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简述孟子所主张的义

2023-02-18 20:04:03 108阅读

孟子思想,简述孟子所主张的义?

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它是有着具体的阶级内容的。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思想,简述孟子所主张的义

”(《论语·为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达而》)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往今来,许多中华儿女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作为座右铭,自责自励,为民族的进步历尽苦难,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今天。

这些古老的口号又增添了崭新的内涵,继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论语孟子的思想及语言特点以及孟子的仁政特点?

论语核心是仁、礼。以简洁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示人物性格特征。孟子的特点是气盛,爱憎强烈,平视王侯舍我其谁,性善论民本思想。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孟子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九大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

孟子主张“仁”;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

1、孟子一般来说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大致来说就这几个重要的方面吧,感兴趣还可以具体深入的研究,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问题等。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孟子的教学思想同样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他的认识论倾向于唯理论,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忽视和贬低闻见之知的意义,从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X

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恩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否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孟子强调思,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意义。他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下列几点:

第一,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他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二,专心有恒。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地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又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学习也要打这种避免中途而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第三,启发引导。学习主要靠学生专心有恒,自求自得。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度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正因为如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第四,循序渐近。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提醒人们:其进锐者其退速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