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被称作什么节,七夕节是情人节还是乞巧节
七夕又被称作什么节,七夕节是情人节还是乞巧节?
七夕是一个智慧乞巧的女儿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一句道出了七夕乞巧习俗的岁时坐标。“九月授衣”,必七月织布,八月缝衣。七夕又称乞巧节,向正与牛郎鹊桥欢会的巧妇织女,祈求心灵手巧正逢其时。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穿针乞巧,就是后来普遍流传的主要乞巧习俗之一。
唐人权德舆《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诗云:“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欢呼彻曙闻”,诗中写到少女和已婚妇女共同参与乞巧活动,吵吵嚷嚷,为得到乞巧中的吉象而欢呼。有宋一代,七夕成为法定假日,各地皆办乞巧集市,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载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车马不通行”。
元明清三代,乞巧风俗不绝于寻常巷陌,诗意七夕里常闻古老的《乞巧歌》:“天皇皇,地皇皇,俺请织女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乞巧风俗活动即乞求技艺、智慧之巧,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为牛庆生、拜织女、乞巧果等十余种。与一般的祈求神灵不同,姐妹们乞巧所祈求的不是福禄寿喜,而是技巧和智慧,是要掌握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本领,与消极无为、依赖神灵的思想相比,这是一种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华民族尊重理性、崇本务实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你知道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吗?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始于汉朝,是流行民间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人人皆知,在此就不必多说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使其成为爱情节日,起源于民间故事,相传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七在银河鹊桥相会,又因七仙女有一双能织天彩云霞的巧手,民间少女们希望都能在七月初七沾沾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情人节。
七月初七除了七夕节还是?
是情人节。
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情人节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中国将传统节日七夕节视作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据海外网2019年2月14日电,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国情人节的一项独特传统。
七夕是哪一年开始的?
七夕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为什么有的农村很重视这个节?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