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科举中的及第指的是什么

2023-03-31 11:50:04 94阅读

科举,科举中的及第指的是什么?

科举中的及第指的是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称为“状元”。

科举,科举中的及第指的是什么

古代科举高中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了,就是榜上有名。常听见的就是高中状元。

首先先了解科举,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始慢慢出现,到了唐朝就出现了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所以当时不少的子弟都考试。

其次,科举制度不是读了书就能去考的,要经过一层层的去。

最后,参加三年一次的殿试,中了第一名就是状元郎了

魏晋南北朝科举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是隋朝才开始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是古代命名的还是现代?

古代科举制度最早产生于汉代,汉代的科举制度叫作察举制,是由秦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人才遴选机制。

汉代的察举制前身是郎官选拔制,它是局限于卿及士大夫的子弟中有才学的年令在十五以上至二十岁左右的学子,经选拔可进入宫中在皇帝左右侍君且按受皇帝的培训,没有官职,没有奉禄,包吃住,为期三年,统称郎官。有才能的三年后任命。象东方朔,司马相如都是郎官出身。

后来,选拔人才了逐渐延伸到平民阶层的子弟,只要有孝德,有才能也可逐级推荐人才,这便产生了举孝廉制,也就逐步成为正规的察举制。科举制真正全面实施,是在隋朝隋文帝提出的科举制。到唐代是兴盛期,宋元延续科举制。到明代科举制度到达鼎盛阶段。清代由于民族偏见和严酷的八股取士的弊端,最终消亡。总之,选拔人材从举荐的意义上讲,先秦是萌芽,汉代是雏形,隋代正式确立,唐代完善兴盛,明代鼎盛,清代消亡。

唐代的科举考试的流程如何?

隋代进士科已经出现,到了唐高宗时期,武后专政之时才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如何理解?简而言之,科举制与唐高宗时武则天专政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武则天是利用了科举制来帮助自己对付门阀士族。前面提到过,科举制度是一条上升通道,其实它是双向的通道。双向,这个词非常关键。表面上看,寒门学子可以由此进入社会上层。转换视角,我们再来看,过去的门阀子弟在这个通道中下降了。一方面,不参加科举考试,就没有进士的身份,不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另一方面,参加科举考试,就要按照出题者的思路学习,就要离开家族势力盘踞的地方,到京城来,金榜题名时,成为天子门生,他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这一升一降之间,权力集中于科举考试的最终仲裁者——皇帝的手中。这就是科举制的根本目的。

第二,到底要考察什么才能?一个唐代的标准才子需要具备哪些内涵?这个问题显得模糊而困难。关键在于,考试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总体来看,它随着统治者的需求和社会风气而变化。种类上,唐代科举有常科、制科与武举科。常科就是按制度定期举行的科目,是我们主要讨论的内容。制科是按皇帝所好,临时设置,名目繁多,要招特别之人。武举科为唐代首创,是选拔武将的考试。大部分读书人参加的就是常科。主要包括明经科和进士科,有唐一代,这两科始终存在。明经就是要明白、熟悉儒家经典,考试内容主要是‘'帖文”。什么是"帖文"呢?就是从儒家经典中选出一些句子,把其中的一部分空缺出来,让考生凭记忆一字不漏地将缺字补齐。大致相当于背诵全文后填空。后来要求写时务策,要分析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提出对策。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自唐初至唐末不改。这些题一方面着眼于现实,又往往与儒家经典相关,让考生提出对策,实际是要考察他们的思想观念、读书成果、当官志向。

一对比,就会发现,明经科以考察记忆力和默写为主,是客观题;进士科,则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阐述,是主观题。每年,考取明经的人数远多于进士,以唐高祖四年的敕文为例,要求诸州录取明经一百四十三人,进士三十人。两者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很多人终其一生就为考得进士。所以唐诗有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后来,选人的取向发生变化,诗赋进入其中。诗词歌赋的诗、赋,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字技巧。唐朝开科取士,是要选拔人才,为什么要考察诗赋?原因在于,科举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不好的现象:考试的内容明经、策论,无法真正考出考生的水平,举子们不读经史原典,并没有实才,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主考官为了凑满名额而降低了录取标准。所以,规定进士加试杂文,考察他们的文词,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提高应举者的文字水平。关于唐诗的繁荣和诗赋取士两者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考察举子的文词,如无形之手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也有人认为,是唐诗的空前繁荣促使了科举增加考察诗文水平。其实,双方是相互作用的,科举制是动态变化的制度,它随着时局调整,唐诗的兴盛无疑是当时的重要情况。制度变化对时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宋代时,文人分析此事说道:"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讲到这里,一个重要的身份出现了,就是主考官。他们直接评判考生的水平,把握着举子们的前途。根据唐代的实际情况,除了武则天时期曾经短暂地糊名,就是把考生的名字糊住,藏起来,基本上主考官可以知道举子的姓名。这样一来,具有社会声望和名人举荐的考生,很容易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因此,制度中出现了人为干预因素,主考官可能会根据个人好恶和对举子平时的了解作出判断。

温庭筠,喜好诗词的朋友应该都比较熟悉,他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才华风采不言而喻。然而他数次落榜进士科,原因在于他考场"救人"。他怎么"救人"呢?就是帮人答卷。有点像现在的枪手,但是他是免费帮人。参加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科举考试时,考官把他安排在主考官门口,由主考官直接监视。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主考官为这次他能遵守规矩好好考试感到高兴。事后才知道,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顺利地帮八人完成了试卷。主考官非常愤怒,报告上司,将温庭筠赶出京城。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见主考官和考生的相互关系。

头号枪手温庭筠

最后一个问题,通过科举制读书人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能立刻走马上任,担当要职,成为皇帝的心腹,或是地方的高官?类似于童话故事。实际上考取明经、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得了授官的资格。他们还要通过吏部考试,对诉讼案件进行分析判断并书写判词,合格后,才能有机会授官。这还是理想状态,有时会出现漫长的等待,等待有职位缺人。所以,考中进士,并不代表着就有官做,读书人的仕途梦想也不会立刻实现。以上就是唐代科举制度的基本状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