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给清朝的国政起到了怎样的帮助作用

2023-03-30 23:25:04 93阅读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给清朝的国政起到了怎样的帮助作用?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是雍正二年起,清政府为修补国库亏空,强硬推行的两个重大税制改革措施。这也是雍正改革新政的核心内容。

不过呢,这两个制度所针对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地主豪绅,一个是全体被统治阶级。当然,对于清朝财政来说,这两项改革自然是有不少好处的。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给清朝的国政起到了怎样的帮助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

简单来说,这项制度是指将税赋,从按人头征收改为按亩数征收,主要针对地主们进行征收。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维持王朝统治的一大难题,是土地兼并。这很好理解,地主们有了一些地以后,将它们租出去,变得更加有钱。有了钱就会有更多的地,贫民们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迫。

当老百姓们再努力,也没法在地主与赋税的双重剥削下,填饱肚子的时候,起义就出现了。

而雍正上位之后,结合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制度和康熙提出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提出了“摊丁入亩”制度。彻底废除了中国自秦朝以来的人头税制度。打个比方,现在有人手上有许多房子,有人却只有一套甚至没有,以前只要你活着,房多房少都交一样的钱,现在按照房子数量来收税。

地主们发出了突然贫困的声音。本来买地买得好好的,突然要交钱,非常不快乐。然而对广大贫苦农民来说,似乎可以松口气,地少人多不吃亏。

在摊丁入亩的制度下,由于拥有的土地越多,交的税就越多,地主们兼并土地的成本就会提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与贫民的阶级矛盾,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另外,计亩科算,无从欺隐。该交多少钱就交多少钱,增加公平性的同时打击了贪官污吏,为国库的丰盈做出贡献;再者,解除人头税,意味着户籍制度的放松。人口的流动与不再存在隐瞒人口的需要,使各种手工业、小商业得以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对于清政府的国政来说,这项制度是大大的优秀。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改革的成果也很是喜人。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再谈谈火耗归公。

我们来看看火耗归公的意思。清朝征收的赋税是碎银子,但碎银子不好运呀,我们得把它重新熔铸成大块的银子来上交中央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银子会出现一些损耗。

清朝地方官的收入比较微薄,难以糊口,他们在征收钱税时,会以此为由,多征钱银。不过这里面的猫腻可就多了,也许这些地方官生的是三昧真火,会自己吃银子,因此看地方官的良心,百姓们在税赋上少则交损耗一钱,多则六钱甚至更多。

雍正二年(1724),雍正大笔一挥,决定规范化火耗,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将暗税转成了明税,直接法定化,所有火耗也归公,用于弥补亏损和发放养廉银子,这就是火耗归公。

从积极意义上而言,他推行“火耗归公”,使得国库对西北的军费得到了有效的缩减,一定程度解决了自康熙以来因用兵而导致的财政危机。在施行之初,对于吏治整顿、防范贪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而,正所谓上有政策下与对策。时间一久,在地方上真正实施起来,便开始荒腔走板。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实际的征收税银还是被变相摊派到了底层百姓身上。

百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怎么感觉被地方官和清廷合伙,算计了一下,就多加了一成甚至更多的税。

初衷可能是好的,但这种拍脑袋改革显然是适得其反,为了税收的小幅提高对百姓狠狠压迫,无异于杀鸡取卵。

况且,高薪就真的能养廉了吗,在火耗归公之后,暗处的税收不一定会减少,只是换了个名头,一个火耗倒下去,千千万万个水耗、土耗站起来。

摊丁入亩是怎样的制度?

清代中后期实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这是清代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摊丁入亩的具体做法:一是废除以前的“人头税”,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二是继续施行明代时的一条鞭法,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

quot是什么意思?

把世袭土官变为流官治理,把按人口征的税分摊到地里,按土地征。

雍正皇帝赏赐老农八品顶戴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清朝的数10位帝王中,雍正算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了。雍正也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数一数二的工作狂,每天都会加班到半夜。

虽然说他表面冷酷无情,但对于国家朝政却特别的热情,将百姓的生活放在第1位。

当年的中国还属于农耕社会,雍正也明确的意识到农业生产才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基础生产力,因此雍正对于农业生产这一块非常的看重。

当时雍正为了鼓励老百姓种田,他还特意批准了一个官名叫“老农八品顶戴”。

当时雍正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具体有多大的权利呢?这个官职的具体工作是做什么呢?

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政府就明确意识到老百姓只有吃饱国家才能安定,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国家才可以行兵打仗。

比如康熙曾6次到江南地区考察,一半是在了解民情,另外一方面则是了解当地的粮食产量,结交当地的地主,让他们劝农劝桑。

而雍正作为一个皇帝之中的工作狂,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在他上位之后对于农耕这一块也特别的看重。

当时雍正号召各地乡绅对百姓劝农劝桑,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当时雍正为了激励老百姓种地,也就下了一条命令。

“恩诏农民有勤于耕种务本力作者,令地方官不时嘉奖,以示鼓励。是岁又奉谕旨劝课农事,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励。”

官员奉劝百姓种地之外,从那些种地比较务实任劳任怨的老百姓里面选出一两个代表进行嘉奖。

后来雍正为了防止这个嘉奖被官员贪污,于是就改命令将这些努力干活的老百姓册封为官。

不过这个官职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也没有任何的权利,所以直接就定为了八品。

不过别看八品官小,实际权力也不多,但该有的福利仍旧都会有,比如说有一年四十两的俸禄,当地官员在开会的时候有权参加。

只不过不过在普通百姓面前并没有任何的权力,比如百姓见到他也不必行跪拜之礼。

通俗的来讲,当时雍正册封的这八品官员就像现在一些工厂里评选出来的劳动模范一样,其实目的就是让当事者成为大家所学习的对象。

有些老百姓可能连续好几代都是务农出身,一辈子辛辛苦苦,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不会被册封为官,所以能够当上老农八品是对于一个老百姓来说最高无上的荣誉。

如此的一个制度确实也促进了农业生产,不过随即也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有人开始打着这个老农八品的名号到处招摇撞骗。

在后期评选的时候变得越来越黑暗化,暗箱操作的事情屡见不鲜,有很多人为了评上这个官职,甚至不惜重金贿赂官员。

原本一个鼓励老百姓好好种地的官职,却变成了贪污腐败的一个入口。

后来的雍正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负面影响,也就将原本每一年举荐一名老农八品,改成了每三年举荐一名老农八品。

而且每一位被举荐上的老百姓,必须有当地的最高官员做出担保,如果要有虚假或者说暗箱操纵的话,则直接革职查办。

雍正如此行为,对于当年的农业生产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在雍正去世之后,随即也就出现了很多负面的问题,后来更是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请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