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我的,「雍正继承皇位」是康熙本人的意思吗
康熙是我的,「雍正继承皇位」是康熙本人的意思吗?
雍正继承皇位不是康熙的意思。
康熙十三年,他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生下胤礽,过了两个时辰因难产死去,死后封孝诚仁孝皇后,为纪念皇后,在康熙十四年封胤礽为皇太子,后因胤礽平庸无能,在康熙三七年废了太子,皇子们开始争夺太子的位置,为了巩固政权,在康熙四十年,又立胤礽为太子,因胤礽荒淫无度,康熙又废了皇太子,最后康熙拿定主意,关于立太子的事,康熙对大臣们宣布,他把继承皇位的皇子的名字写在诏书上,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顶上,等到他咽驾时,拿下昭书一看就知道谁是皇太子了。
康熙20年,康熙有一次把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允禵叫过来,送给他们每人一支小白鼠,后来允禵精心伺养小白鼠,胤禛则用开水把它烫死了,康熙看到胤禛生性残暴,不想让他继承皇位。胤禛城府很深,他拢络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的姑妈是康熙生母,姐姐是康熙的孝诚仁皇后,理藩院尚书,年羹尧是四川总督。
雍正
胤禛
在康熙6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四皇子雍亲王胤禛和隆科多正在商量关于皇太子的事,隆科多推测,皇上要立14皇子,胤禛非常想当皇上,他对隆科多说如果皇太子不是他,他就要发动政变,在这时皇上召隆科多进宫,隆科多进宫后看见康熙回光返照,康熙让隆科多写昭书立太子,康熙说"传位14皇子允禵””,隆科多心里一颤,他写了“传位十四皇子”,让康熙看,康熙点点头,盖上玉玺,把昭书装进“碧玉龙凤匣”,然后命待卫把昭书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顶上。康熙隆科多出了皇宫直奔胤禛的雍亲王府,写诏书的事告诉胤禛,隆科多对胤禛说改昭书,这时正好江湖二老陶龙、陶润来到雍亲王府,正让二老去偷诏书,二老武功高强把碧玉龙凤匣偷回来,隆科多把十字改成于, 昭书上成了“传位于四皇子”,后装进碧玉龙凤匣,这时一个蒙面人从窗户进来夺走碧玉龙凤匣,正好胤禛的总教师童林从四川赶来把刺客抓住,赶紧让二老把碧玉龙凤匣放回原处,二佬又把碧玉龙凤峡放到正大光明匾的顶上,这个刺客是八皇子的手下人,就在当天晚上康熙皇帝咽驾了,侍卫们把诏书拿下来,隆科多当众念昭书,“传位于四皇子”大臣们有的怀疑诏书,二朝元老魏光中问他有什么证据,隆科多拿着诏书让众人看,这时年羹尧赶到,年羹尧和隆科多一左一右把胤禛驾到皇上的宝座,胤禛登基称雍正,皇子有的心里不服,雍正都处置了他们。
雍正登基后把经手改昭书的江湖二老用鸩酒毒死,找理由把隆科多发配黑龙江,在路上就用毒药毒死了,年羹尧最后也不得善终。
隆科多
年羹尧
雍正登基后大兴文字狱,浙江文士吕留良一家老小都被杀死,只有孙女吕四娘因在乳娘家逃过一劫,吕四娘写血书“不杀雍正誓死不休”,后跟高僧甘凤池学艺,在雍正14年,以选秀为名进入皇宫,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侍卫们放松警惕的时候,闯进雍正的寝室,取了雍正的人头,雍正前一天处理政务,后一天就宣布得重病致死,死的时候是以金头在尸。
吕四娘剧照
雍正为震压反对势力成立了血滴子,这些都证明雍正继承皇位不是康熙的意思。
以上内容来源民间传说,我认为不管雍正继承皇位是不是康熙的意思,即然能当上大清第三任皇上,雍正也确实付出了很大代价,有句话叫“千金之人必有千金之德”,“得民心者得天下,清朝皇帝作为满族人能统帅中原,也有很多过人之处,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谈中。
康熙王朝里的南京的叫法是不是错的?
电视剧《康熙王朝》虽然众星云集、演员的演技无可挑剔,但剧本本身还是存在很多BUG的。比如剧中的“我孝庄”“打今儿起你就是我大清国的孝康皇后了”……把谥号安在活人头上的BUG随处可见!请记住,无论是孝庄还是孝康,都是死后才上的谥号,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活着时叫昭圣皇太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活着时叫慈和皇太后。再如康熙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活着时叫仁宪皇太后。
活着上徽号、死了才上谥号,自古皆然。像晚清的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慈安、慈禧、隆裕也都是活着时所上的徽号,她们死后的谥号是孝贞、孝钦、孝定,系帝谥之后就是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孝定景皇后。换言之,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根本不可能提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又何来“我孝庄”之说?话又说回来,即便真的可以未卜先知、提前知道了自己死后的谥号,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恐怕也不可能这么说,难道咒自己死不成?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
剧中多次提到的南京这个地名亦然,也同样是个的BUG!南京这个地方在中国古代的名字很多,什么秣陵、建康、建业、集庆……在中国古代都是指南京这个地方。但南京这个地名,在民国之前只有明王朝才指南京这个地方,其他王朝都没有这样的叫法。
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在为定都何处纠结着。他考虑过开封、西安……甚至自己的老家凤阳,而且还一度将开封定位了明王朝的“北京”。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彼时正在使用的都城南京,南京这个地名也由此而来。后来,开封被取消了“北京”的地位。再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北平正式成为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而原来的都城南京仍然保留了一整套行政架构,成为了类似于留都、陪都一般的存在。直到清王朝占领南京之前,南京这个地方一直都叫南京、包括南明时期。
清王朝占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之后,正式改明王朝的南直隶地区为江南省、改南京应天府为江宁府。自此,南京、应天府和南直隶这三个地名成为了禁忌,谁敢再公开称呼江南省为南直隶、称呼江宁府为南京或应天府,那就是“反清”、等同于谋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直到清王朝灭亡,南京这个地名在官方层面都是不存在的,只有部分老百姓私下里会这么叫,也仅仅只能是是私下里叫。
当然,清王朝管得了彼时的国人却管不了列强。比如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王朝方面一般称其为《万年和约》或《江宁条约》,从来也没有讲其称作为《南京条约》。所谓《南京条约》是彼时列强对“Treaty of Perpetual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Great Britain”的简称,简称作“Treaty of Na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南京条约》,后来的历史学者便沿用了《南京条约》这个名称。换句话说,晚清时期的南京依然还是被清王朝官方称为江宁府。
康熙年间,清王朝入关才小几十年,是对明王朝最为敏感的一个时期。康熙年间恐怕还没有什么人敢公开称呼江宁府为南京!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涉及到对明清两朝的认可问题,上纲上线起来就是政治倾向问题。称呼江宁府为南京,就意味着心向明王朝,不是吗?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出现南京这个地名肯定是有问题的。当然,对于满洲统治阶层而言,有时候习惯性地称呼江宁府为南京似乎也未尝不可,比如康熙帝自己称江宁府为南京是完全可以的,没有谁会说他“反清”,不是吗?但剧中的魏东亭只是一介包衣而已,他也称呼江宁府为南京,那就显得有些不妥了。电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不是纪录片,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
康熙为何当着他的面与宝日龙梅云雨?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让网友津津乐道,甚至不怀好意。
康熙跟来向她求助的喀尔喀蒙古族的公主宝日龙梅,来了一次草原大地震,结果康熙在完事以后,对宝日龙梅说,宝日啊,你强暴了朕。
这个宝日龙梅来求助的时候,本来误打误撞进了大阿哥的王府,结果大阿哥对她暗生情愫,一见钟情。但是康熙帝不管这些,即便是自己儿子的心上人。
其实这从《康熙王朝》中的另一句经典台词里,就可以知道原因。
康熙帝在太监黄敬的糊弄下,去逛窑子,来到眠月楼,他不知道这是朱三太子设下的陷阱,在妓院里他还洋洋自得地说,朕富有天下,天下所有的女人都是朕的。
宝日龙梅当然也是他康熙的了。谁都没有权力跟他抢。
从这两件事,就显示出古代社会,封建社会黑暗的一面,具体表现有两点,一,女性地位低下,甚至成了男性的私人物品,或者附属物,二,封建社会,君权至上,超越了伦理关系,也超越了亲情。
大阿哥虽然贵为皇子,但是他也不敢跟皇帝抢女人,虽然那个皇帝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虽然那个女人是自己先爱上的。
大阿哥虽然是康熙的儿子,但是他的父亲是皇帝,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敢跟皇帝抢女人。
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便他再心痛,再痛苦,再难受,也得憋着。电视剧里的大阿哥,还要替自己的父亲临幸自己的心上人做遮挡的围墙。
看看电视剧里,大阿哥这可怜的小背影和微微下垂的头颅,就可以想象他是什么心情了。
正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我想此时此刻,对于大阿哥来说,什么建功立业的豪情,什么父慈子孝的亲情,全都化为了苦水,只能咽到肚子里。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事屡见不鲜,尤其是皇家。
比较著名的,比如武则天跟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在唐太宗活着的时候,是唐太宗的才人,是皇帝的女人,即便太子李治已经跟她暗中勾搭了,甚至还在李世民的病榻前眉来眼去,可是李治却不敢有什么行动,因为他的对手不仅是自己的父亲,还是皇帝。
等到唐太宗一归天,李治当了皇帝,谁也挡不住他了,他就把武则天变成自己的女人了。老皇帝已经死了。
另一个例子跟电视剧里康熙大阿哥和宝日龙梅很像,就是唐明皇跟杨贵妃的事。这件可是历史上有名的。
与电视剧里,宝日龙梅跟大阿哥没确定关系不同,唐明皇是直接抢了自己的儿媳,是真正的天下的女人都是朕的这句话的具体表现,即便这个女人是自己的儿媳妇。
杨贵妃本来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而且还是唐玄宗亲自册封的寿王妃。当唐玄宗死了宠妃,需要女人的时候,他就找各种手段把自己的儿媳据为己有,先是把杨贵妃弄成女道士,把儿子儿媳拆开,然后给自己的儿子另外找一个老婆,接着就把已经不是儿媳的杨贵妃封为自己的妃子。
寿王李瑁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抢他老婆的不仅是自己的父亲,还是皇帝。什么痛苦,心疼,忍着吧。
正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
康熙知道自己叫康熙吗?
知道的。
康熙帝,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清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这个年号是大臣商议后并呈报了皇上,才确定的
康熙王朝好看吗?
无论哪一个影评平台,电视剧排行榜:古装历史剧系列,《康熙王朝》均可稳定在前十之列。且大多评分稳中有升,但热度都很欠缺。
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心中,诞生于2001年的历史剧大戏《康熙王朝》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无人知晓,更惶提能有多少热度。
上佳却难以再翻起水花,是我为它贴上的第一个标签。
但看过的人,却又总会在某个剧枯无聊之时,兜兜转转间,再次翻起这部电视剧。
哪怕不再从头到尾,也不会再去熬夜死追,但看上那么几集,几个片段,听上那一首流传至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感觉犹如饮了一杯陈酿,舒适至极。
《康熙王朝》如一件瑰宝,捡起过的人,就会一直铭记,这是我为它贴上的第二个标签。
世人皆说,演康熙的人有两版为上佳,但谁是最佳却并无定论。
陈道明饰演的前半生,从年幼无助开始,到俾睨天下终结,代表的是一种戎马一生的经历。焦晃饰演的后半生,出场即巅峰,瞩目四顾间早已是王者之气十足,代表的是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之气。
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康熙的辉煌一生。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更立体,更具有成长性,这是我为《康熙王朝》贴上的第三个标签。
清朝历史人物中,康熙和乾隆是两位最富盛名的帝皇,原因就在于影视作品遍地开花带来的推波助澜。
历史即生动、有趣,但更多的时候它枯燥、无味。如何将历史演绎的立体、生动,但又尽量尊重、还原历史?
这是个难题。
二月河所著的“落霞三部曲”,则给出了最佳答案。
《康熙王朝》改编至二月河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四卷160万字的小说,被搬上荧屏,小说的艺术化,在影视作品的二次加工下,诞生了2001版的这部《康熙王朝》。
它与正史相比,部分章节有所偏差,但康熙一生的气概、性格以及那些丰功伟业却比历史要更丰富立体、更有棱有角,也更让我们食之有味,如痴如醉。
1992年一部《戏说乾隆》让郑少秋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戏说”二字,却也道明了历史正剧的“难拍”和“阻力”。但《康熙王朝》却果决的抛弃了“戏说”二字,以“正史”出场。
中国第一部形似“戏说”,却广受肯定的历史正剧,这是我为它贴上的第四个标签。
如果说前四个标签都是围绕着外在,并未入里。那最后一个标签就一定至关重要,《康熙王朝》究竟好在哪里?
陈道明、斯琴高娃演技的优秀,故事在历史真相上的改编,这些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却并非全部。
曾经问过朋友,你爱《康熙王朝》究竟所爱哪里?
有人说:爱康熙跌宕起伏的一生和那种天生的王者之气;有人说:爱苏麻喇姑的大度与从容,爱容妃的善良与执着;还有人说:爱康熙大帝那种千军万马,杀敌万千的果伐之气。
这些本身都包含在剧情和故事里,却又成了每个人所看到的不同之处和焦点所在。
有些影视作品是直白的叙述故事,看了也就看了。
但有些作品,说的还是那个故事,但演绎的手法却让它完美的走进了我们心底。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他想要看到的那一面。
如果说演技优秀加故事精彩是前提,那将他们完美整合,继而呈现在观众面前,则是一种深层次的加工。
制作团队的优秀,后期处理的精致,是我为它贴上的第五个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