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宝忏,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

2023-02-18 22:16:04 91阅读

梁皇宝忏,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

前言: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一直没能占据中国的宗教主体地位,但到了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逐渐受到了封建专制统治者的重视,并逐渐开始繁荣起来。

南朝的发展到了南梁时期,梁武帝萧衍竟然因为崇信佛教,先后出家四次,这到底是他对佛教虔诚的表现,还是他自己表演的一场具有阴谋的政治作秀呢?

梁皇宝忏,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

当我们走进南北朝风云变幻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是北朝,还是南朝,似乎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梁武帝萧衍

上到皇帝,下到民众,对于佛教的崇敬已经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老百姓们纷纷出家,进入佛寺。后来事情竟严重到田地荒芜,因为无人耕地,国家因为战争缺损的兵员补不上,因为年轻的男子都出家当和尚了,和尚并不需要服兵役。

而且由于沙门僧尼不需要缴税,国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最后竟入不敷出,还使得经济倒退,百业凋敝,甚至导致政府不得已下达了灭佛的命令。

就是在这样一个佛教空前繁盛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皇帝,他在位四十余年,在位期间曾经四次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这位皇帝就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朝服像

这个梁武帝萧衍,从血缘上看,他和南齐皇室的关系密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他建立梁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萧衍刚出仕时便因为机警聪明,善于谋略担任了南齐的开国功臣王俭的幕僚,后被王俭举荐,当上了黄门侍郎。在此期间帮助齐明帝萧鸾,连续击退了来自北魏的数次进攻,被升为中庶子,颇受齐明帝器重。

但等到齐明帝去世,其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这家伙是出了名的暴虐昏庸,是一个著名的昏君,他弄得整个南齐朝廷朝野惊恐,人心离散。

萧衍看这位东昏侯离心离德,于是便召集自己的亲信们商量对策准备废掉萧宝卷,另立皇帝,众人都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萧衍便在大家的支持下举兵造反,最后政变成功,废掉了萧宝卷,大权在握。不久后便代齐建梁,改元称帝,是为梁武帝。

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疆域

梁武帝即位后,一改萧宝卷时期的酷法苛政,他自己也吸取齐亡的教训,每天勤于政务,冬天时依旧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甚至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宫门前设置了两个盒子,这是专门是用来收集来自官员和百姓意见的盒子。

他本人也很节俭,史书记载“一冠三年,一被两年”,意思就是每天只吃一顿饭,很少吃肉,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古代也算是出类拔萃了。他一生在位的时间很长,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位初期还能勤于正事,到了后来就荒废懈怠,甚至开始迷恋佛教。

南齐后主东昏侯萧宝卷

公元527年,他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

第二次,又去同泰寺出家,并穿上僧袍,亲自讲解《大般涅槃经》,群臣从国库拿出一亿钱为皇帝赎身,皇帝这才还俗回宫。

第三次出家,群臣又用了两亿钱才将皇帝赎回

第四次,在同泰寺住了一个多月,国家又出了一亿钱才将皇帝请回宫里。

这一来一去国库的储备荡然无存,国家也日趋衰亡破败。这时,从东魏逃来的叛将侯景趁机发动叛乱,萧衍被囚禁,最后竟然活生生的饿死在宫殿里,这位对佛教如此崇敬的皇帝就这样凄惨离世。

佛教《大般涅槃经》部分残件

面对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但是,面对如此热爱佛教的萧衍,面对这堆积如山的帝王财富和国家最高的权力,他真的能够忍心放弃这些去做无欲无求的和尚吗?

接下来,将从梁武帝萧衍本人讲述,其四次遁入空门的背后真相。

梁武帝萧衍舍身同泰寺

南朝佛教兴盛,萧衍确实有向佛之心,但却以四次出家来判断满朝大臣的忠心。

梁朝能够成功地建立,一来确实是南齐不得民心,再一个也是因为萧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也想登基称帝!

但是,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头脑,背负背叛谋逆的罪名的勇气,往往是做不来这种事情的,但是萧衍他具有以上的全部优点。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

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于是萧衍四次出家弄得是满城风雨,而大臣们耗尽资财的一次次赎回他也证明了他们的赤胆忠心,但最终也耗空了国库,这是导致南梁灭亡的直接原因。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

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萧衍篡位南齐,借自身对佛教的一片赤诚,推行佛教,实则为了愚民,降低人们反对的声音。

梁武帝萧衍曾经出家的同泰寺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教派,而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并没有根基。并且,佛教讲究因果循环,换句话说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主体思想在中国拥有了广大的受众。

萧衍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甚至以身作则,以四次出家的形式,向广大臣民证明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但实际上,萧衍推行佛教,并不是因为对佛教虔诚,而是通过佛教,可以很好约束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

因为萧衍本人地位的尊崇和封建宗法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宗教的影响力被他完全放大了,而这种因果的报应也就随着人的地位而变大,利用人们内心的恐惧,从而直接地降低群众造反的概率,因为他把他自己弄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此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和行动,达到自己安全控制权力和享受财富的目的,其中的意义并不单纯。

是因为全国僧尼沙门繁多,萧衍自己也惹不起,但信仰佛教会有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当时在南朝,佛教的发展已然是相当的鼎盛。唐代杜牧曾写过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便是南朝佛教兴盛的状况。

整个南朝,由于对佛教的尊崇,国家寺庙众多,僧尼沙门也很多,由于信奉佛教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僧尼沙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势力,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凝聚下变得十分团结,演变成了一股社会中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

如果一方的政治势力受到他们的支持,可谓是如虎添翼。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萧衍带头尊崇佛教,信仰佛教,做出了出家四次的“壮举”,赢得了整个宗教团体对他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帮助自己掌控权力。

东魏叛将侯景画像

萧衍他正是借着对佛教的所谓谦恭和尊敬,来维护王朝的统治。他四次出家的行为看似荒诞可笑,但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权利提供保护伞那,他拉拢了僧尼沙门的势力,并控制人民群众的思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演一出戏,来给天下的人们造成一个假象。

他本人权力的游戏玩的是相当精彩,令人啧啧称奇,他本人也在位四十余年,享尽了天下的富贵荣华。

就在他为他的权利和财富做足了功夫演足了戏的时候,来自东魏的部将侯景发动叛乱,将梁武帝萧衍囚禁在皇宫中,长时间不理不睬,最后竟活活饿死。他死后,梁朝也日薄西山,没多长时间便灭亡了。

梁王宝忏有几卷?

有十卷,《梁皇宝忏》是南朝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的。缘起是皇后郗氏在往生后的数月,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寝时,听闻外面有骚乱的声音,于是出去一看,竟然是一条大蟒蛇,而且睁大眼睛望着他。这时候武帝大惊不已,不知如何是好,便对蛇说:“朕的宫殿严警,不是你们蛇所生之地,想必定你一定是妖孽。”蛇于是对武帝说:“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因为生前喜欢争宠,而常怀瞋心及嫉妒心,性情惨毒,损物害人,所以死后堕入蛇身。现在没有饮食可吃,又没有洞穴可以庇身,而且每一片鳞甲中有许多虫在咬,真是痛苦万分。由于深感皇帝平日对妾的厚爱,所以才敢显现丑陋的形貌在您的面前,希望能祈求一些功德,脱离蟒蛇之身。”蛇说完之后就不见了。

武帝将这个情形告诉志公禅师,禅师对梁武帝说:“必须要礼佛忏悔才能洗涤罪业。”武帝于是请志公禅师搜寻佛经,摘录佛的名号,并且依佛经来撰写忏悔文,总共写成十卷。然后武帝就依照忏本为皇后礼拜忏悔,有一日,突然闻到异香遍满室内,久久不散。武帝抬起头来,看见有一个人,容仪端丽,对他说:“我是蟒蛇的后身,因为承蒙皇帝为我作功德,所以现在已经超生忉利天,今天特来致谢。”言毕就不见了。

佛七梁皇宝忏什么意思?

是拜忏的一种形式。不光有梁皇宝忏,还有地藏占察忏,三昧水忏。拜忏,是对自己做过的恶行,做忏悔,以后再也不犯了。拜忏可以消除业障的。拜忏不一定要参加法会,也可以每天在家里拜忏的。

蟒蛇的前世是什么什么?

蟒蛇的前世一般都是嗔恨心比较重的众生,所以才转成毒蛇这一类动物。但是同时其福报也较大,所以能转成蟒蛇,在同类中比较强势,也没有多少其它动物能伤害它。 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梁武帝的妃子郗氏,生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蟒,入后宫给梁武帝托梦,于是梁武帝请高僧做忏法,即俗称的梁皇宝忏,超度巨蟒,然后巨蟒脱离蟒身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

如何评价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诗来概括

1.五十年繁华一朝尽,成也萧衍败也萧衍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六月八日,刚刚称帝二年多的梁武帝以帝王之尊,亲自在重云殿讲佛法。忽然,一位叫名叫志公的大和尚“起舞歌乐,须臾悲泣”,口赋五言诗:

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

佞臣做欺妄,贼臣灭君子。

若不信吾语,龙时候贼起。

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当时,在座的武帝、众大臣、僧徒皆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均以为这位大和尚忽发狂癫。

孰料,四十多年后,志公和尚的预言一一应验:

“乐哉三十余”,是指萧衍为帝时年仅三十八;

“悲哉五十里”,是指梁朝大约享国五十年左右,萧衍本人为帝就四十八年,近五十年;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指的是萧衍八十三岁的时候,侯景在悬瓠上表请降,这悬瓠正属“子地”;

“佞臣做欺妄,贼臣灭君子”,是指萧衍听信奸臣朱异之言,纳侯景之降;

“若不信吾语,龙时候贼起”,戊辰龙年,侯景叛乱,导致萧衍被囚禁,萧氏诸子各怀鬼胎,梁朝分崩离析;

“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指的是萧衍被饿死在台城深宫后,天下兵荒马乱,梁朝不久便灭亡。

上述记载见于《隋书/五行志》,从和尚诗意上看,似乎应该不是后人伪造,而且所预言之事,四十多年后几乎件件成验,比《推背图》中模棱两可的话,可要“实在”得多。

梁朝因萧衍建立,梁朝也因萧衍而亡,这“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传奇经历在世界帝王史中也是罕见的(虽然萧衍死后他的子孙辈分别有三任皇帝,均是命祚短促,萧察更是小城国主,西魏拥立的傀儡,无论“正朔”与否,基本上不算数)。

2.杖朝步履六度秋,千古中寿长命皇

萧衍不仅是位传奇的皇帝,他还是位长寿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

人活七十便古来稀,那能活过八十杖朝之年(又称中寿之年)的皇帝那真是凤毛麟角。

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活过八十岁的皇帝只有五个,而活了86岁的梁武帝萧衍,在这五个皇帝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活了89岁的乾隆帝。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梁朝在萧衍去世后,不久便迅速灭亡在于梁朝国力已经衰弱日久,经不起折腾。梁朝衰弱的原因与北魏六镇起义之乱一样,都是由于军人身份持续低落而产生,“兵户”自魏晋以来,代代父子承袭,不仅要负担沉重的兵役,还要佃耕朝廷的土地,更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生活极端困苦,甚至连奴婢都不如。

由于持续战争,兵源越来越少,为了征兵,梁朝朝廷就不得不想办法,从农村里征用“露户”,但由于主将贪暴,克扣军饷的事情非常普遍,于是这些农兵经常逃亡去要饭,但是梁律惩罚连带又重,致使许多农户丧家,从而导致整个村落破产。最终恶性循环,造成整个南朝经济萧条、贫富差距加剧,土地兼并,流民增巨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梁朝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可言,“兵魂销尽国魂空”。

最要命的,梁武帝萧衍还一直醉心佛事,是“佞佛”皇帝中最有一名的代表人物。在他统治末年,建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富。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所以,诗人渲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点也不夸张。

萧老爷子“佞佛”,自己佞就算了,但他贵为皇帝,不仅常亲自讲经解义,更过分的是他曾经三次“舍身”,自进寺院为“寺奴”(分别在527、529、547年),而且他每一次“舍身”都比上一次长,皇帝“舍身”,大臣们就得凑齐钱财为他“赎身”,三次“赎”皇帝,共花费三亿多万钱,其实就是萧衍为佛寺变相敛财。

在南北朝对峙的年代,敌人强盛,梁朝上下如此喜佛,如此崇尚玄虚,不仅使南朝民心更加“慈懦”,而且大批男丁为了逃避兵役逃避徭役出家为僧,使本来就积贫积弱的梁朝国力更加雪上加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