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怎么死的,为什么还有人为他出生入死
董卓怎么死的,为什么还有人为他出生入死?
很简单,因为利益!
没有生下来的太师,只有拼命向上爬的太师董卓的出身比刘备好不到哪里去,一个是种地的,一个是卖履的。能成为大汉丞相,董卓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英雄记》说:“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
也就是说董卓的父亲以微官担任过颍川郡的纶氏县尉,是掌握缉捕“盗贼”的武官,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在门第观念很强的汉代,董卓原本就没有机会封侯拜相。
《三国志》中说: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
董卓以种地为生,朋友来看他,董卓宰杀耕牛做下酒菜。
这可不得了,对一个种地的人来说,耕牛就是命根子,杀牛宴请朋友,可见董卓仗义到什么程度!这个人就是三国的杜月笙,不成大哥简直没道理。
董卓的仗义也得到了羌族人的认同。
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以小博大,董卓就这样积攒了创业“第一桶金”。
凉州这个地方与匈奴人为邻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凉州知县听说董卓很有能力,于是让他去组织官军打匈奴。
在打匈奴的过程中,董卓建立了大功被推荐到中央,任职羽林郎。
《后汉书·百官志二》:“羽林郎掌宿卫、侍从。
这时候董卓算是有了一些名声。
但是跟世家大族还是比不上,比如说袁家四世三公,袁术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没办法谁让人家爹牛逼呢!
之后董卓又跟着张奂出征,东征西讨的过程中,董卓趁机建立起自己的嫡系军队。
凭借年轻时候结交羌人的资历,招募羌人、匈奴人等塞外居民进入自己的部队,构建起强大的骑兵力量。这支部队被称为“凉州军”,这也是董卓日后打天下的资本。
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
能够与礼贤下士同甘共苦,得到赏赐不忘记士卒,这样的领导还不值得拼命吗?
都是穷的活不下去才去从军了,士卒可不懂什么仁义道德,只要有利益就敢拼命。
领导的惨剧让董卓明白:再大的功劳都是虚的,没有权始终是马前走卒。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董卓决定夺权,建立“军政府”。在平定羌人的叛乱中凉州诞生了三位名将,皇甫规、张奂、段颎。
这三人组织的凉州兵团成为平定羌乱的主力,功劳非常的大。
但是洛阳的士大夫从始至终就没正眼瞧过这些“野蛮的凉州人”,士大夫觉得掌握权力靠的是饱读诗书而不胯下烈马!将军就是一个笑话。
羌人叛乱平息,凉州兵团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张奂和皇甫规都曾因为得罪宦官,而被免职,最后不得不解甲归田。段颎为了自己的仕途,选择阿附官宦,岂料后来靠山倒台,自己也被逼自尽。皇甫嵩也因为得罪宦官,遭到贬黜。
这给凉州人上了生动地一课,“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为了避免悲剧的结局,董卓决定走另一条路,挑战中枢,掌握中枢。
汉灵帝让董卓把自己的兵马交给皇甫嵩,董卓笑呵呵的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这个能上你的当!”董卓直接违抗圣旨,以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依然希望在自己麾下服役为由,带领5000兵马前往并州赴任。
后来灵帝死了,中枢陷入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中,谁还管的了董卓呢?
何进被宦官杀害,董卓趁机带兵介入洛阳。
救驾北芒、奉帝还都、官拜丞相、废少帝立献帝……
董卓得以控制大权。
为什么愿意为董卓出生入死第一:仗义,为了朋友宰杀耕牛。这些事在民风剽悍的凉州很被吹捧,凉州人提起董卓都是竖起大拇指的。
第二:不吝惜财物,投其所好。为了拉拢吕布送赤兔马,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不由吕布不喜欢。
第三:赏罚分明。华雄出征,董卓加封他为骁骑校尉,首战告捷,董卓封为他都督。
西汉霍去病在受将军职前曾因战功被封为骁骑校尉,这个官已经不算低了。
第四:天下军阀一丘之貉。曹操逃命的路上杀了吕伯奢一家,更是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无耻的话。袁绍袁术等人气量狭小难以容人,孙坚等人最后都反了。
李傕郭汜是真忠心啊,因为得到董卓的器重,在他死后引军杀回长安,杀王允报仇。
也是让人唏嘘不已了。
那么三国会不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其实我们再看历史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刺杀思维”,即若是某某人刺杀了某某人,那么会不会出现某某情况?就按照这个问题来说,如果曹操刺杀了董卓,那么天下大乱会提前开启,而且说句实话,董卓也确实是被刺杀而死的。下面就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 刺杀成功的曹操与洛阳城的反扑我们就假设一个情景,曹操刺杀董卓成功了,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首先我认为,董卓是整个西凉军的灵魂人物,他有魄力,绝对是乱世枭雄一样的人物,只有董卓才能压得住西凉军的骄兵悍将。
当曹操刺杀董卓成功之后,汉献帝重新登上了大台,这时候汉室重臣们便纷纷冒了出来,其中包括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等人。其中王允非常聪明,他拉拢了蛇鼠两端的吕布引以为外援,就这样吕布便成为了汉室的武力支持,一下子被封为了温侯,天下闻名。
随后汉室会展开对于西凉叛将的清理行动,我估计步骤会包括诛杀董卓三族,然后诛杀董卓身边的得力助手李儒、李肃等。我推测这个时候李儒李肃都在董卓身边,然后这几人全部被诛杀殆尽,董卓三族也被诛杀,这几人都被斩首示众。
取得了重大成就后的汉献帝以及王允、吕布等人非常开心而且自信满满,于是汉献帝一声令下,大将吕布率领着自己的嫡系军队以及洛阳城中的军队去围剿城外的西凉叛军,想要借助西凉叛军群龙无首的时机将他们斩杀殆尽,随后展示天子之威。
董卓死后的洛阳城中,人们发出了一片欢呼,但是只有一个人哭了,那个人就是蔡邕,蔡邕不仅哭了,而且还去帮董卓收尸,最终蔡邕被杀。
而大家此时都觉得,这就是汉室中兴的开始了。
二、 恐慌的西凉叛军与贾诩毒计这时候董卓被杀的消息也传到了西凉军的军中,西凉军军中也是慌成了一片,缺少主心骨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以牛辅等人为首,主张原地固守不动,等待朝廷大军,以逸待劳;一种是以李傕郭汜等人为首,主张赶紧抢劫一笔回西凉,然后以西凉为地盘。这两种意见皆有道理,但是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这个时候出来了一个神秘的谋士,那个人就是贾诩。贾诩对大家说,大家的兵力加起来远远超过了朝廷的军队,为什么我们要跑呢?我们应该联合起来杀入洛阳城,然后为董太师报仇!
贾诩的意见有如当头棒喝,随后整个西凉军都开始行动起来了。西凉军决定以董卓的女婿牛辅为临时统帅,以贾诩为军师,以通晓军师的徐荣为先锋,骁勇善战的华雄为副先锋,李傕郭汜镇守中军,樊稠、李蒙、王芳、张济等人各有任用,统帅士兵十余万人迎击朝廷部队。
为了鼓励军心,西凉军的将军们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金银财宝,然后封赏诸军,随后西凉军以高昂的士气迎战吕布率领的朝廷军队。
话说在战场之上,华雄一马当先,拦住了吕布,随后徐荣排兵布阵,率军掩杀,一战便击破了吕布所率领的朝廷军,吕布见势不好,赶紧逃窜,朝廷军初战失败。
在当晚,徐荣又派军劫了吕布军的大营,吕布军再次大败后撤。
这个时候前线屡屡失败的消息传到了洛阳城中,洛阳城中民心惶惶,王允等人便劝说汉献帝迁都长安,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汉献帝决定暂时迁都长安,避开西凉军锋芒,因此洛阳城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迁徙。吕布军则收兵长安城,凭借着长安城的城池与西凉军对峙。
三、 诸侯集结与西凉军分裂这时候的曹操,虽然侥幸逃出,但是他悲哀地发现自己虽然刺杀了董卓,但是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拯救汉室,而是让情况越来越糟,于是曹操便去征兵,建立自己的军队,并且联系各路诸侯想要去组成联军,匡扶汉室。
各路诸侯都表示出了对于此行动的支持,短短时间内便有十余人加入了联军之中。听到联军集结的消息,西凉军便听从贾诩的建议派遣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驻守虎牢关,不让他们出战只让他们坚守。当看到西凉军在虎牢关上严密的防守的时候,联军便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而是在虎牢关一带与西凉军形成了对峙势头。
另一方面,洛阳城在西凉军的不断猛攻之下最终失守,洛阳城总共守卫了十天时间。徐荣等人与吕布在洛阳城展开了巷战,西凉军也开始趁机劫掠洛阳,一时间洛阳烟尘滚滚,民不聊生,死者甚众。吕布则趁乱逃到了长安城。
劫掠完洛阳之后,西凉军开始松懈,不想继续进攻,但是在军师贾诩的要求下,西凉军继续进攻长安城,并且成功攻略了长安城,随后王允身死,吕布逃窜,汉献帝成为傀儡。
在成功控制汉献帝之后,西凉军内部出现了分裂,李傕郭汜认为牛辅没有什么本事却坐上了统帅的位置,非常不满;牛辅则觉得李傕郭汜心思不纯,想要杀掉两人,于是西凉军内部产生了分裂,分成了两支,一支以长安为中心,一支以洛阳为中心。
而另一边的虎牢关,因为孙坚、曹操等人的进攻而失陷,西凉军只得暂时恢复和平,共同抗击联军,最终因为联军心不齐被击破,联军解散。
这个时候西凉军便开始内斗了,最终结果是徐荣、牛辅、华雄等人被杀,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帮助下控制了西凉军,而西凉军自身也是元气大伤,不堪大用。
最终李傕郭汜也在不断地内斗中双双死去,西凉军就此消失。
四、 总结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曹操过早地杀掉了董卓,那么就等于将西凉军的叛乱给提前了而已,最终不会改变天下大局,因为西凉军太强了,能够覆灭西凉军的办法只能放纵他们不断让他们内斗,而这一斗,受苦受难的是整个关中的百姓。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94版三国演义董卓哪一集死的?
三国演义董卓第十集被吕布刺死
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吕布打不得过李傕、郭汜等人,原因不在于个人勇力不够,而是整体实力不济。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一、单靠个人勇力,吕布是否可以击败李傕、郭汜?
董卓在世的时候,李傕、郭汜这些人还是校尉而已,哪里有资格和吕布对峙呢?可是董卓一死,而牛辅、董越以及徐荣这些大佬也先后死掉了,类似于李傕郭汜这样的人开始显山露水,叱咤风云于历史的舞台。
那么如果单靠勇力,吕布是否可以击败李傕郭汜呢?
李傕郭汜出身凉州,凉州乱了几十年,多年的战乱造就了一大批悍不畏死的勇士,而李傕郭汜就是这样的人。在战火和生死考验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英勇善战的将领。
吕布出身并州,并州和凉州具有同样的命运,位于东汉王朝的西北边陲,毗邻边境少数部落,几十年的岁月,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中,战火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许多人在这种环境下逐步获得了锻炼,而吕布就是这样的人。
都是彪悍的人,那么谁更强呢?
《三国志·吕布传》引用《英雄记》: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三国历史中唯一的有记载的武将对决发生在吕布和郭汜俩人身上。他们曾经都在董卓麾下干过,而董卓非常看重吕布,这种钟爱激起了凉州军许多人的不满,这应该包含郭汜这些人。
当俩人成为敌人的时候,这才有机会进行生死决战,一战较高下。
从这场决战可以看出两个看点:
一个看点:吕布用的兵器不是所谓的方天画戟,而是一支矛。看来流传了千年的说法还是有误,吕布真正的武器应该是矛,这个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方天画戟那种武器本来就不适合为武将所用,笨重而且操作起来麻烦,好看不实用,作为礼仪还是不错的。
那么会不会临时换了一个武器?也不可能!战场上生死决斗怎么不拿自己趁手的武器而去拿不熟悉的武器?因此,临时换武器应该不大可能,可以确定吕布的武器就是长矛而不是方天画戟。
另外一个看点:吕布用矛刺中了郭汜,至于刺中哪个部位就不太清楚。伤势应该不会很重,因为郭汜李傕俩人后来还是攻破了长安,可见也只是轻伤而已。
不管怎么算,吕布还是击败了郭汜,算是赢了。
这刷新了两个看点:吕布的武器问题以及武将单挑的问题。
关羽和颜良之间的决战从某种意义上不是单挑而是突袭,颜良猝不及防以至被杀,有些胜之不武。
吕布和郭汜之间的决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挑,这种单挑如果不是一击击杀,一定会被人救起,而不会被对手补刀。主将在前面决战,侍卫不会距离太远,一旦出现危险,一定会不顾一切的救援。就像两个拳击手在打拳,旁边的裁判不仅只是判别胜负,还要适时的拉开,因此一方想补刀诛杀对手确实不容易。
吕布刺伤郭汜后,郭汜就被侍卫给救走了。
然而,遗憾的是吕布的胜利并不能改变长安破的结局。
二、吕布为何败于郭汜以及李傕呢?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
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
在个人决斗上,吕布击败了郭汜,可是几天后,凉州军团还是攻破了长安城,连十天也没有守住。在城中进行巷战的时候,吕布也打不过,只能出城逃走,连妻儿也顾不上了。
那么吕布为何还是败于郭汜为首的凉州军呢?
这场败仗确实不能怪吕布不够勇猛,他也尽力了。表面看吕布败于凉州军,实际上由于以王允为代表的东汉朝廷在政治上采取错误的措施,这才导致吕布败于郭汜李傕之手。
那么哪些政治措施导致了吕布失败呢?就是王允错误的政策导致凉州集团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从而导致他们反叛以至无法收场。
那么,王允有哪些错误的措施呢?
1. 没有安置好凉州集团。
董卓虽然被杀,但是凉州集团的实力依然存在。在这个关键时刻,凉州集团出现了分化:以徐荣,胡轸以及段煨为首的一部分凉州军投降了朝廷, 而另外一部分将领如牛辅和董越等人拒不投降。
不久之后,董越被牛辅所杀,而牛辅又被部下将领所杀,死硬分子的牛辅军和董跃军变得群龙无首,这些人以李傕郭汜等人为首,他们这些人在军中级别普遍不高,只是校尉而已。
不管是李傕还是郭汜等人均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领导整个凉州军,纷纷各自想各自的出路问题。
然而来自朝廷的臭棋出现了:
王允认为还是先特赦他们的罪行吧,可是又仔细的想了想,认为他们这些人只是追随董卓,董卓有罪,他们又没有罪。如果现在把他们当做罪大恶极的人进行特赦,会不会让他们产生怀疑呢?因此特赦不是一个好办法,于是撤销了特赦的命令。
在王允等人看来,有罪的是董卓,而这些凉州将士都服从董卓的命令,因此都没有罪,也就不用特赦。如果按照有罪的方式特赦,反而让他们产生怀疑。
这就是王允的逻辑!
这个是什么观点?难道凉州集团在这些年搞的事情,从长安到洛阳,所有祸国殃民的事情都是董卓一人做出来的?和这些部下没有任何关系?这话说出来,谁信?特赦令发出来又收回去?既不特赦,也不发文安慰,就这样晾着,让那些凉州集团的人会怎么想?
难道凉州集团的人会自己认为那些年干的事情和自己无关,自己只是执行命令的人?他们自己干了一些什么事情,自己不清楚?
可是王允这些人就是这么认为,凉州集团罪在董卓一人,其他无罪,既然这样,就应该发文这么说呀。然后,王允就是不说,就这样耗着。
麻烦就出现了,有人造谣说朝廷要把这些凉州军全部杀了。战乱时刻,谣言总是满天飞,而人总是信其有不信其无,因此如期等待被杀,还不如奋起一搏吧。
这就是王允搞出的昏招。
2. 高看关东诸侯。
既然不特设他们,就找一个人去统领他们,比如黄埔嵩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如果让同是凉州人的黄埔嵩去统领董卓的部下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可是这事被王允给否决了。
他的理由就是关东诸侯都是我的老部下,如果现在启用凉州军,让他们扼守险要,这会让那些关东诸侯产生怀疑的,因此拒绝了这个建议。
在王允看来,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来源于关东诸侯的支持,现在如果启用凉州军而得罪关东诸侯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然后关东联军此时真的能够成为王允得力的臂助吗?当然不是,他们此时正忙着争夺地盘,打来打去的,那里顾得上长安的东汉朝廷呢?
看来,王允还是高看关东诸侯,也就是他那些曾经的部下了。
3. 王允性格狭隘以至离心离德。
在对待处置凉州集团的措施上昏招迭出,在对待关东诸侯上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在对待同僚上更是意气用事,眼睛里面容不下沙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诛杀蔡邕。
王允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这人就是蔡邕。蔡邕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声望非常不错。蔡邕和董卓的关系很好,在董卓当政期间受到了提拔和任用。
在董卓被杀的时候,蔡邕正好在王允的府上,听说这个事情不经意的叹息了一下。蔡邕的行为惹恼了王允,于是要诛杀蔡邕。许多人去向王允求情,而蔡邕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汉史,即使黥首刖足的惩罚也可以接受,可是王允执意诛杀蔡邕。
诛杀蔡邕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危害,这个危害就是凉州人怀疑王允招降的诚意。
凉州人已经把蔡邕当做自己的同党,好伙伴。如果朝廷连蔡邕这样没有做过大恶的人都不能够容忍,那么他们这些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人怎么会得到宽恕呢?
兔死狐悲的道理谁都懂,可是王允就是不懂,终究错付了。
另外一个方面:傲视同僚。
蔡邕被杀寒了凉州人的心,同样也寒了士人以及同僚的心。
董卓当政的那几年,又不是只是一个蔡邕入伙,其他的人或多或少也参与了这场浩劫中,有的人是主动,有的人是被动,也有的人做的恶少点,有的人多点,此时面对王允秋后算账,谁的心理没有小算盘呢?
王允往日对待同僚还能够虚心听教,自从诛杀董卓之后,自以为是拯救大汉天下的大功臣,百年难以世出的圣人,因此对他人也不那么客气了,对于他人的意见也不愿意听,固执已见。
在对待诛杀蔡邕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即使太尉马日磾求情也不可得。
时间不长,依附王允的人变少了,这样王允的实力其实就在无形中减弱了。
王允的所作所为不但没有起到收拾人心的作用,反而导致人心尽失,这样导致吕布的实力大为削弱。
在李傕郭汜围城的过程中,防守城门的叟兵趁机打开城门放凉州军入内,从而破了吕布的防守。
因此,吕布之败不在于他不够勇敢,而是王允等人的政治措施失当,从而导致吕布失败。
三、总结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是军事的后盾,军事实力的强大如否反应了政治是否强大。错误的政治措施极大的影响了军事实力的开展。
吕布个人实力确实雄厚,可是面对王允政治政策上昏招迭出,吕布的个人实力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他在和郭汜的决斗中杀了郭汜又能够改变最后失败的结局吗?没有郭汜,还有李傕等人,他们依然具备击败吕布的综合实力。
政治政策上的失败导致吕布几乎成了孤家寡人,面对庞大的凉州集团的反扑,吕布独木不支,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了。
三国志14怎么让赵云做君主?
点一个空城,建一个势力,用自己的自创武将当君主就可以了。
赵云很反直觉的地方之一是,进攻的时候最好用的阵型是以防御力为主的方圆阵,而防守反击的时候最好用的阵型却反而是以机动力和攻击力见长、防御力倒数第二坑爹的锋矢阵。而他自己拥有政策加成的鱼鳞阵却远不如以上两个阵型来的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