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和中统有什么区别,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双面间谍
军统和中统有什么区别,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双面间谍?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来答一下。
历史上著名的双面间谍很多,有的是被迫,有的是被收买,有的则是为了信仰。例如,二战时期,英国军情五局组织了一个“双十委员会”,把被英国俘获的德国间谍培养成双面间谍,进行“逆用”,其中一位代号“塔特”,为英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曾参与这项工作的英国情报官员马斯特曼爵士写了一本《两面间谍》,来记录英国情报机构的这一杰作。
马斯特曼爵著《两面间谍》封面
我在这里只介绍两位——日本籍中共党员中西功和西里龙夫,他们的情报工作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指出:“他们是日本驻华情报机构的高级特务,同时也是中共早年培养的双面间谍。”1938年至1942年,以他们为核心的情报网,为我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战略情报,其中一件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是二战期间最有战略价值的情报。
(一)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本“后备间谍”中西功(1910-1973),日本三重县人;西里龙夫(1907-1987),日本熊本县人。他们青年时期都就读于日本设在中国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西里龙夫是1926级的,中西功是1929级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隶属于日本外务省,成立于1900年,以培养“中国通”为目标,其实是为日本侵华培养职业间谍,有日本的“国策学校”之称。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校舍。
在这样一所学校里,中西功和西里龙夫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有两个人对他们影响最大。
第一位是他们的老师王学文。王学文(1895-1985)是江苏徐州人,1910年到日本留学,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在日本人眼中,这位在日本学习、生活了17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没什么区别,所以他能到东亚同文书院教书。实际上,王学文1927年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同年6月回国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到1937年,他在上海的公开身份是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在东亚同文书院,他影响了中西功、西里龙夫等一批大在书院读书的日本进步青年。
中西功和西里龙夫的老师王学文
第二位是日本人尾崎秀实。尾崎秀实(1901-1944),日本著名记者,二战期间公开身份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秘书,实际上却是左尔格情报组的主要成员。1928年到1932年,尾崎秀实在上海工作,是日本共产党在上海的核心人物。1930年,西里龙夫毕业后在上海当记者,结识了尾崎秀实,并通过尾崎介绍认识了中国夏衍、胡也频等中国共产党人。1932年,中西功在回日本的船上认识了尾崎秀实,此后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西功还曾代尾崎秀实写论文。抗战期间中西功和西里龙夫向党组织提供的日本高层情报,有些就来自尾崎秀实的情报组。
中西功和西里龙夫共同好友尾崎秀实
西里龙夫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较早。1930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联”举行成立大会时,是西里龙夫给提供的秘密会场。1934年,西里龙夫由王学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开始在中共特科做情报工作。当时,他主要在南京活动,以日本记者的身份,搞到不少国民党和日本的情报。
1931年,中西功在加入中国共青团,担任书院地下团支部组织委员。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他因为反对日本发动战争被迫回国。1934年,中西功再到中国,经尾崎秀实介绍,到“满铁”工作。他联络了一些在中国的同学,决定参加中共领导的反战斗争,由他负责寻找中共的关系。1936年,中西功专程前往上海,通过西里龙夫找到王学文,王学文把他介绍给中共上海特科。1938年5月,中西功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位日籍中共党员合影,左起:尾崎庄太郎、西里龙夫、中西功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他们是日本的“叛国者”吗?在东京审判庭上的陈述中,他们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对此做出了回答:
“我们信仰共产主义是为着实现日本人民和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目前的任务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促使日本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失败,保卫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主力苏联,实现世界和平和中日和平。”“我们直接参加中国革命斗争的行列,是因为现代日本遭受着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残酷统治,日本的革命活动受到严厉镇压而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形下,直接援助中国共产党并促使日本侵华失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引自方知达《怀念战友中西功和西里龙夫》,原载《太平洋战争的警号》一书(二)功勋:二战中最有战略价值的情报工作1938年5月,中西功调任上海。不久,西里龙夫去南京工作。党组织决定,先巩固上海、南京两处阵地,以后再向华北发展。这样,以中西功为首的上海情报组基本形成。西里龙夫一两个月回上海一次,汇报在南京得到的情报,很不及时,党组织又派方知达担任南京、上海之间的交通,负责把西里龙夫的情报送到上海。1939年底,南京情报组成立,西里龙夫等人的情报就不必再由上海方面转了。
为了配合两位日籍同志的工作,党组织派了十多位中国同志协助他们。比如,由中西功直接联系郑文道,郑文道联系钱明,钱明再把他们的情报传递出去。在这个组织里,日本同志之间是有横向联系的,比如中西功可以直接和西里龙夫联系;但中国同志之间是采取单线联系的方式,相互之间没有横向的联系。
中西功的直接联系人郑文道,为掩护中西功跳楼自杀。民政部2014年公布的300名抗战英烈之一。
中西功和西里龙夫搜集的主要是战略情报,这得益于他们的合法身份。中西功调到上海后,担任上海“满铁”事务所调查室负责人,这是“满铁”设在上海的特务机构,直接向“满铁”总裁汇报。不久,他还被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借调到特务部,这是日本占领军最重要的特务机构。
在日军内部,中西功以“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深受器重,他曾应日本陆军的要求,组织调查编写过一套10分册的《中国抗战力调查》。这套资料让他成为日军中红极一时的“理论家”,常被日本军政高层请去做关于中国抗战力量的报告。汪精卫投敌后,他又根据日本军部的命令,写过一本《三民主义的基本问题》,作为日本提交汪伪汉奸重建伪“国民党”的指导方针。这些身份,让他可以自由出入日本中枢部门,可以到“满铁”绝密资料室查阅情报。
1940年4月,中西功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在上海“满铁”成立了“时事研究室”和“特别调查班”两个附属机构,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开展情报工作的掩护机构。他安排了十多位中共地下党员进去工作,郑文道还担任了“特别调查班”的负责人。
中西功供职的“满铁”总部。
西里龙夫到南京后,担任了日本“同盟社”南京分社首席记者、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奏任级嘱托(高级顾问)和伪“中华联合通讯社”指导官。他凭借这些身份,搜集了大量关于日本的政治、军事情报和内幕消息。
那么,他们搜集了哪些情报呢?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现在我们还无法确知他们全部情报内容的详情。据当时为中西功做交通工作的钱明回忆,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中西功搜集到战略情报有300多件,其中主要有:日本政府对汪伪和“兴亚院”的指示;“满铁”公司毎月的月报;日军对我八路军、新四军每次举行“大扫荡”的重要军事行动,都能在一个月之前获悉,而且非常具体,如师团番号、兵员数量、从何处调来、部队长姓名、作战计划、扫荡路线,坦克、大炮、卡车有多少等;日本大本营会议和御前会议的机密内容(这部分情报主要来自尾崎秀实),等等。
中西功
此外,中西功还顺手做了不少其他方面的工作。钱明回忆说,有一次,我党一位 同志被“76号”特务机关抓了,组织上让郑文道找中西功设法营救。中西功想了一下,给“76号”写了一封信,说被捕同志是日本特务机关的人,并派人直接去领。他派的人到那里就把人领回来了。还有一次,中西功从日本华北特务机关获悉,日军得到有八路军重要干部将从山西到河北去,日军准备中途设伏袭击。中西功连夜找到郑文道,让他火速电告延安,制止了日军的阴谋。
西里龙夫在七七事变前就开始为我党搜集情报。中西功到上海后,两人密切配合,在中国同志的配合下,提供了许多关于日本的战略情报。据方知达回忆,这些情报主要有:武汉沦陷后,日军前方将领和统帅部之间关于是否继续进兵的争执;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稳健派”和“激进派”在对华政策上的争执;“激进派”得手后,拉拢汪精卫集团,扶植伪政权,以及诱降蒋介石集团的情况,等等。此外,还有华中日军的分布、华北日军的改编情况、“满洲”关东军的兵力情况、日汪密谈的情况及进展、各路汉奸的内讧,等等。
西里龙夫
中西功和西里龙夫最有价值的战略情报,是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这要从当时的大背景说起。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7月,日军统帅部制定“关东军特别演习”计划,从本土调动军队到中国中国东北。此时,日本是南下攻击英美,还是北上攻击苏联,引起苏联、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美国等多方的关注。毛泽东提出,如果日本进攻苏联,蒋介石将压迫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要求八路军撤到黄河以北。同时,斯大林也来电,希望中共能抽调部分八路军北上,牵制在东北地区的日军。因此,搞清日本的进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的当务之急。毛泽东不断向中央情报部催要日本动向、部署和时间的情报。中央情报部发给各地情报部门的电报,都在台头上写着“万万火急”。
上海党组织把这个重任交给中西功和西里龙夫。但是,这样重大的战略动向,岂是依据一两份情报就可以分析出来的?中西、西里两人围绕这个任务,紧急行动起来。8月,中西功借口去“满洲”出差,亲自观察了日军关东军特别演习的情况,搜集到日军准备南下的军队编制表。10月下旬,他又回了一趟日本,以拜访朋友为名,到日本陆军部进行侦查,了解到日本“南攻北防”国策的执行情况和部署。11月中下旬,他又从“满铁”绝密通报上看到日军南进部队的编制和各路将领的名单,得到南京日军高级将领召开紧急会议的消息。同时,西里龙夫给他发来密信,信中说日本关东军除留下20万防范苏联外,其余全部南调;日本海军集结的择捉岛南冠湾海域;11月下旬海军启动,航向东南。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事前,中共曾把这一情报通报给美国,但未引起重视。
11月底,中西功根据大量情报做出分析:1941年12月,日军将对太平洋多处发动袭击,最有可能的时间是12月的1日、7日和14日,其中12月7日发动袭击的可能性占90%以上。当这个情报送到中共上海情报系统负责人潘汉年手中的时候,潘汉年沉思良久,说:“如果事态发展证实这个情报,它将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证实了这个情报分析的准确性。日本投降后,美军接管了东京警视厅档案,美国中央情报局根据档案编了一本《二战中最有战略价值的两件情报工作》。其中一件是“左尔格-尾崎秀实”做出的,另一件就是“中西功-西里龙夫”做出的。
中西功和西里龙夫是在已经有危险的情况完成的这项任务。1941年10月,东京的左尔格和尾崎秀实暴露被捕,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中西功和西里龙夫的处境危险。11月间,左尔格小组的一位成员发给中西功一封密电,电文只有三个字“向西去”,署名是尾崎秀实的笔名“白川次郎”,告诉他们赶紧撤往抗日根据地。但他认为他要继续为中国和日本的革命事业竭尽全力,迟迟下不了决心。5月间,他取得一个“随军调查员”的资格,准备随日军一起行动,相机撤走,这样可以为他将来再回上海埋下一个伏笔。然而,他刚到杭州,就在6月16日这天被东京警视厅的特务诱捕。同一天,西里龙夫在南京被捕。
(三)尾声:为中日和平友好继续奋斗中西功和西里龙夫被押回东京受审。在审讯中,他们坦然承认向中共提供过情报,并表明这是出于信仰,但他们始终不肯说出联络人是谁。他们两人都有雄辩的口才,掌握大量的资料。中西功在法庭上列举了大量日本国内数据,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结果,必然是导致经济崩溃和彻底战败。西里龙夫更是把审讯室当成讲堂,把法官和法警们当成学生,滔滔不绝地宣讲。主审法官经常被迫打断他讲话,说:“此处不是宣传共产主义的讲坛,今天闭庭。”
中西功在狱中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史》
1944年11月,中西功和西里龙夫被判处死刑。宣判书称:“彼等不怕牺牲,积极努力,用巧妙之手段,长期进行侦察活动,其于帝国圣业、国家安全、大东亚战争及友邦胜负,危害之大,令人战栗。”在狱中,中西功凭记忆写了一本《中国共产党史》。可能是日本当局想从这本书里得到点什么,所以没急着执行死刑。1945年8月,正当日本当局要处死他们的时候,日本战败投降了。两个月后,他们根据美国占领当局“释放政治犯”的命令,被释放出狱。
1946年,中西功和西里龙夫加入日本共产党。中西功后来一面参加日共活动,一面从事中国问题研究,著有《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风暴中》等,1973年因胃癌去世。自从被逮捕后,他再也没来过中国。据他的夫人回忆,他临终前断断续续地说:“我真想去看看!……看看那些街道,那些胜利的人们。……他们有了自己的共和国……”1984年,中西功的弟弟中西笃夫妇实现了兄长的遗愿,来到了中国。在上海,他们见到了中西功当年的战友钱明等人。
中西功夫妇和他们的孩子
西里龙夫后来回到老家熊本县,担任过农民联盟书记长、日共熊本县委员长等职,著有《在革命的上海》等著作。1982年,他应中联部的邀请访华,看望了老师王学文,以及当年一起在上海、南京工作的同志汪锦元、钱明、方知达等人,凭吊了当年为保护中西功而跳楼自杀的郑文道烈士。
中西功和西里龙夫是史上非常成功的“双面间谍”。他们这样做,和大部分“双面间谍”不同。他们不是为了报酬或其他利益,而是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中日和平友好的理念。当时上海的党组织和中国同志经济上比较困难,中西功还市场拿出个人的钱来交给党组织,或直接资助中国同志。
参考资料:
苏智良编:《左尔格在中国的秘密使命》
方知达等著:《太平洋战争的警号:记几位反法西斯战士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前后的情报活动》
许德良:《回忆日本友人西里龙夫》
肖心正口述、陈正卿采访整理:《刀光剑影中的上海情报生涯十年》
留下一部你看过最好看的一部谍战剧吧?
作为一个影视迷,我看过很多不同题材的影视剧。就谍战剧而言,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剧无疑是《和平饭店》。这部电视剧不仅场景画面制作精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更是集悬疑、谍战、幽默这三种影视题材于一身,对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极具吸引力。
《和平饭店》讲述了1935年东北沦陷,在一家名为“和平饭店”的豪华酒店里面,一群神秘的客人互相展开了一段长达10天(240小时)的生死博弈的故事。
黑瞎子岭的土匪二当家王大顶(雷佳音饰),在追查一批流入民间的鸦片时,遭遇意外而进入“和平饭店”,并遇见了南铁情报部门特聘行为痕迹分析专家陈佳影(陈数饰)。随后,警察局警长窦仕骁(李光洁饰)和日本人为了追查携带胶卷潜逃的文编辑,下令封锁“和平饭店”。陈佳影作为一个潜伏的共产党员,为了将胶卷和文编辑安全送出“和平饭店”,不得已和王大顶假扮夫妻,借此躲避敌人的调查。然而,“和平饭店”里面的每一位客人身份都不像他们表面那么简单。他们分别来自军统、中统、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苏联,代表着各自的势力,在“和平饭店”中,他们为了各自的势力和立场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和争斗,此时的“和平饭店”宛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世界政治格局的缩影。
个人认为,这部剧有三大看点:精妙的场景布局和悬疑反转的叙事风格。
精妙的场景布局《和平饭店》大部分剧情都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和平饭店”,这样做又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挤压式的紧张感,让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更容易肾上腺素提升,从而更快地达到大脑的兴奋点,酣畅淋漓。缺点是,这样封闭的环境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据说,制作组为了达到超高的历史还原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专门搭建了两万多平米的布景,酒店的建筑风格偏向于欧洲,大厅的布局高低错落有序,酒店客房配套齐全,也是十分精美,极具美感。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益求精,就算是一个杯子、一条毛巾,上面都有着“和平饭店”的专属Logo。
“和平饭店”在布局上不仅精美,而且巧妙。在“和平饭店”里面,楼梯间、电梯间、地下赌场、厨房等都有着各自合适的位置,看起来一点都不会突兀。除此之外,“和平饭店”里面还有一些隐藏的空间,比如,陈氏兄弟的暗门、藏枪的吊顶、犹太人老设计的密道等。
悬疑反转的叙事风格很多人看完《和平饭店》后,会觉得这是一部披着谍战片表皮的悬疑片,因为这部剧是在是太烧脑了,剧情充满了反转。《和平饭店》在叙事上,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反转镜头,层层递进地叙述,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两个:
1.《和平饭店》第10集,陈佳影通过一系列行为引导窦仕骁和石原把目光转移到伊藤夫妇身上,并借机搜查伊藤夫妇的房间。搜查房间时,陈佳影让王大顶帮忙望风接应,王大顶欣然答应,却转眼就找到姚红,想要借助香稚将军逃离“和平饭店”。
此时,原以为王大顶和陈佳影已经是同一战线上的人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王大顶这个学习表演的土匪,通过肢体语言和一些面部微表情,竟然将行为痕迹分析专家陈佳影给骗了过去。这一反转,使得陈佳影无敌的形象覆灭,剧情更加符合常理。同时,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和平饭店”里面的恐慌氛围,原本合作的两人在面临外界压力时,轻易地就出现了背叛。
2.《和平饭店》最后几集,通过陈佳影的分析,发现警察局警长窦仕骁原来是共产党。这一反转让人感到背后发凉,前面剧情中,有太多细节让人不自觉的忽视了。听了陈佳影的分析,才发现剧情中有太多的隐藏细节等待发现。要是没有窦仕骁的帮助,恐怕陈佳影等人难以成功逃脱。
这一反转,简直让人怀疑人生,令人震撼。窦仕骁在前面剧情中,一直是一个铁杆汉奸的形象,到最后却是最佳演员,最佳卧底。
《和平饭店》中那些反转镜头贯穿了整个影片,增强了整个故事的叙事张力,常常带给人猝不及防的冲击感。
总结《和平饭店》带有浓郁的东北文化气息,台词诙谐幽默,这一点给这部电视剧增添了不少喜剧元素,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观看。其最大亮点是精妙的场景布局和悬疑反转叙事风格,尤其是充满逻辑性,一环扣一环的剧情发展,带给观众紧张刺激的观影视听感受。
明朝特务机构都有哪些?
提到明朝,人们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嘴上无毛,一副娘娘腔,心狠手辣的太监。虽然这里有文学作品妖化的成分,不过客观讲,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四大组织,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确实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给大明帝国笼罩上一层灰黑色。
那么,这四大组织究竟是什么性质?它们在政治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最关键的一点,我们一定要弄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组织,这才算读懂了历史。本文第三部分,我将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为您揭示,为何历史上总是屡屡出现类似组织。
四大组织的历史沿革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其性质相同,都属于明朝的特务组织,它独立于朝廷机构,具有刺探、逮捕、审讯和判决权。它只对皇帝负责,其行为不受司法限制,权力无限。
这四大机构的性质相同,但产生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
1.锦衣卫
朱元璋自幼的磨难,让他对官员们抱有天然的怀疑态度。老朱总怕官员们勾结,堵塞他的耳目,所以他急需有人帮他刺探情报,准确掌握官员们的隐私,锦衣卫就是在这样环境下,于洪武十五年诞生的。
锦衣卫的职责为侦察情报、逮捕审讯及案犯处置等,下设南北镇抚司。三法司无权干涉锦衣卫办案,相反还得积极配合。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下令废止锦衣卫,将相关案件移交三法司。不过,朱棣登基后,又恢复了锦衣卫设置,并在镇抚司设立了昭狱,锦衣卫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从朱棣恢复锦衣卫后,这个组织伴随大明一朝,是四大组织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
2.东厂
很多人以为锦衣卫是宦官,其实不是,他们都是正常人。锦衣卫衙门设立在宫外,出入皇宫不便,这就带来一个麻烦——与皇帝的联络不方便。另外,随着锦衣卫与外朝文官集团关系的复杂化,利益输送让它失去了最初的纯粹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于永乐十八年,成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自己信任的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成立比锦衣卫晚了三十多年,却始终没有废止,其一把手被称为“厂公”,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
3.西厂
西厂跟东厂的性质完全一样,并且都是由太监掌管,不过它的历经要比东厂“坎坷”。
大明成化十三年,京城突然出现“妖狐夜出”事件,说有个叫赵灵安的商人,路上捡回一美女,结果一夜之间赵府所有活物全都离奇死亡,且没有一点伤痕,美女不翼而飞。从那以后,美女每夜四处游荡,不断出现新的死亡报告,连皇宫都有不少宫女宣称,见到过这位美女妖狐。
就在皇宫里人心惶惶之际,有莫名其妙出现了“黑眚事件”,一团黑气无缘无故降落在皇宫,盘桓很久。鬼怪事件还没完,又出现一个叫李子龙的妖道,居然闯过戒备森严的守卫,出现大内,把明宪宗吓个半死。
神经高度紧张的朱见深,令宦官汪直派人乔装成平民,到民间刺探情报。汪直半真半假,带回了一大堆“很有价值”的情报。为了让工作系统化,明宪宗干脆成立了以汪直为提督的西厂。
由于汪直工作“太努力”,在一片反对声中,五个月后,西厂被迫裁撤。但仅仅一个月后,忐忑不安的明宪宗再度复立西厂。这一立就是五年,直到明宪宗发现汪直权力过度膨胀,被迫再度裁撤了西厂。
明武宗正德元年,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西厂阴魂二度复活。正德五年,随着刘瑾势力的倒台,西厂终于彻底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4.内行厂
内行厂很少为人知,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最长不超过五年。西厂复立后,由谷大用担任提督,东厂则由马永成担任厂公,可是这两人与掌印太监刘瑾不和。于是刘瑾唆使明武宗,另起炉灶,成立了由刘瑾直控的“内行厂”。
内行厂跟西厂一样,随着刘瑾的覆灭,被永久性裁撤。
四大组织论高下
四大特务组织,承担的职能是一致的,那么到底谁的权力更大呢?
锦衣卫是这些组织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具体编制多少人,无法考证。举个例子说明,某一天宋濂请客吃饭,第二天朱元璋问他都请了谁,宋濂老老实实作答。朱元璋很满意,随手从袖口里掏出一张图递给宋濂,宋濂一看魂飞魄散,只见图中清晰地表明了头天宴席间,每个客人的位置。
也就是说,随便一位官员,他们家的某位仆人,都极有可能是锦衣卫的密探!
锦衣卫负责侦查全国所有官民,但是它却又要接受东厂的监督,而东厂又在西厂的监督之下,内行厂则负责所有官民及厂卫的监督。
也就是说,寿命最短的内行厂权力最大,西厂其次,东厂再次,最早成立的锦衣卫,则成了三厂的跟班。
有意思的是,权力越大的组织,其寿命却越短。原因很简单,因为权力太大,组织成了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肆无忌惮的疯狂,必然在各派势力的打击下,呈现出早夭的特性。
四大组织产生的历史根源
既然有了前者,为何还要不断缔造职能重叠的机构呢?三厂一卫的职能其实与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重叠,皇帝们为何要抛开三法司另起炉灶呢?明朝的特务机构是孤立事件吗?
1.四大组织职能重叠,为何会重复设置?
任何一个组织的诞生和消亡,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有了锦衣卫的情况下,依然不断产生新的重叠机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原有的机构性质发生了变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皇帝对四大组织有一个不变的诉求,即独立于文官集团,帮助皇帝监督官民,充当皇权的打手。这就要求这些组织与文官集团之间,有明确的鸿沟,甚至不能有个人的私利,只忠于皇帝一人。
可事实上做不到,当锦衣卫深深卷入利益集团的纷争后,皇帝只好寻找更忠心的家奴——宦官,这就是东厂诞生的原因。当东厂逐渐官僚化后,其效率和忠诚度又呈现衰退状态,于是西厂出现。当东厂、西厂都卷入朝政利益斗争中时,内行厂隆重出炉。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老机构“执行不力”,可以换领导,内部改革,为何一定要另起炉灶呢?如果我们单纯把厂卫的退化,仅仅看成是机构职能的问题,就很容易有这个疑问。
事实上,厂卫是明朝政治势力的一极,他们与文官集团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形成政治生态的一环,根本无法剥离。这种状态的形成,与明朝抛弃了三省六部制,实行内阁制有关。
厂卫虽然名声不佳,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臭名昭著,事实上,他们与文官集团的利益关系相当复杂。皇帝只能设立新组织,来遏制变质了老组织,很难做到一刀切。
2.为何要抛开三法司,另起炉灶新的组织?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三法司是朝廷机构,归文官集团直接领导,皇帝不能直接插手,所有的工作按程序办理,并接受监督和掣肘,是透明的。
由于文官集团与皇帝的利益并不一致,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利益输送,导致皇帝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被文官集团蒙蔽。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希望有一个不受文官集团干涉的,只听命于皇帝的机构,这就是特务组织产生的原因。
通俗来讲,厂卫虽然与三法司职能重叠,但是上级领导不同,三法司听命于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厂卫只听命于皇帝。
3.明朝的特务机构是孤立事件吗?
其实明朝的厂卫机构并非孤立事件,它是帝制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中国的第一个特务组织,应该是汉武帝设立的“司隶校尉”。汉武帝一生都在和文官集团斗心眼,他先后创立了司隶校尉、绣衣使者、刺史、中都官狱、内朝官等机构,这些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直接听命于皇帝,独立于行政机构的第二权力枢纽。
正是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汉武帝逐渐把以三公为代表的外朝核心,玩成了小跟班,决策大权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我们发现,汉武帝时期,创下了很多“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也创下了一起有一起权贵灭门事件,一切取决于汉武帝个人的喜好。
其它朝代,也都有类似的机构,比如清朝的粘杆处、宋朝的皇城司、唐朝的内卫等等。这种畸形的结构,根子就在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无法避免。
中充同军充有什么区别?
中统归国民党行政院管,军统归国防部管。
军统说的渗透是什么意思?
军统,一般特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1938年成立。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另外,清末新军军一级最高官称也称军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