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纷争的意思,春秋战国时间轴及重大事件
群雄纷争的意思,春秋战国时间轴及重大事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1]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的时间段?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中原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有关战国的起始年份,史学家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史记》定战国始于前476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
曹公少时见乔玄赏析?
【原文】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注释】
①乔玄:一作桥玄(110—184,一说109—183),字公祖。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东汉时期名臣。
【翻译】
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如今天下将要大乱,群雄纷争,逐鹿中原,能够拨乱反正、治理天下,我看非你莫属!不过阁下实在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富贵的那一天了,希望你将来可以照顾我的子孙。”
春秋战国是一个故事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与此相对应的是,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个时期。历史上,很多人都将春秋与战国合二为一,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也即很多人经常将春秋和战国理解为一个时期。由此,对于二者的区别,并没有多少人能搞清楚。那么,问题来了,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三国时期长沙之乱?
1.三国初期,曹操和袁绍割据北方;南方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独霸了长江下游地区;汉室宗亲刘表割据荆州,领有8郡之地。天下动荡不安,群雄纷争不已。在荆州湖南4郡中地位最为重要的长沙郡,局势也不很安定。
2.早在189年刘表接任荆州刺史时,长沙太守功代就“阻兵作乱”。198年(献帝建安三年),袁绍与曹操对峙于北方,刘表坐镇荆州,“北与袁绍相结”,“且欲观天下之变”。长沙太守张羡采纳桓阶之议,率长沙、桂阳、零陵3郡举兵反叛,并派使者进见曹操,企图与曹军内外应合。刘表急忙派军前来,围困长沙,但“连年不下”。
3.200年,张羡在围城中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代领其众,而此时曹操正与袁绍激战于官渡,无力南顾。刘表遂加紧攻击,终于攻陷长沙,俘获张怿,又乘胜南击,收复零陵、桂阳2郡,才最后稳定了湖南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