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人物是谁,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
入木三分的人物是谁,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
不可以。
意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
故事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一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道观写了一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木三分的主要内容?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典故源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相传晋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原来是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有力,现在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很深刻。“入木三分”多用作定语,比如“作者很敏锐地抓住了当时一般人习而不察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也作谓语,例如“他看人,入木三分。”还可用作状语和补语。例如“作者把曹操奸诈虚伪的性格特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作状语)
“鞭辟入里”和“入木三分”,都可以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区别主要在于:其一,“鞭辟入里”兼有“深刻、透彻”之意,而“入木三分”仅表示“深刻”。其二,“鞭辟入里”一般用于说理,“入木三分”除此以外,还常用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常跟“刻画”、“表现”一类的词语搭配,而“鞭辟入里”则不能或不宜。其三,“鞭辟入里”为书面语,“入木三分”虽多用于书面,但也可以出现在口语中。
这个成语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投笔从戎: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入木三分主要人物?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王羲之。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柳公权有入木三分这个故事吗?
答:柳公权没有入木三分这个故事。因为“三分入木”源于:唐代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这个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就是“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