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诚信的好处,道歉真的有用吗

2023-02-19 00:40:04 96阅读

讲诚信的好处,道歉真的有用吗?

当然有用!道歉是当今社会维系良好的人际社交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战国时期,赵国,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我本不想拿这个“负荆请罪”来说事。实在是绞尽脑汁,在所见所闻中来回寻找,也没有找到除此之外的关于古代名人道歉的例子。所以我就向亲朋好友请教,期待有人能说出一个半个来,结果都说没有。这我就很纳闷了,怎么会没有呢?还是父亲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古代,不论国内国外大都是强权政治,那些在历史中留名的人又有几个有这样的胸怀?是啊,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怎么肯如廉颇一般低下高贵的头颅想别人道歉呢?看看过去那些名人都是怎么说的:

讲诚信的好处,道歉真的有用吗

“永不道歉是人生的金科玉律。君子不会想要他人的道歉,小人则只会利用他人的道歉来谋取好处。” —— 沃德豪斯,1881-1975,作家“明理之人从不道歉。” —— 拉尔夫.爱默生,1803-1882,作家“永不反驳、永不辩解、永不道歉。” —— 费希尔爵士,1841-1920,英国海军上将

可喜的是近现代关于名人道歉的例子是越来越多了,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人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就拿公开道歉来说,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的道歉案例比比皆是,政要、明星等等。虽然他们都是出于外界压力,是否真诚也未可知,但这至少说明了道歉在维持人际关系上的重要作用。在前面所谈及的政治,公共关系如此,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处亦如此。有些人可能因为一个应该说出而没有说出的道歉失掉一个重要的朋友,有些人也可能因为没有道歉而与自己的爱人分道扬镳,也有一些人可能因为正确地道歉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收获了友情、名声、地位等。那么我想问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问题:什么是道歉?有的人可能会说,这简单啊,就是认错,说对不起呗。是啊,说简单确实也是简单,可是怎样道歉别人才会接受?什么时机是最好的?人又为什么要道歉呢?道歉的意义在哪里?

在20世纪以前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道歉这个概念,道歉学的兴起是在西方于20世纪末,如今已渐成显学。然而关于道歉方面的著作还是少之又少,在这有限的资料书籍中,我看到了《道歉的力量》这本书。它是道歉学的权威著作,由该领域的专家艾伦.拉扎尔积十年之功,研究了一千多个道歉事例,精心打磨而成。《道歉的力量》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差异等角度全面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的时机、道歉的原因等等。

艾伦·拉扎尔,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名誉校长兼医学院名誉院长,精神病学教授,知名的道歉学专家。他曾参加《奥普拉脱口秀》等电视电台节目,文章见诸《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心理学》等主流新闻媒体。拉扎尔二十几年来持续在医疗门诊以及羞耻与屈辱心理学等领域从事研究与教学,收集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真实案例,并引导了不少成功的道歉,在道歉学领域绝对是权威人物。因此,对道歉的奥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拉扎尔所著的《道歉的力量》必定会让你收获良多。

什么是道歉

“道歉”是指双方相对时,做错事的一方应该向受害方承认自己的过失,为对方的不满负责,并且表达悔恨或自责之情。当事的一方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譬如家庭、公司、少数族裔、种族或国家。道歉可以是私下的或公开的,可是书面的或口头的,有时甚至可以不用言语表达。

真正的道歉包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说声“对不起,我错了!”“我很抱歉”之类的话,因为我们有时候并不能确定对方说这话是在真正地表达歉意还是在敷衍。比如丈夫因为经常晚归,对抱怨的妻子说:对不起,让你为此这么苦恼。他其实只是想让妻子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在敷衍而已,并没有自责或悔恨之情。然而有时候真正的道歉甚至不需要言语,比如有个司机最后才看到红灯,他急刹车差点撞上一名路人,然后他扮了个鬼脸,双手掩面,配上其他的肢体动作,路人便明白接受了这个表示歉意的动作。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歉的理解与诠释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日本人就习惯性地对很多人,很多事情道歉,他们认为道歉是维护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想借道歉与被冒犯着重修旧好。而美国人则通常只对配偶、小孩、父母与宠物道歉,他们道歉主要是为了舒解如愧疚之类的内心感受。

男性与女性对待道歉的态度也是大相庭径。女人比男人更爱道歉(此指真心而非受威胁所做的道歉)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了多个学术领域研究成果的证实。女性更容易承认自己有负罪感,因此,会为自己的过失做出更多也更复杂的让步。

由此可见,道歉是复杂的,不同种族、性别、国家乃至个人都可能对道歉有不同的态度,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道歉。而成功的道歉需要当事双方根据这许多的内外部环境协商达成最后的一致。

道歉如何疗愈创伤

大多时候我们道歉的目的是为了修复破裂的关系,疗愈创伤。说到底,道歉这种行为是源于人们的内心,那么道歉要起作用也在于人的内心,即需要满足受害者的一项或者多项心理需求,包括:

恢复自尊与尊严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确认错不在自己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看见冒犯的一方受到惩罚冒犯的一方对伤害给予补偿与冒犯的一方进行坦诚的对话

通常,人们被侮辱或者羞辱时,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冒犯者道歉要达到治愈的效果,就必须设法修复这些自我价值受到的伤害,这样才能使被冒犯着恢复自尊与尊严。但有些蒙受羞辱的人宁愿表现出坚强、不受影响的样子,而内心怒火中烧,打算伺机报复。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小心,不要在无意中羞辱他人,更不要恶意中伤他人。如果不幸发生了这样的事,请真诚道歉,使被冒犯着恢复自尊与尊严。

人是社会属性的,群体之间的交往遵守着相同的社会契约,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着相同的社会价值观。然后当冒犯者犯了错,违背来这个契约这个价值观,曾经相互信任的关系也就岌岌可危甚至瞬间崩塌。如果冒犯者勇于道歉,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为此忏悔,并保证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以此来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这样信任重新建立,双方之间的关系再次变得安全。

有时候必须让被冒犯者看到冒犯者受到惩罚,道歉才会有效。正所谓一报还一报,这在学术上叫“报应正义”。还有的被冒犯者需要冒犯者给他们补偿,即补救过失、消除伤害、改正错误等,这样他们才能满意道歉的结果。而有时候冒犯者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坦诚地与被冒犯者对话,他们就能在感情上获得解脱。因为比起补偿、惩罚等,他们更在意的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冒犯者为何会犯如此的错误。在某些情况下,受害人会怀疑自己也应该对伤害负责,他们希望从道歉中听到,错不在自己。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是招来攻击或者羞辱的原因,而且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正确的。

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冒犯行为也各种各样,面对具体的情况,被冒犯者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仅需要道歉满足他们的一项需求,有些道歉则需要满足他们多项的心理需求。但这些的前提是冒犯者必须设法了解被冒犯者到底有怎样的心理需求,不然道歉很有可能失败。而失败的道歉或许比不道歉更加糟糕。

怎样有效地道歉

前面我们说到,成功的道歉要满足受害者一项或者多项心理需求,那么我们到底怎样道歉才算是成功的呢?简而言之,道歉的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一、认错;二、提出解释;三、表现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等行为与态度;四、进行补偿。当然,具体到实际情况中,这几部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都会有所不同。

首先,道歉想要有效,最重要与必要的部分就是认错。冒犯者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对谁造成了伤害,又该向谁去道歉,这些行为又对受害者产生了怎么不好的影响,并且要详细明白地说清楚自己的过失,承认自己的伤害行为对双方的社会契约或者道德契约造成了损害。

被冒犯者常常认为,如果只是道歉却没有提出解释,就无法令人满意,有时候他们宁愿得到一个不太讨喜的解释都比没有解释来得好。没有给出解释会让人觉得道歉不够充分,甚至是进一步的侮辱,会让人没完没了地去猜测事情的真相。然而有些时候提出解释反而是侮辱了受害者,他们觉得解释就是掩饰,你提出解释只不过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比如“我太不小心了”“我太累了”“我记性不太好”。这个时候你还不如直接说“这是我的责任,我深感抱歉,没有任何借口”。

自责、羞耻、谦卑等态度反应出冒犯者对道歉的重视程度。由于这些态度展示的都是苦恼的状态,显示了冒犯者因为做错了事内心正在承受痛苦与煎熬。“自责是必要且可贵的心理体验,能帮助人铭记往事,并受到其影响……自责是对良知的拷问,是可能被聆听和注意到的内在的声音。”而羞耻则是自责的补充,谦卑则有助于被冒犯者恢复尊严。还有真诚,这在私人关系的道歉中是最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时候不真诚的道歉也能取得效果,比如国家层面的公共关系,承认社会契约更为重要;又比如公司内的上级向下级道歉,让下级挽回尊严更重要。

最后冒犯者需要提出补偿行为。这可以向受害者表明,加害者认真看待对方的不满,并且愿意弥补所造成的伤害。补偿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送个合适的礼物、请吃饭、金钱补偿等等。一般来说,有了补偿行为,道歉将会更加圆满成功,但是有时候补偿行为也并不能让受害者满意,这是因为他们的其他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

《道歉的力量》这本书不但用实际的例子证明了道歉在人际关系中可以发挥何等的力量,更向我们指明了有效道歉的方法与时机,分析了人们面对错误与道歉时的心理活动与需求,让我们对道歉这门学问有了一个更加深刻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关系是亲近还是疏离,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越是亲近,冲突所造成的伤害越大。君不见朋友反目,弟兄失和,一念之差误终身。要解决冲突,最重要的就是道歉,有效地道歉。正如《道歉的力量》中所讲到的那样,认错、态度、行为、解释、补偿等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满足了受害者的心理需求,于是道歉就成功了,破裂的人际关系也得到了修复。在过去,个人、群体或者国家的道歉常被视为软弱无能,但是现在,这是勇敢强大的表现。那么你还在犹豫什么呢?放下你的所谓的架子,真诚谦卑地去道歉吧。

中医人看重的信者医?

古代名医扁鹊总结六不治的六类人群和现代名医总结的六不治六类人群告免大家,仅供临床医生仅供参考。现实社会上确实有这六类人群,不是太多,但是确实有。还没有包括“碰瓷党”人群在内。

1,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2,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3-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4.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

5,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人们所患的疾病太多,病情复杂,终有不治者,而医生殚思竭虑的是医法太少,其“六不治”值得今人借鉴、学习,本段历代析译很多,不敢乱翻译,从字里表面解释为:

一、骄傲任性、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蛮不讲理的人为不能治愈的表现。望求医者好自为之。

二、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舍命不舍财,不注重养生的人病更难治。今人更应重视这一社会现象。

三、暴饮暴食,饮食无常、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虽服药而难愈,应遵医嘱调养疾病。

四、病深不早求医、五脏功能失调,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为难治之疾,一时难愈。

五、身体极度虚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也为沉疴痼疾,难以急速求救,不得勉强求之。

六、信奉鬼神巫术不信医学的人不治。

此乃古人扁鹊认为六种不能治愈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医疗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现着重说说如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六不治”。应大体如下:

1-偏信西不信中,一不治也;

2..略知医理,自以为是,擅行用药者为不治也;

3.仰仗财大气粗,苛求权威治疗者不治;

4.过于着急上火,不能按疗程服药者不治;

5.无人悉心照顾,亲人不亲者不治;

6.压力过大,绝望心死者不治。

其“六不治”可理解为:

一、过度依赖西医治疗,不能接受中医治疗为不治。

二、了解一些医学常识就擅自给自己治疗,不能听从别人的意见为不治。

三、不怕花钱,治疗就进最权威的医院,找海归博士后治疗,不接受其他意见和治疗为的人不治。

四、治疗期间,不能面对现实,不注意服药过程只求结果、急于求成老是换药者不治。

五、患病期间,无人照顾和安慰者不治。

六、对病情过于恐惧,影响休息和饮食者不治。

温馨提示:不要抬杠子,不喜勿喷哦!大家对号入座,不是自己的位置不要乱坐,认真查对自己的座号是那个号。

人为什么需要受教育?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看过的书,遇见的人,见过的事……都是一辈子的事!我们都要教育,不但是学习的教育,还有思想的教育!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还是,享受乐趣?……

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

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上一位任满20年耶鲁校长的还是1899年就任的亚瑟·哈德利。

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学的观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约翰·纽曼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

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

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并总结出了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1、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

4、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5、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记录生活可以帮到你。

7、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10、充分休息和运动。

11、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2、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

你所认为的家教是什么?

1949年1月,由上海开往台湾的中联客轮“太平轮”于夜间航行,为逃避宵禁未开航行灯而被撞沉,致千人遇难,损失惨重,被称为“中国的泰塔尼克号”。

这艘轮船的载客名单里,有一位富商李浩民,噩耗传到家中时,他的妻子坚持自己的丈夫有可能死里逃生,立即雇了私人飞机到海上搜索,但夜以继日的无果寻找后,她终于死心了。

回过头来,面对失去经济支柱的生活,她咬牙坚持要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位母亲要独自养大孩子已属不易,还要将他们都个个培育成才更是难上加难。但她最终把十三个孩子个个都培养成博士,被称赞为“伟大的母亲”。

她是位大家闺秀,出身于江苏如皋的王家,取名淑贞。

她的一生正如这个名字一般,秉持高贵的品行和家风,影响着她的每一个孩子。

而她成功的教育观,都源于朴素的十五字家训。

19岁那年,如皋的王家将女儿淑贞许配给了富商之子李浩民,两人育有八女五男,丈夫经营粮行,在如皋有一半的土地。

原本出身大家的王淑贞,自然是从闺阁小姐到李家夫人都未曾吃过生活的苦头,直到“太平轮事件”的发生,让她独自担起一个家抚养子女的重任。

从一位富太太到为了维持生计变成帮佣、下人,但只要能挣到钱,王淑贞便没日没夜地工作。

面对这样天堂到地狱的骤变,有的人只会自怨自艾,随命运逐流,而有的人却能找到生活的信念,并坚定地走下去。

庄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不管多狂的风,都不会刮一天,不管多大的雨,都不会永远不停。

人生中,经常会遭遇狂风的打击,大雨的侵袭,但是这个时候要相信,不管多大的风都会过去,不管多大的雨都会停下。

在那个年代,王淑贞太清楚,孩子们只有不断读书,才能走上更高的台阶,改变贫困的命运,而苦日子不过是当下,熬过去,总会天亮。

搬到台湾后,王淑贞一家定居在桃园,当时二子李昌铎经营农业鱼池,不幸鱼场发生意外,一名工人掉进鱼池溺死了。

有人说,这是工人失足,并非鱼场主的责任,但王淑贞还是坚持要赔偿对方,最后只好将鱼池变卖。

王淑贞的这个决定起初连儿女们都不能理解,明明可以不用负责任,哪怕有一阵子的流言蜚语,至少生计保了下来。但生意如同做人,要赚良心钱,为客户和给你卖力的人负责任。

正是这番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意识到但凡做事,诚信和责任最为重要。

▲与儿子李昌珏合照

后来,儿子李昌钰在任职警察后,想离职到国外留学,结果申请报告提交上去后,久久没有批复下来,他只好请人把自己引见给警务处处长。

当时,处长见到他问了一句话:“那你出国念完书之后,还要不要回来?”

李昌钰心里明白,长官想听到的是他说出自愿回来的话,但他还是决定诚实以对,就回答道:“如果这里需要我,那么我就会回来;如果这里不需要我,我就不会回来。”

没曾想处长一听,便拍案道:“很好!你说的是实话!如果你跟我说,以后无论如何一定回来,那我便知道你在说谎,想要用谄媚阿谀的话来骗我批准公文!”

就这样,李昌钰拿到了他的留学申请批准,事隔多年后,他才知道,当时的处长原本是打算将他调到自己的办公室,担任副官。

而现在的李昌钰,被誉为“华人第一神探”,任康乃狄克州的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职位最高的华裔警政人士。

▲李昌珏

李昌钰待人处事的态度,离不开母亲从小让他耳濡目染的十五字家训:

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六十二岁那年,王淑贞才决定随子女到美国定居,学习一门外语并不是简单的事,何况是对一位传统的中国母亲而言。

但过去再苦的日子都熬了过来,说英语又有什么难的。

在王淑贞这里,她总是能把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当做平凡之事对待,只管认真去做便是了。最终,她通过大使馆的英语面试,拿到了申请批准。

她这一生漂洋过海,先是追随夫君,然后是跟随子女,但她心里有一面明镜,始终记得生养自己的那一方土地。

所以家里的孩子们从小到大,都和自己母亲用江淮官话和如皋方言交流。

孩子需要插上翅膀,尽可能地往更广阔的天地飞翔,但不论去往多远,都不能忘掉自己的根。正因如此,在她的孩子们离开故土,在国外发展时,从不因歧视和不平等而感到自卑,相反,他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正直的民族气质,是最高贵的家庭教育。

▲与女儿李小枫儿子李昌珏合影

因为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了自我认可和内在自信,这是种坚定的信仰,从不因外界的攻击而被瓦解摆弄。

别人都说社会险恶,尤其人心,它从来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打出多少恶意。相反,一个人爬得多高,所承受的飓风就有多大。

所以,王淑贞在孩子的心里种了一把尺,教会他们自行丈量本心。

当初,康乃狄克州请李昌钰出任警政厅厅长,他原本是不同意的。

但他听了母亲说的一句话:“你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自己,要为未来中国的留学生,打通一条道路。”

后来,李昌钰成了康州唯一一个历经七任州长,都没有换过的警政厅厅长。

本心是有源头的,懂得饮水思源的人,一定常怀感恩之心。否则,再优秀的孩子,也会因为失掉本心,而成为一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在王淑贞100岁的时候,儿女们问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她毫不犹豫地说:“要为家乡的儿童教育做点贡献。”

于是,儿女们特地回到家乡江苏省如皋县,用母亲的名义捐款,替当地一所学校建立了一座运动场。

《周易》中说,君子以果行育德。

是说一个人可以通过行动、做事来培养高尚的道德。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道理亦然。王淑贞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告诉子女们,善良的意义。

她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历经三个世纪,于2003年3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106岁。如今,她的十三个子女,分别在科研、经商、设计、工程、艺术、金融及科技等各个领域成为出色的专家。

在众多闪光的人物画卷里,王淑贞如一位出身普通的女性,幼时念过女中,而后相夫教子。仿佛也是过了无数传统中国女人的一生,但伟大在于,她是这其中最成功的母亲。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她紧紧抓着一个念想,如其他父母那般,希望孩子有本事,有出息,而她也真正做到了。

培育一两个孩子成才或许容易些,但她的十三个儿女,都成为了他们想要成为的人。这其中奥义,与她的教育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她言传身教的德行。

“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这十五字,是她教育孩子的家训,更是她做人的本心。

别人说,一位好的母亲,影响一家三代。

而一位伟大的母亲,影响的远不止三代。

人言可畏还是谎言可畏?

当然是谎言可畏,甚至是杀人不见血!

实话实说的批评甚至批判的人言,短时间内会使听者感到不悦,甚至反感和难受,但是它会帮助听者觉醒,使得被人言者重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明确改善和提升的方向与空间,会让接纳者由弱者变成强者。

而谎言,尤其是甜言蜜语投其所好的谄媚之言,会让听者心花怒放或信以为真,本来是侏儒却被谎称为巨人,这种谎言就是在捧杀听者,会使染病初期的躯体因为谎言的欺骗,最后导致病入膏肓而不可救药。

谎言千遍成真理的规律,只能存在于一个短暂的时期,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可以证明,谎言永远就是谎言,到了被真相戳穿的时刻,更加会让撒谎者蒙羞和人设坍塌,甚至再也得不到信任的耻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