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怎么读,怎么看待他混乱的情史
谶怎么读,怎么看待他混乱的情史?
如果现在谁还会问出徐志摩有没有才华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人追着满大街打的。当然了,我来答这个问题,也要做好被打的准备,因为我准备夸一夸这个诗一般的男人。虽然他的人品的确有待商榷,但是才华这个东西,却是怎么遮也遮不住的。
徐志摩生于乱世,却也于乱世中成长,比女人还要细腻敏感的心思,让他的作品常常有着一种柔情美。有人可能会说,他留在世上的作品并不怎么多,代表作也似乎只有《再别康桥》一首诗歌而已。为什么大家会如此肯定他的文学成就呢?来,牵着影子我的手,带你去徐志摩曾经走过的路上走一走。
徐志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用我们现代人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他是那种“如果读不好书,就只能回家继承家产”的人。顶着这样的光环出生的公子哥,一般都多贪图享乐,不思上进,可徐志摩真的是一个特例,他太上进了,甚至努力得有点让人心疼。
从四五岁开始就学认字背论语,八岁的时候,在学堂里就能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了。十四岁读高中时开始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十九岁考上上海的浸信会学院,就是我们现在的上海理工学院。当时的他还没有什么文学心,而是一心想着学习法理,科研等知识,以求拯救百姓于水火中。(活捉一枚爱国青年)
不得不说,徐志摩真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学霸了。他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进了北大,改学法学,还兼修日文,法文等好几门副课。等完成学业后,他又立马奔向美国的克拉克大学,仅用了一年就获得学士学位。人家还不满足,继续跳到哥伦比亚大学,很快又获得了硕士学位。如果他继续呆在美国,博士学位也已经准备在路上了。可这个时候,这个爱折腾的小伙子,又跑去了英国的剑桥大学学政治学。
也是在剑桥大学,徐志摩彻底确定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开始迷恋上写作,并且很快就凸显出了他的文学天赋。在英国的两年,他写下了无数的诗集,甚至还翻译了几本外国的知名小说。这样的写作练习,以及这些年东奔西走,庞博的知识学习,为徐志摩的写作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从此,徐志摩的写作人生,开挂了。
他回到中国后,不仅在报刊杂志上大量发表自己的诗文,更是自己办了《新月》报社,担任了多个报社的主编,还同时担任多所高校的教授工作。如果他没有点看家的本事,谁愿意请他?其实徐志摩的诗歌和散文,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的诗歌温婉,浪漫,热情又充满现实主义,除了像《再别康桥》这样的大作以外,还有诸如《翡冷翠的一夜》《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你去》《笑解烦恼结》等让人读完感触良多的作品。而因为他在壮年时就突然去世,所以他的诗歌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如果可以多给他十几年的创作时间,相信他的作品一定会更多丰富而有深度。
再来发表一点点对徐志摩感情的看法。他十九岁时就娶了十六岁的张幼仪,却在二十三岁那年爱上十六岁的林徽因。为了林徽因,他在两年后决然与刚生下他们第二个孩子的张幼仪离婚,充满幻想地回到中国,想要去迎娶林徽因。却不知道林徽因已然和梁思成订婚了。
在悲痛欲绝中,徐志摩又遇上了同样对婚姻充满厌恶的陆小曼,两个人就犹如天雷勾地火,一碰就着,彼此爱慕。很快陆小曼在丈夫的成全下离了婚,徐志摩又在二十九岁跟陆小曼结了婚,此后二人一直定居上海,直至他去世。
可以说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是爱与自由,是不羁与灵魂,他的爱情完全凌驾于道德和人性,只要爱,便会不管不顾,可以抛弃妻儿,可以拐走朋友妻。但是他却又总是错误的把激情看作爱情,不论是对林徽因,还是对陆小曼,他都错了,以为是爱,便奋不顾身,结果一个弃他不顾,一个与他结婚后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完全不能给他幸福的滋味。
人生就是如此无奈吧,走错一步,便步步错,再也不可以重来。不论徐志摩曾经是对是错,可能中年早逝,就已经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吧。
求讖字的解释?
chèn 释义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书。~记(预言将来的文字图像等)。~语。详细释义〈名〉
(形声。本义: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同本义。如:谶兆(预言吉凶的先兆);谶记(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谶书(预言将来事情的书)
黛玉听了为何徒然变色?
《红楼梦》,晴雯死后,贾宝玉为她写了一篇祭文《芙蓉女儿诔》,月夜之下,贾宝玉来到池塘边,将祭文挂在芙蓉花枝上,将晴雯喜欢的“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放在芙蓉花前。宝玉边哭边念,祭奠死去的晴雯。
刚刚祭奠完毕,宝玉正依依不舍。
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出来的人不是晴雯,而是黛玉。黛玉听到了宝玉的诔文,只是觉得宝玉太悲伤了。于是走出来与宝玉分解分解,通过探讨诔文内容来转移一下宝玉的注意力。
黛玉和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他们二人针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垅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进行了探讨。黛玉认为红绡帐里,用得太滥。她说:“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隔,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说不敢唐突了黛玉,不敢用茜纱窗。
改来改去,最后宝玉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笑着点头称妙,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听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句话,黛玉为何变色?
第一,黛玉怕贾宝玉一语成谶。古人都迷信,他们很相信一语成谶,因此古人不允许乱说话。就怕玩笑话,变成了真事儿。
黛玉的窗户糊着霞影纱,就是茜纱窗。宝玉与茜纱窗无缘,就是与自己无缘。
宝玉对着黛玉说,卿何薄命。明明白白地说是黛玉薄命。黛玉本来就认为自己是薄命之人。第32回,黛玉听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为自己说话,偏袒自己,便想到:
“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黛玉始终以为自己是薄命之人,如今宝玉也这样说,黛玉坚定地认为自己薄命了。因此黛玉预感到自己与宝玉的爱情不会有结果,自己的寿命也不会长。
第二,黛玉怕自己是第二个晴雯。黛玉开口叫住宝玉时,小丫头就说是晴雯显灵了。黛玉清楚,自己与晴雯生得很像。人长得相似,是否命运也相似呢?黛玉怀疑自己也会成为晴雯,也和晴雯一样早夭。
第三,黛玉觉得《芙蓉女儿诔》也是给自己的诔文。黛玉在宝玉过生日的时候的花签是芙蓉花。大观园池塘里有水芙蓉花,池塘边上是木芙蓉。如今宝玉在池塘边的木芙蓉前祭奠。诔文的名字是《芙蓉女儿诔》,这篇诔文开始是诔晴雯,可是被宝玉改动后,就变成了诔自己。
黛玉预感自己就是日后的晴雯。宝玉在冥冥中给自己写了诔文。这让黛玉忡然变色,心绪不宁。赶紧让宝玉走了,免得再说什么不吉利的话。
结语: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表面上是诔晴雯,实际上真的是诔黛玉。晴为黛影,黛玉果然在晴雯那个年纪香消玉殒。黛玉死后,宝玉再也写不出诔文了。爱到深处,一切语言都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深情和悲伤。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润杨阆苑
梦开头的词语?
1.梦寐以求
拼音
[mèng mèi yǐ qiú]
释义
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处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梦寐求之。”
2.梦魂颠倒
拼音
[mèng hún diān dǎo]
释义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只因财利迷心,身家念重,时时防贼发火起,自然梦魂颠倒。”
丧系诗人?
“丧文化”,我们都知道是流行于当前青年群体中,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等。其实,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大唐,也有很多丧的文人。最典型的就是诗人罗隐了,他的很多诗歌作品读起来都让人觉得很丧,算来他也是丧系诗人的鼻祖了,下面是他最“丧”的5首诗,才华横溢的人连“丧”都那么有逼格!《赠妓云英》
唐 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黄河》
唐 罗隐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自遣》
唐 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鹦鹉》
唐 罗隐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投所思》
唐 罗隐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若说唐朝的罗隐很“丧”,但其实清朝也有1位很“丧”的诗人,就是黄景仁。据传他是黄庭坚的后裔,黄景仁的一生很凄惨,四岁而孤,家境清贫,仕途困顿,生活窘迫,最后还英年早逝。黄景仁“丧”的诗词不少,基本上他之所以“丧”是因为“穷”。黄景仁的诗词风格多变,豪迈通太白,沉郁接子美,华丽比义山,吊诡如长吉下面是他最丧的三首诗。
《癸巳除夕偶成·其一》
清朝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杂感》
清朝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绮怀》
清朝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