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真实事件,我不是药神扮演者
我不是药神真实事件,我不是药神扮演者?
有:徐峥,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等主演。
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贡献了很多眼泪。感觉好真实,这就是底层大众的生活。还记得那句兄弟,这世上有一种病,你永远也治不了,那就是穷病。
是大众的无奈与悲哀。很多人得了重病都选择放弃治疗,不是不想活,因为病不起。
我不是药神的影评如何?
这部电影很真实,很好看。他细致描绘了一部分患绝症病人的困难境遇,演员的演技都十分出色,看完令人潸然泪下,忍不住打好评。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如何?
小匠很少说电影,但是今天有一部电影不得不说,我们太需要这种电影了!这种电影本身过审就是惊喜,电影直白戳中中国人的痛点:看病难,治病贵...
(电影剧照)
片子已成爆款,观众几乎“零差评”,在豆瓣苛刻的影迷眼中都取得了9.0的高评分……
这个分数已经挤进了豆瓣华语电影高分Top 10,也是自豆瓣自2005年成立后唯一一部过9分的华语片,厉害也难得。
《我不是药神》,太火了。就连一向吝惜自己赞美的韩寒,也在自己的微博上给出了极高评价:“很多年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国产电影了。”
毫无疑问,《我不是药神》就是一部用心去讲故事的好电影,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关于“药”的故事。
中年落魄的主角程勇生意失败,孩子即将随前妻移民,老父亲等钱手术,电影设计了这个千疮百孔的生活窘境,为程勇冒险走私印度仿制药的行为赋予了一点正当性。他需要回国卖掉这些别人的救命药,换取足够的钱,再去换父亲的命。
电影里警察调查相关情况时,一个得病老太太对警察说:
领导,我求求你,别再查“假药”了行么。这药假不假,我们这些吃的人还不知道么?我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电影剧照)
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桩违法的生意。
但这样的“商机”之所以存在,反映的是现代医学运行逻辑的数个难解矛盾之中,可能最为残酷的那一个:生命或许是无价的,但救命的方式总是有价,而且还经常很贵。
影片改自真实事件
《我不是药神》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中国“药神”陆勇的故事曾轰动一时,他在34岁时患上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两万多一盒的正版药物,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住的。
而价格低廉的仿制药,一直是印度的支柱产业。它的价格只有正版药价格的1/20,药效却能达到90%左右,但因为不合法,并不能拿到内地出售。于是他开始到印度,去购买这类违禁药物,并且把它推荐给其他病友。
(电影角色在法庭上陈述进口药物的高昂价格一般人承受不起 )
陆勇的违法代购行为,最终因“销售假药罪”而被捕,但他的遭遇也得到了上千名绝症患者同情,一封由超过千人签字的联名信递交了法院, “自救与救人者”的陆勇,因此被检察院撤回起诉,重获自由。
贫穷和疾病本不是原罪,每一个向死而生的善良灵魂,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救命神药为何昂贵?
不管是电影还是电影改编来源的真实事件,核心矛盾都在于企业的专利财产权与患者生存权之间的冲突,印度仿制格列卫的售价仅为该药在华售价的百分之一,这是中国患者购买走私印度格列卫的根源。
两种药药效一样,区别只有两点:
印度产的是仿制药,没有知识产权,中国不予进口,买过来也备不了案,按法律条规来说是“假药”;
印度格列宁一瓶只要2000块,是正版药价格的二十分之一。
并且,格列卫在华售价是世界最贵。不过其药价在其他国家也不便宜,甚至韩国相关团体还请愿要求产商至少降价三分之一...大家一定都想知道,为什么救命药就这么贵?
每一个成功的新药背后,都有不可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至少10年,甚至有的时候需要30年之久。
而电影原型药格列卫于2001年上市,而公司开始为这个项目提供资源的时间,是1984年。这17年间,发生了公司合并、研究负责人更换、经费险些中断等许多波折。
药物研发确实需要雄厚的财力和充足的人力来支持,看起来每家制药公司都有充足的理由为来之不易的药品定高价,可是价格真的合理吗?每家制药公司有自己的药品定价策略,其中除了成本考量,还包含市场因素等,其实药企巨头已经每年靠这些药收入几十甚至上百亿美金了,稍微少赚一点就可以救活更多人命啊。
(“全美最可恨的人”施莱利买下艾滋病常用药达拉匹林的发行权后,将这种药物提价55倍)
药物专利何去何从?
仿制药本身并不违法,甚至在印度这是受到国家保护的。如果原版药品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其他公司可以去研制尽量贴近原版药的仿制药。不需要前期试错的巨大投入,成本自然大幅降低,售价也更亲民,这一切的前提是保护期已过。
“假如我们不尊重药企的知识产权,今后就不会有人继续研发新药”,研发成本往往成为了药企制定高昂药价的逻辑起点,专利权和新药专利保护期限就是药企维护自身权利的利剑。
(福布斯公布的全球主要跨国药企近年研发支出)
到底谁错了呢?其实拯救了众多患者的,是制药公司、仿制药公司,也是打破规则的“药神”。或许该说,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力量参与其中。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推进这个体系每个国家都不缺乏勇于尝试的人。今天我们的成果是进口抗癌药零关税、昂贵的救命药进医保,明天还会拥有更多。
(电影剧照)
重疾救治还靠医保
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死亡原因。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429万,癌症死亡281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过万人、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
最近这几年到海外就医的人数不断提升,首先,国外医疗环境比国内强并且有有严格的法律和行业监管。其次,国外的医疗技术也比国内发达许多,有很多专门针对各类疾病的研究机构。再次,就是很多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医疗福利制度,而这也是我们国家较为落后的地方..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医疗较为先进)
我国尚不属于发达国家,医保水平受限于医保资金,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水平。从这个现实出发,短期内,这种病者吃不起昂贵天价药的现状很有可能会长期存在,真正的解决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努力...
在分配不均、供需失衡的医疗资源面前,只有病人才是唯一的受害者吗?《药神》的结尾,程勇没有过多为自己辩解,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只能解一时之急,脱离了制度的保障,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普度众生。
(电影剧照)
生存面前,谁都不是真佛。我们身边伤害无处不在,癌症高发,下一个生病的人也许就是你,可能因为日益恶劣的空气,滥竽充数的产品,甚至是每天生活的环境等等等等...捍卫我们的生存权利这条路很难走,而这条路,我们需要共同前行...
小匠的伙伴们,能救人的从来只有人,小匠不是救世主,却愿意做你的守护神,在生活中,你是否存有疑惑?添加小匠微信(13987613086),小匠愿意为你解答...
我不是药神中印度的神药为什么那么厉害?
用甘地夫人一句话解释:我认为,在一个良好的世界秩序中,医药发现应该是没有专利的,不应该从人的生与死之间谋取暴利!
因为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爆火,让很多人知道了印度仿制药的存在。
就和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的一样,印度是穷人的药房。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占全球仿制药出口量的20%。他们生产出来治疗各种癌症的仿制药药效几乎和正版的一样,但价格却不到正版药的三分之一。
(图片来源于ING直播)
在讲印度仿制药前,先给大家说下专利药和仿制药的区别。
专利药的研发商最先确定该药的化学组分,为检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发商会先在动物或是器官上做试验,然后再在人体上进行试验,这一系列操作未完成前,研发商也不能确定专利药的具体药效是什么。
当药效、安全性、临床反应等信息被调查清楚后,药物就可以进入市场。同时研发该药物的厂商也会获得专利保护,专利有效期约20年,期间专利药厂商独占该药市场。
而仿制药必须要等专利药过了约20年的保护期才可以进入市场。
因为专利药早就被研究过了,仿制药厂商也就没必要再花钱花精力去重新研究一遍,但仿制药在进入市场前,必须要通过质检来确保仿制药的药效、安全性和专利药一致。
也就是说专利药和仿制药除了成本几乎没有差别,对于那些负担不起高价专利药的患者来说,仿制药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印度新德里最好的公立医院对面有一条仿制药品街,许多当地人在医院看完病就会拿着处方到对面药店买药,医院不是没有药卖,而是价格太高他们接受不了。
就拿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治疗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格列卫(Glivec)举例,一瓶标价为8400卢比(约合人民币816元),在药房买只需1900卢比(约合人民币184元),而且印度药房还能还价。
在药品街上,几乎每家药房门口都排着长队,药房虽然醒目标识着没有医生开的处方不能买药,但这标语几乎就是个摆设,即便你没有医生开的处方照样能在药房买到药。
印度仿制药之所以那么便宜,是因为印度的土地、劳动力、设备都比较廉价,一条印度生产线成本比西方国家低40%,劳动力成本也只有西方国家的一半。
(图片来源于ING直播)
而且仿制药也不用像专利药那样,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做试验,节约了研发成本。
我不知道把这比作抄作业合不合适,但仿制药厂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把人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花几分钟抄一下就得到了同样的分数。
辛苦做作业的人当然不服,这些专利药的研发商自然也不乐意。
各个国家的制药企业都对印度仿制药表达了不满,甚至多次起诉,但都被印度政府打哈哈给 “ 糊弄 ” 了过去。
因为印度政府对国内仿制药一直都是支持和鼓励的态度,甚至立法去支持国内仿制药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1947年,印度实现国家独立,但那时印度医药市场80%以上都被跨国药企控制,在西方制药垄断、国内又没有能力自主研发专利药的情况下,印度患者为治病只能去买高价专利药,但一般人根本负担不起。
这时候,仿制药就出现了。
印度商人巴伊·莫汉·辛格仿制了当时没在印度注册专利的瑞士罗氏公司的一种镇静剂 “ 苯甲二氮 ”,他将药品重新包装,换了个新名字,比专利药低好几倍的价格放入市场销售。
(图片来源于华商报)
第一年辛格创立的兰博西实验室公司靠仿制药就赚了100多万美元,而且很快,辛格的公司就发展成了印度最大的制药厂。
有数据显示印度仿制药利润空间高达98%。
(图片来源于中国制药网)
仿制药业又能赚钱又能救这些吃不起高价药患者的命,印度政府怎能不支持。
1970年,印度颁布新的《专利法》,允许印度制药公司仿制生产任意一种药品,只要生产工艺上与其有区别就行。
也就是说即便专利药还在保护期内,印度制药公司也能光明正大的侵权去仿制,而且印度制药公司总是挑最新最有效的药物进行仿制,这让投入大量研发成本的欧美药企很是头疼。
1995年,印度被迫无奈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
在此期间,印度曾多次修改其《专利法》。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为药物提供专利保护,部分仿制药业也开始被禁止。
但印度政府始终为国内仿制药业留了后路,比如专利保护仅对1995年以后发明的新药或经改进后能大幅度提高疗效的药物提供保护。
可以以 “ 你家药物定价太贵,我们吃不起,只能做仿制药 ” 为由,对药物执行 “ 强制专利许可 ”。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被称之为世界药房的印度,制药业发达这点是母庸质疑的,但仿制药的盛行,网友们对其却有很大的争议。
有说仿制药好的,给穷人带来生的希望。
也有说仿制药的出现打乱了研发商的市场,让研发专利药的人赚不到钱,也就没有能力再去研发新药,到时候会害死更多的人。
没法说谁错,因为身份和处境的不同,对待仿制药的看法也不同。
患者的求生欲和研发商的心血,真的很难去给仿制药的存在下个好或坏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