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然而生,你怎样理解金刚经里佛陀说的
什么然而生,你怎样理解金刚经里佛陀说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法皆空寂,如梦幻泡影。既然是这样,试
问还有所住吗?空寂的,你住在哪呀?
所以不要住在虚妄不实的假相上,一切相都,
是虚妄,要见相无相。
生其心,生菩萨之心,菩萨之心正是常空寂
的心,无妄念,无生无灭,如如不动。就生
这个妙明真心,真如心。
众生之心,本来也与佛无异,本来也无所住。
但由于逐其境缘,不知逐境是空,还于境上
住心,就像水中捞月,就像病眼窥见镜中之
花。
若悟万法皆空,了达真性本体,就不会有所
住了。无所住心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而生其心和无所位而生其本?
这两段话之间的关系不大,举一个例子来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类似于一个迷途之人找到了回家之路,找到的路是回家的路,所回的家也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这个家的主人。
“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这段话则类似于一个演员在琢磨怎样才能演好角色,比如琢磨怎样演皇帝,最后终于找到了感觉,结果演的非常好,谁都觉得演得象,但无论他演的再象,他也永远成不了皇帝,他还是他,皇帝还是皇帝,永远变不成一个。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就象是水,水是一直流动的,如果水一旦墉堵,流不动了,那就要变质出问题,所以宋代朱熹在他的诗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水只有不断的流动循环,才能被称为活水,也只有活水才能始终保持清澈。
“无所住”的意思就是不墉堵,要象水那样不断的循环流动,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内心的活力,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心因此就可以不停的想东想西,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必然会变得越来越乱,注意力也会越来越不集中,这是对“无所住”的错解。
这里的“无所住”的不墉堵,是指不要执着,执着就是抓住一个东西不放,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我们如果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东西上产生不变的执着,这就好比是“刻舟求剑”,就会永远错失事物的真相。
所以“无所住”就象是射箭,目标动了,我们的弓箭也要跟着调整,永远与目标保持一致,同样道理,如果认知对象变了,我们也不能再执着固有的见解,新的认知也要跟着产生,这样才能时时把握真相的脉搏,保证主、客观的一致性,“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的是这个意思。
能够时时把握事物真实情况的心,才是我们的真心,也就是那个“无所住”而生的心,所以找到这个心,就等于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重新做回了家的主人。
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上面“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讲怎样找到自己的真心,还原那个真实的自己,这两句讲的是怎么去认识事物的真相,捕捉到事物真实的运行轨迹。
“位”就是事物的运行轨迹,“无所位”就是事物怎么变化,我们不要想当然。人都喜欢安逸,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东西,所以总是喜欢想当然,希望能尽快定位,但这个“相当然”又相当靠住,所以就经常出错,“无所位”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想当然。
这就类似于一杯浑浊的水,我们看着讨厌,就拿着杯子使劲晃,想当然的认为这样就可以把里面的杂质晃出去,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这个“认为”压根就是错的,结果自然是越晃越浑,越浑越晃,就这样进入了恶性循环。
“无所位”就是不想当然,不再去晃它,这样一来,杂质反而逐渐下沉“而生其本”,水越来越清,水的真容慢慢的也就显现了。所以“无所位”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想当然,不要用主观干扰客观,这样才有利于见到真相。
“无所本而生其位”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本”不是真正的本,而是我们在主观上刻画出来的“本”,同样是想当然,这样的“本”是不能有的,如果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这样的,那就会对它的“位”,也就是运行轨迹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无所本”就是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去想当然,只有这样才能排除主观干扰,进行客观的观察,才能发现它真实的变化,才能“生其位”,也就是捕捉到它正确的运行轨迹。
不为苟活是什么意思?
只听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可大声告诉世人并因此被误解而死,也不能沉默偷生。 出自范仲淹的《灵乌赋》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涂矣。 “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 彼哑哑兮如诉,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庄子击盆而歌典故?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鼓,击。盆,瓦盆。《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表现了庄子的生死观。
与之俱黑是什么意思?
意思:蓬草生长的丛麻当中,不须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同黑泥(一样黑)。
蓬:蓬草。麻:麻丛。涅:黑色染料。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近义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用以劝学。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普通的农人说这句话表达的是环境对于植物以及人们的巨大影响力。比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也会得到健康成长。
《劝学-》-节选 作者:荀况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用毛发将窝编结起来,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坠落,鸟蛋摔烂。(原因)不是窝做得不好,而是因为系的东西(即芦苇花穗)。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树木,树干只高四寸,(却)生长在高山之上,俯视百仞之深渊。(原因)不是树木能长得多高,而是因为它屹立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直挺。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便和黑土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再亲近它,百姓不再佩戴它。
艾本身的品质不是不美好,而是因为所浸泡的臭水造成的后果。所以君子居住必定会选择好的环境,交友必定接近有道德的士人,以此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