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哪位文学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哪位文学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你诚心想累死我呀!古今中外这么多文学家没有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呀?!
科普一下(来自百度百科)
文学家是在电视编剧、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随笔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也即是说,文学家就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通常,如果诗人是指的诗歌创作者,小说家指的小说创作者,散文家指的散文创作者,则文学家指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文学体裁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但是三伪文学的创作者除外。
中文名
文学家
外文名
Literary Authors
读音
wén xué jiā
特指
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
著名文学家
陶渊明、李白、泰戈尔、鲁迅
注音
ㄨㄣˊ ㄒㄧㄝˊ ㄐㄧㄚ
中国
古代
先秦文学家:老子、庄子、屈原;
两汉文学家: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祢衡;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家:曹植、曹丕、谢灵运、江淹、陶渊明;
隋唐五代文学家: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
宋朝文学家:苏洵、苏轼、曾巩、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柳永、杨万里、陆游、辛弃疾、
文天祥;
金元朝文学家:元好问、关汉卿、王冕。
近代
明代:刘基、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王世贞、冯梦龙;
清代:纳兰性德、厉鹗、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纪晓岚、龚自珍等。
现当代
胡适、鲁迅、郁达夫、朱自清、茅盾、巴金、张恨水、梁实秋、老舍、闻一多、沈从文、许地山、叶圣陶、路遥、郭沫若、曹禺、冰心、徐志摩、王蒙、史铁生、金庸、古龙、梁羽生、萧红、孙犁、赵树理、汪曾祺、余光中、林清玄、余华、陈忠实、莫言、厉声教、阿袁(陈忠远) 、韩少功、余秋雨、铁凝、毕淑敏,王安忆,灵遁者,韩寒等。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除了名誉?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得到800万克朗奖金,当时能在京买套相当大的房。
可能没有任何其他的国际大奖的知名度,能够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似乎谁都知道,而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巨大的荣誉,而且确实有相关的奖金。
不仅如此,每年的诺贝尔奖奖金,都在不断上涨,是不断变化的。
目前,每项诺贝尔奖奖金超过1000万瑞典克朗。
然而这一百二十年,作为奖金的诺贝尔遗产不仅没有花完,反而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诺贝尔奖的奖金怎么花不完,其实这也是当年诺贝尔安排的好。
诺贝尔奖的创始人,就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诺贝尔,他在1866年发明了硝酸甘油炸药。
诺贝尔全面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他是化学家出身,在科技界成就巨大,因为当时的专利制度出现与完善,使得诺贝尔也拥有了巨额资产。
当其去世之后,大约留下超过三千三百万克朗遗产,在1900年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的大部分遗产,都被用来创立诺贝尔奖,初始奖金为3100万克朗。
诺贝尔奖刚开始的时候,设立物理、文学、化学、生物与医学还有和平奖,之后又在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奖项基本就此确定。
按照规矩,单项奖项若只有一个人获奖,那就独享全部奖金。
若是两个人,那就平分,若是三个人的话,那么按照2:1:1的比例来进行奖金分配。
举个例子来说,当年屠呦呦获得生物或医学奖的时候,除了她还有两个人,屠呦呦获得当时八百万奖金中的一半,另外两人,各自获得两百万克朗。
当年诺贝尔去世的时候留下遗嘱,将财产建立几斤,每年用基金利息当做诺奖的奖金。
说简单点,诺贝尔奖的奖金并非当年诺贝尔遗产的本金,而是每年产生的利息,还有基金投资产生的各种收益,这也是为何诺奖每年的奖金金额都不一样的原因。
在诺奖基金会刚成立的时候,其实奖金很少,在1901年第一次颁布诺贝尔奖的时候,每项获奖的奖金,其实也只不过十五万克朗。
因为经营等问题,奖金在后来还缩水了,最低的一次,单项只有十一万克朗而已。
诺贝尔也早就考虑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才成立了相关的基金会,好在后来基金会越来越争气向上,运转投资相当不错,所以奖金也越来越多。
大致上在1923年以后,诺奖奖金就在不断上涨了,1980年首次突破单项奖百万奖金,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现在诺奖的资产已超过五十亿元,奖金完全是小意思。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诺贝尔奖基金会也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当年诺奖基金会在很长时间内,都因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差点把诺贝尔的遗产给败光。
基金会刚成立初期,投资了很多的瑞典国债,虽然稳定但收益极低,尤其二战前后,当时瑞典经济衰落,根本啥都没做的诺奖基金会,手里的钱却不断变成废纸。
好在后来,瑞典国家看不下去了,决定亲自为诺奖基金会撑腰。
这下子情况完全不同了,有了国家作为巨大的靠山以后,诺奖基金会开始了大规模投资。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诺奖基金会在欧美各地大规模投资股市,还有土地、房产等各个当时就极其赚钱的领域,诺奖的实力急速上升,变得越来越有钱。
如今诺奖基金会有将近半数投资在股市,一成在房地产,还有三成在对冲基金,可以说现在的诺奖已经稳如磐石,基本可以支持每次的诺奖奖金,仍旧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村上春树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再过十年,村上还是拿不到诺奖?
文/木木
关于村上陪跑诺奖多年的公案,已成了许多读者心中暗暗地隐痛和微微的期待。多年以来,在诺贝尔文学奖各大赔率榜单上面,村上都无一例外地处于前列位置。甚至他自己也很苦恼,倒不是苦恼没得到奖,而是苦恼每年都要被人提一次,还要被记者采访感受。他自嘲道:这又不是赛马!
不过,关于村上君为何总是陪跑诺奖,我想对于这个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正如他自己所说,所谓“诺奖提名”,只不过还是民间赌博机构提的,而并非官方的。那么民间机构根据什么来提名了?无非是国际知名度以及读者好评度。恰好,这两项又都是村上所具有的。
若论国际知名度,上面已经提到,村上在最开始创作时,就已经领悟了自己用英语写作所独创的“新的文体”。甚至于,《且听风吟》已发表,就有人说他的作品有“翻译腔”。这样的作品,即便经过各国语言的翻译,也不会使其原本的魅力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国际性的知名度嘛,起码根基就已经有了。这不像我们中国的文学,许多的句子、典故、韵味,是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够Get到的。所以我们的许多书,一经翻译,其神韵立马大打折扣。但是村上的作品是不存在这样的语言障碍的。
若论读者好评度,那就更不用说了。村上的小说,大多是纯虚构的作品。他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同时,他又能够抓住现代都市人的许多情感状态,比如孤独,比如冷漠。那是一种类似于加缪在《局外人》中所表达的冷漠,但村上要比加缪暖上许多。这样,故事性和情感共鸣都有了,自然会深受读者的喜爱。
但是,为什么他依然是资深陪跑诺奖呢?
第二,这和村上的格局有关。村上故事写得好,情感丰富,敏感性强,很有写作的天赋。但他的格局不够,他过多的拘泥于个人的情感和孤独之中,视野反而被局限了,深度不够。那些获得诺奖的文学作者及作品,大都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度和思考,有着关于人性的拷问,而不仅仅是把故事讲的漂亮就够了的。比如莫言和他的《蛙》。
即使他曾说,“若要在坚硬的高墙与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会永远选择站在鸡蛋那边”。但是这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姿态的告白,或者迫于形势的“政治正确”,而并非他真实的想法。因为他的作品中,压根没有表现出来这一点,或者表现的很无力。
当然,也许他会说,“是呀,我确实是被迫说这些话的呀!我看到鸡蛋我的心很痛,那又能怎样呢?如果能让你们开心,我就站在鸡蛋这边好了。当然我就是站在这里而已——这实在是无趣得很呀!我还是去写我的故事吧,这些鸡蛋,同我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说,可以称他为“小说家”,但是他未必担得起“作家”这个称号。他过多沉湎于自己的小情小爱,以他的天赋和才华,本可以写出更加伟大的作品的,而不仅仅是有趣、好玩。某种程度上,村上骨子里透着一种冷漠。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酒吧老板”。他起码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带我们进入了他的那个旖旎多彩的精神世界,这也许就已经够了。至于伟大不伟大,获得不获得诺奖,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喜欢他的读者,能读到好的故事,或许这就够了吧!
被诺贝尔奖提名和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区别?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最简单的区别就是一个已经获得,一个还没有获得。一个从此享誉海内外,一个可能只是被部分人所熟知。然而就算只是被提名,也已经很了不起了,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点,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往往大多都是对人类的发展有所贡献的人,非常了不起。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鲁迅与朱自清,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过吗?好象没有。我辈本无资格对两位大家评头论足,既然平台提出问题,我参入回答,仅提供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先说朱自清,一代散文大家和诗人,那首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美仑美奂,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称赞,选入高中语文,老师也是极尽美言,精辟分析,娓娓道来,迷倒了一批莘莘学子。但同是散文大家的余光中却不以为然,他说:"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想象不够充沛,不是苏(轼)海韩(愈)潮。.....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喑花明的手法。....句法变化少,太俚俗繁琐,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虽是一家之言,但朱自清能评上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有吗?
再说鲁迅先生,中国大文豪,最近评出的百位文学家,权威机构的专家们一致将其奉为榜首。至于诺贝尔奖,鲁迅有过这样一段话:"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提名鲁迅的刘半农,系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之托。由于鲁迅拒绝,这事也就不了了之。马锐然说:"《呐喊》和《徬徨》是具有非常强的創作性的作品,如果二十年代有人译成外文,鲁迅肯定会被推荐成候选人,也许还会获奖。"但这只是设想。鲁迅先生态度明朗,也就不存在什么失之交臂的事了。
其实历史上真有过提名中国人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老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几位法国汉学家提为候选人。沈从文倒真进入了1987年终审名单。最后就是莫言2O12年真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一上述是否算中国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小段"历史"呢?玩笑,我独撰的,不可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