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好孩子,家里小孩非常顽皮
如何教育好孩子,家里小孩非常顽皮?
孩子不听话但又不舍的打,那你会害了你孩子一辈子。你这样就会让他为所欲为,他想干嘛就干嘛,在慢慢的长大一点会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我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就是因为从小惯养,在17岁的时候初中都没读完就去打工了,他在打工的时候自己工资还不够花,还像他父母要钱,他经常性一要就是五百五百得给,从小也是什么事能满足他就满足他,从没打过他,他打工不到半年就结交了社会上面的混混,没过多久就因为打架斗殴判刑一年多。一年后出来还不吸取教训,父母也还是坚持给他钱,没过一年又去犯了更严重的错误判了12年。父母现在每天愁的头发都快白完了。
所以作为父母的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应该在孩子从小就劲量做到赏罚分明,该奖励的时候就奖励,还惩罚的时候就算真的不忍心打,说话说中一点,或者罚他一顿饭不能吃也行。让他知道自己错了,让他知道父母是有原则的,这样在他将来懂事了,一定会感激你的,孝敬你的!
爱打人耳光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周末,妹妹带着儿子过来做客。
女儿高兴地把她的玩具都拿出来,两个小家伙在客厅玩成一团。
看着他俩其乐融融,我们退到厨房做饭。
忽然“哇”地一声大哭,我俩赶紧冲到客厅。
3岁的小外甥一只手扯着女儿的衣服,一只手在抢她手里的玩具。
没等我说话,妹妹一个箭步上前,对着小外甥就是一巴掌:“你个小祖宗,怎么又打人,不好好玩就回家!”
小外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憋红着脸却不示弱,对着他妈又踢又打。
妹妹气哼哼地对小外甥说:“我看你就是欠揍!”说着,又抬起了手。
我赶紧拦住,把小家伙搂到怀里,刚刚倔强的他,立马大哭起来:“姨妈,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多玩会那个小汽车……”
看着小外甥在我怀里情绪渐渐平复,妹妹眼眶湿润了。
她说,这孩子最近经常打人,每次还不认错,除了揍他两下,她真的没有办法,真担心他有暴力倾向。
其实妹妹的担心有点多余,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并不是个例。
许多同龄的宝妈都发现,家里那个一向很乖的宝宝,不知为何突然举起他们的小拳头,四处惹祸。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关于孩子打人的问题,我们先不要慌张。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
其次去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才不会变得措手不及。
1、敏感期的到来
按照蒙台梭利理论,2-3岁孩子有几个特殊的敏感期,在这期间适当满足和理解孩子,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口手敏感期由于身体发育,孩子可以手脚灵活运用,去探索未知事物。
但如果得不到大人理解和支持,情绪不能释放,就变得敏感,就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出现打人、摔东西等行为。
分离焦虑期2-3的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这时候孩子和父母分离,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小朋友,感到孤独、无助、恐惧,这时候他们常会用拳头保护自己。
物权敏感期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
孩子2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会开始产生私有意识,会特别在乎自己对物品的的所有权,并认为什么都是“我的”。这一时期的孩子会以抢夺的方式去占有,同时也会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
进入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触就会特别敏感。
有的宝宝会激动大哭大闹,有的甚至会做出攻击性的行为。
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教育的实质,其实是爱的教育。
无论孩子处于哪个敏感期,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地伤害孩子。
2、孩子对外界的试探
身边2-3岁阶段的孩子,喜欢动手打人其实并不少见。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行动可以自主,世界在他们眼里变得丰富多彩。
有时孩子在家不打人,出门和小伙伴交往时却会打人。
这是孩子想与别人交往,却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他就会用肢体语言表示友好。
但因为年龄,身体的发育原因不能好好地控制自己动作的幅度和力度,就会被人认为是打人。
还有一种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他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小伙伴,他看到同伴哭了,他也会跟着哭起来。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孩子的攻击行为,看得比较单一,但从孩子所处的年龄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交往需求、认知边界的一种方式。
他们想知道自己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情绪,会得到关注或者惩罚。
3、用打人的方式求关注
2-3岁的孩子,会很在乎家人的态度,当他发现自己被冷落,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要强,不喜欢妈妈夸别的孩子。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他会直接攻击别的孩子。
前几天闺蜜就来求助,她家的女儿最近太霸道。
只要家里来个人,她不是哭就是趁妈妈不注意打客人一下,出去吃饭、玩的时候,如果妈妈夸了别的小朋友一句,她肯定会偷偷挠人一下。
更有一些二胎家庭,因为父母双方对老大关心不够,导致老大产生嫉妒心理,就会偷偷打老二。
其实孩子打人不是他不懂事,只是他在索爱。
4、孩子成长的环境影响
有些家庭父母喜欢吵架甚至打架,从不顾及孩子在不在场,他们看到大人解决问题使用拳头,自然也会模仿。
还有的孩子看了暴力的动画片,他们便会模仿里面的动作,其实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这就要我们家长帮孩子选择健康的节目,远离暴力。
并且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孩子爱打人,父母怎么做?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童年则是孩子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孩子打架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处理,让孩子伤心,错失了最佳的教育时机。
当我们的孩子举起他的小拳头,我们可以这样做:
1、控制我们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他
心理学中解决冲突的的第一位,是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
遇到孩子打人,我们首先要冷静。
孩子打人后,比起处理方式,我们处理时的态度更重要。
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我们先不要急着讲道理,可以暂时带孩子找个安静的地方,辅助孩子平缓情绪。
隔离一小会,再去询问打人的原因。
不听孩子讲明白打人原因,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为何而生气,也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时,我们要告诉他:“不要着急,妈妈会慢慢听你讲的。”
先真正地去共情,再来解决问题。
去年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演员胡可对待儿子小鱼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她总是第一回应“我知道”来认同小鱼儿的情绪,再坚定地告诉小鱼儿不能违反规则。
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建议。
2、做好移情教育,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科学家发现,很多习惯霸凌甚至少年犯罪的孩子,他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特别差。被他们欺负的孩子已经很痛苦了,他们却感知不到,或者无所谓。
这就是从小欠缺了最基础的移情教育。
当弄清楚孩子打人原因,我们再来给他描述被打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自己“打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比如:“你这样打弟弟,他会觉得很疼,你看他都哭了。如果别人打你,是不是也会疼哭啊?”
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他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从而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绪
当宝宝情绪不好,急躁不安的时候,可以试着给他听喜欢的音乐,和他一起玩有趣的游戏或者是带着他一起做运动(跳舞、拍球、打沙包等),转移孩子注意力,在玩耍中发泄负面情绪,调节自己。
4、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在孩子面前注意文明,不崇尚暴力,孩子才能以此为榜样要求自己。
一位美国儿童咨询师曾说:“最需要爱的孩子,往往会用最不可爱的方式来讨要爱。”
打人的孩子往往是孤独的。常抱抱孩子,多陪陪孩子,陪他走过成长中的每个关键期,让他知道爱比拳头更有分量!
对孩子的教育?
一一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每个人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远超自己或出众,然而真正做起来却很不易。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坚持这样的方法。
(1)守信
轻易不对孩子许诺,许了就要兑现,像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多长时间,必须如实去做,因此孩子轻易不看电视,也没怨言。
(2)诚实
孩子做了什么必需如实告诉我们,不过份教训,错了允许改正,讲明下不为例。例如小学时没完成做业,我没教训,只讲了不好好学习对以后人生的影响,她就知错了。
(3)正确的认知
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影视剧及故事中),对好与坏,有正确的解释。远离不良的的影视及书籍。
(4)乐观的态度
无论孩子有什么过失,讲明以后,告诉她为什么错了,怎么改,只对事儿,不针对她。因此,有时即使我真的生气,她过一会儿会说,她都不计较了,我干吗还生气……
(5)自信心
我从不说孩子怎么不如人,只说别人比她强在哪儿,特别是在学习上。仅管她不聪明,可很努力,尽力就好,所以她从不甘心落后,学习起来也没太大压力。
(6)做孩子的榜样
从看电视到现在玩手机,我们都有节制,所以孩子很佩服,也从不沉迷于此。
总之,为孩子的成长,我尽力让她健康地成长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吧!
感觉老婆对孩子不负责任?
您好,我是陆超,也是一对双胞胎的奶爸,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针对您这个问题我想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1.首先且不说在对待孩子问题上谁对谁错,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你老婆这个样子我感觉你们没生孩子之前是怎么过来的,我觉得也不是因为生了孩子才这样的吧。解铃还须系铃人,根源就是在你老婆这里,夫妻俩找个安静的时候好好坐下来沟通一下吧,沟通很重要,并不是这个时候指责谁的对错,而且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好好说话,不要发脾气,我觉得你们的矛盾估计也是生活琐事比较多,相信你老婆会和你好好说话的。记住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讨论这些问题。
2.实在没有办法联系你和你岳父岳母他们说下吧,没有办法的办法才叫出长辈来协调,一般能自己夫妻俩解决的事情最好不要叫出大人,都是大人也都认理,好好和长辈说明下情况,谁都不想看到你们因为孩子而妻离子散。长辈也会把帮你们处理好这些家庭问题的。
3.我个人觉得你们有争执意见肯定你也是有原因的,可能你的错误不会很大,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意见肯定也不是一个人会引起的。所以你也想下你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该认错的还是认个错,你老婆虽然固执但是应该还是讲道理吧。
总之,家和万事兴,不要因为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影响整个家庭的关系。孩子缺少谁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你们两个都应该想想孩子以后的未来,他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你们两位的循循教诲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被打压的教育方式被原生家庭压榨的孩子?
幸福,人人都可以有,主要在个人,而不是外界的影响。幸福感,是由内而外的感受,有一句特别有哲理的话: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样对待你。
当然,打压式教育,原生家庭的影响,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从题主的问题来看,孩子应该是已经长大了,而且在生活的不幸福。要最大范围的抵消打压教育和原生家庭的影响,需要从改变原始记忆的解读入手。
解读原始记忆人们当前的生活方式,来自于大脑对原始记忆的解读。意思就是说,当前一个人如果感觉的不幸福,或者生活没有动力,其起因是来自于对小时候某一深植在记忆的中的某个事件,这个事件或许是父母打压的行为模式,或许是亲人离世等等。这个人对这一事件的解读一直是一种负面的反馈,给与个人情绪负面的信息,对于信息的关注,便会带来负面的感受、行为。
比如说《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从小就被妈妈打压,爸爸懦弱无能,她对原始记忆的解读,会产生三个关键词:仇视、要强、冷漠。她虽然坐上了公司高管,但仍然感觉不到幸福。原始记忆给了她一个信号,家庭是被仇视的,那么她在感情上一直很难打开心扉;要强、冷漠的性格,让她在公司的人缘也存在问题。然而,从点点滴滴的事件,还是看出来她向往的状态,只是不知道怎样去正确的面对。
为什么原始记忆能够影响人的幸福感呢?原始记忆就像一个水桶,装进去的是幸福的、快乐的记忆之水,那么在面临负面的信息的时候,它会帮助人们解读出正面的反馈信息,否则的话,只会被各种焦虑、无奈充斥,陷入深深的感受漩涡。
还记得《幸福来敲门》中的那个爸爸吗?他一直在努力给孩子创建一个个美好的记忆,即使自己工作丢了,生活没有了经济来源。在地铁卫生间里过夜的那场戏,感动了不少人。他一直在给孩子的记忆水桶里注入正面的记忆之水,其实深入思考这个爸爸的内心,应该也是充盈的。
怎样消除打压教育、原生家庭的影响呢?1. 回到原始记忆。全然的恢复原始记忆的场景,就如同自己坐上时间机器回到了那个时候。而此时的你,是一个外人站在那里看整个事件,不仅仅关注到的是当时发生的事情的经过,还有事件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件之后又有什么后续事件发生,同时还有当时的环境是如何的。一个全然的原始记忆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们往往会被自己欺骗,只关注到对我们的伤害,但事情的本身却存在着其他的面向。比如说,一个孩子被父亲狠狠地打骂,让孩子痛恨父亲。然而,在这个记忆里面,没有看到父亲在这之刚刚被公司辞退,事件之后他抱着自己哇哇地痛哭,这些记忆被屏蔽掉,只留下影响自己的负面反馈。
2. 转换原始记忆。试着把记忆恢复到完整,从全景中重新解读记忆。例如,我小时候和一个朋友打架,被他打得很惨,后来因为这次事件让我变得胆小,害怕与人交流。当我学了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之后,试着回到了那个时候,看到了其实打架之前的我是一个特别傲慢无礼的人,造成了朋友的怨恨,打架之后他也曾经向我道歉,但这些我都已忽略掉。重新转换记忆,我反而很感谢这个朋友,让我温和许多,让我更加觉察到了自己的优势。
结语幸福的感觉,来自内心的充盈,来自于过去的自己的和解。改变对记忆信息的解读,我们会无时无刻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