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是什么意思,美洲印第安人真有可能是中国的殷朝后人吗

2023-04-01 21:05:04 88阅读

三星堆是什么意思,美洲印第安人真有可能是中国的殷朝后人吗?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早期王朝并非大一统帝国:在王朝直接管辖的领土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方国。夏朝统治时期天下号称有万邦,商朝统治时期依然是方国林立。甲骨卜辞中的记载显示出战争与祭祀几乎是商王活动的全部。西南大学李发博士曾粗略统计:仅商王武丁在位时期与商朝发生战争的方国和地区就有80多个。尽管这些被征伐的方国在甲骨卜辞中存在的时间很多,不过在武丁之后的甲骨文卜辞中就很少再见到了。

商朝其实是一个十分热衷开疆拓土的王朝:商朝的建立者成汤“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到了商王武丁时期还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将领妇好。武丁在位时期与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在经过这些大规模的战争后大多数与商朝为敌的方国都销声匿迹了,可在商朝这些对手中夷方偏偏成为了一个例外:商朝和夷方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商朝灭亡为止。

三星堆是什么意思,美洲印第安人真有可能是中国的殷朝后人吗

夷方是对黄淮下游的泛称:夏朝时称生活在这一带的民族为“九夷”,商朝则称其为“夷”或“夷方”。由于夷人生活的地区位于夏、商两朝的东方,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东夷”。商朝与东夷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错综复杂:有一种说法认为商人本就是东夷部族中的一个分支。商朝的崛起之地确实位于夏朝的东方,而且商部族与东夷民族一样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商汤灭夏时东夷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盟友。

按说这样的渊源应当使商族与东夷各部族之间维持和睦关系才对,然而从商朝第十代君主仲丁时起商朝与东夷之间传统的友好关系开始恶化。此后商朝逐渐把主要的用兵方向转向东夷诸族。从那时起商朝与东夷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历代商王都把东夷视为自己的主要对手。直到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在位时期还曾大张旗鼓征讨东夷。当时西方日渐崛起的周部族对商朝的威胁已越来越大。

可纣王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仍执意把商朝的主力部队投入到东方战场,以致于周武王的大军逼近商朝都城时纣王只能匆忙征发奴隶充当士兵。据《周书·武成》记载:武王伐纣从一月癸出兵到二月甲子牧野(河南卫辉)决战前后只花了32天时间。周武王的伐纣大军沿途甚至没遭到商朝守军的任何阻击就直接杀到了牧野。商、周两军在牧野的决战更是异常“轻松”:周武王仅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取得了牧野决战的胜利。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商朝与东夷长年累月的战争耗尽了自己的国力,从而使西方的周国有了可趁之机。《左传》曾因此评价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当周武王的伐纣大军进抵牧野时商朝的主力部队仍在东方战场。这才是武王伐纣能如此顺利的真正关键原因所在。纣王在继位后的第十年(约为公元前1066年)就与攸国的攸侯喜合兵征伐夷方一直打到了淮水流域。这次军事行动从出兵到回京前后费时达250天。

纣王在位的第十五年(约为公元前1061年)纣王再次发动了历时约九个月的针对东夷的战争。纣王针对东夷的大规模战争如果仅仅从军事上看是胜利的,可战争说到底是需要靠人力、物力、财力支撑的。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纣王在取得针对东夷的胜利时也使商朝自身元气大伤。由于商朝把精力主要用在了与东夷的战争上,因此导致对西方的周人缺乏足够的防御力量。

商朝为什么会如此执拗地盯着东夷打呢?如果说商朝对东夷的战争在一开始是为了实现开疆拓土的目标并不奇怪,可等到周人的威胁已明显大于夷人时还要冒着亡国的危险把夷人当成主要敌人打就着实令人费解了。我在上文中提到过商朝早期与夷人的渊源颇深,然而有时正因为双方太过相似才导致竞争关系更大。春秋时代吴、越两国地理位置邻近、语言文化风俗相近,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非吴灭越,即越灭吴”。

渊源颇深的吴、越两国恰恰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商朝与东夷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类似。商朝实际上是一个有着典型的海洋商业文明特征的王朝。这与后世一些王朝重陆轻海、重农抑商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商部族是一个相当擅长贸易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把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诗经·商颂》中的“肇于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祈祈”反映了从海上来商朝交往和朝拜的盛况。

20世纪20年代殷墟出土了大量海贝、鲸鱼骨、龟甲。这说明中原地区早在商代就与沿海有贸易往来。商朝占卜使用的材料有来自黄土高原的牛骨,更多的是产自南方深海的龟甲。这是否暗示着商王朝的海洋气息一度要远远大于内陆的特点呢?然而商汤灭夏以后商部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商王朝在早期阶段海洋气息一度大于内陆气息,可随着疆域的扩张使得商王朝逐渐把统治中心由东部沿海平原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已证实:华夏文明在早期其实是满天星斗式的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部沿海、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雪域高原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明。正是这些地区文明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逐渐多元归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文明。在夏朝前期及以前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类型囊括了广袤的黄河中下游农耕区。

此后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夏晚期文化、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都揭示了夏、商在中国建立了广域王权。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区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相同的习俗和文化面貌。这也是华夏文明能够多元归一并最终形成大一统的关键所在。然而直到商周时期东夷聚居的海岱地区(山东全境、豫东地区和苏皖北部)却存在着一个近乎独立的发展脉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文化—岳石文化。

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夷人形成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当商王朝在中原地区歌舞升平的时候东部和南部沿海夷人的航海活动已从河姆渡的木桨、独木舟发展成使用木板船和风帆了。夷人因缺乏发展农耕文明的条件或因受文化制约只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数千年的海上颠簸使夷人掌握了海风和洋流的一般规律。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商业文明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就这样长期并行独立发展着。

商朝人本身同样是海洋商业民族出身,可灭夏以后早已吸收了不少中原农耕文化。同时接受海洋商业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熏陶的商王朝把统一两大文化区视为是自己的天赋使命,因为只有把这两种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区和人民统一在一起才标志着商王朝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商朝倾举国之力对东夷的数百年经略最终成功打破了东方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对立的格局。这是商王朝对华夏民族大一统做出的最大的历史性贡献。

然而商朝为实现这样的“万世功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商朝的东征尽管为华夏民族大一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商朝自身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江山。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甲士45000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在经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后周人取代殷商成为中国的主宰。武王伐纣时商朝十多万精兵正由能征惯战的将军攸侯喜统领出征东夷,所以朝歌空虚而被武王所破。

殷商王朝覆灭后攸侯喜统领的那支出征东夷的部队却从此杳然无踪。恰在殷商灭国之际攸侯喜率领的殷军失踪之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兴起了奥尔梅克文明。到了近现代这两件事被人联系起来衍生出了所谓”殷人渡海“的说法。最早提出殷人渡海说的是19世纪的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结果在途中遇到暴风而被吹到美洲大陆。

1968年美国学者威廉姆·迈克耐尔出版的《西方的崛起: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提出: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中国商朝的艺术品和中美洲挖掘出来的文物具备一定现实性,文明跨洋可能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迈克尔·芤的著作《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也提出过类似观点:奥梅克人社会的结构与中国商朝很接近,奥梅克的艺术和中国殷商时期的艺术很相似,奥梅克文明有可能和中国殷商文明有某种联系。

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发现的石锚和商周时期的沿海石锚的形、质相似,出土的玛雅祭坛和玉器也和中国殷商时期的玉器有着类似的文化“血统”。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国内外学者对殷人远渡美洲大陆开创最早的印第安文明这种说法都是推断,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尚无直接的有力证据足以确认这种说法。如果仅仅从可能性上讲殷人渡海远航美洲是完全有可能的。首先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他们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亚洲。

其次诗经中的《商颂》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开拓疆土到了渤海,与海外发生了联系。这证明当时的航运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洋流活动使殷人渡海说具备现实可能性:北太平洋及附近海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呈顺时针流动的大环流。该洋流自太平洋北赤道附近产生,经吕宋岛北部、台湾东部进入台湾海峡,在舟山群岛交汇后到对马东海。

此外在日本九州南部还有一支分流北上形成对马海流。该海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又经津轻海峡回到太平洋上。现在的海洋漂流学已证明:用一个大的但并不是太大的木筏在海上带上食品、钓鱼的工具可以漂流一年以上。漂流的地区可以到达南美、北美、澳大利亚、非洲;同时整个太平洋各个岛都能到。菲律宾、北婆罗洲、夏威夷、新西兰、厄瓜多尔……世界各地陆续有13个地区发现有源自中国的有段石锛。

考古界据此推断:确有上古先民从中国东南沿海逐岛漂航直到拉丁美洲西岸。问题是这一切都是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进行的可能性推断。这些只能证明殷人渡海到美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武王伐纣时攸侯喜率领的那十万神秘消失在史籍中的商军是不是就真的到了美洲呢?这个直到目前为止仍没确凿有力的直接证据可以证实。退一步讲即使殷人渡海一说被证实是真的也不能证明今天的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国殷商后裔。

殷人渡海一说即使被证实是真的也并不能证明所有印第安人都是这十万殷商士兵的后代啊。首先这十万殷人多是士兵。商朝尽管出现过妇好这样的女性将领,可史籍中并没关于商朝军队有女兵的记载。在中国史料中神秘消失的那十万商军绝对是以男性为主的。如果这十万商军真要是远航到了美洲,那么请问他们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唯一的解释是他们与当地女性繁衍了后代。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十万商军真到了美洲,那么可以肯定在他们之前美洲就已有原住民了。事实上现有的考古资料已证实美洲印第安人至少在距今1万年前就通过连接亚洲和美洲的白令海峡大陆桥从亚洲迁徙到了美洲。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导致陆桥被淹没,所以印第安人就只能留在美洲生活了。事实上早在距今10000年至25000年前美洲就已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我们中华文明史只有上下五千年。

这也就是说早在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的文明以前印第安人就已到了美洲。殷人渡海如果仅从技术可能性上分析有可能是真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美洲印第安人都是中国殷商后裔。其实古代中国人渡海迁徙这种事并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山海经》中记载着商周时期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曾有现代学者根据《东山经》复原古代中原先民向东海岛屿迁徙的路线图:大黑山岛-济州岛-福江岛-下甑岛-鹿儿岛-琉球群岛。

为什么汉族也会有高鼻深目?

汉族人是炎黄子孙,汉族人的祖先本来就是高鼻深目的白人,汉族人的祖先是古羌氐人,见三星堆和秦兵马俑。头发卷曲是突厥人的体貌特征,五胡乱华时的羯族就是突厥人的一支,古籍描述羯族人就是卷毛人。

近代圣人汉人中兴名臣曾文正公,就是长着大胡子的高鼻深目的汉族人。由于古代中原战乱频繁,汉人的古羌人血统被淡化了,但现在还有很多汉人保留着古羌人血统。如汉人大帅哥高远、高以翔、黎明等都是体格高大且长着高长直鼻及古羌人桶形下巴的长脸人。

刘芳菲与李亚鹏的彝族妻子和藏族美女犹如三胞胎姐妹一样,所以司马迁说的'汉藏彝匈皆源于羌,属同一语系民族'是正确的。全亚洲只有中国人才是白人,中国人不是蒙古人种。元首为什么要两次派考察团来中国西部寻根祭祖。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何尊”

是中国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镇院之宝。

(何尊图)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应该是雒邑(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

看一下原因

一、“三监之乱”,周公平定。

周武王姬发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害怕诸侯叛乱,于是摄政管理国家。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管叔、蔡叔、霍叔三个人本来封地于殷的周边,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对周公旦摄政不满。武庚(纣王之子,封于殷(今安阳))有复国的野心,此时联合三监,以及东夷部落的殷朝旧国发动叛乱反对周朝。

周公联合召公奭,果断出兵,首先镇压“三监”,将管叔斩杀、蔡叔放逐到边疆、霍叔被废为庶民。武庚也被斩杀,重新立微子为殷的继承殷祀,为宋。历时三年,才将殷商旧国平复。(周公辅佐成王图)

二、建设陪都,监控诸侯。

周成王亲政后,为了加强对东方诸侯国的控制,有鉴于“三监之乱”,方便监视商朝贵族以及东方诸侯国。仿照夏、商时期建立陪都的习惯,建立陪都,雒邑居于整个西周的中心地带,非常符合条件,随即开始建设雒邑,建城修筑宫殿。史称“成周”。是洛阳开始作为帝都的发端。东周时期,洛邑成为首都。

三、而西周原来的都城“丰镐”(在西安附近)被称为“宗周”,是真正的首都,由“丰京”和“镐京”组成,称为“丰镐”。

关于何尊的趣事

根据“何尊”铭文分析,发现了两个有趣的发现:

(何尊铭文)

1.第一次出现“中国”二字,意思是指雒邑居于西周整个国家的中心位置,方便监控。

2.最早出现的“德”字。根据易中天的研究分析:“何尊”上出现了一个“德”字,以前铭文上都是“得”,这是目前为止最早的“德”字,

纵目面具是什么意思?

三星堆发掘出来的面具,眼睛位置柱子状的!

为什么三星堆遗址眼睛都是丹凤眼?

人们往往将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看到世间万物,同时也能够利用眼睛投射的目光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古人看来,眼睛是独特的信仰,这一点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星堆文明。

在最新的考古研究中,人们发现三星堆的眼睛崇拜十分盛行,青铜纵目面具上的两个突出的眼睛结构。不仅让人怀疑三星堆文明来自外星,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们对眼睛的独特理解。

同时,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很多都重点突出眼睛的存在。将大眼睛面具和长条状的突出结构联系起来,就仿佛在体现目光炯炯的意味,一瞬间就透过历史长河,让人感到十分震惊。

对眼睛的特殊崇拜,或是“蜀”字的来源

有研究人员认为,三星堆文明对眼睛的特殊崇拜,或许就是“蜀”字的来源。在甲骨文中,“蜀”其实更接近三星堆的大眼睛图案,随着汉字的演变,它的含义也出现了变化,不过足以证明眼睛在三星堆文明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