里替其他考生做诗赋,以至于后来主考官每次让他单独坐在一个地方,不让他跟其他考生一同坐。温庭筠读书多,才华横溢,喜欢写作,尤其擅长作诗赋。他的诗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他不但赋写得好,晚唐时期流行的骈文,他也写的非常好。当时骈文写得好的有三人,一个是李商隐,一个是段成式,还有一个就是温庭筠。温庭筠虽然富有才华,但并非帅哥,相貌丑陋,当时的人们将他比作钟馗,称为“温钟馗”。但温庭筠在品行上却不大检点,外表不修边幅,生活却很浪漫,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温庭筠和鱼玄机是如何相识的,已无从知晓。但温庭筠绝对算得上鱼玄机的伯乐,是他发现了鱼玄机的才华,并把鱼玄机当做自己的学生进行悉心的教导。二人相识时,鱼玄机十岁出头,而温庭筠四十出头。相处的时间久了,自幼丧父的鱼玄机似乎在温庭筠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开始对温庭筠产生了情愫。不过两个人的身份、年龄差距实在是太大,温庭筠虽然风流,但师生的界限还是坚守住了。他最终想到了一个拒绝鱼玄机的方式,就是把她介绍给少年才子李亿。鱼玄机虽然才情斐然,但是婚姻却坎坷多舛。鱼玄机十四岁那年,李亿状元及第,邀约众友人相聚崇真观题诗,这其中就有鱼玄机。新科状元李亿非常仰慕鱼玄机的美貌与才华,在温庭筠的撮合之下,李亿纳鱼玄机为妾,李亿早有妻室。婚后最初的时光里,李亿和鱼玄机恩爱有加,生活惬意。直到李亿原配妻子裴氏的到来,一切美满的生活结束了。裴氏非常嫉妒鱼玄机的美貌和才华,根本容不下鱼玄机的存在,于是逼着李亿写下休书,要将鱼玄机赶出去。唐朝是个极为看重门第和地位等级的社会,这一点也体现在婚姻制度上。《唐律疏议》记载:“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婚配”。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配偶,但必须门当户对。贵贱有别的,不能结婚。唐朝明媒正娶的正妻,其地位远远高于丈夫的妾室。《唐律疏议》中规定:“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妾通买卖,等数相悬……”意思是说,正妻的地位和丈夫一样,而妾室是可以随意买卖。妾的地位低下,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也没有。平民出身的鱼玄机终究难以改变她在婚姻中卑下的地位,不仅和正妻地位悬殊,甚至算不上与丈夫有正式的婚姻关系。裴氏的娘家是河东豪门大族,裴家在隋唐可谓是“千年宰相之家”。唐朝时期对于门第非常看重,畏惧裴氏家世的李亿,只能将鱼玄机安置在长安城亲仁坊的咸宜观中,并许诺日后一定接她回去。从此,世间少了一个叫鱼幼薇的女子,咸宜观中多了一个道号“玄机”的道姑。尽管鱼玄机进入道观并非自愿,但是女子出家做道姑在唐朝并不算什么凄惨结局。咸宜观在长安城中算得上是颇有名气的道观,其前身是唐睿宗李旦未称帝时的藩王府,唐玄宗开元年间,王府改为 “仪坤庙”。后来唐睿宗李旦的原配肃明皇后附入太庙后,这里又成了肃明道士观。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玄宗李隆基二十九女咸宜公主在肃明道士观出家,这里又更名为咸宜女冠观。所谓女冠,就是女道士,唐朝有皇室公主出家入道的习俗。咸宜观的规模颇大,观内的壁画都是丹青明手所作。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亲仁坊咸宜观)殿外,东头东西二神,西头东西壁吴生(道子)并杨廷光画,骢间写真及明皇帝、上佛公主等图,陈闳画。”鱼玄机与丈夫李亿分别之后,还一往情深,多次给李亿寄去诗书,以示相思之苦。她还在痴情地等待李亿接自己回去,但最终等到的还是被抛弃的结局。或许正是因为婚姻的不幸导致了鱼玄机后来的不羁。她开始了与风流名士“鸣琴赋诗,间以谑浪”的生活。鱼玄机在咸宜观挂出了“鱼玄机诗文候教”七个大字,从此文人墨客、才子风流纷沓不绝。正是在这里,鱼玄机得以结识更多的名士,与左名扬、李近仁、李郢等人诗词酬酢,唱和交际。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对于一个伤透心的女人来说,有多深情,就可以有多滥情。白天,鱼玄机和那些文人骚客在相拥相伴中,把酒品茶,切磋诗艺;夜晚,鱼玄机又和他们载歌载舞,寻欢作乐。谁要是博得了鱼玄机的欢心,就会被她留宿咸宜观,与其共度良宵。唐代道教之风盛行,女性入道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甚至社会时尚。唐代女冠的生活十分放任,杨玉环就曾以女真人的身份与唐玄宗暗度陈仓。虽然唐朝世风开放,但由于违背传统的礼教观念,这使得女冠在历史学家笔下与坊妓并举。然而唐代女冠与坊妓并非处于同一个社会阶层,女冠最起码不需要仰男性鼻息生存,鱼玄机就曾多次拒绝不喜欢的求爱者。称鱼玄机为“荡妇”,也只不过是卫道士的一家之言。鱼玄机人生走向终点,却是因为被怀疑妒杀婢女绿翘而处以极刑。这件事在晚唐皇甫枚所著的《三水小牍》中记载的非常详细。按照《三水小牍》的说法,乐师陈韪到咸宜观找鱼玄机,然而鱼玄机不在,只有婢女绿翘守在咸宜观中,两人看对眼了就发生了偷情之事。鱼玄机回到道观之后,觉察到了二人之间的不轨,于是询问绿翘,但绿翘矢口否认自己有解佩荐枕之欢,被逼至极,她对鱼玄机反唇相讥,历数她的风流韵事。一怒之下,鱼玄机将绿翘活活打死。为了掩盖杀人之事,鱼玄机将绿翘的尸体埋在后院中,自以为没人知道。然而终究纸包不住火,被一位来咸宜观的客人无意间发现了,报告了官府。最终,鱼玄机被捕入狱,被处以极刑。《唐律疏议》中记载:“奴婢畜产,类同资财。”、“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也就是说,唐朝的法律把奴婢的地位视同牲畜,属于主人的财产。主人杀死自己的奴婢,只需承担极其轻微的法律责任。《唐律疏议》中记载:“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意思是,主人没有通过官府而擅自杀了有罪的奴婢,仅仅杖责一百大棒;如果主人擅自杀了无罪的奴婢,则要服劳役一年。按照唐朝法律的规定,鱼玄机打死婢女绿翘,罪不至死,最多也是服一年的劳役,为什么最终却被判处死刑呢?这就要从审理此案的京兆尹温璋说起,温璋是鱼玄机的老师温庭筠的同族远亲兄弟,也是一个喜欢杀人的酷吏。温璋曾是鱼玄机的仰慕者,曾多次前往咸宜观想获取鱼玄机的芳心。然而鱼玄机无论如何就是看不上温璋,一次次将温璋拒之门外。比较讽刺的是,当年温庭筠发现了鱼玄机的才华,将她带入了名利场;最终他的兄弟温璋因记恨鱼玄机,而将她送上了断头台。温璋也没得善终,在他诛杀鱼玄机一年后,因坐罪从京兆尹被贬为振州司马,后服毒自尽。女人的一生,最在乎的往往是情,而世间最难得到的,却是那真正有情的人。鱼玄机留下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成了诗歌中的经典杰作。简爱作者介绍?
夏洛bai蒂·勃朗特(Charotte·Bronte)
母亲不幸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两个妹妹艾米莉、安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
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以笔名柯勒、埃利斯和阿克顿·贝尔创作诗歌并投稿(18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