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陶行知的故乡
陶行知,陶行知的故乡?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的真人名字含义?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
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 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陶行知生利主义是什么意思?
指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分成显性和隐性的两方面,比如农民生产出粮食,工人生产出产品,这就属于显性的职业技能;而像商人的经营活动,医生看病治病,就属于隐性的职业技能,两者的区别是看是否生产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前者有而后者无,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生利”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生利”既包括直接生产产品的职业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职业活动,前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三产业。这个“利”,不仅指利益和好处,更重要的是指价值、功能。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价值和生产效率,改良产品和服务质量。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拥有生存技能和健全人格。
“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关注个人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陶行知作品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籍是什么?
《中国教育改造》是《陶行知作品集》里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书籍。陶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代表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陶行知为何总与胡适过不去?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
陶行知是安徽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有一个人和他同岁,既是他的老乡,又是他的同学,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可是陶行知却瞧不起胡适,曾多次嘲讽他。
陶行知曾说过,他最看不起的同学有两个:一个是胡适,靠洋人吃饭;一个是孙科,靠老子吃饭。
说胡适靠洋人吃饭,是因为胡适特别崇奉“西方文明”,热衷于“精英精英”,对普通大众的感情非常淡泊;他另一个瞧不起的孙科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依靠着孙中山之子的名头在国民党政府中位居要职。为此,陶行知在为学生所写的《自立歌》中也不忘嘲讽他们: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对于胡适大肆宣扬的西方文明,陶行知称之为贩卖“洋八股”,他的《拉车的教员》一诗既是检讨自己的过去,也是对胡适的讽刺:
分明是教员,爱做拉车夫。
拉一车洋八股,谁愿受骗谁呜呼。
胡适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走哪条路》,说中国落后,是因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称之为“五个鬼”。陶行知认为他说的并不全面,丢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他说胡适:“明于考古,昧于知今:捉着五个小鬼,放走了一个大妖精。”
1935年,胡适南游,在空中俯瞰了了桂林山水。坐完飞机,他写了一首新诗《飞行小赞》,发表在《独立评论》上:
看尽柳州山,看遍桂林水。
天上不须半日,地上五千里。
古人辛苦学神仙,要守百千戒。
看我不修不炼,也凌云无碍。
这首诗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陶行知却大大地不以为然,他特意写了一首《另一看法》来唱反调:
流尽工农汗,还流泪不息。
天上不须半日,地上千万滴!
辛辛苦苦造飞机,无法上天嬉。
让你看山看水,这事倒稀奇。
一个叫张健的人看了这首诗,对陶行知说:“这种事并不稀奇,我觉得把末尾一句改为‘让你看山看水,还要吹牛皮’更好。”陶行知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高兴地说:“这一改,把胡诗人描写地格外活跃。”
后来,上海一家报社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把这件趣事和两首诗都登在了报上,取了个题目叫《两个安徽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