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不是清王朝加速灭亡的决定因素

2023-03-25 01:07:04 95阅读

清朝灭亡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不是清王朝加速灭亡的决定因素?

鸦片战争导致的开埠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开拓中国巨大的市场,以适应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先,清朝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外部经历了几次外族入侵,内部农民起义搞得是轰轰烈烈,一场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虽然这对清朝来说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但是清朝还是扛起了这场风暴,纵观清朝末年的72年,虽然经历了列强的多次入侵,但对其政权统治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这期间签订的多数丧权辱国的条约,多为割地,开阜,通商,赔款,赔款其实就是在补偿西方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经济损失和军费,而其他多为迎合西方列强海外扩大资本对殖民统治的经济需要!当然,西方列强也没有能力统治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

清朝灭亡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不是清王朝加速灭亡的决定因素

其次后期。清朝内部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开始是支持的!但是后来发现,太平天国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清政府则不同,只要不推翻其统治。就可以,实现割地,赔款,开阜,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再其次,说道后面的八国联军和甲午战争也没有推翻清政府,即使推翻,但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彻底统治清王朝,而且在清王朝的这段时间内肯定是战乱不断,到处抗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无法发展,列强所需要的稳定市场也无从谈起。而且,列强在华存在利益纷争,如《马关条约》中,日本方面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但最终由俄、法、德三国干涉而成。而八国联军侵华时,有人提出要灭掉清朝,但美国反对。

列强一直在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而这种利益的前提是清政府的稳定,能够服从他们,而不是以摧毁清政府为目的的侵略。

清王朝之所以能在后期狗眼残喘的存活了70年,一方面是因为列强的诉求不是推翻清政府,另一方面是清政府软弱妥协的态度让列强满意。总之,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列强显然不会无缘无故地推翻这个代理人

所以,鸦片战争不可能成为摧毁清政府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是不是亡国的朝代?

这种提问的口吻,实际上是很危险滴。

中国古代的历史,从来就不是汉族一个族群的历史,而是不断与周边民族互动的动态平衡。胡鸿谈先生的《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一书,就集中地揭示了这一过程,先秦时期的中国,不过是“网状结构”,各民族就住在大都邑旁边的山林沼泽之中,一直到管仲的时候“尊王攘夷”都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汉王朝终结之后的大乱世里,令“皇汉”们尴尬的一大问题从来就是——历史的出口是民族的熔炉北朝而非汉民族衣冠聚集的南朝,隋、唐均出西魏一系,都与鲜卑贵族通婚,大家都是表兄弟的关系。

那么,汉民族为主体的南朝被鲜卑贵族混血的北朝给消灭了,是不是也叫亡国呢?既然隋、唐帝国都叫亡国的历史了,那么何以唐人能成为中华在外的符号,唐诗能成为中国文学的集中代表呢?

所以,如何处理十六国与南北朝的问题,是“皇汉”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以至于实在吹无可吹,把冉闵这种人都吹成了民族英雄,丝毫不顾这位“大英雄”旋即被灭,历史的出口还是鲜卑。

要知道,元嘉年间,拓跋焘南征的时候,汉民族的优秀代表刘氏家族可是正杀得你死我活呢,建康小儿谣曰:“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真棒!

元、清的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不承认元、清是中国的一部分,认为这两个朝代是亡国的历史,是走了五十步,而进一步认为混血的随唐帝国也是亡国,这是走了一百步。是亦走也。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明白的是,这个中国,是以文化论,还是以血统论?尊重汉文化,努力推行汉化的北魏,到底算不算是中国,讨论清这个问题之后,那么汉化程度不一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算不算中国,就不是一个什么难题了。

最后插一句,你们以为讨论这种问题的人,实际是在关心历史?一切历史的阐释,不过是为了阐释当代史。所以,还是背后的大汉族主义,大汉族主义背后的民族政策在作祟啊。

为何还是将清朝推向灭亡?

1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十二日,北京城中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接凯旋的将士。道光帝登上午门,亲自主持一场盛大的“献俘”仪式。

自嘉庆末年起,张格尔多次在回疆作乱,攻城略地,裂土称王。道光帝在太和殿登极大典后的第10天便当机立断,出兵西北,声称“以我堂堂大清,屡挫锐于小丑,成何体统!”

七年间,清廷先后动用4万军队,花费千万白银,终于平定叛乱。

这一日,红旗报捷,张格尔被关在囚车中送往京城献俘,为避免其做最后挣扎,大臣们事先给他灌了哑药。面对道光帝审讯时,张格尔口吐白沫无法言语,只能无助地等待死亡。

道光帝下令,将张格尔凌迟示众。此次平叛被誉为“圣朝盛事”,而道光帝却不敢洋洋得意,只言:“非敢邀功拓土,只以失守旧疆是惧。”

道光帝绝对没想到,午门献俘将成为其在位期间最后一件武功。十五年后,这一方御玺盖到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文本上,随后大清一步步地走向崩溃的边缘。

为何这个以勤政节俭著称的皇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朝日渐腐朽?

▲道光皇帝。

2

正所谓“明主治吏不治民”。初登帝位时,踌躇满志的道光也曾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将矛头指向贪污腐化的官场。

此时,已经运转两个世纪的清政府无可避地显出颓象,朝廷上下贪污泛滥、官场习气因循疲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有些地方官在短短几年任期内就能搜刮到数万两白银,上至部院大臣、督抚,下至胥吏,大多对居官牟利的恬不为怪。

譬如道光年间,出任浙江巡抚的刘彬士,自上任起在当地大肆婪索。他恬不知耻地声称,自己是穷翰林出身,在京二十余年,欠了不少钱,现在需筹钱还债,便以这个令人无语的理由收刮民脂民膏。

前文提及的张格尔叛乱,也与回疆的吏治问题息息相关。

当时,统领回疆八城事务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不但对百姓横征暴敛,还奸污妇女,强占商人萨赖占的女儿。张格尔正是在得知斌静不得民心后,才煽动群众发动叛乱。

就在张格尔作乱前,忠于清廷的布鲁特人首领苏兰奇打听到这一阴谋,立马向斌静报告。斌静不但置若罔闻,还命人将苏兰奇逐出衙门。

苏兰奇早已受其剥削,这回又被斌静好心当作驴肝肺,一怒之下投靠了张格尔。张格尔在得到苏兰奇的协助后发起叛乱,一闹就是七年。

3

清朝官员的俸禄虽不高,但从雍正起就给官员发养廉银,一品大员每年可得一至二万两白银,七品芝麻官每年也有一两千两的收入。就算这些养廉银要留一部分作为办公费用,不能全进个人腰包,剩下的部分也算丰厚了。

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清朝官员的贪欲,除了搜刮民财,贪官们还压榨下属,于是陋规盛行。

陋规,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在清朝官僚内部,各级衙门、上司下属之间,免不了要送礼送钱,于是就有了这些拿不上台面、见不得阳光的灰色收入。

大清官员还为陋规巧立名目,如别敬、炭敬、冰敬、门生礼和“放炮”等,该什么时候送,送多少,也都有规矩。

张集馨就曾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详述陕西粮道向上司送礼的规矩:

给西安将军三节两寿礼,每次银800两,表礼、水礼八色,门包40两;八旗都统二人,每人每节银200 两,水礼四色;陕西巡抚,四季致送,每季银1300两,节寿送表礼、水礼、门包杂费;陕西总督,三节致送,每节银1000 两,表礼、水礼八色及门包杂费。

各级官员的陋规自然不可能自掏腰包。先是州县官向百姓索取,之后管理各州县的上层官员再吃州县官,此举毫无疑问地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4

各级官员的陋规多如牛毛,难以清算,位于官场底层的胥吏为满足一己私欲更是丧心病狂。他们与官员沆瀣一气,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牟利,贪污漕粮、截留税款、收受贿赂,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为了捞油水,胥吏连赈灾银都不放过。道光年间的给事中金应麟曾说,被灾之处,穷民最苦,而胥吏最乐。

有的胥吏私取赈米,并在其中掺入糠秕,克扣斤两后再发放给灾民;有的人冒领赈粮,擅自将衙门中的胥吏列入灾民名单,或者把已经身亡的流民乞丐列入名单,并代其领取。

在不少灾区,胥吏贪污赈灾银的现象比灾情本身还让人震惊。如江苏沛县,胥吏任维城在道光三年、四年冒领赈款四千七百八十一串,胥吏刘步洲等为冒领赈款,伪造道光八年冬的受灾户名单,“每一里,冒报一千余户至二千余户不等,共查灾民二万六千五百五十二户外,冒报一万六千一百五十户”,其捏造的的名单竟然超出了二分之一。

在敲诈民财的过程中,胥吏们还充分发挥想象力,采用五花八门的手段,如私设班馆。

班馆是胥吏非法拘留百姓的场所。道光二年,御史黄中模曾奏请查禁全国各地胥吏私设的班馆,足见私设班馆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道光年间这一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在福建闽县、侯官等地,班馆被称为“土地堂”。胥吏将受审讯的人先拘押在此处,行贿者押到干净的地方,没行贿者关押在污秽黑暗之处,同安、晋江等县的胥吏更是蛮不讲理,将被告、原告一律私押入班馆,有的人竟然被关了两三年还未见到官员之面。

湖南邵阳县,有差役千余人私立班馆三所。道光十五年,有人向道光帝揭露其中黑幕。

揭露者称,以“窃盗阎罗关”谢定等人为首的当地胥吏头目,每遇寻常讼案,常将人关入班馆中进行虐待。他们用镣铐束缚被押者,并以绳子绑住其右手、右足,悬在半空,名为“钓半边猪”。差役门丁在勒索到钱银后,才将其放下,随后押入另一个班馆,又是一番勒索。

在接受审讯之前,有些已成垂死之人,就算有冤情也无从说出。更有甚者,有的被告仇家还重金收买差役,用酷刑折磨被押者,乃至“凌磨至毙”。

胥吏横行霸道之事比比皆是。

如山东宁阳县的宁继祖在一家饭店与聚众赌博的差役白明玉发生口角,白派人将其殴打,并绑在拴马桩上,用铁火条钳口,之后用绳索勒住其脖,使之气绝身亡。事后,白明玉捏造证据,称他是自缢而死,以此蒙混过关,不再受追究。

又如河南滑县胥吏史连仲,因向老百姓江文漋勒索不成,竟纠集十余人将其砍伤,剜掉其双眼。江文漋心里苦啊,向衙门报案,县令却只抓了一名从犯。违法胥吏早已与县官勾结,形成一个小集团,江文漋的冤情当然只会更冤,难以昭雪。

不甘罢休的史连仲又叫上一百多号人,手持刀枪前去江家骚扰,声称要取江文漋的性命。江文漋年迈的祖母活了一辈子,兴许是头一回见到这么嚣张的小吏,竟被活活吓死了。

胥吏之恶使官民矛盾进一步恶化,对广大群众和清政府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5

为转变官场奢侈腐化的风气,道光帝以身作则,不仅取消了多项皇室开支,如停止进贡、不再扩建宫殿,还带头厉行节俭。

道光元年,他发表《道光御制声色货利谕》号召朝廷上下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并引用古话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满满的正能量。

史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 每月三旬,分别叫上浣、中浣和下浣,就是说道光帝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他还规定,宫中除太后、皇帝、皇后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不得使用化妆品、穿戴锦绣服饰,只能整日素面朝天。

对勤俭节约的官员,道光帝慷慨奖赏。

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检阅禁卫军,看到士兵们都穿着朴素的旧衣服,一概过去奢华的旧习,大喜过望,随即将几名主管官员都提升一级。

估计道光帝心里美滋滋,还以为自己提倡节俭的号召有人响应。

对奢侈腐化的官员,道光帝严厉处分。

道光刚即位时,豫亲王裕兴不顾国丧期间的禁忌,强行侵犯府中丫鬟。负责管理宗室事务的宗人府将此事上奏皇帝。

一个丫鬟的性命,在皇帝眼中微不足道。可是,道光帝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毫不犹豫要将裕兴赐死。

豫亲王是清朝开国功臣多铎的后代,将其处死非同小可,包括太后在内的皇室宗亲都急忙赶来劝阻。在再三考虑后,道光帝改将其革去王爵,由宗人府圈禁三年。

之后,道光下诏,称:“国家法令,王公与庶民所共。”

道光十年,又有人举报盛京将军常在家中演戏宴乐,不理会皇帝的教诲,道光帝立刻将其革职。

6

道光帝雷厉风行的作风,一度让官员们警觉,他们不忘在表面上做功夫。

官员们在其他场合都鲜衣怒马,唯独在上朝时要穿上打补丁的旧衣服以示节俭,讨道光帝的欢心。

道光帝见满朝文武跪在殿前,一个个身着旧衣,灰头土脸,散朝时还聚在一起哭穷,交流彼此的节俭经验,打听哪家的白菜卖得便宜,还以为自己厉行节俭的行动有了起色。

他却不知京城中的旧货铺子早已把库存的破烂衣服抬高价钱,专门卖给官员。有的官员还自己把衣服做旧,在新袍子上打上补丁。

事实上,道光帝自己将勤俭进行到底,对治理官场贪腐并无助益。

负责执掌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就在道光帝眼皮底下作案。有一回,道光帝的裤子打补丁,内务府开账三千两,这些费用大多入了谁的腰包,不言而喻。

道光帝深居宫中,不知物价,对内务府的贪污也浑然不知。

一天,军机大臣曹振镛跪奏军国大事。军机大臣一天要跪几十次,曹振镛一跪下,道光帝就瞧见他膝盖上打了补丁,便随口问他,打这补丁花了多少钱。

曹振镛知道内务府常在报账动手脚,思来想去,谎称花了三两。其实,三两银子在当时都可以做好几条裤子了。

道光帝一听,勃然大怒,也没心情和曹振镛议论军国大事了。他立即找来内务府大臣痛骂一顿,怒斥其竟敢在一块补丁就花费千两。

内务府大臣还觉得本宝宝受委屈了,当面跟道光帝叫屈,说皇上裤子是上好的湖绉(浙江湖州出产的著名丝织品),上面的补丁是苏州打的,手艺好工费高,方能补得天衣无缝。而且这一路还需要专车护送,大运河鲁西南一带治安不好,万一皇上的裤子让人抢了,奴才不就玩完了吗?所以说,三千两银子没毛病。

道光帝竟然无言以对。

道光帝也许是对内务府弄虚作假的行为逐渐习惯,后来遇上类似事情也“佛系”了。

有一次,道光帝和大臣潘世恩拉家常,问他鸡蛋多少钱一个。

潘世恩也知道其中的潜规则,不敢直接回答,而是替内务府打掩护:“贵的七、八十枚铜钱,便宜的八、九枚。”

道光帝大笑,说:“朕这鸡蛋,一个要一千二百枚铜钱。”

一次过端午节,道光帝故技重施,又和大臣周祖培拉起了家常,问他蘸粽子的白糖价钱。

周祖培回答:“一斤大约百枚钱。”道光帝又笑了,那手指一比划,说朕这一小盘白糖,需十二两白银。

▲周祖培(1793-1868)。

7

在道光帝提倡节俭的同时,内务府官员贪污的行为尚且如此,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员之行径可想而知。

为杜绝贪腐,道光帝自继位初年就采纳军机大臣英和的建议整顿地方陋规,可这一现象却不增反减。

数年后,道光帝也只能仰天长叹:“相沿已久,名为例禁,其实无人不取,天地不然。”

更严重的是,当道光帝支持黄爵滋、林则徐等人严禁鸦片的主张时,竟发现大批官吏为中饱私囊而大肆包庇、参与鸦片走私。

道光帝曾在一份上谕中指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而此风未尽革除,总由海口守边员弁,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

此言不虚。

道光年间,广东碣石镇右营千总黄成凤在海上查获鸦片走私船后,常把走私犯释放,将鸦片留下,运去别处贩卖,从中牟利。

两广总督李鸿宾派巡船捉拿鸦片商,这些巡船每月收受贿银三万多两,将走私船只放行。

水师副将韩肇庆靠走私鸦片营利。他和洋船约定,每私放一万箱鸦片,该船都要送给水师数百箱。韩肇庆将其中一部分上交,邀功请赏,反而因辑烟有功升为总兵。

对此,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帝国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风,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的。”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可以说,道光年间吏治的腐败,一定程度上导致禁烟政策的失败,引导着中国步入近代百余年的寒冬。

理想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即便是皇帝,也是如此。道光帝个人整顿吏治的雄心壮志,最终在整个腐朽的国家机器面前化为泡影。

在道光八年北京城那次盛大的献俘仪式之后,等待大清的,是暗流涌动、阴冷彻骨的近代前夜。

参考文献:

《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谢世诚:《晚清道光、咸丰、同治朝吏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阎崇年:《清朝十二帝》,故宫出版社2010年版

喻大华:《道光皇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方彪:《北京简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版

满清如何腐败无能导致亡国的?

清朝政治上皇权非常集中,这种模式下,国家的兴衰就全看君主的作为。假如遇见康熙乾隆之类的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清朝确实可以走到自己的盛世。可是假如遇见了光绪和慈禧,表面上的君主光绪手无实权,难以推动清朝发展,实际上的君主慈禧以自己的私欲至上,上行下效,一时间腐败等丑恶行为盛行。这也造成了军费变成颐和园,“捐钱”越多官越大。在这种体制下,政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末期基本寸步难行。

在经济方面,清朝还是非常落后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重农抑商导致了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在西方大肆推行工业革命,以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时,中国还是男子土里刨食,女子纺布为衣,这种落后的经济让中西差距形成了一条鸿沟。洋人用洋货和暴力打开中国市场,大量的白银流出,这让清末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军队,可是清朝的军事方面实在落后,虽然火药在中国发明已久,可是外国人得到它之后制成了炮弹,中国人依旧拿它放烟花祭神。清军一开始以八旗军为主,内部的腐朽让它逐渐变得没有战斗力,清末倒是出现了湘军淮军等有名气的军队,可是由于这时汉人的地方军队,慈禧并不下放军权,导致了有战斗力的军队无法肆意冲杀,吸鸦片的清军被赶上战场。

其实清朝最后为什么会沦落到国破家亡归根结底并不是仅仅因为西方列请的干预。早在西方列强入侵之前,清朝已内部混乱、亏空严重,形同虚设。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清王朝统治者固步自封,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各个国家都是自己的子民,甚至在国库亏空的时候,还到处的赏赐,而清朝的内部也是乱成了一锅粥,有一些官员们时不时就贪污一下。

而且当时的清王朝中并不是只有满族人当官,很多官员都是曾经前朝的官员,还有后来汉族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了清朝为官。并且满族人对于汉族人有很大的防备心理,所以这些在清朝为官的官员混的很多都不是很好,而汉臣在心中也始终对清朝存有隔阂,彼此之间没有真正的信任,结党营私是常有的事。

把这些总结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当时清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内部的矛盾,或许是因为当时官员的腐败,或许时因为官员之间发生内斗,终究都是自己内部的问题。而且清王朝虽然占据中原,但是扛鼎的大臣都是汉族大臣,他们为这个国家忧心难过,可满清皇室并没有这种观念。因此就算没有西方列强的干预,清朝也没有多少好日子了,百年的时间内已经让这个蒙昧的民族看不到希望了,贪腐,愚昧,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消亡。

清朝初期的八旗兵战斗力放在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等一的军队,要不然清朝也不会取得天下,建立起两百多年的王朝。

不过八旗兵的成就也就到此为止了,入关之后八旗兵就开始迅速腐败。到康熙时期就已经不可用了,康熙平三藩时的主力兵都变成了绿营兵。乾隆时期的八旗兵更是没法看,开弓箭坠地,作战人坠马。曾经骄横的八旗兵为何会战斗力下降得如此之快?

帮清朝打天下的初代八旗兵本身就没多少文化,全凭战功吃饭,在胜利后也就享乐到收也收不住的地步。后代的八旗子弟大多成了只会圈地的废物,整天就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享乐。雍正乾隆时期也想过要解决八旗子弟的问题,“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的法子根本无法根治腐败。

到了晚清时期,清朝打仗不是用湘军就是用淮军,掌握军权的几乎都是汉人。而八旗子弟依然一点都不急,该干嘛还是干嘛。在鸦片流进来后,八旗子弟都快成了吸鸦片最忠实的用户了。他们仗着祖上留下来的一点家产进行着最后的疯狂,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很多人到最后干脆把自己的盔甲武器都卖了,至于祖上的尚武精神早就随着鸦片烟消云散了。

在大清灭亡后,没了特权的八旗子弟也难以维系享乐生活。那些选择隐姓埋名,寄人篱下活下去的反倒是比较好的结果,大多还是饿死在街头,用生命为自己曾经的腐败生活买单。

可以说八旗是清代军事组织也是根本制度,自从入关后,八旗子弟便拥有了各种特权,导致其越来越腐败,战斗力直线下降,这也是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晚清八旗子弟真实形象:经过几代人的腐化,晚清的八旗子弟兵除了玩,已经完全不会打仗了。

各个出行都像大公子哥,哪有当兵的样子,这样的军队面对列强入侵怎么能不兵败如山倒。

最喜欢玩鸟,各个在比谁的鸟更好,更罕见,价值更高。

几个人聚一起喝喝茶抽抽烟都悠闲自在。

这一幕最让让人唾弃,几个八旗子弟聚在家里吸食大烟,这样的人还想靠他们守卫家园。

清朝为什么能扛那么久才灭亡?

在危机四伏、列强窥伺的情况下,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并没有一下子轰然垮塌。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到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这一“摇”就是七十年。

期间清朝经历了太平天国、八国联军以及风起云涌的国内革命,是什么原因,令清朝能继续坚持那么久?

自救

当列强们用坚船利炮打开清朝封锁已久的国门时,清廷中已经有一些官员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强大自身,才有可能挽救这个国家,比如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

但是已被封建余毒浸入骨髓的他们,不可能像革命者那样具有破旧立新的勇气,既无那种觉悟也无那个勇气,能够做的只是有限的改良。

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官僚并没有意识到存在于中国的真正矛盾,只是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造出那些厉害的武器自我防御。

因此“洋务运动”也只能是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扭转清朝积弊难改的现状。虽于大趋势无补,但毕竟延缓了清朝的倒塌。

西方列强主体目标是搜刮而非吞并

就拿罪魁祸首大英帝国来说,因为同清朝的贸易中连年赤字,被迫以走私鸦片弥补损失。目的就很明确了,它只想捞钱。那为什么不把清朝如印度一般全面殖民掠夺呢?

因为两者情况不同,英国到来前,印度是由各自独立的土邦构成,这种分散的力量比较容易消除。而清朝虽然腐败,却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国。而且在印度,英国的竞争者只有法国和葡萄牙。在清朝呢?群狼觊觎,北有日俄,南有法德美等一大帮实力强劲的对手。

这种情况对于其他国家同样存在,比起强行吞并,不如坐地发财。

中国资产阶级形成的较晚

太平天国曾是清朝主要敌对力量,也是早期唯一有实力掀翻清朝的势力,但是由于天平天国领导阶层自身的狭隘和内部争斗,他们未能完成这一使命。况且,即使天平天国做到了这一点,其执政水平又能比清廷高多少呢?这也是个未知数。

上文说了,洋人也不愿干推翻清廷的苦差事,他们更愿意维持现状,清朝越烂发财的机会才会越多。

于是只有本土的资产阶级才是清朝真正的掘墓人。难点在于,在清朝持续的高压统治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形成的既晚且慢,以孙文为代表的留洋人士,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阶段方成气候。

因此清朝能“摇而不倒”那多年,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