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女诀,描写医疗的诗句
御女诀,描写医疗的诗句?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晋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晋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生活养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吕坤
日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谚语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张湛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张湛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
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蒲虔贯
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蒲虔贯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温病条辨》清吴瑭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运动养生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若要身体健,除非天天炼。―――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谚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谚语
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谚语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圣济总录》宋官修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王蔡
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谚语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气血养生
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摄生三要》明袁坤仪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论》金元李杲
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养气者,须从调息起手。―――《摄生三要》明袁坤仪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明袁坤仪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精足则血足而发盛。―――《类经》明张景岳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医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证论》清唐容川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丹溪心法》元朱震亨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存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疫疹一得》清余师愚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诗词歌赋蕴藏养生"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睡眠法:"不觅仙方觅睡方"
无题(宋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释义: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很多养生理论一直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金标准。据西安唐都医院睡眠中心宿长军主任介绍,目前临床上发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
宿长军指出,其实现在人们不是不知道睡眠的重要性,而是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知道该怎么睡着了。
宿长军建议,患有失眠或有失眠倾向的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制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保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和就寝,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放纵自己,让自己的身体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起床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这样自然就不会失眠了;
第二,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证卧室黑暗、干净、通风和适宜的温度以及柔软舒适的枕头、棉被,这对睡眠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睡眠前几个小时,尽量远离咖啡和烟酒,因为它们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人很难入睡或影响睡眠质量;
第四,遵循传统中医提倡的"五不"原则,在睡觉前几个小时做到"不过饱、不过点、不过思、不过动、不受风"。
■保健方:"短发萧萧起自梳"
杂赋(南宋陆游)
病叟胸中一物无,
梦游信脚到华胥。
觉来忽见天窗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释义:"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实际上是介绍了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法:梳头法。
据西安藻露堂中医院院长宋毅介绍,梳头保健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和全息理论,中医认为在人体14条主要经脉中,有8条都汇聚在头部,头部还有穴位40多个、刺激反射区1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百脉之宗"。因此,梳头能刺激头部皮肤,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且对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脑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宋毅指出,根据全息学的理论,头部的反射区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身体区域,而经常梳头则能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对应器官能"毛孔开泄、补氧化瘀",从而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养心义:"不畏复不忧"
自觉(唐白居易)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释义:这首诗里对比了自己和同龄人崔舍人的容貌、体质差别,得出了"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结论。据宋毅介绍,中医历来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突然而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身体脏器的改变,甚至引发疾病,这就是中医认为的"情志病"。
他说,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损害到具体的器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此时"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养生的第一要求,切记"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真言,从"养心"开始自己的"养生"路。
■饮食术:"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南宋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释义:"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仅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的粥就有50多种,可见中医对喝粥的重视程度。
据宋毅教授介绍,中医认为喝粥有利于消化、增强食欲、防止便秘、调整肠胃等多方面的好处。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层粥油,中医认为有很强的滋补作用,有补中益气、强肾益精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参汤媲美,因此陆游才会发出"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感叹。
而对现代人来说,多喝粥也符合饮食清淡的健康标准,减少油脂、胆固醇等物质过多摄入,真正做到郑板桥在自己厨房对联上所描述的那样"青菜萝卜糙米饭,瓦盖天水菊花茶"。
=================
养生诗词
养生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奇葩异花,它是我们挖掘、整理传统养生之道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和延年益寿的法宝。
《长歌行》
《龟虽寿》
《三叟长寿歌》
《十叟长寿歌》
《登山》
《结庐在人境》
《孙真人卫生歌》
《孙真人养生铭》
《江村》
《海漫漫》
《孙真人枕上记》
《孙真人十二多》
《摄养三字诀》
《按摩养生诀》
《康节先生防病诀》
《祛病十法》
《养生要诀》
《病家十要》
《新长寿歌》
《十寿歌》
《养生三字经》
《津液》
《健身三字经》
《粥疗歌》
《自戒》
《延年箴》
《五脏调养歌》
《神仙粥》
《铭座》
《养目法》
《养生二十八禁忌》
《百忍歌》
《养生》
《长生秘诀》
《四休安乐法诀》
《摄生诀》
《慎防八损诀》
《房事有七戒》
《老年人晚年生活八不》
《养生大要》
乾隆皇帝风流成性为何能够长寿?
乾隆一生风流成性,后宫粉黛三千数,尤其是六下江南,留下无数风流佳话,然而他却活了89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我们知道风流是非常耗费男人精力的,许多皇帝因为纵情欲海,短命早死的一抓一把。乾隆皇帝为什么既能享受风流潇洒的快活,又比一般皇帝和正常人多活好几十年,他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①乾隆母亲就活了86岁,乾隆继承了母亲长寿基因,这是乾隆得以长寿的先天条件。②乾隆命好,小时候就受到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的极端宠爱和刻意栽培,十几岁就被立为太子,当上皇帝又有能干爷爷和父亲打下雄厚经济基础,除了一些小的暴乱,国家几十年处于前所未有太平盛世,一句话,乾隆想享受有条件,各方面一帆风顺让他心情特别舒畅。身体正气多,浊气少,基本不生病或很少生病。
③雍正中年猝死给乾隆敲响了人生警钟。他认真总结父亲猝死原因,制订了独特自己作息规律。乾隆处理朝政按部就班,早睡早起,生物钟非常稳定。他不信丹药,把所有僧道全部撵出皇宫,另外他还总结出十常四勿养生口诀,饮酒不醉,美色不沉迷,常年坚持常叩牙齿吐纳肺腑,即便到了80多岁,还到木兰围场打猎。
④乾隆经常猎取美色也是他长寿的因素之一。阴阳交合对男人保持旺盛精力是很有必要的,乾隆不仅在紫禁城拥有大量年轻美貌活力四射美女,六下江南更是让他在吴侬软语温柔乡里尽享巫山云雨亢奋满足惬意。乾隆经常喝雄鹿热血,喝茯苓药酒,这些对他保持充沛精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乾隆深刻研究了历代皇帝纵欲过度横死短命的教训,他在这方面非常注意天地合一阴阳平衡,所以尽管一生风流成性,却始终精力旺盛。
⑤乾隆爱好广泛,光诗歌就写了四万多首,经常把自己所知所感变成文字,天天充满成就感自豪感,也是乾隆身体倍棒的原因之一。乾隆还痴迷古玩字画,我们知道,一个人迷恋古玩字画,大脑就不会生锈痴呆,而且还会经常高兴,神经中枢兴奋,依然周体通泰百病不侵。
⑥乾隆长寿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有
了和珅。和珅是非常聪明灵秀的一个人,是乾隆肚子里蛔虫,说话办事朝内朝外都让乾隆格外省心。和珅还非常会讲笑话,经常逗的乾隆皇帝开怀大笑。和珅还经常给乾隆进贡各色各样新奇美女,更是让乾隆喜不自禁。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乾隆本身身体就好,先天条件加后天营养,开心多,快乐多,不窝心不生气,风流倜傥,俘虏万千倾国倾城,修身养性,不亏天下十全老人。
乾隆还经常锻炼书法,书法最能养心静神,勤练书法对于人的脑力体力都很有益处。乾隆风流成性,他的风流是一种高雅风流,他的风流成性不仅没有损伤身体,反而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极大愉悦和年轻人新鲜激情,让他一生都心态年轻充满活力,纵观乾隆一生,很少大喜大悲,平和中庸,风流更是让他时时刻体内都孕育着征服渴望,一句话他总是充满斗志,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乾隆高超驾轻就熟御女本领,让乾隆每个细胞都散发出迷人的光芒,长寿是上天的赐予,更是乾隆深谙素女经奥妙从此保持不老男神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永远的秘密!
武则天和李世民之间有真爱吗?
有一句古话叫做“无情最是帝王家”。古代皇室之家,很难有真爱的出现。即便是有,也是短暂的一瞬间。
后人在听到花蕊夫人与孟昶的爱情故事后都会羡慕不已,听到南唐后主与大小周后的情感交织时也会伤心落泪,但那只是个例的存在。
我并不否认宫廷中会有真爱的出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就是典范,但更多的还是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这种宫廷之斗并不只是在后宫女人中才有的,这些女人同皇上之间也会隔着一层心。没办法,所处的身份、地位势必让他们很难去追求真正的爱情。
很多后宫之人,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他们身后整个的利益集团。同样,皇帝也需要维系这个利益集团来平衡自己的统治。
在权力与利益的驱使之下,哪怕曾经有过真爱,也会慢慢的消逝了。至于天长地久、海誓山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武则天与李世民两个人本身都是有着极强权力欲望的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小就与众不同,而李世民这个与生俱来就要做皇帝的人很难从他的身上找到民间的“真爱”。
但这并不是说两个人之间就只有利益。武则天与李世民两个人虽然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但他们都是又都是属于感情丰富的人。
或许这两个人曾经真的有过爱,但这绝非是我们口中的爱情。而是少女武则天对盖世英豪的敬仰之爱,与帝王李世民对于“美貌与智慧”欣赏。
分析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李世民的感情丰富那是世人皆知的。他与长孙皇后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人们称颂,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够完全走进李世民的内心那一定是长孙皇后。
但李世民爱过的人却不是只有长孙皇后,李世民对美女的欲望仅次于他对权力的欲望,否则他也不可能把弟媳接到后宫中来。
既然如此,武则天作为那个年代最美的女人之一,李世民听说之后自然有占为己有的想法:“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
皇帝,虽然是那个时候最有权力的人,但却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入宫,毕竟一入皇宫深似海,从此娘家是路人。
所以,对于进宫这种事情,也并非所有家庭都趋之若鹜的。起码,武则天的母亲对此就表现出了不愿意,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
可武则天绝非一般的女人,虽然说母亲对她入宫一事很伤感。但在她看来,这件前途未知的事情或许是一件幸事:“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就这样,带着对未来的渴望与忐忑武则天进入了皇宫。等待她的究竟是什么命运无人得知,起码暂时来看,她有了做最强者女人的先天条件。
忌惮与欣赏,李世民对武则天的感情很复杂
武则天是因其貌美而入宫的。想必,她入宫之后李世民很快就临幸了她。但后宫佳丽三千,李世民应该没过多久就把她抛在脑后了。
而真正让武则天在李世民面前展现出她与众不同一面的要等到“狮子骢”事件了。“狮子骢”事件来源于武则天的自述。
李世民获得了一匹宝马“狮子骢”,作为爱马的李世民,得到之后的心情自然是大好了。只可惜,这匹马性子太烈,难以驯服。
这个时候,武则天把握住了机会,给李世民出了一个狠辣但却行之有效的主意:
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按照武则天的说法是“太宗壮其志”。或许,李世民对武则天这种带有“智慧”和男子气概的做法欣赏有加,但也一定有所忌惮。
如此的女子,留在后宫绝非后宫的幸事。更何况,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此时也早有传言:
先是,贞观初,太白数昼见,太史占曰:“女主昌。”又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因为这种传言,李世民已经开了杀戒。而现在面前的这个女子是否是预言中所说的人,李世民心理怎么可能不多想一番。
无论未来乱李唐王朝的是不是眼前的武则天。单单就她的所言,其志向也让太宗皇帝有所忌惮。所以,李世民势必不会给武则天提高地位,但是也没有杀她。
我不相信李世民没有对武则天起过杀心,更不太相信李淳风的:“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就能够让这个为了权力而杀死自己兄弟的人放过武则天。
说到底,李世民不杀武则天的原因,还是因为于心不忍。
敬仰与背叛,武则天对李世民的矛盾心理
从感情上来说,武则天是背叛了李世民的,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她就开始勾引太子李治: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
李世民驾崩之后,没有几年,武则天就被李治接入了皇宫,这是赤裸裸的李世民的羞辱与背叛。当然,这也正印证了武则天进皇宫的初衷: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她就是想要得到皇帝的心,既然李世民不行那就选择李治。
而从政治上讲,武则天背叛的更是彻底。她不仅背叛了李世民,还背叛了李唐王朝,从李家把天下夺到她的手中。
虽然从感情与政治上来看,武则天是个地地道道的背叛者。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李世民的敬仰之情。
李世民本身就是美男子,即便四十多岁了依然有着他的魅力。李世民的魅力不会随着年龄而消失,他与生俱来就带有的人格魅力无论谁都会被她所折服。
所以,武则天才想要去入皇宫。她当然知道入皇宫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事情,但她依然有着:见天子庸知非福的想法。那个时候,她的这个想法应该更多的是源于对李世民的敬仰。
而在她登上权力宝座之后,也不止一次的拿李世民出来说事。
当人们对她欣赏骆宾王不解的时候,她给的解释是,太宗皇帝所开的重视人才的政治风气,应该继承下去。
而当有人与她意见相悖的时候,她又一次搬出来太宗皇帝,以狮子骢的故事来进行警告。
可以说,武则天一直都敬仰太宗皇帝。从她初入皇宫,到她当上女皇,李世民的影子一直没有从她内心完全抹去。
想象也正常,莫说是一个女子,李世民之后的所有帝王,又有几个不追慕李世民呢?
结语如果以常人的“真爱”来评判武则天与李世民,应该不存在的。
毕竟帝王之家,后宫之内,很难有真正的纯粹的情感。更何况是两个权力欲望如此之强的千古奇人。
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两个人之间是存在情感羁绊的。
从李世民病重后,让武则天照顾,和他没有对武则天痛下杀手,就可以看得出来,李世民对武则天是有感情的。无论是欣赏还是怜惜,或者哪怕那么一丝丝的“爱”,起码绝非是完全无情。
而从武则天对李世民政策的继承,以及后来动不动就以太宗皇帝来说事,她始终都敬仰李世民。而这种敬仰,是仅仅因为李世民的能力,还是也有曾经少女怀春时的爱,后人也就无法得知了。
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
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但即使李世民丰功伟绩无数,却也有着非常多的黑点。
图|李世民(影视剧照)其中最受后人诟病的,就是李世民强娶了兄弟的妻妾,还让她们给自己生了孩子,可以说唐朝之所以被后人称为“脏唐”,与李世民有脱不开的关系。
正因有李世民“珠玉在前”,所以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有学有样,父亲刚死不久,就娶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也不知李世民泉下有知,会不会再气死一次。
更有意思的是,武则天嫁给李世民整整12年,却没有生过一个孩子,而刚嫁给李治不久,就为李治生下了儿子李弘,并且李治在世时,武则天一共为他生下了6个孩子。
可以说,李治不仅给老爹李世民戴了一顶“绿帽子”,还间接指出李世民中晚年时期“能力”不行,空有后宫佳丽无数,却连“播种”都办不到。
那李世民是真的没有“能力”给武则天“播种”么?事实上并不是,武则天是公元627年入宫的,而在同一年,杨贵妃为李世民生下了第十三子赵王李福。
图|武则天(影视剧照)另外,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在晚年时期,还和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生下了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虽然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曹王李明的准确出生日期。
但按照李明是在贞观二十一年受封曹王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这个“老来子”,应该诞生于贞观十八年前后,也就是公元644年,所以李世民晚年虽然“精力大减”,但确实还有生育能力。
那问题来了,既然李世民和武则天都没有问题,为何武则天入宫12年,却没有为李世民生下任何子嗣呢?综合历史记载,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武则天在李世民时期并不受宠
武则天入宫之时,被李世民封为“才人”,但直到李世民去世,武则天依然是才人,如果武则天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不可能做了整整12年的才人。
要知道,与武则天同时期入宫的徐惠,在入宫时也是才人,但不久后就晋升为婕妤,最后更是被封为二品充容,成为了九嫔之一。
图|徐惠(影视剧照)所以,武则天在入宫后,可能受到过李世民的宠幸,但这个宠幸的次数和时间必然非常短暂,以至于武则天承受的“种子”不够多,所以无法受孕。
毕竟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汉朝薄姬的幸运,能直接“一枪中靶”,那李世民为何会不喜欢武则天呢?这就要从武则天入宫之时说起了。
公元637年,李世民也不知从哪里听说武则天貌美如仙,恰巧当时群臣建议李世民选秀充实后宫,于是李世民就顺势将武则天召入宫中。
初见之时,李世民发现武则天确实是个标致美人,很符合自己的审美观,所以李世民就将武则天封为“才人”,并赐号“武媚”,能被皇帝赐号,可见当时的武则天还是深受李世民宠爱的。
而且,唐朝时期的“才人”虽在后宫中地位不高,但也有着其他嫔妃没有的优势,才人就如同现在的机要秘书,主要负责记录妃嫔们的饮食起居,以及侍候皇帝吃饭和睡觉。
图|武才人(影视剧照)另外,在皇帝于内廷中接见大臣时,才人也会充当书记员负责记录,有时才人还要代皇帝起草手谕。
因此才人相比于其他嫔妃,可以更频繁地接触皇帝,与武则天同被封为才人的徐惠,就是因为能频繁接触李世民,在加上徐惠自身才华斐然,所以深受李世民宠爱,接连获得了晋升。
按理来说,武则天的才华不比徐惠低,美貌更是颇为出众,但她却没有受到李世民的宠爱,其主要原因就是武则天的性格不受李世民喜欢。
李世民本人虽然戎马征战半生,性格刚毅勇武,但在女人方面,李世民却更喜欢像长孙皇后、杨妃、徐惠这种性格贤惠、温柔的女子。
而武则天虽然才华斐然,且容貌美艳,但在性格上,却是个外秀内坚的女子,从《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则故事,就能看出武则天的性格有多刚强。
图|武则天(影视剧照)据说吐蕃曾向李世民进贡了一批良驹,其中有一匹叫狮子骢的马驹,长得高大威猛,深受李世民的喜爱,但这匹马性情刚烈,一直没被驯服。
武则天知道此事后,立马跑来找李世民自荐,说只需皇上赐给我铁鞭、铁锤、匕首,我就可以驯服这匹烈马。
李世民听后非常惊讶,就问武则天如何用铁鞭、铁锤、匕首驯马,武则天回答道:“只需先用铁鞭抽打它,如果它不服,就在用铁锤砸它,还不服的话,就直接用匕首捅死它。”
从这则故事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性格极为刚强,不然也成不了一代女皇,但这种性格却不是李世民喜欢的类型。
因此,武则天虽然能频繁接触李世民,但因为性格的原因,她在李世民这里根本得不到宠爱,自然也就无法受到李世民的宠幸,而没有李世民的“种子”,靠武则天自己当然生不了孩子。
图|武则天与李世民(影视剧照)二、李世民中晚年时期,生育能力骤降
李世民一生共有三十多个子女,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就出生了,自武则天入宫后,也就只有杨贵妃和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为李世民诞下过子嗣。
由此可见,在武则天入宫时,李世民的生育能力已经出现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可能是李世民在当时沉迷上了炼丹。
要知道,古代所谓的丹药,基本上都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果长期服用这种丹药,别说生育能力了,就连寿命都会大幅缩短。
武则天入宫时,才仅仅14岁,身体还没发育成熟,本就不容易怀孕,而且武则天还不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本身的生育能力也可能出现了问题,综合下来,武则天自然就无法为李世民诞下子嗣。
古代的皇后和皇贵妃有何区别?
在古代,皇贵妃与皇后都是皇帝后宫地位尊崇的人,但是皇贵妃与皇后有着本质区别:皇后是皇帝的正妻,而皇贵妃只是皇帝众多妾中级别最高的一位。古代嫡庶有别,皇贵妃虽然地位尊崇、位同副后,但是说白了仍然是皇帝的小妾,只不过这个小妾是地位最高的小妾,我们可以理解为众多小妾中的常务小妾。
皇贵妃这个称号并非自古有之,而是仅仅出现在我国明、清两朝的嫔妃的等级之一,皇贵妃地位尊贵无比,位同副后,并不轻易设置,通常只有在皇后被废、皇后失宠、妃子病重冲喜、妃子宠冠六宫、妃子死后追封这几种情况下才会设立,另外,很多皇贵妃也是妃子升为皇后以前的一个必要的转正考核期。
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继后孙氏,孙氏之前,贵妃只有金册并无金宝,孙氏因受宣宗宠爱而被赏赐金册和金宝,宣宗打算废去皇后胡氏封孙氏为皇后,但是皇太后张氏和群臣激烈反对,宣宗只好作罢,于是便采取折中方式在贵妃孙氏的封号前加上一个皇贵妃,以示与众不同。而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贵妃则是明宪宗时期著名的万贵妃,宪宗时期,万贵妃宠冠六宫,皇后吴氏因廷杖万贵妃而被废为庶人,继后王氏也因为万贵妃深受宠爱而空有皇后之名。与万贵妃相比,万历朝有位更为臭名昭著的皇贵妃,他就是万历帝宠爱的郑贵妃,正是这位郑贵妃把万历帝的的后宫搅得乌烟瘴气,明末三案件皆与她有撇不清的关系。
皇贵妃到了清朝以后开始变得规范化了,不仅在等级上规范化,同时也在人数上作了具体的规定,清朝后妃分为八个等级,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后和皇贵妃都是各设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由于位份较低,所以没有定数。
清朝第一位皇贵妃就是赫赫有名的顺治帝董鄂妃,她和顺治帝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有传出了顺治帝在董鄂妃去世后因伤心欲绝而出家的故事。此外康熙朝的贵妃佟佳氏和雍正朝的贵妃年氏都是因为病重即将去世而被皇帝晋封为皇贵妃,这种现象在清朝相对较多,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朝的令贵妃,他是在乾隆帝继后乌拉那拉氏“被废”后而被晋封为皇贵妃的,后来继后乌拉那拉氏病死,后宫没有皇后,乾隆帝也再没有封后,这时候令皇贵妃就成了乾隆帝后宫中统摄六宫事务的副后了。另外,嘉庆帝孝和睿皇后和道光帝孝全成皇后则是由皇贵妃转正升为皇后的,还有就是康熙帝的敬敏皇贵妃,生前本无尊号,由于儿子有功,被雍正帝追晋为皇贵妃。
皇贵妃虽然只能有一位,但是并不是说每个皇帝的一生只能有一位皇贵妃,在皇贵妃死后或者升为皇后之后,是还可以有别的妃子增补到皇贵妃的位置上的,不过由于皇贵妃位份太高,易对皇后产生威胁,所以,未免后宫不睦,一般皇后在的时候是不轻易设置皇贵妃的。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