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代皇帝,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2023-02-18 20:52:03 111阅读

唐朝历代皇帝,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在一些历史类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某人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历史人物古代并不在少数,比如代替武成王执政的周公,汉武帝托孤重臣霍光,蜀汉丞相诸葛亮,甚至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都是位于这样的一种地位上,这些人中有的人是丞相职位,比如诸葛亮,更多人并不是担任的丞相职位,而要说到古代某一个官职也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那么这个官职也就古代的丞相了,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丞相和宰相的说法,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丞相是古代正式官职,而宰相并不是具体的官职,也就是说某个人可以担任丞相职位,但是宰相这个官职确是不存在的,这里宰相只是一种泛称,它是指代除了君主外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也就是说丞相属于宰相,但是宰相并不仅仅指代丞相,因为各朝各代最高行政官员的官职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但是依旧存在宰相的原因了。

唐朝历代皇帝,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宰相的演变历史吧!

丞相这个官职出现的很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丞相仅为相国副手,在吕不韦被免职之后,相国这个官职也就没有人担任了,这样丞相也就保留了下来,在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也就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里面最被人们熟悉的丞相自然就是李斯了,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面更是联合赵高帮助胡亥登上皇位,不过结局却很凄惨;汉朝建立之后,基本上延续了秦朝的制度,自然丞相也就保留了下来,像萧何、曹参都是汉朝开国著名的丞相,甚至留下了“萧规曹随”的成语,不过后面丞相改成了大司徒,一直到东汉末年丞相官职不复存在了,根据《汉书》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当然东汉末年,曹操重新设置丞相官职,并且曹操始终担任着丞相,这是在恢复汉朝初期的独相的设置,而蜀汉诸葛亮也是类似于曹操的地位,他的丞相官职也是独相,仿效的是汉初的设置,两人的丞相都是能够独立开府的,真正的做到了独揽朝政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原本属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分别授予大司马和大将军,而曹魏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在曹魏宰相应该属于录尚书事的官员。

可以说历史的进程就是从独相到群相的过程,汉朝最开始设置单一丞相,后面设置左右丞相,等到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个时候宰相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等到宋朝的时候,设置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像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都是担任过这个官职的,所以他们也是宰相了;来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最开始设置左右丞相,像徐达和李善长都是担任过丞相官职的,最后在胡惟庸被杀之后,丞相的官职也就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此后明朝的宰相就是内阁首辅,最出名也是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就是张居正了;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并没有设置丞相,所以辅佐皇帝处理朝政的大学士就是宰相,所以我们在一些清宫戏中看到某个官员被称为什么相,比如索相(索额图)等等,就说明这些人担任了殿阁大学士了,这一点和珅毫无争议的宰相,刘墉差一点不是,在最后关头坐上了殿阁大学士,也算是搭上末班车了,至于纪晓岚就算不上了,因为他最高仅仅做到协办大学士,也就是殿阁大学士的副手,仅仅差了一步而已。

那么下面来谈一谈唐朝的宰相吧!

唐朝是没有丞相这个官职的,因为唐朝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这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的数量理论上是三个人,也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的长官尚书令、纳言(侍中)和中书令,而唐朝第一任尚书令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之后无人敢担任尚书令一职,原本他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成为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也就说明初唐时期尚书左右仆射以及中书令和侍中都是宰相,这就是一个群相的设置,使得宰相权力不能够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设置,也不能够让皇帝们放心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所以唐朝皇帝也就设置了“政事堂”来参政议政,最初有权利参与的人都是三省长官,不过因为三省长官地位尊贵,并且基本上都是功臣贵族掌控,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一定是皇帝信任的人,但是人家地位在那里,皇帝还不能够不任用,这个时候皇帝自然是想要将自己的亲信纳入到宰相的圈子,所以李世民也就开创了政事堂,并且特意设置了两个临时性的职位,让原本地位达不到三省长官的其他官员,能够进入政事堂议政,所以这些人也就成为了宰相,这样扩大了议政的范围,既能够分散宰相的权力,也能够保证议政的质量。

李世民开创的两个临时性官职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为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就是正三品,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李世民就能够将三品之下的官员纳入到宰相群体中,所以唐朝的宰相群体很大,唐朝初年李绩等人没有做到三省长官,但是就是凭借着这两种官职,成为了宰相群体中的一员,而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参与朝政的官员原本地位等同于三品,或者三品以上,所以增加这个称号,也就等同于中书门下相同的地位了,而资历在四品及以下的官员参与朝政,给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在武周时期,被武则天改成了“同凤阁鸾台三品”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所以正是因为狄仁杰担任了这样的官职,才是古代的宰相了。

另外在李世民时期,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丞相,这个就是参预朝政,其实这个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平章事”的雏形,李世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自己亲信的人参与朝政的处理,所以给予了一部分官员参与朝政的权力,也就进入了“政事堂”,这里面早期担任谏议大夫的魏征,担任刑部尚书的张亮,以及担任兵部尚书的侯君集,都是因为这个身份成为了宰相,可以说张亮和侯君集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了,当然李靖和李绩也同样如此,只是李靖做到了三省长官,而李绩凭借的是“同平章事”的身份而已!

所以唐朝没有丞相这个官职的设置,宰相也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担任,反而相成了宰相群体,实行的也就是群相负责制了,除了三省长官外,所有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成为同平章事)”的官员,就算是地位是四五品的官员,也拥有了宰相的身份,而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宰相了。

西汉有作为的皇帝哪几个?

西汉王朝是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开创,公元8年被外戚王莽篡夺,历时210年,期间一共诞生过太祖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刘恭、刘弘、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废帝刘贺、孝宣皇帝刘询、孝元皇帝刘奭、孝成皇帝刘骜、孝哀皇帝刘欣、孝平皇帝刘衎、刘婴十五个皇帝,其中有作为者如下: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自布衣平民的君主,在此之前的夏、商、周、秦的开国之君均为前朝的诸侯贵族出身,正是汉高祖刘邦打破了这一惯例,真正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先后消灭强秦和项羽两大强敌,正是他所开创的大汉王朝使得由秦王朝奠定的大一统帝制得以延续,避免中国重新回到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老路上去。称帝后的刘邦一方面承秦之制,另一面废秦苛政,使遭战火荼毒的天下百姓和国民经济得以休养生息。刘邦还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使在经历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后日渐衰落的古典文化得以迎来复兴。

汉文帝刘恒表面上是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其实却是深通政治谋略之人——公元前180年实际执掌大汉政权的吕太后寿终正寝,刘邦之孙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联合开国元勋周勃、陈平等人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然而接下来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对平定吕氏立有大功的刘襄、刘章没被大臣们拥立为帝,不久远在代地完全没参与平定吕氏的代王刘恒却接到了满朝文武希望他即刻赴京登基称帝的邀请。按说刘恒白捡一个皇位该立即兴高采烈前往京城登基才是,然而不紧不慢地前往长安,到了长安附近后并不急于入城,而是先派自己的心腹亲信提前入城控制京城的军政大权,然后才从容入城。面对平定诸吕之乱的大功臣周勃时刘恒充分展示了老练圆滑的政治手腕:一方面他极力尊崇周勃以维系朝政的稳定,但当周勃以有机密大事要求单独求见时却明确拒绝,以此告诫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集团切莫居功自傲,绝不允许他们搞任何特殊化。表面上看: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期似乎没什么重大的行政改革,也没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然而这恰恰是汉文帝刘恒的高明之处——事实上大乱之后生产力的恢复自有其内在逻辑,有时对生产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并不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而在于懂得不该做什么,尽量少折腾有时就是最大的促进支持。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不正是强调尊重市场自身内在逻辑规律,尽量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吗?这正契合中国古人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哲学,汉文帝刘恒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开创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君主——他一方面延续了父亲刘恒所开创的文景之治,另一方面又为儿子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平定以吴、楚两国为首的七国叛乱,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裁撤诸侯藩王。在汉景帝时期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与此同时刘启还收回了诸侯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以及盐、铁、铜等利源。汉景帝刘启将原本向农民征收的十五分之一的田赋降到了三十分之一,此后这一新税率成为西汉王朝的定制。汉景帝时代也是西汉王朝的养马事业迎来大发展的时代:当时官府饲养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这为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汉景帝时代也涌现出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名将。

汉武帝刘彻以推恩令的形式解决了诸侯王国问题,同时打击地方上的豪商游侠势力,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体始于秦始皇、成于汉武帝,这也是秦皇汉武往往并称的缘故。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又兼采法制,实行明儒暗法之统治,这也为后世历朝历代借鉴效法。汉武帝刘彻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禁止地方私铸钱币,这一将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之举如今已为世界各国之通例。在军事上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通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次大战役迫使匈奴远遁漠北,大大减轻了汉朝边塞面临的威胁。沟通西南夷、开拓南海诸岛、灭卫氏朝鲜等行动使汉朝疆域得以大幅扩张,而张骞凿空西域之举加强了中原同西域的文明交往,为新疆得以成为我国领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地缘战略通道丝绸之路也得以开辟。尽管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武功赫赫,然而和他的开疆拓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凋敝的国内民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汉朝的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然而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人口却从3600万下降到了3200万。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导致包括汉武帝的皇后、太子、公主在内十余万人的死亡,最终形单影只的汉武帝不得不以轮台罪己的形式幡然悔悟。

汉宣帝刘病已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少有的完美之君:秦皇、汉武尽管开疆拓土,然而对内却横征暴敛、赋役繁多,在他们治下的百姓远没汉宣帝刘病已治下的百姓生活幸福;宋朝皇帝治理下的国家尽管经济繁荣,然而对外一直处于屈辱状态;唐太宗李世民倒是文治武功绝卓绝——对内开创贞观之治,对外灭东突厥扫除外患,然而在个人私德上却有杀兄逼父的污点。汉宣帝刘病已论开疆拓土不及秦皇汉武,论经济建设不及宋朝皇帝,就知名度而言同天可汗李世民似乎相去甚远,可以说他治下的华夏帝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哪方面都不是十分突出,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哪方面都不是十分突出,但哪方面都绝对不弱,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一段对外开疆拓土和国内经济民生难得的协调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汉宣帝刘病已在个人私德上也是完美无瑕的,我们似乎无法从他身上找到任何缺点。汉宣帝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他的爷爷就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本来这名皇曾孙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因为照正常的皇位传承而言:汉武帝驾崩后就该由他爷爷刘据继位,然后是他父亲刘进,再然后就该是他。然而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刘病已的太子爷爷被诬陷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在这场巫蛊之祸中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自杀身亡,此时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押郡邸狱,刘病已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唯一出自监狱的皇帝。不要以为被收押就是刘病已一身最大的磨难了,接下来的一次变故险些让小刘病已幼年夭折——后元二年(前87年)春二月病重的汉武帝召来望气者询问,得到了长安监狱有天子气的答复。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取代自己的地位,如今一听这话还了得,于是一道圣旨颁下:长安狱中的囚犯不分罪行轻重一律斩杀。谁知汉武帝的使节来到郡邸狱准备执行皇帝的命令时却遭到廷尉监丙吉的坚决抵制,无论使节在外面怎么宣传皇命不可违,丙吉就是禁闭大门不开并冲外面的使节高喊道:“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无可奈何的使节只好回报汉武帝,汉武帝这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位曾孙被收押在长安狱中,莫非传说中的天子气应在他身上?看来此乃天意。于是汉武帝因此大赦天下,刘病已因祸得福反而得以顺利出狱。尽管得以顺利出狱,不过此时汉武帝已明确立幼子刘弗陵为嗣,按说刘病已应当已同皇位绝缘,甚至由于他作为前太子之孙的特殊身份实际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这一时期的刘病已喜好游侠,斗鸡走马,广为交结。正是因为和民间人士的广泛接触才使他得以避免像那些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君王一样不知民间疾苦,不过在有些人眼中这却被视为是不务正业之举。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时刘病已再次面临尴尬的局面:他毕竟是皇族,一般人家不敢高攀;然而京城富家大户多视其为浪荡公子,不愿将女儿许配给他。暴室啬夫许广汉是当时汉帝国最底层的官员身份卑微且早年受过宫刑,被京中官僚不齿。许广汉有个女儿名叫许平君,此时十四五岁,本应是内者令欧侯氏的儿媳,但在该出嫁时欧侯氏的儿子却死了,因此有传言说许平君克夫。如此一来自然没人再敢上门提亲,许平君的母亲惊惧之下求人为自己的女儿占卜,得到的答复是将来此女将会大贵。掖庭令张贺是刘病已的爷爷刘据的家吏出身,得知此事后就为刘病已操办婚礼,迎娶许平君为妻,婚后二人育有一子刘奭。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癸未日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死后无嗣。大将军霍光遣丙吉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即位仅十余日时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 ;最后刘贺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于六月癸已日被以霍光为首的大臣废黜。由霍光属吏升任为太仆的杜延年的儿子杜佗素与刘病已相友善,杜延年知刘病已德美,劝霍光、张安世立其为帝,丙吉也表示刘病已甚至民间疾苦、德行出众,于是刘病已被朝臣们拥戴为帝并正式改名为刘询。这时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还没出嫁,由于霍光此时手握朝政实权且是刘询的拥立者,况且霍氏家族还是上官太后的亲戚,一时间大臣们纷纷提议册立霍成君为皇后。人们似乎都忘了刘询早有妻室,甚至还有孩子。刘询并没公开表明自己在皇后人选上的态度,而是下诏说要寻求自己贫贱时的一口旧宝剑,大臣们见皇帝连自己贫贱时所用的剑尚且如此珍惜,何况人呢?于是又纷纷奏请立许平君为皇后,从此中国历史上就留下了一个故剑情深的典故。然而霍光的妻子霍显却没放弃将自己的女儿推上后位的打算——本始三年(前71年)许皇后再度怀孕,临产时生了病。霍显命女医淳于衍(掖廷护卫淳于赏的妻子)在滋补汤药中投进毒药,让许平君生产后服用。许皇后服用后不久毒发逝世。许皇后死后霍显成功将自己的女儿扶上了后位,成为皇后的霍成君挥金如土,与许平君提倡的节俭完全违背。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葬礼。地节三年(前67年)汉宣帝立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此举激怒了霍显,于是她又开始阴谋毒害太子,不料事情泄露并牵连到之前毒害许皇后之事一并东窗事发,于是刘询将霍氏家族满门抄斩。在清除了手握重权的霍氏家族后刘询可以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了——他一直秉承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一方面他废除了汉武帝时期繁重的赋役和严苛的刑罚,但另一方面对作奸犯科的行为也绝不姑息养奸。对内他整饬吏治、休养生息;对外他设西域都护府,从而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华版图,接见匈奴呼韩邪单于,止息汉匈之间的长年战争,又起用赵充国等名将平定西羌。对汉宣帝刘病已的功绩《汉书》是如此记载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中国历朝历代有多少儿皇帝?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当中,因现实需要向异族政权表示屈服的帝王并不在少数,但出于维护面子的考虑,却鲜有向其称臣者,而在向异族君主称臣的同时还称儿的帝王,也就仅有后晋高祖石敬瑭、北汉睿宗刘钧两个人而已。那么,石敬瑭、刘钧为何如此自甘下贱?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

石敬瑭出身沙陀族,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自幼便追随晋王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及岳父李嗣源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李嗣源称帝后,石敬瑭因有拥立之功,加之身为驸马,因此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等到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再因拥立之功获得奖赏,权势比之前更盛。石敬瑭权势的日渐增长,逐渐引起李从珂的猜忌,因此针对前者的削藩计划便顺势而出。

石敬瑭不甘心被罢黜兵权,加之早就想过一把开国皇帝的瘾,因此便以称儿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援助,最终得以击败后唐末帝李从珂,建立起后晋政权,时在天福元年(936年)。正因为石敬瑭得位不正、卖国求荣,并给中原留下数百年的大隐患,所以后世对这位“儿皇帝”深恶痛绝。

虽然石敬瑭如愿以偿地当上皇帝,但他的龙椅却坐得并不舒心,那些昔日跟他平起平坐的藩帅们,因为鄙视石敬瑭卖国求荣、自甘下贱的做法,便纷纷举兵反叛。在后晋建立后的6年时间里,先后发生洛阳巡检使张丛宾、天平军节度使范延光、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等人发动的叛乱,给石敬瑭地位合法性带来严重的冲击。

石敬瑭在忙于镇压内乱的同时,来自宗主国契丹的压力也是日甚一日。原来,自从石敬瑭占据中原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便屡次遣使向后晋勒索财富和人口,稍微不顺心便会对石敬瑭大加斥责,甚至是诟骂。在石敬瑭生命的最后两年,契丹因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收容吐谷浑部落难民之事,更是多次遣使责备后晋朝廷。

石敬瑭既不敢得罪契丹,又无法命令刘知远归还吐谷浑部落难民,因此只能在中间“和稀泥”,想通过拖延战略来解决问题,结果遭到契丹更严厉的申斥。内忧外辱的局面让石敬瑭心力交瘁,在龙椅上勉强坐了6年后,最终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忧愤而死,终年51岁。“儿皇帝”石敬瑭对契丹百依百顺,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笑。

刘钧原名刘承钧,出身沙陀族,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侄儿,隐帝刘承祐的堂兄,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次子。跟自己的伯父、父亲和兄长不同,刘钧自幼并不喜欢骑马射箭,反而对读书充满了兴趣,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而且还写就一笔好书法,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北汉建立后(951年),刘骏被任命为太原尹,并享受储君的待遇。

刘崇在位时,屡次对后周开战,而刘钧也曾奉命进攻晋州、隰州,结果无功而回。高平之战后不久,刘崇因羞惭、愤恨致疾,不久便撒手人寰,刘钧随即登基为帝,时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十一月。刘钧称帝后,继续依附于辽国,并向比他年轻5岁的辽穆宗称儿(“承钧遣人奉表契丹,自称男。述律答之以诏,呼承钧为儿。”见《新五代史·卷七十》),实在是无耻至极。

刘钧称帝后,依然奉行着进军中原、光复后汉的国策。为此,利用宋朝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叛的良机,刘钧与他一起举兵南下,最终却落得惨败而回的结局,时在建隆元年(960年)六月。这次军事冒险失败后,刘钧彻底放弃南侵计划,并进拜贤臣郭无为在宰相,五台山名僧继颙为鸿胪卿,实行休兵养民、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数年的努力后,终于恢复国家的元气。

随着北汉国力的逐渐恢复,自信心膨胀的刘钧开始对辽国变得怠慢起来,在更改年号、处死权臣段常等事务上,都没有向辽国做出申请、解释,由此引起辽穆宗的斥责。刘钧虽然不满于辽穆宗的欺凌,但鉴于北汉国小民贫,外有宋朝的军事压力,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唯唯诺诺。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导致刘钧在抑郁、愤懑中身染重病,最终在开宝元年(968年)病死,终年42岁。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唐朝皇帝李世民死后是他长子继位吗?

展开全部

唐朝 618--9O7

一、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九年(626)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

二、太宗李世民 贞观元年(627)——二十三年(649)唐太宗不仅是唐朝最富盛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的贞观时期,成为后世艳称的一代太平盛世,太宗也因此被称为一代“明主”、“英主”。生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卒年:贞观二十三年(649)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

三、高宗李治 永徽元年(650)——弘道元年(683)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卒年: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四、中宗李显 嗣圣元年(684)出生: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五日。卒年:景龙四年(710)。享年:55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五、圣神皇帝武则天 武曌(zhào) 天授元年(690)——神龙元年(705)出生: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卒年:神龙元年(705)享年:82岁。谥号: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庙号:无,袝高宗庙享后为则天大圣皇后。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六、中宗李显(复辟)神龙元年(705)——景龙四年(710)中宗赐卢正道敕唐中宗李显(又名李哲)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他一生两得立储、一次被废、两次登基,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番登基的皇帝。

七、睿宗李旦 文明元年(684)——载初二年(690)景云元年(710)——延和元年(712)出生: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卒年:开元四年(716)。享年:55岁;谥号: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唐睿宗是高宗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四个儿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来他被封的亲王爵位还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八、玄宗李隆基 先天元年(712)——天宝十五载(756) 出生: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 卒年:上元三年(762)。享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生于东都洛阳,睿宗再度登基后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承继大统,成为唐朝历史上和太宗一样享有盛誉的皇帝。由于他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历史上往往称为“唐明皇”。

九、肃宗李亨 至德元载(756)——宝应元年(762) 姓名:李亨(初名嗣升,曾多次改名) 出生:景云二年(711)九月三日 卒年:宝应元年(762) 。享年:52岁 。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 。肃宗像唐肃宗李亨,是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死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迎还了避乱出逃的父亲玄宗,又和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十、代宗李豫 广德元年(763)——大历十四年(779) 出生: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 卒年:大历十四年(779) 。享年:54岁 。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 。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乾元元年(758)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 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

十一、德宗李适

十二、顺宗李诵 永贞元年(805)出生: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 。卒年:元和元年(806) 享年:46岁。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是唐朝位居储君时间最长,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为太上皇,尽管继位的宪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举行册礼,但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贞元年号为永贞时的身份已经是太上皇。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永贞革新”。

十三、宪宗李纯 元和元年(806)——十五年(820)出生: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 卒年:元和十五年(820) 。享年:43岁 。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 。庙号:宪宗 。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十四、穆宗李恒 长庆元年(821)——四年(824)姓名:李恒(初名宥) 出生: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 卒年:长庆四年(824) 。享年:30岁 。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 。庙号:穆宗 。 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四年(824)正月死时,刚刚30岁,相对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

十五、敬宗李湛 宝历元年(825)—— 宝历二年(826)出生: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 卒年:宝历二年(826) 。享年:18岁 。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庙号:敬宗

十六、文宗李昂 文宗有两个年号:一是太和(一作大和),用了9年(827~835);一是开成,用了5年(836~840)姓名:李昂(初名涵) 出生: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 卒年:开成五年(840) 。享年:33(一说32)岁 。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 。庙号:文宗

十七、武宗李炎 会昌元年(821)——会昌六年(846)姓名:李炎(初名瀍) 出生: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 卒年:会昌六年(846) 享年:33岁 。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 ;庙号:武宗 。敬宗、文宗、武宗一共在位不到23年,但是他们创造了唐皇朝的一个奇迹,那就是兄弟三人唐代宦官俑相继为君。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但是像敬宗、文宗、武宗兄弟三人连续即位为皇帝的情况极为少见,这无论如何也不是皇位继承的一种常态。这种兄弟三人均做天子的情况,既折射出穆宗以后宫廷政治的状况,也给这一时期的宫廷政治带来了新问题。

十八、宣宗李忱 大中元年(847)——十三年(859)姓名:李忱(初名怡) 出生: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 卒年:大中十三年(859) 。享年:50岁 。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庙号:宣宗 。唐宣宗是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和文宗还小一岁。他在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被封为光王。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弥留之际,把37岁的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他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11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岁。另外,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十九、懿宗李漼 咸通元年(860)——十四年(873)姓名:李漼(初名温) 出生:太和七年(833)十一月十四日 卒年:咸通十四(873) 。 享年:41岁 。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 ;庙号:懿宗 。 唐懿宗李漼(cuǐ),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二十、僖宗李儇 (初名俨) 出生: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 。卒年:文德元年(888)享年:27岁 。 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 ;庙号:僖宗。 在位l5年。僖宗一共有五次改元,所以有五个年号:乾符(6年)、广明(1年)、中和(4年)、光启(3年)、文德(1年)。

二十一、昭宗李晔 (初名杰) 出生:咸通八年(867)二月二十二日 卒年:天佑元年(904) 。享年:38岁 。 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 ;庙号:昭宗 。在位16年。昭宗有七次改元,故有七个年号:龙纪(1年)、大顺(2年)、景福(2年)、乾宁(4年)、光化(3年)、天复(3年)、天佑(1年)。

二十二、哀帝李祝 (初名祚) 出生: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 卒年:天佑五年(908) 。享年:17岁 。谥号:初谥哀皇帝,后唐时加谥加昭宣光烈孝皇帝 。 庙号:后唐时议庙号为景宗 。在位3年。未改元,沿用昭宗天佑年号

呼和浩特武川县走出了9个皇帝?

“武川奇迹”发生于北魏时期,这个当时只有几万人的边境小镇,居然是个“超级妈妈”,它诞生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

我们知道,由于司马家族的内斗西晋灭亡了,之后北方进入最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也传染上了当时的流行病——阶级矛盾,由此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北魏六镇,即用于防御北方柔然民族入侵而设立的六个军事重镇,他们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和怀荒镇。

六镇位于今天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沃野镇)、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武川县(武川镇)、四子王旗(抚冥镇,今天的航天器着陆场)、兴和县台基庙(柔玄镇)、张北县(怀荒镇)。

这地方原本是鲜卑人对汉地“开放”的前沿,由于掠夺起来很方便,所以鲜卑贵族云集。北魏统治中原汉地后,这地方又成了防御柔然强盗的前线。贵族们都跑到大同、洛阳享福去了,留下来的都是没落的贵族和平民。

可六镇的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魏统治者便向这里迁徙了大量的鲜卑豪酋、汉人豪族,以及囚犯。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胡汉杂居的三四线边镇。

作为军事重镇,六镇的管理模式跟内地不一样,这里实行的军政一体化,所有的居民都被编入府户,由部落性质的豪酋、豪强领导。这个模式的好处就是全民皆兵,省去了从内地征调兵源的巨大开支,坏处就是士兵们只认豪强,对朝廷的向心力缺失。

当年李虎(唐高祖李渊之父)的祖父李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迁入武川镇落户的,李熙这个“幢主”,既是朝廷的武官,也是统领某个小部落的首领。

两个矛盾的累积以及一个偶然因素点燃了六镇边民的怒火,并引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其一,政治上的长期对立。

六镇的边民的民族成分很复杂,除了鲜卑族和汉族外,还有高车、山胡、铁勒、匈奴等民族。北魏统治者对他们的政策不一致,这就导致当地的民族矛盾很深。

加上留镇的鲜卑贵族与南迁的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让这个地方一盘散沙,中央的控制力日趋弱化。六镇本就是军事组织,这些矛盾让它成了一个危险的火药桶。

其二,经济上的长期盘剥。

府兵性质的六镇虽然通过自给自足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但依然需要粮饷、军事装备的补充。可是北魏晚年的政治腐败,导致对六镇的经济支撑原来越少,代表朝廷统治这里的边将还经常克扣粮饷,随意增加赋税,让这些镇民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

孝明帝元诩在位期间,六镇又遭遇了严重的天灾,镇民们的生存遭遇最大危机。在这种状态下,朝廷依然不思抚恤,边将依然不断盘剥,豪强还是不停压榨。

在重压之下,怀荒镇的镇民点燃了第一把火,他们杀掉边将于景,打出了反旗。紧接着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也杀掉边将,攻占了沃野镇并自立为王。

这个格局跟东汉末年的情形非常相似,当年为了扑灭黄巾军起义,东汉朝廷鼓励各地豪门大族组织民间丁勇以抗击义军,由此曹操、孙策等一大批私家武装迅速崛起,并慢慢瓦解和吞噬了东汉政权。

那么谁是六镇起义中崛起的“曹操”呢?说几个大名鼎鼎的牛人:尔朱荣家族、贺拔岳家族、宇文泰家族、高欢家族,以及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一大批乱世枭雄,其中就包括李虎。

我们先把这段故事用快镜头的模式扫一遍。

尔朱荣是羯族人,祖上几代人为朔州地区的部落首领,北魏的领民酋长。朔州的北面就是六镇之一的武川镇,就是双方交战的最核心地带。

六镇起义爆发后,尔朱荣变卖家产招募四方豪杰,打着为朝廷效力的旗号四处征战,不断兼并扩充队伍,最后形成了一支北魏最强大的地方武装。

耗子腰里别杆枪都敢挑战猫,尔朱荣手握十几万重兵,哪里还甘心做一个军阀?洛阳才是他梦中的桃花源。

于是东汉历史重演。

当时傀儡孝明帝正跟老妈胡太后掰手腕,为了斗倒老妈,他悄悄向尔朱荣发出诏书:快来洛阳拯救朕于水火之中。

胡太后正跟小情人玩得开心,探知儿子在背后捅刀,一怒之下一杯毒酒亲手送走了儿子。

尔朱荣正愁没借口进京,手上掐着密旨,于是他高举“清君侧”的旗号杀进洛阳。北魏的中央军跟摆设一样毫无抵抗力,尔朱荣顺利踏进洛阳,并发动了惨绝人寰的“河阴之变”。胡太后和幼帝元钊被沉入黄河,宗室子弟及大臣二千人惨遭杀害!

这场屠杀后尔朱荣复制了董卓,从军阀一跃而成权臣,新皇帝孝庄帝元子攸就是个漂亮的人偶。

在尔朱家族全面控制北魏帝国后,尔朱荣一度准备自立为帝,可被贺拔岳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制止了。

就在尔朱荣满以为大局已定,浑身轻飘飘之际,却不料被自己的女婿元子攸打了个偷袭,被杀害于皇宫之中。

尔朱荣死后,尔朱家族失去了灵魂,高欢和贺拔岳这两位曾经的部下迅速填补了尔朱荣留下的空白。

高欢是河北人,自其祖父起移居怀朔镇。贺拔岳是出身于武川镇的敕勒族胡人,跟尔朱家族一样,贺拔家族在当地也是豪酋。

六镇起义爆发后,贺拔岳和哥哥贺拔胜追随父亲组织起私家武装参与平叛。太学生出生的文弱书生贺拔岳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无以伦比的政治远见,由此得到尔朱荣的赏识,并成为尔朱荣最为倚重的心腹。

尔朱荣入驻洛阳后,授权贺拔岳征伐关中。尔朱荣死后,贺拔岳脱离尔朱家族占据关陇地区,而高欢则继承了尔朱荣在河东、河北的势力,形成了东西对峙的格局。

高欢为了搞掉贺拔岳这个最大的对手,买通了贺拔岳的副手侯莫陈悦,出其不意地杀害了他。

可是贺拔岳的死并没有让高欢占到便宜,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顺利地接班贺拔岳成为关陇集团的新领袖,他就是宇文泰。

从此以后,由尔朱荣所控制的北魏帝国成了高欢和宇文泰的东西对峙。当时的孝武帝元修不堪忍受高欢的弄权,一气之下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

可元修的想法太天真了,他以为宇文泰会做一个匡扶皇室的忠臣,却不料才过了两个月他就被宇文泰毒杀了!

于是高欢在邺城立了一个新傀儡——孝静帝元善见,这个政权史称“东魏”,而宇文泰则在长安立魏文帝元宝炬,这个政权史称“西魏”。数年之后,高欢和宇文泰的儿子分别取代东魏和西魏,建立了北齐和北周。

北周后来灭掉了北齐,但宇文家的北周命数也不长,它被外戚杨坚篡夺了江山,北周的旗帜换成了大隋。再后来大隋二世而亡,又被老李家的大唐取代。

我们惊喜地发现,宇文泰、侯莫陈崇、独孤信、李虎、赵贵都是武川人;尔朱荣、贺拔岳、高欢、侯景、杨忠等当时的风云人物也都是武川人,或者紧邻武川的朔州人;李弼、于谨虽不是武川人,但也在六镇起义中卷进了武川人的漩涡中。

所以,武川镇可以自豪地说:别看俺很瘦小,但俺是北周、北齐、隋、唐四朝的老妈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