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来历,八宝粥的由来
腊八的来历,八宝粥的由来?
八宝粥起源: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你们那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吗?
腊八节可不只是喝粥啊。
腊八节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北方。在北方,有“过了腊八便是年”之说,到了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在南方腊八很少提,没有过这个腊八的习惯,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还有腊八饭。分享“腊八食谱”,喜欢的南方朋友也可以尝试起来,感受“早年”的味道。
1.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此后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2.腊八醋和腊八蒜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瓣儿的习俗,其中的醋就称为“腊八醋“,其中的蒜就称为“腊八蒜”。
到了大年初一吃饺子,蘸腊八醋,别有一番滋味。“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这就是腊八蒜了,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传统小吃。
3.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4.腊八面腊八面,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而是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5.麦仁饭青海一些地区腊八节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今天腊八,记得碗热粥,暖暖的。
甘肃腊八节的来历?
甘肃腊八节的习俗。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干八节的来源?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而腊八的形成与演变更是源远流长。自上古至商周,再到先秦,腊八这个传统节日还真不来虚的,经历了千年的更迭,可谓古老。
腊日的由来及习俗?
腊八节早在夏商时代就有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惯,后来佛教传入中原,据说佛教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是腊月初八,所以就流传了下来。
腊八节的习俗很多,如南方出产大米的地方,用大米加上其它八种食材(地域不同取材差别很大)熬制粥,称腊八粥。北方出产面类作物的地方多食面就像臊子面差不多,称腊八面。还有一些地方用醋泡蒜,称腊八蒜,还有腊八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