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式,送别的由来
三部曲式,送别的由来?
《送别》这首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1、这首歌的意思是: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2、歌曲的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分别,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
随着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柴可夫斯基小进行曲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进行曲》的曲式结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胡桃夹子》中《进行曲》为G大调,4/4拍子,用回旋曲式A B A C A B A写成。它是舞剧第一幕里,克拉拉的哥哥和几个淘气的男孩子上场时的伴奏音乐,带有浓郁的儿童特点。《进行曲》采用“复三部曲式”来作为构建音乐作品的框架。
主部分两部分,开始由小号、圆号、单簧管演奏进行曲主题,这使人联想起孩子们吹起小喇叭,模仿士兵行进。后半段由小提琴演奏活泼的曲调,大提琴、低音提琴用拨奏,生动地刻画了孩子们追逐、顽皮的形象。
扩展资料
《胡桃夹子》舞剧鉴赏:
《胡桃夹子》是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精巧地使用弦乐,使作品的背景光彩闪耀,而且展现出一般乐曲少见的逼真写实,尤其在《雪花圆舞曲》中的童声,和第一幕其它乐曲中的儿童乐器。
为传统乐器所谱写的音乐,也是创意十足,尤其是第二幕的插曲,以西班牙舞代表巧克力,以阿拉伯舞代表咖啡,中国舞代表茶;但全曲最美妙之处仍在《糖果仙子》中钢片琴独奏,依照剧本的描写,迷人地暗示出水滴“从喷泉中溅出”。
18世纪协奏曲分为几个乐章?
1、协奏曲一般为3乐章 第一乐章必建立在G大调上。第二乐章,为比该协奏曲本调性高一个纯四度的调性:比如G大调协奏曲,第二乐章则建立在C大调之上。第三乐章,一般会回归原调性,但在其中间会进行一个小三度的转调 2、交响曲一般为4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舒伯特小夜曲的曲式是三部曲式么?
问到我的专业了。 单三部曲式,又称三段式,因为它是由三段旋律构成的,结构为ABA,即:呈示段——中段——再现段。
复三部曲式,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结构为:呈示部——中部——再现部。而它的三个部,可以由三段式组成,也可以由二段式组成,也可以由回旋曲式组成,总之是由一个完整曲式构成的。
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A部是由三段式或二段式构成的,而B部和C部却只是一个段,而非一个完成曲式。
这种也算是复三部曲式,是不完整的复三部曲式。 我以前作曲理论学得可好呢,什么乐理、曲式分析、作曲、配器、和声,我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但现在教小学久了,教得我都忘得差不多全还给老师了。
葬礼进行曲的资料?
有人说: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是受骷髅的启发而来的。
有一次肖邦来到法国画家齐姆的画室解闷。当时,肖邦正为法国传说中凶神恶煞所困扰,夜里常常做着恶梦,梦见妖魔鬼怪要带他到地狱去。...... 也有 1837年,肖邦和他心爱的姑娘玛丽亚·沃德津斯基的恋爱终结了,这使肖邦很痛苦。也就是这一年,他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疾病的征兆。想起自己流亡在异国他乡,而祖国还在帝俄统治之下,他感到愤懑,这样,疾病更加重了。肖邦认为再也见不到亲人和祖国,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葬礼进行曲》。这首《葬礼进行曲》是降B小调,4/4拍,慢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没有前奏。开始,是描写送葬的行列,肃穆而缓慢地行进,远处不时传来低沉的丧钟声。主音“6”为其基础音,加上大量附点音符为其特色: B段里,先用八度音以附点音符向上推进的手法,表示出心情的激动和不安。后来,又在低音上用颤音演奏,这一段,也可以理解为肖邦对祖国命运的关怀: 随后,A段再现。以上构成一个单三部曲式。第二部分,第一段旋律安详而优美,但又略带些忧伤情感。它好似是对过去幸福的辛酸回忆。曲调的性格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发展而成。开始,它有离调的倾向,但很快又回到原调上: 经过渐慢之后,再现第一段主题。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力量稍弱,表示送葬的行列远去,乐曲轻轻地结束。以上又构成第二个单三部曲式。肖邦写完这首《葬礼进行曲》后,不久,他的病好多了,所以,这首曲子并没有急于发表。1839年,他研究贝多芬的作品,发现贝多芬在《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26号里,都有一个乐章是《葬礼进行曲》。在“第三交响曲”和“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里,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是悼念英雄的,所以,它们的运用,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很高。肖邦的心目中也有自己的英雄,那是为波兰自由独立献身的人们。贝多芬的作法给他很大启发。于是,他效仿贝多芬,写了一首《降B小调奏鸣曲》编为作品35号,他把这首《葬礼进行曲》作为其中的第三乐意。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听到肖邦的这首《葬礼进行曲》之后说:“听到它,你会感到,这里哀掉的不仅仅是一位英雄的牺牲……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牺牲。”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丧葬仪式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