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求名字唐宋元明清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求名字唐宋元明清?
唐诗与韶华,汉赋诗浮生,元曲戏流年,宋词锁梵音,清宫负闺怨。
它们在不同朝代代表了怎样的文化表现形式?
#【问题提的有价值,回答也必须有价值】#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效果唯我国所独具,是真正的民族文化结晶。
01 唐诗
唐诗一路走来可谓一路艰辛!上扩《诗经》之模式,再采楚辞之精要,兼收魏晋之精华,至南北朝方得成熟。再经被唐锤炼,至盛唐在李白、杜甫、王昌龄、王之涣等大诗人手中大放光彩。可以这样总结:唐诗上继风骚,下开词、曲,影响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节点,也是一座高峰!
02 宋词
宋词成于唐而兴于宋。
最初宋词为唱词,依曲而作。因曲谱失传,后来文人根据声调的抑扬平仄关系依声填词。内容多为男女情爱、悲欢离合之事。经苏轼将题材扩展开来,世间万事万物皆可入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人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宋词在中华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03 元曲
元曲又称散曲,是一种与音乐高度结合的诗歌体裁。初始由艺人演唱于勾栏之中、烟花之地,后经文人创作提升,成为高雅艺术。
词与曲虽皆为按曲调填词,但是曲有了新的突破,句式上可增加衬字、方言土语皆可入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贴近人民生活。明代散曲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佳作,被后人赞颂。
综上所述,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继承不是照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 取材注重时代性
回顾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或针贬时弊,或描绘风俗、大好河山,或抒发亡国之痛,皆为时代新声。我们搞创作也应立足时代,历史可以追溯,但要与时代相结合。如今航天、潜海、高铁、旅游、改革开放,时代大潮轰轰烈烈,您干嘛非要学古人写一个“愁”字呢?
(二) 语言必须高度精炼
日前我收到一个问题邀请,问:“‘的地得’在诗词中的平仄如何考虑?”
如果您的诗词中出现了“的”字还有精炼可言吗?还称得上诗词吗?
诗词的语言是居里夫人从数十顿矿石中提炼的镭;是漠漠黄沙中淘出的金子;是和田长河中挖出的美玉……
写诗填词绝不是和了平仄、和了韵脚便大功告成,语言必须凝炼。
(三) 捕捉感觉,角度出新
一个题材被写了千百遍,摄取新的角度是生存之法,决定作品价值。
李煜写“愁”字看得见,可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写“愁”字看不见,可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要想让你的句子活起来,就要捕捉感觉。我们再来看一下角度:
李白写庐山写的是庐山的一处景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写到无穷大,此气势很难超越,苏轼不和李白硬碰硬,苏轼转换思路写庐山全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策略!
我是小人物更不能和大诗人硬碰硬,李白把瀑布写成无穷大,我把瀑布往小了写,这也是取巧方法之一:
足傲峰巅瞰瀑布,
天女浣纱坠深潭。
人在高高的山峰之上俯瞰瀑布,不过是一条丝巾、一条绢帕而已!把瀑布写小了,人的形象、胸怀就大了。
总之,无论写诗、填词还是填曲,出新是作品的生命力!“若无异人之思,当有过人之语”,实现其一,你的作品便为高格。
唐代诗宋代词什么朝代的佳句?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诗经元曲唐诗宋词怎么排列?
顺序如下: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时间点为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时间点为唐朝(618年—907年)。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时间点为宋代(960年—1279年)。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时间点为元代(1271年—1368年)。
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话,就是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扩展资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除了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清经历了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皆产生于这个时期。
唐诗宋词元曲那一个文体更高呢?
文体只有各人喜好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由于时代之风气,各人之学识修养不同,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良莠不齐,流传度各有异同。
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这样一种转换,实际上展示了文艺作品逐渐平民化世俗化的发展过程。
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它的认可度。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能够被世广泛流传的作品,往往都是优秀的作品。
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一方面诗歌的数量众多,诗人众多,另一方面诗歌达到的艺术成就空前绝后。之所以能达成这样的成就,除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等客观因素以外,语言和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代以前,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先秦诗歌,已经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孔子特别看重诗歌的意义,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亲自对《诗经》做了修订。进入汉代一来,儒家占据了思想统治地位,统治者自然也十分看中诗歌的现实作用。以《汉乐府》为代表的汉代诗歌,大量使用五言句,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格式和体裁。南北朝时代,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诗人们对诗歌的音律和格式有了更深的要求,因此直接催生了唐代格律诗的出现。
唐朝的诗歌,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的古体诗不但继承了前代古体诗的优点,还将古体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层面。最著名的代表诗人当然就是李白。杜甫也创作过如《三吏三别》《兵车行》《北征》等古体诗体裁。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是进入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体裁。近体诗将文字本身的节奏感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出来,使诗歌更加富于音乐的美感。
唐朝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伟大的诗人。他们不但大大扩展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出现了“边塞诗”“田园诗”“新乐府运动”等等别具一格的诗派,而且将每一派诗歌都推向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而且使唐诗繁荣的,不仅仅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还有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继的《枫桥夜泊》这样的流星一闪。
宋词比诗更富于音乐美的,当然就是词了。词的产生始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唐与五代的发展,到宋代臻于至盛。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打破了诗的固定句式,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此词又叫做“诗余”或“长短句”。
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大城市井喷似的出现,勾栏瓦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文人士大夫阶层地位的提升,都大大刺激了宋词这种世俗文学的发展。
常年混迹于勾栏瓦舍的柳永就成了改革宋词的先锋。他一改五代以来浓妆艳抹的花间词风,在词中大量的使用俚语俗语,来更加直白浅显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大大扩展了宋词的表现手法和体裁,为后来的创作者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同时,由于他常年混迹于勾栏瓦舍,使得他的词作被广泛地传唱,达到了所谓:“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地步。这也为宋词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北宋时,文人创作的词更多的是兴趣之余的消遣,是“诗余”。所以北宋的词境界开阔,率性天真,独具风格。但是进入南宋以后,随着周邦彦姜夔这样的大音乐家的介入,词的创作变得更加正式。所以南宋的词,大多精雕细琢,音律优美,匠心独具。
宋词跟唐诗一样,也分出了很多不同的风格。但与唐诗以表现内容划分不同,宋词则以词的语言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北宋时,占据主导洒脱飘逸的豪放派,南宋以后就逐渐让位给精致典雅的婉约派了。
元曲如前所述,南宋时期词的创作变得越来越文人化。这就使得词逐渐脱离了普通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市民阶层需要更加活泼,更加直白的文学表现形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于是,元曲应运而生。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幅员辽阔的大一统朝代。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蒙古统治者一再打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文人们仕途无望,只能在勾栏瓦舍中谋求生路。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元曲的发展。也就出现了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为代表的元曲四大家。
元曲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即散曲和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散曲是一种类似抒情的小令,是通俗化了的词。散曲的形式更加多元,语言更加活泼,与唐诗宋词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这种扎根在市民阶层,生长在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自然而然地也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思想需求和情感需要。所以元曲在选材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在披露社会现实,指责制度弊端,描写男女爱情方面,都更加直接,更加热烈,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思想性。
综上综上所述,无论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文学表达的一种体裁。它们顺时而生,应运而起,都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记,都对我国诗歌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