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论语中说只要能改正错误就是好的

2023-03-30 17:15:03 95阅读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论语中说只要能改正错误就是好的?

论语中说“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是把改错放在人生修养很高的位置,这既是对普通人说的,也是对贤人说的。论语中还有对颜回的夸奖,说他“不迁怒,不贰过”,也是说改过的标准,就是不再犯错。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孔夫子推崇的圣人之道,是一般人也可以学习的。而且学习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从改正自己身上的过错开始。这个方法与道家修身心法、佛家的修心心法有共通之处,故而形成了三教合一。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论语中说只要能改正错误就是好的

一论语是什么意思?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怒”与“过”,超过当下的现实,同样违背孔子之学的基本原则。

详解:无论“不迁怒,不贰过”是什么含义,但本章里,孔子明确表示,除了颜回,其他人都达不到他的好学标准,这一点是无疑的。这也证明了,上面说子夏之学非孔子之学,确实没有冤枉他。不过,通常对“不迁怒,不贰过”的解释都有问题。“怒”,不是通常说的愤怒、怒气,而是“超过”的意思,在《荀子·君子》“刑罚不怒罪,爵赏不逾德”中,就是按此解释;“迁“,变更、变动;“贰”,背离;“过”,超过。古文喜欢对称,往往用一些类似又稍有差别的词语构成对称句式,“不迁怒,不贰过”中,“迁”对“贰”,“怒”对“过”,相互间的意思差别不特别大。孔子之学,立于当下的现实而究底穷源,若“迁”若“贰”,则违背。而“怒”与“过”,超过当下的现实,同样违背孔子之学的基本原则。而只有颜回能领悟孔子之学的实质而能“不迁怒,不贰过”,所以被孔子所盛赞,而其他人,都如子夏般把智慧的当下呈现“迁贰”成对知识的日积月累,又怎么可能得到孔子的认可?

全句注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就像各种工匠在手工业作坊里为完成他们的制作,君子在学中为完成他们的事业。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女”,即“汝”,你。“儒”,本义指“术士”,在周代专指为贵族子弟的教师等。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怒”,不是通常说的愤怒、怒气,而是“超过”的意思。“迁“,变更、变动;“贰”,背离;“过”,超过。

孔子大徒弟?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哪句表达了孔子对他的喜爱?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

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从孔子对他的多次评价中可以看出,颜回好学上进,品行端正,极富学问,因而受到孔子格外的喜爱。

鲁哀公也曾问孔子哪个学生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论语·雍也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 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不幸短命死矣”一句,表达了孔子对这位弟子英年早逝的极为悲痛之情。

孔子把不迁怒、不贰过作为颜回好学的表现来加以肯定和赞扬,是因为这两点都是个人修养达到很高境界才可以做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孔门所谓之学问,首先指的是道德修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论语·雍也 》记载,孔子颇为感慨地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是对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坚定追求道德理想的高度赞扬。孔子还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肯定颜回的心可以长久地不背离仁德,从而告诉人们,进德修身,贵在持久。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他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 与“礼”的要求,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敏于事而慎于言”。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后世因而尊其为“复圣”。

11·6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

颜回的性格特点在现实中的意义?

孔门高足中最为后世所知的恐怕当属颜回和子路了,但有意思的是,颜回和子路却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天壤之别。似乎在孔门高足中,颜回是当之无愧的“三好学生”的典范,而子路则无疑变成了“问题学生”的代表。重新展读《论语》,忽地觉得,问题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作为老师的孔子,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颜回的喜爱之情。当子贡表示自己仅仅“闻一以知二”,远不如颜回“闻一以知十”的时候,孔子也不禁感叹“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当鲁哀公问及众弟子中谁最好学的时候,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当这位最被老师看好、最能继承先生衣钵的弟子不幸早死的时候,孔子不顾礼之所限,嚎咷痛哭,并表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颜回在《论语》的众多记载中,可以说,是近乎完美无瑕的。但反观考量,不难发现,颜回除了亦步亦趋跟随着老师的教诲前进外,似乎一无所成,就连孔子也不无遗憾的说过“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无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纵观论语,颜回似乎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倒是一向不被看好的子路经常有惊人之语。

颜回,的的确确可以被称为“道德楷模”,但或许也仅此而已了——虽然,我承认做到这一点已经甚为难得了。作为孔门德行科的“上首弟子”,颜渊似乎除了自修己身之外,既不能“领众熏修”,也不能泽及后人,他除了被当做“道德楷模”供入庙堂之外,别无它用了。——借用《庄子》的一个命题,这样的学生,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呢?

再来看看子路。似乎子路从最开始就很不被看好,他跟孔子“狭路相逢”的时候曾经企图“陵暴孔子”,后来被孔子“设礼稍诱”,子路方才“儒服委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为学生,他是最不让老师省心的,甚至脑子短路地问出了“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样的问题,孔子不满的回答了一句“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我仿佛看到了孔子怒发冲冠、怒不可遏、怒目圆睁的样子。面对这样不肖的学生,孔子甚至放出了“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的狠话(《论语·先进》)。此一句,于圣人之德、于先师之风而言,简直 无异于泼妇骂街。

但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却在最关键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大善”。卫灵公太子蒉聩与大夫孔悝密谋篡夺卫出公辄(蒉聩之子)的王位,子路进谏未果,欲燔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