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的百年沧桑历史说明了什么
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的百年沧桑历史说明了什么?
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和发展,说明了中央实行的“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一国两制”的涵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繁荣。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是什么意思?
党的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方针:政治上:依法治国。文化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科技上:科教兴国。对台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党的政策: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
政策的含义:"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新时代新思想基本内涵?
一、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坚持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定义和基本内容的区别?
定义:暗示,示意,所包含的意义。 基本内容: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基本意义。举例(以“一国两制”为例):“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1)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2)两制并存。祖国统一后,大陆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3)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依法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4)和平统一。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的有关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事物是怎样变化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大气圈。原始大气圈中的水蒸气逐渐冷却,凝结成雨落到地面,其中一部分汇集成大大小小的溪流,注入原始的洼地里,形成地球上原始的江河湖海。这时地球上还没有生命,但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距今32~34亿年前终于出现了生命。这时地球进入了“地质时期”。
“地质时期”除了地球物质的进一步分化和各圈层的不断改造外,主要是地层的形成、地壳的变动以及生命的出现和生物的进化。人们把地球的“地质时期”分为五个时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最后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地球的演变过程说明了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
从社会形态和生产工具的变化两个角度,来说明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石器到自动化、电子化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脚印。因此。人类社会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
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长城蜿蜒曲折横贯中国北部,全长12700多里,故以“万里长城”闻名于世。多少世纪以来,长城挡住了从北部侵袭而来的风沙,也挡住了多少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如今,长城作为军事建筑抵御骚扰的职能以成史迹。它已成为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接起来的友谊之墙——世界旅游胜地。迄今,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人1.2亿,平均每年接待游人500万。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伊丽莎白二世、叶利钦等300余位外国元首和众多世界风云人物曾登临八达岭观光游览。八达岭长城已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友谊纽带,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采。
刚才我们分析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变化发展的,那么人的认识又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呢?
在古代,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凭着他们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平坦的大地。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意思是说,蓝天就像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像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却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飘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古印度与俄罗斯人的想象很相似,只不过他们认为驮大地的是站在鲸鱼背上的白象。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更具体一些。由于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居住在地中海之滨,北边是阿尔卑斯山脉,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则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盾牌,他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这片还得四周则环绕着一圈陆地。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从每个人来说,在儿童时代只认识自己的亲人,只看见周围的一些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学习和实践,知识面在不断扩大,对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入。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最后一段后回答:电子计算机产生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电子计算机以越来越迅猛的势头发展着,电子计算机有其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说明认识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建国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提高的。由此可见,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什么是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有没有区别?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一个事物简单的重复、反复循环、原地打圈?(引起学生思维,起质疑作用)
2.发展的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与前面所说的运动变化是不同的,发展固然是运动和变化,但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多种多样的,有前进的、有后退的、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有由旧到新的、也有由新到旧的、还有简单的重复等等。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倒退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怎样理解发展
(1)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才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个概念的联系或者说三个概念的共同点是: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
三个概念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②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过程或趋势,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既然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必须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2)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分析以下的这些事物的变化,鉴别是不是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
②中国农村劳动力以空前规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③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及多种经营转移;
④农业生产中培育优良品种;
⑤在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邪教势力猖獗;
⑥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第一,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第二,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一,有人常常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
当然,事物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但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就不是新事物。比如:“毛孩”的返祖现象,就是违反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因此不是新事物。又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就是违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也不是新事物。再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出现的主张“全盘西化”的所谓新观点,还有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新思维”等,都由于其本质内容已经失去了必然性,所以也不是什么新事物。
第二,有人喜欢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这也是不科学的。
因为,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最终会发展强大、成熟和完善。比如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理论,如:“三个代表”、“一国两制”;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股份制等;加快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金融市场、人才市场、再就业市场等的建立。由于符合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它能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已经显示了其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第三,有人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所迷惑。
比如“计算机算命”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搞封建迷信;又如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用美观的包装骗人等都是如此。
我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下面我们讨论:“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同学们,大家要继续思考,既然整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一种客观现存在,我们只有如实地反映、正确对待这种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才能做出正确决策。这就是下一节课我们要讨论的关于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