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少年团的前身,琅琊榜梅长苏前身是谁演的

2023-03-29 12:49:03 90阅读

时代少年团的前身,琅琊榜梅长苏前身是谁演的?

琅琊榜梅长苏前身是林殊,林殊少年时代是张哲瀚演的,林殊的青年时代就是胡歌饰演的,胡歌饰演了梅长苏和林殊,剧中的梅长苏就是林殊,林殊年轻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出战,在梅岭一战中被夏江和谢玉设计陷害坠落山涯,身中火寒毒,变得面目全非,后来林殊以梅长苏的身份出现,并以谋士的身份辅助誉王和靖王,最后梅长苏选择了靖王并辅助他成功当上太子。所以梅长苏的前身是林殊,是张哲瀚和胡歌饰演的。

郑成功的亲弟弟为何永久定居日本?

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完成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壮举,在后世备受称颂,大文学家郭沫若曾为他题词道“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可谓非常中肯。但鲜为人知的是,郑成功之所以能立此奇功,跟一个人的大力资助密切相关,此人,便是他的亲弟弟,永久留居日本生活的田川七左卫门。

时代少年团的前身,琅琊榜梅长苏前身是谁演的

田川七左卫门的父亲是郑芝龙,生于福建省南安县一个小吏家庭,因为家中生计艰难,很早便到澳门去投奔做海外贸易的舅父黄程,在与葡萄牙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大量的商业知识,还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数年后,黄程见郑芝龙非常能干,便把他推荐到日本华侨首领、大海商兼大海盗李旦的集团中做事。

李旦虽然事业做得很大,但无儿无女,因为欣赏郑芝龙的才能和见识,便将他收为义子,并把大部分资产和船只赠送给他,后者由此成为富商巨贾和海盗集团的新首领。郑芝龙接替李旦的事业后,在日本的影响力大增,不仅各藩的大名们拼命地巴结他,就连幕府将军都对他青睐有加。

当时,平户藩是日本对外贸易的中心,郑芝龙因为发展业务的需要,便在此定居数年时间。为了拉拢郑芝龙,当地大名松浦氏不仅赐地建宅,还把家臣田川昱皇的养女田川松嫁与他为妻,时在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与田川松异常恩爱,婚后4年时间里连得两子,即长子郑成功(1624年生)和次子田川七左卫门(1626年生)。

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郑芝龙不久后转到台湾发展,并通过与荷兰人的合作,迅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之间的“超级”大海盗兼大海商,并在崇祯元年(1628年)底接受明朝的招安。郑芝龙归降朝廷后,便准备把妻子和两个孩子接回老家,结果遭到德川幕府的阻扰,最终只有郑成功得以回归大陆。

德川幕府之所以阻挠田川松携子出国,无非是为了将他们作为人质,以此来跟郑芝龙做交易,继续获取后者的资助。所以在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田川松便只能带着次子在日本生活,继续苦等着回到中国的机会,而此时郑芝龙为了向幕府表明诚意,便同意将次子过继给田川家,而没有让他姓郑。

郑芝龙归降明朝后,不仅官越做越大,而且借助于官方身份拓展海上事业,最终竟扩张为拥有超过3000艘大小船只、兵力超20万的庞大海上集团。等到南明建立后,弘光帝为了拉拢郑芝龙,便任命他为福建总兵,封南安伯,负责全闽的防务和抗清事宜。

等到弘光帝败死后,郑芝龙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隆武帝),并因此进封为南安侯,负责南明所有军务,一时间权顷朝野。郑芝龙成为南明头号人物后,便再次向德川幕府提出请求,准备把妻子、次子接回大陆。这次幕府虽然立场有所松动,但也只是勉强同意让田川松回到中国,依然不肯放走田川七左卫门。

等到母子分别的那一刻,田川松抱着儿子悲泣不止,并叮嘱他道“呜呼,吾终舍儿矣!吾怜儿父及儿兄,亦怜儿,当岁以金若干托商船寄儿。呜呼,吾终舍儿矣!虽然,儿勿忘儿父及儿兄,又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见清朝学者郑亦邹著《郑成功传》)。就这样,田川松与田川七左卫门洒泪而别,时在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秋,当时后者年方19岁。

田川七左卫门既然不能回国跟父母、兄长相聚,便在日本做起了郑氏集团的代表,帮助父亲打理海上贸易事务。等到郑芝龙投降清朝后,郑成功与其父决裂,并继承家族庞大的产业。而田川七左卫门也凭借着过人的运营能力,帮助兄长积累起巨额财富,并源源不断输送给郑成功,资助他从事抗清兴明的大事业。

郑芝龙虽然降清,但因为没有利用价值,最终被清廷处决,而留在家乡的亲人也遭遇清军的大屠杀。田川松被俘后因不愿受辱,便毅然剖腹自尽,时在隆武二年(1646年)。母亲遇难的消息传至日本后,田川七左卫门椎心泣血,并向幕府提出陈请,希望“赴明戮力成功,灭清以报仇”(引文同上),但却横遭拒绝。

田川七左卫门对幕府的禁令无计可施,而此时郑成功因为抗清的需要,也劝告弟弟能留在日本,继续帮助他筹措战争经费。田川七左卫门遵从兄长的告诫,便留在日本继续经营对外贸易,不断输送人力、物资以供应兄长。郑成功之所以能完成收复、经营台湾的千秋功业,来自田川七左卫门的大力资助功不可没。

南明永历十二年(1662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次年便暴病而死,田川七左卫门闻讯后悲痛不已。31年后,田川七左卫门病逝于日本,终年70岁。田川七左卫门死后,子孙们继续从事对外贸易,并且从儿子郑道周开始,又恢复姓郑,直到第十一世孙时,才改姓为“福住”。时至今日,田川七左卫门的后代还经常到中国大陆祭祖,真可谓“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史料来源:《郑成功传》、《清史稿》、《台湾外纪》、《海纪辑要》等

少先队歌曲作者是谁?

历史上曾有两首队歌,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中国少年儿童队”诞生。1950年4月,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被定为少儿队队歌。1953年6月27日,由于“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儿队队歌也同步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1978年10月27日,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故事片《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第一个少年儿童组织叫什么?

1922年,在湖南、江西边界的安源矿区,党创建了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

1924年—1927年,在北伐战争时期,在儿童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劳动童子团。它以红色领带为团员标志,以右手五指并拢举到额头为团礼。它的呼号是:“准备着打倒帝国主义,准备着打倒军阀,准备着做全世界的主人!”

1927年—1936年,它以红领巾为标志,口号是:“准备着,时时刻刻准备着。”

风筝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 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 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 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 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 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 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中国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