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中的御,诗经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古代六艺中的御,诗经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该作品的年代是在周朝,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篇数上一共有311篇。有一些人会听说过六义和六艺,那么诗经六义与六艺的区别呢?
1、内容不同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六种写作技巧。
2、出处不同
六艺出自上层贵族。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六义出自《诗经》。内容上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3、涉及范围不同
六艺涉及范围包括六义的内容,范围更广。
三玄四书五经六艺是哪些?
三藏:经——总数根本教义。律——记述僧规戒律。论——阐发经典教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 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古代6艺中礼乐射御书数中?
驾车 西周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道德合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张扬等级观念的礼、乐是核心,书、数是基础,射、御等技艺也很受重视,其成绩可作为奖励的依据。
古代御术是什么意思?
御术是六艺之一,是指驾驶马车的技术。六艺诞生于先秦时代,当时没有大规模的骑兵运用,骑兵的角色是由战车充当的,因此有条件的男子(主要是士大夫阶级)都被要求熟悉掌握驾驶马车的技术,以便为国效力。后来也申引为骑术。
其各项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古时提倡的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实是一种贵族教育,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普通平民百姓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不可能也是没有条件受到君子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的。
六艺之中的“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节、礼貌,而是指具有“司礼”、组织庆典和祭祀的才能。历史上孔子曾向老子学“礼”,学习“司礼”。古时“司礼”,小到民风、民俗、婚丧、嫁娶,大到诸侯、国家庆典,都有严格的等级、物品、礼乐、规格的规范和规定。《礼记》只是记述了诸侯、国君的部分,不同地域、不同诸侯、不同等级规定的都非常严格,具有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性质。
六艺之中的“乐”,既有管、弦、吹、击等乐器的学习、演奏,也包括乐器、乐队的组织与应用的方法及其使用的规定、规格。“礼”、“乐”通常相互配合或结合使用。与“礼”一样,乐器、乐队的演奏和使用规范,使用场合和等级规定,也大多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相一致。所以,过去礼、乐、法均具有封建礼法的施用、推行和约束。
六艺之中的“射”、“御”,简单讲可以理解为射箭和驾车的才能的培养、训练和应用。实际上的“射”、“御”,后来又往往还包括击剑、砍杀、格斗和骑马、统领、兵法等很多军事应用的学习和训练。即“射”、“御”通常是指君子军事才能的教育、学习和培养,使之君子具有“武”的才华、才能和能才。
六艺之中的“书”、“数”,是指一个君子要具有很好的文化和数学方面的“文”的才能。通常地,“书”都包括《尚书》、《诗经》、《春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经》、辞章等的学习、阅读,“数”以算术为主要学习内容。但君子六艺中的“书”、“数”的具体学习内容,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并没有太严格的规范。它主要是指君子的文化素质、计算才能的学习、教育和培养。
我们看,因此古时君子六艺的学习、培训内容要求中,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不可能有条件能参加学习和练习的。君子六艺的学习训练,实质上是一个贵族青壮年全面知识、文化、素质、才华和能力的培训。“礼”、“乐”有时也有棋艺、书写、绘画的内容,但突出的是乐、礼、法等的法律、法规、司法的管理、组织和应用问题。“射”、“御”培养的是一个男人的必备的军事武力的素养和才能。“书”、“数”偏重于文化、数学方面能力的培养。“翩翩君子”、“文武兼备”、“琴棋书画”、“礼乐道德”,”上马治军、下马御民”,古时君子六艺,培养的是一种全才、通才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