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历程,心历路程和心路历程区别
心路历程,心历路程和心路历程区别?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心历路程和心路历程,都是说明一个人走向成功或者失败的发展历程,都是表示他这个人的心理反应,在他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的心理状态的发展曲线。
那些抑郁到不行的时刻?
那些抑郁的日子,总算熬过来了。在那段时间里,曾经整天以泪洗面,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深深的自卑感让我不愿同外界交往,然而,最终还是通过各种努力摆脱抑郁的控制,走出困境,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个人的经历,希望能够对有同样情况的朋友有所帮助,当然,你也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不管如何,我们要的是最后美好的结果。
学习一些高质量的身心灵课程,和同频能量的人共振我报名了一些身心灵课程,在课程中,跟随老师的课程进度,每天学习、实践,并且有许多同频能量的人在一个群里,大家互相鼓励。
如果没有督促,一个人容易偷懒,行动无法形成连续性,最终的结果是半途而废。在一个集体里,会形成一种向心力,互相督促,即便有时候是被动的跟随,也远胜于止步不前。
另外,在一个集体里,行动力强的人带来的惊喜,也会带动另一部分滞后的、怀疑的、懒惰的、没有信心的人。当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的时候,整个能量都会得以提升。因此,找到能帮助自己成长的社团很重要。
为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出口其次,为自己的负面能量找到一个出口。
大多数抑郁的人,不愿意跟人沟通,躲在自己的那个角落里,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也很不稳定。
持续这种状况,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负面情绪堆积,最终形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为情绪找一个出口,逐步疏通情绪通道,才能化解胸中的郁闷。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当心情郁闷的时候,动起来。那段时间由于身体健康也出现问题,我只能走不远的路程,但是只要有时间,我都要出去散步。有时候,一边走,一边流泪,走着走着,心中郁积的委屈、烦躁、不安、担心、恐惧随着泪水流走了,心里也逐渐平静下来。
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贵在坚持,也适合生活中压力比较大、处于紧张、焦虑中的人。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坎坷,无助的时候,一定有办法帮助你走出困境。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同频能量的人共振,给自己一个解压的方式,为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出口,让阳光进入内心,驱走灰暗,带走恐惧、焦虑,一定可以迎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马兰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马兰老师,黄梅戏名家、黄梅戏名角、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演员、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国家一级演员。
“自己不喜欢“流派”两个字,”、“自己认为生命不可重复,尤其搞艺术,最好的绝对是唯一的”、“自己认为自己是为舞台而生的人”。
话说2008年十月,原创音乐剧《长河》在上海戏剧学院悄然开拍,这是马兰离开舞台八年后的再次亮相。马兰,著名的黄梅戏演员,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舞台剧表演和电视剧表演国家最高奖项的艺术家。五岁吧,她父亲那时候因为“文革"那些事情所以不想让他们看到他游街、挨斗,把他们当时兄妹三个都送到乡下去。马兰的父亲从事舞美设计,为了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他凑了几斤大米请当地农民代为照看孩子。那是一个非常小的乡村、很偏僻的一个地方,靠近湖北跟安徽搭界的地方,她上面是两个哥哥,他们就带着她、(她)跟着乡下的那些小伙伴们去放牛、爬树、掏鸟窝,然后跟着乡下的那些朋友上山去采板栗、采柿子什么的,他们的活对“我们”来说就是游戏,就跟着很开心;唯一觉得不大开心的就是老让“我们”吃山芋。马兰是一个单纯、活泼的姑娘,喜欢唱歌和跳舞,她特别喜欢下雪的冬天。屋子外面下着大雪,然后那个白白的光透进来,然后自己躲在暖暖的被窝里,然后就跟着哥哥一起唱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这三出戏他们印象最深,所以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唱腔他们全部都会,几乎是每天早晨吧、他们兄妹三人各自在各自的床上、隔着房间的门里应外合、前后呼应、此起彼伏的,要把一出戏全部唱完再起床,“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直到现在自己特别喜欢冬天窗外的那个光,冷冷的、白白的那种,打到屋顶上的感觉,现在看到以后自己还会非常兴奋,这种光影的记忆、使她印象非常深刻,在那儿待了一个月,但是那个月对她的人生是一个非常阳光灿烂很快乐、一个非常好的记忆,而且一直影响马兰她,自己可以讲影响自己一辈子,让她对童年有一个非常完整、快乐的记忆。
音乐剧《长河》排练现场:“这个是这个”、“好、应该是下面的了”。几十年过去,当地父老乡亲仍然保留着一个习俗,给有出息的后生晚辈送一份大礼,就是请大家唱一场马兰主演的电影《龙女》。外婆一直灌输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在中学里读书嘛,然后上体育课突然遇到了一个认识的阿姨,就说你来吧、唱一段,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因为自己父母是在文艺界,所以在这点上自己从来不像其他学生怯场,唱就唱、跳就跳 无所谓,那好就去、就玩了一把就走人了,过了几天他们告诉说可以复试了,自己说什么叫复试、回去还问,复试就是要考试,考什么东西了,家里问她,她说自己不知道什么东西。为什么他们叫你去复试,你干什么了,自己就说那天见到谁、谁、谁,哦、原来是县剧团招生,后来县剧团出于种种情况的平衡就没有录取她,她父亲可能是长期以来被批斗、被作为一个负面的一个政治运动中的人物,所以他心理上总有一股要争口气的想法,总觉得不能因为我的事影响子女,所以就鼓励她、正好这个时候有学校去招生,就鼓励她去考,那么她就去考,就这样就进了这个学校。
十三岁的马兰第二次离开父母,她穿着碎花的上衣、背着行李丶怯生生地走进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大门,除了辛苦的练功、除了对父母的思念,马兰也有她青春期的烦恼。她当时吧,小小年纪也没有什么大苦恼,唯一的苦恼就是自己变声,因为她的声音很宽,所以变声的时候就像男孩子一样、不大说得出话,上不了调门;那么作为一个女孩都想演漂亮的花旦,所以当时心里很压抑、很苦闷,以至于一直就是给自己抱定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努力争取比现在更好,我是不是比现在更好,对、我有可能比现在更好,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在戏校的五年,同学都很要强,半夜两点看到练功房的灯还亮着就睡不着了,等同学练功结束关灯以后自己夹着练功鞋偷偷进去苦练。第一次上台,自己就跟老师说,自己说我会很紧张、怎么办,她说没关系、我给你做了安排,所有的主要角色全是老师,龙套是学生,那么你这个角色我们大家保着你、没事,给她鼓劲。锣鼓也响了,该轮到自己上场了,自己突然嗓子憋住了,一点音也发不出来、自己说怎么办,都上台了、走到九龙口了、要亮相了,自己突然拄着龙头拐杖告诉旁边的老师说,老师我嗓子哑了。老师说不要怕有我们在。一侧脸、看到侧幕条,当时她的老师拿着一个茶杯、一条白毛巾盖在上面、给她候场的、准备她下来给她喝水、擦汗,一下子心里觉得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靠,自己觉得。尽管自己小时候很人来疯,当真正第一次见观众自己还是怯场,但是这是唯一的一次、以后再也没有过了。十八岁的时候、毕业演出的时候总希望自己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能够分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丶也就是我们这个黄梅戏剧种最高的表演团体,所以看看能够有什么好的角色轮到自己,很遗憾的是自己在其它的一个戏里给其他的同学做辅助工作,合唱、搬布景做这些,然后老师说这个戏演完以后要给你安排另外一个主要角色的戏,当时自己欢天喜地等、期待,突然在她生日那一天他们在舞台演出,告诉她说这个戏取消了、计划取消了,当时她就一下很崩溃,自己说完了,肯定没有前途了,因为你没有角色、好的团体不会收留你,于是你不知道你以后的工作会去向哪里,所以在一群好强的孩子当中大家互相之间都要比着看,这一下子人是非常非常难受的,在后台一个人面对着一扇门“咚咚咚”狠狠地踢了三脚、脚都踢出血了。
上世纪80年代地方戏各剧种普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1980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扩大招生,马兰跟十多位同学入选,终于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自己比较喜欢演人物命运跌宕比较大的角色,后来比较喜欢演女扮男装、自己喜欢演男性,可能跟自己性格里某一些成分有关,总觉得演男性的话在台上比较自在一点、可以放得开一些;演女性、她都要非常含蓄、柔美、妩媚,就要让你做很多那样的动作,那种状态就让她觉得哎呀、没有演男的爽。进团不久,马兰饰演《女驸马》中的冯素珍,让人耳目一新。马兰所扮演的角色品味高雅、充满生命力,她让黄梅戏拥有了更多层次的观众,成为黄梅戏表演的代表性人物,1994年20多岁的马兰成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副院长。1986年根据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的故事改编的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开拍、马兰领衔主演。
马兰言:“尽管没有见过她,但自己不陌生,因为她生活的那个地方离自己家乡不远,所以风土人情、情感方式都差不多,也跟很多跟她共事过的前辈聊天,了解她是什么人、长什么样、皮肤好不好、什么性格、打牌的时候是什么样、吵架的时候什么样、爱起来会怎么样、骂人的时候怎么样,都会去做这样的工作和准备。严凤英声音甜美、善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一场文革浩劫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电视剧《严凤英》表现了她坎坷的一生,正是这部电视剧马兰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艺术上,自己还有另外一个收获就是演了这个戏就读解了这个生命,当人生遇到最大坎坷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不要枉顾生命的存在,自己绝对不走自杀的路,自己当时就这么想,一定要很坚强地活下来。如果自己跟严凤英是同时代,自己也会告诉她、会劝她不要走这样的路。马兰因主演电视剧《严凤英》获得当年电视剧最佳女主角奖,短短几年,她赢得了梅花奖、精英奖、飞天奖等舞台、荧屏和广播的最高奖项,马兰说她在舞台上很享受,如果自己是鱼、那舞台就是水,就是追求和探索的无限空间。
当时的那天剧组试戏,为《长河》挑选男一号的B角,马兰甘做陪衬,给6个候选的上戏学生配唱。音乐剧《长河》是余秋雨和马兰的第三次合作。在见他本人之前,自己看过他写的《艺术创造工程》,他们那里的一个老专家,他跟她说这本书你一定要看看、写得很好,自己说这本书怎么这么厚,他把每一页里面都夹了纸条、都上面写了眉批、自己的感受啊什么的,所以读了那本书以后自己想象的可能应该是一个高高大大的、红着脸的一个嗓门像洪钟一样响的高大的一个老头,后来一看,不是,快快乐乐的、一蹦一跳的,这样子的,很现代、很有活力,当时的感觉是这样。自己跟他应该算是前世有缘、觉得是这样,见了以后,觉得彼此很默契,性格、世界观,各种观念都非常一致,包括审美、对艺术的审美,方方面面都非常相同,包括性格、非常合,觉得就是他了。余秋雨和马兰的第一次合作是1996年的黄梅戏《红楼梦》,余秋雨当时出任策划。自己演《红楼梦》的时候,自己几个月没有穿过其它的鞋,穿的都是球鞋,走路都像男孩一样,上楼梯都不是一节一节上,一次就是三节。不管是曹雪芹写的那个年代的人还是一个虚拟的故事当中的人,但自己觉得贾宝玉就像自己的一个哥们一样,自己觉得自己能理解、作为一个挚情挚爱追求的一个年轻小伙子,他就要一个相知相交的永远的知己。到哭灵,对着林黛玉的灵柩,当时说我敲门喊门都不应,这个时候心里面总是有一种、总是有一种悲情在。
《红楼梦》首演当天,散场后谢晋导演找到余秋雨,说这就是中国的音乐剧,希望余秋雨走出这条路来。黄佐临先生写了一封信给余秋雨,提到他从国外回来以后一直希望在中国的舞台上能够生长出中国的音乐剧,自己为什么不能演一个属于我马兰的艺术生命能够体现出的跟这个时代有关的观众喜欢的新的角色呢,所以自己总想剧种要进步,我自己在艺术上要有所展现和有所提高的话,我就要寻找新的高度。就叫秋雨去准备写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是想了很久,然后请了新加坡的一个导演,用现代舞跟中国戏曲的方式来做嫁接,所以形体上我(他)们不是纯粹戏曲,用现代舞的方式变形、夸张,非常有意思、好玩得很。
1997年马兰和余秋雨第二次合作,携手创作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余秋雨担任编剧,这部贯通雅俗的作品为戏曲注入了现代娱乐元素,让观众有些猝不及防。当年排《秋千架》的时候,1999年的时候,都当时的十年前了,那时候的文艺体制还不像现在那么灵活,所以这个剧组是以项目作为一个计划单列,自己又主持这个项目,所以很辛苦、很多事,不只是演出,又没有别的团队支撑你、你就靠自己的那个团体来做这些,所以很辛苦,她整整三个月、没有哪一天超过三小时睡觉,夜里一点多钟回到家敲门,他说吃了没吃,没吃、他讲那出去吃点东西,坐那儿就睡着了。实际上站着都能睡着,自己就说自己是一匹马,我可以站着睡着。
与心路历程相近的成语?
千回百折、千回百转、转战千里、南征北战、戎马倥偬
1.
千回百折
读音:[ qiān huí bǎi zhé ]
注释: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
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书·五》:“百川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
2.千回百转
读音:[ qiān huí bǎi zhuǎn ]
注释: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
出处:元·范居中《秋思》:“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
3.转战千里
读音:[ zhuǎn zhàn qiān lǐ ]
注释: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4.南征北战
读音:[ nán zhēng běi zhàn ]
注释: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处:宋·李焘《太祖开宝元年》:“(赵)普曰:“陛下小天子耶?南征北战;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造句:没有老一辈的南征北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5.戎马倥偬
读音:[ róng mǎ kǒng zǒng ]
注释: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然至于戎马倥偬;大势已烈;只手难撑;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家。”
造句:戎马倥偬之中,他坚持天天写读书笔记。
求介绍龚琳娜的音乐有哪些心路历程?
生于贵阳的龚琳娜,5岁登台演唱,7岁国内巡演。1999年,她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5岁时,她获得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银奖和“全国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并为热门电视剧《血色浪漫》演唱主题歌。
文化部的“民歌状元”
上世纪70年代中,龚琳娜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在一家单位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虽然不是出生于音乐世家,但龚琳娜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嗓音天赋。5岁那年,她第一次登台,独唱《我的愿望》,上了电视,歌词大意是“我有一个愿望,长大当个歌手 ”
7岁考入贵阳南明区少年宫“苗苗艺术团”,周末演出,演唱的贵州民歌很受欢迎。龚琳娜很自豪地说,自己算是个“从小世面见得多”的人,而且从那个时候起,她就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唱民歌。
16岁的时候,龚琳娜已经是贵州当地小有名气的“童星”,拿过一堆奖,跟着贵州歌舞团、贵州省艺校的老师学声乐,渐渐开始对家乡闭塞的环境感到不满足。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吴碧霞,当时吴还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于是,她给吴碧霞写了一封信,从回信中得知招生的消息,半年后如愿考上了附中的民族声乐专业。
1992年 1999年,龚琳娜在中国音乐学院及附中度过了7年时间,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第一名成绩毕业。昔日老师、同学对她印象最深的,除了有一把公认的“铁嗓”外,就是一股求学的“狠劲儿”:她惜时如金,每天5点摸黑起床练嗓。 为了青歌赛 她历经忐忑
不是美女的龚琳娜没有意识到前途的艰难,她和每一位同学一样,从“大一”开始就报名参加青歌赛。学院要把名额留给高年级同学,她就作为贵州电视台选送的歌手,进入半决赛时被人告发了,理由是她的户口在北京,半决赛之后她没有再上台。
第二次时她上“大三”,在学校内部的初赛她是第一名。半决赛的名额有19位,她却是第20名。原因很简单,学校选送了两个选手,另一个女孩在央视有后台,所以要搞掉对她最有威胁的龚琳娜,那女孩没有白费力,也很是红过一阵子。这次对龚琳娜的打击尤为大,并不是因为没得奖,而是她不知未来该怎么办。
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又逢一年大奖赛,青歌赛已经成了她不得不完成的梦。这次比赛规则有变动,必须组团参加,民族乐团没有通俗和美声演员,她只好加入北京电视台的代表团。初赛她又是第一名,美滋滋领了奖品音箱。领导给她打电话说:“重比。”
因为龚琳娜的另一位漂亮女同学虽然没有参赛,但是有后台,她需要北京台这个名额。于是龚琳娜又以民族乐团的选手重新比赛。也许是之前太坎坷了,这次她终于获得了银奖,最幸运的是,央视换了导演,民歌界地位最高的那位教授没有当评委,谭晶、王宏伟、萨顶顶、古风、容中尔甲、倪睿思都是那一届出来的。 “不漂亮带来的危机感”
龚琳娜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独唱演员。发行个人专辑,在外人看来是事业顺风顺水,她却开始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忐忑”的滋味。
龚琳娜回忆说,在录音棚里,她常常听到录音师调侃,你们这些唱民歌的,都是一个筐子里出来的。一到演出,龚琳娜的危机感更重了:“我又不漂亮,让我去整容,我可受不了!”
刚毕业那两年,龚琳娜很迷惘,每日穿梭在形形色色的舞台上,一单一单接“活儿”。特别是“假唱”令她很纠结。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龚琳娜结识了现在的老公 德国作曲家“老锣”。“老锣”比她大10岁,两年后由朋友升级为夫妻。 2005年,龚琳娜离开了中国,放弃了固定的工作,随“老锣”移居德国。在欧洲的舞台上,她一直唱中文的歌曲,刚开始的时候,西方的观众根本听不懂,一味按照民歌“高亢嘹亮”的方式来,观众常常觉得“太刺激了”,最惨的一场,只有9个人来听。
起初,在国外的事业发展得也并不顺利。当她画着浓妆、衣着华丽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刚开口没两句,观众就被吓得往后退,因为她的声音太亮了。接着就是纷至沓来的批评:“太做作、太假了,真让人恶心。”“你这样表演音乐简直太过分了!”
2006年,“老锣”为龚琳娜在北京的一场演唱会写了一首新歌。取名为《忐忑》。这首作品2009年荣获了欧洲举办的聆听世界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当天,龚琳娜一身堪比LadyGaga的夸张行头,把观众给“震”得够呛。她唱出了一身汗,台下许多观众跟着起劲儿,唱得“舒经活络”。“老锣”也来了,坐在台下一个劲儿地给老婆鼓掌。说到老公,龚琳娜笑说:“他一点也不介意退居幕后,从不觉得老婆很强就怎么了,我是他的骄傲。”
龚琳娜,贵州人,女高音歌唱家,中国新艺术音乐创始者和奠基人,活跃在当代世界音乐舞台,被誉为“灵魂歌者”和“真正的歌唱家”。1999年,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000年,荣获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银奖。代表作《孔雀飞来》获全国广播新歌评比金奖及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十大金曲、中国民歌排行榜第一名。多次出国演出,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中国新艺术歌曲。龚琳娜致力于中国新艺术音乐的探索与创作,是一位具有独到艺术思想与创新精神的歌唱家,不断创新发展中国歌曲的演唱是其艺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