骸怎么读,书法行笔中强调疾涩之道

2023-03-24 12:28:05 94阅读

骸怎么读,书法行笔中强调疾涩之道?

"涩″是运笔效果,"疾"是指笔势流畅。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说:"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骸怎么读,书法行笔中强调疾涩之道

涩笔法是指运笔不一滑而过。笔毫应在笔画中线不断提按,顿挫,有阻力的前行。自然力透纸背,整体效果无凝滞之势,沉着中见飞动。

蒋和《书法正宗》中说:"迟涩常欲令其透过纸背,此言得势也。″

笔力深入纸背,须遒劲,有飞动之势字才活。颜真卿书《祭侄文稿》中的书法,沉着中见飞动,飞动中见沉着。

(上图为颜真卿书《祭侄文稿》。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力字为什么是多音字?

不是多音字,只读lì 。

力 lì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effort;physical strength]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force;power;strength]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ability;capability]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power;might;influence]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force]。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penal servitude;forced labour;(domestic)servant]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merit]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soldier]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词性变化

◎ 力 lì

〈动〉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engage]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work;use]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 力 lì

〈副〉

(1) 尽力,竭力 [do all one can;do one's utmost;try one’s best]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骨加各是什么字?

骼gé

部首:骨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5

五笔86:METK 五笔98:METK 仓颉:BBHER

笔顺编号:255452511354251 四角号码:7726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ABC

基本字义

1. 骨头:骨~(亦作“骨胳”)。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骨,各声。本义:禽兽之骨。引申为“人或动物的骨骼”)

2. 骨头 [bone]

骼,禽兽之骨曰骼。——《说文》

骼,腰骨也。——《埤苍》

掩骼埋胔。——《礼记·月令》

3. 死人的骨头,枯骨 [dead man's bones]

[孟春之月]掩骼埋胔。——《礼记》

中国古代民国建立之前有发生过文献记载的大的瘟疫吗?

医圣张仲景的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有人口200多,建安初年(公元196)一场持续多年的瘟疫造成家族200余口人死了100多口,差点被瘟疫灭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死的这些族人基本都是得了伤寒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也没有有效的药物,更没有口罩,当然也不知道隔离这种方便省钱的方法,基本上是得上就宣判死刑了。

加上当时统治阶层的腐败,基本是遍地尸殍,哀嚎遍野。曹植的《说疫气》之中,对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惨状有着详尽的记载:"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时的张仲景不惑之年,内心痛苦,看到悲惨的百姓,身边族人的死去,下定决心与疾病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议战争,一头扎进专研如治疗治疗伤寒的研究中。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最后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将《伤寒杂病论》这本对抗击伤寒疫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医学典籍完成。

该典籍的问世为治疗伤寒提供了正确的医治方法,从那时起,这本医学典籍为治疗伤寒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元年开始的疫情延续了100多年,即使当时有名医华佗与董奉、张仲景。但还是病死了无数人,如果他们三大名医能够组成专家团队指导当时的统治阶层抗疫也许就会历史大反转。

曹丕在《与吴质书》之中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干)、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根据史料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让"建安七子"成为文坛绝唱,一个都没有留下来。

这场大瘟疫还影响了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曹操雄心勃勃的准备南下收复荆州,然而却因为军中出现瘟疫,在战争还没有开打之前,军队就已经损失惨重,最终迫不得已才选择退兵。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曹操传》

建安元年开始的中国大地上的疫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与当今施虐世界的新冠肺炎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皇佑元年这是哪篇文言文中的内容?

大概出自欧阳修《思颍诗后序》, 皇祐元年是1049年,皇佑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该年号共计6年。选文如下:皇祐元年,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闲旷之优,其进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